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陋室铭教案11篇

高中教案 时间:2021-08-26

【www.bjjpsf.com--高中教案】

陋室铭教案11篇

陋室铭教案(1)

《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学习陪衬比喻、托物言志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简介—解题—疏通文意—品析文章——总结)

二、教学重点

1.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吏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唐顺宗时,曾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解题:

1、铭有什么特点?(注解)

铭,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特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且押韵。)

2、自由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 鸿儒 (     )苔痕(     ) 案牍(     )  

2、指名读文,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3、.结合注解自译全文,同学可以交流。质疑互答

4、理解加点词词义
(1) 斯是陋室      (这)

(2) 惟吾德馨      (只)(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 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4) 往来无白丁    (原指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6、.全班齐读

(四).品析文章

1、讨论: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 “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概括提明)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陋室,即:(1)居室环境。 (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A、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生找出语句“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景:环境清幽)

(2)、体会“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学生讨论谈看法。

(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生动传神把静景写活了,很有生气,可见环境清幽安宁,作者由衷喜爱)

B、如何写来往交友的?(生找出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怎样的场面?可用一两个词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突出“德馨”——友:交往高雅)

C、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怎样?(生找出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

(高雅、清静、清悠、舒适;远离世俗,远离官场,高雅脱俗的生活——趣:生活恬适)

可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写陋室,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陋室环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3、(1)作者明明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结尾还要写 “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诸葛庐、子云亭简陋,以比陋室;诸葛亮、扬子云,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古贤人,自比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由此看来,此二句其实是德馨的深化,意思更进一层。

(2)作者又引用孔子“何陋之有?”这句话照应了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反诘点题

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讨论明确: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从生活感受、生活情趣看,陋室不陋,表现安贫乐道、高洁伟岸的节操。

4、齐读

(五)总结

就板书总结文章构思、写法: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陪衬比喻:山、水、仙、龙,诸葛庐、子云亭——陋室、德馨

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说明道理。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答题。

附:板书

陋室铭教案(2)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故事导入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3、课文分析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的交往,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正反虚实)

小结: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高雅;主人生活:清闲。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小结: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6.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写景叙事,陋室不陋。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7、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8、“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9、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三、中心思想: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最快。

四、作业:

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参考译文

1.《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陋室铭教案(3)

22、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找出本文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ing。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2、一人一句翻译全文。

四、问题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示陋室不陋?

1)、陋室的环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写法叫什么?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以反问句点题,与“惟吾德馨”相照应,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5、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从而来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读课文。

1、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2、背诵课文。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但我会解读它。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板书设计:

以山水类比         引出陋室  

环境    清幽 

交 往     高雅 点明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生活情趣 高雅    

以古代名贤自比总结全文  

陋室铭教案(4)

教案-陈志奎-《陋室铭》-2017春季第八周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题,了解铭文的特点。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才艺展示:介绍“陋室铭”的来由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泊秦淮》

三、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0),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 与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长期被贬 在外。直到永和元年(827)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他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 利,有《刘梦得文集》。

四、题目解说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特点: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预习(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课堂训练

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课文停顿

7、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才艺展示:介绍“铭”的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准课文停顿)

三、预习

1、快速阅读课, 品位文章的韵律美。

2、采用自读、对读、轮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四、翻译课文

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扰乱 。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它好比南阳诸葛的草庐,西蜀杨雄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精讲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

陋室铭教案(5)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二、整体感知

《陋室铭》

1.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ing)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三、品读赏析

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6.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陋室”言“德馨”。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9.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10.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11.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可以读名著、做练习。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何以不学?”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机不在多,不卡则灵。斯是陋吧,惟吾爱去。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可以玩游戏、查资料。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南边e 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网友云:哪个都行!”

13.作业: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附资料:

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边远荒寂的贬谪生活

刘禹锡可谓是少年得志。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刚刚二十一岁的刘禹锡就考取了进士,同年又登博学宏词科……到贞元二十一年,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被"以宰相器待之",俨然已是革新集团的中坚人物。然而,这种少年得意,并没有给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带来新的希望和辉煌,恰恰相反,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磨难。王叔文革新事败,刘禹锡便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又转为朗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边远荒寂的贬谪生活。然而,正是这漫长的谪迁生涯,铸就了刘禹锡的坚韧和执着,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被贬朗州十年后,刘禹锡奉诏回到京师,"宰相欲任南省郎"。但他却不识时务,竟写下一首"语涉讥刺",令"执政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传》)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带着这样的情绪入朝,自然难容于政敌。于是,这一"戏"又戏出了再次被贬播州的命运。诏下,幸有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又有好友柳宗元诚恳上书,愿以柳州对换。于是改任连州,四年后又徙夔州刺史。但他并不是一个善于吸取教训、能够轻易屈服的人。等到历尽磨难,十四年后再回长安时,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前还写了一百多字的引言:"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在极其沉着冷静的文字后面,透出一种酸楚、愤懑、不屑和自信,其"讥刺"之味更胜前诗。区区二十八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中,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在刘禹锡个人的诗文创作中,也不过是随心尽兴而已。但刘禹锡对这二十八字的份量并不是没有体会,元和十年的那首诗也是二十八字,却换来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刚好是一字半年。但是,湘水之滨的荒凉和孤寂,并没有消蚀他心中的刚毅和倔强,直到此时,仍然毫无顾忌地渲泻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轻蔑和快意,仍不忘在引言中添上一句"以俟后游",分明在说他是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的,简直是一种赤裸裸的挑战。可以想见,这区区二十八字,对那些被讥的权贵来说又是多么刺眼。于是,此诗一出,"权近闻者,益薄其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从第一次被贬到作此诗,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其蔑视权贵而轻禄位竟至于此!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封建文人中又能有几人?所以,《唐音癸签》说:"刘禹锡播迁一生","而精华至老不衰"。仅此一条,刘禹锡就足以让古往今来那些自许为精英、自以为了不起、自鸣得意的文人墨客们汗颜。白居易在序其诗时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唐诗纪事》)语虽论诗,实为人格之品评也。

  王叔文曾称刘禹锡有宰相之才。如果仕途顺利,刘禹锡真的当上了宰相,以他的智慧和才能,也许能成为一个好相爷,对李唐王朝的中兴事业也不无裨益,但对中国文化史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然而,正是这种阴错阳差,以二十多年的谪迁磨砺,却成就了刘禹锡不仅作为诗人、思想家,而且也作为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使中国文化史屹立起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的永贞之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是致命的,他内心的伤痛也是无可言表的。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猿哀鸟思,啁啾响异。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悲愁惴栗,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面对这样的"悲愁惴栗",与他当年"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日复千信(《宣武盛事》云:"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得意和煊赫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因此,要说怨恨、沉沦或遁世,刘禹锡应该是最有理由的。但是,刘禹锡并没有灰心丧志,更没有沉沦颓废;没有隐逸江湖林泉,也没有留连诗酒风月,更没有沉浸在鸣冤叫屈、倾泄激愤的消极情绪之中,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表现出一种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的高风亮节。放眼洞庭,他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的明丽清新和爽朗洒脱,基本上找不到贬谪文人那种"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的愁苦。而面对令人消魂的秋色,更是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豪迈和奔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之一)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始闻秋风》)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语),这本是古来文人常怀的一种心绪。但刘禹锡面对秋风,却显得爽朗潇洒,他笔下的秋色,总是天朗气清、晴空万里,远胜春光,让人心旌摇动,引发诗情,甚至扶病登高。展现出诗人奋发向上的豪迈心境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于是,尽管身处边鄙蛮荒的谪戍之地,他也并没有消沉、颓丧,而是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那里的蛮风俚俗之中,达到了"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早发》)的境界。因此,他能够以一个鉴赏者的眼光去看待当地的民俗民风,发现其中的新奇可爱,从而以清新爽朗的笔调来摩写那里的风土人情:"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夔州男女的踏歌,在他的笔下竟显得如此情趣盎然。面对当地的俚曲歌舞,刘禹锡不仅没有感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反而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作《竹枝词》九篇",留下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清新、明快的不朽篇章。对异乡风情的深挚爱赏,不仅使刘禹锡淡忘了谪迁的痛苦和人生的失意,而且赋予他以新的艺术生命,从而折射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正是这一份热爱和憧憬,使刘禹锡对社会人生充满了期望和向往,对自己的信念更加执着坚定。在迁谪远州的漫长岁月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作起来。他在《砥石赋》中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表达自己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时,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

  雨馀独坐卷帘帷,便得诗人喜霁诗。摇落从来长年感,惨舒偏是病身知。扫开云雾呈光景,流尽潢污见路岐。何况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马好狂时。(《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怀见示》)

  这首诗作于公元840年,当时刘禹锡已是六十九岁高龄,虽久经风雨、累遭打击,并且老病交加,但仍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仍然相信只要"扫开云雾",便能"呈光景";只要"流尽潢污",就能"见路岐",表达了自己一生永不低头的"好狂"秉性。又如:

  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

  嗟呼!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乎秋声。"(《秋声赋》)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无论是罢官归闲,还是老友相逢;也不管是逢春色,还是闻秋声,刘禹锡都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人生。在他的心灵深处,既有自强不息的豪迈壮烈,也有通脱识度的乐观洒脱,无不表现出他执着于信念老而弥坚的坚韧与顽强,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当然,刘禹锡的这种坚韧与顽强,是建立在他对自己所献身的理想和事业的坚信不移的基础上的,展示的是一种对自身信念的坚定和人生价值的肯定。中国传统的贬谪之士,或出于畏惧,或缘于愚忠,或本来就缺乏自信,面对自己的险恶处境,往往都是揽罪己身。贾谊说自己是"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柳宗元也说:"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尽管他们未必真的从内心上承认自己有罪,但至少在口头上是承认的。可刘禹锡却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无罪的,即使在诗文中也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从不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他一再申明自己是"祸起飞语"(《上中书李相公启》),是因"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谢上连州刺史表》)甚至在去世前写的《子刘子自传》中,也仍坚持"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显示了一个正直文士的铮铮骨气,有着"众人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的坚韧。而在一首《浪淘沙》词中,他更是自比真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自知无罪,所以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以真金的面貌。也正因为自知无罪,于是他才敢怨、敢愤,才能心胸坦荡,豪迈爽朗。他不仅对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充满自信,认为当年所参与的革新运动是"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子刘子自传》)甚至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满怀信心,写成《杨柳枝九首》后,便宣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格调展示了迁谪文人的崭新境界。而这一新境界的核心就是豪迈和执着。豪迈,体现了刘禹锡的人生风范,而执着则彰显了刘禹锡的人格精神。

  刘禹锡的这种豪迈和执着,既是他的人格个性的展示,又是其人生态度的显现,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豪壮个性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人能胜于天者,法也。"(《天论》)这种思想认识给他的人生启示就是不屈于环境的压力,强调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性。也正是对天、人的这种辩证思考,使刘禹锡对社会人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他在《桃源行》中说"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揭示了现实的污浊,否定了桃花源清静避世的可能。他认为"直道由来黜"(《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而且"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其七)。但同时更承认"人间荣谢递相催"(《秋扇词》)、"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寄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诗以寄》)的客观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表现出清醒的理性认识。正是有了这种理性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做到"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中表现出"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的气节。他在《学阮公体三首》中说:"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慷慨豪迈中,保持着百折不回的执着,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意志之美。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此诗写于公元826年,当时刘禹锡经过二十三年、两度贬谪,再次被召回京,途经扬州,巧遇白居易。在淮南节度使王播为他们摆的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句子,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格调感伤哀婉。刘禹锡听后,感慨万分,遂写了此诗以答谢。然而,此诗与其说是酬谢之作,还不如说是刘禹锡的人生宣言。诗中虽有对自己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的不平和愤恨,但他却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宽广眼界和豪迈气概,一洗"到乡翻似烂柯人"的酸楚,抒发了自己放眼未来、昂扬勃发的进取精神和始终不衰、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表现出超凡出俗的人格意志和由此而升华的精神力量。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也说:"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取,真才情之最豪者。"而肖瑞峰先生则认为,刘禹锡之"豪"大不同于他人,相比之下,"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激愤。"而刘禹锡的豪,则更多地表现为"豪迈"、"亢奋"、"昂扬"(《刘禹锡诗论》)。在这四个人中,要数苏轼和辛弃疾的风格与刘禹锡最为接近。但刘禹锡要比苏轼多一份执着,而又比辛弃疾多几许通脱,所以他能做到亢奋而不狂躁,执着而不拘泥,洒脱而不放浪,悲愤而不沉沦,进取而不偏执……始终保持着积极奋进的锐气和开朗豁达的心态。

  刘禹锡的诗人气质和哲人风范,又是以其独特的个性诉求得以展现的。他在诗中每每称自己"生平多感慨","信道不从时",即使在流放南楚蛮乡的困苦之中,仍能做到"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与千年前在这里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找到心灵上的共鸣,他在《刘氏集略说》中称:"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 "高冠长剑"当然是指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行止了。但是,与一般的迁谪之士相比,刘禹锡也学屈原,他有屈原一样的坚贞,却少有屈原那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哀怨,"为江山风物之所荡"的,不是 "恒惴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集》)的痛苦,而是一种"我心如砥柱"(《咏史》)的生活热望与生命激情。所以,他面对异境与逆境往往表现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坚韧与豁达。据传,他曾任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做贼心虚的知县见了,甚为恼火,便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青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又撰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刘禹锡到和州仅半年时间就搬了三次家,自然心生激愤,遂写了一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则故事虽系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却很能体现刘禹锡的个性,特别是这篇《陋室铭》,可谓字字珠玑、寓意深刻,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而且充满了清高和自信的情怀,可以说是刘禹锡孤傲、达观的人生写照。非喉鲠之作,难入如此佳境。

  "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学阮公体三首》)。刘禹锡虽然没有执戟持剑、戍边杀敌、血染征衣的战斗生涯,但他却用三寸狼毫,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顽强战斗,仍然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战士。他到老都怀着"终期大冶再熔炼,愿托扶摇翔碧虚"(《两何如诗谢裴令公赠别二首》)的壮志,始终表现出一个战士的执着、坚韧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因而,他能面对衰秋高唱"胜春朝"的秋歌,面对贬黜高唱"激壮心"的壮歌,面对老迈高唱"霞满天"的暮歌。

  刘禹锡是一个独领风骚的诗人,一个特立独行的"狂"人,更是一位用心和笔顽强战斗的战士。

陋室铭教案(6)

陋室铭教案

霸州市三中 张焱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ing)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三、品读赏析

1、题目为《陋室铭》,我们来找一找哪些句子表现了“陋室”之“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看来陋室不算太简陋,那些句子表现了“陋室”不陋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不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可见,“陋”是说表象,“不陋”是本质。请仿照陋室不陋,用_____不_______的格式写一段话。

4.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请问“君子”的本质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德馨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有什么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陋室”言“德馨”。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2.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3.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可以读名著、做练习。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何以不学?”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机不在多,不卡则灵。斯是陋吧,惟吾爱去。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可以玩游戏、查资料。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南边e 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网友云:哪个都行!”

13.作业: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陋室铭教案(7)

22  陋  室 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铭”解题。

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出示投影片1)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边读解释边举现代词语为例加以说明。如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二、紧扣特点,指导朗读。

“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的何在?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认为难写的字下面画线,并注意句子的节奏。

结合词义识记:“馨、儒、牍”的字形,读音,并单读这三个字。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

5、范读课文,要求:这篇铭文具有的音乐美 除了表现在押韵方面外,还表现在句式上,请同学再听教师读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结合此特点,讲解骈句和散句的特点)

6、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三、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一)明确:陋室不陋

师过渡:这篇音韵铿锵,节奏明快,篇幅简短的铭文是刘禹锡为他的屋子所写的,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吗?(不是)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孔子云:“何陋之有”?)(板书:何陋之有)

理解句中“之”字用法,这句话的意思及所用修辞。

(二)理解陋室不陋

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苔痕上阶绿……无案牍劳形。)

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幽雅,这是写室中之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写交往人物不俗,这是写室中之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理解“白丁”的词义,并联系“布衣”一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掌握“之”、“劳”的词义。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即时板书:自然环境幽雅:苔、草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素琴、金经 无……无……)

在引导学生找全并分析过这些内容后作小结: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三)探究陋室不陋之因

1、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①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②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3、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四、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板书:物、志)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同学都拥有了一方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对自己的小天地进行了一番装饰打扮。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对你的小天地作一番描绘,形容出它的特征,其他同学根据他(她)的描述,说说你觉得室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请室主人告诉我们他们的评述是否准确。(可通过2~3组的练习,降低课外练笔的难度)

五、形式多样,加强朗读背诵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有没有把这篇课文铭刻在心?根据学生情况,如能背诵则齐背,或男女生赛背,如不能,可再让学生读几遍再背诵。并采用指名背、小组背等形式。

六、布置作业:

1、课外请同学们把刚才口头练说的内容写下来,100字左右。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附板书:

陋 室 铭

刘禹锡

物 志

陋室 自然环境幽雅:苔、草

德馨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不陋                何陋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素琴、金经 (安贫乐道)

无……无……

附:《陋 室 铭》译文a4"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pE;

课堂练习作业:

(1) 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2)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3)“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5)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鸿儒 ,无白丁(高雅)(不俗)
(6)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7)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9)“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10)“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11)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12)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13)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14)总结全文的构思。

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15)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8)

《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地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铭”地主要特征.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了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地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

1.朗读教学法.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地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地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地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地艺术感染力.b5E2RGbCAP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地理解,并形成自己地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地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p1EanqFDPw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地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地.DXDiTa9E3d

2.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地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地屋子;可是和州地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地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地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地书丞将刘禹锡地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地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地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地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地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地真实写照.RTCrpUDGiT

3. 关于“铭”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地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地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地,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5PCzVD7HxA

基础过关

一、给下列字注音

   铭     斯     馨     苔    鸿     

儒     调     牍    庐    蜀        

二、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著名、出名.在:在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             鸿:大. 鸿儒:博学地人.

无丝竹之乱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地独立性.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地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地标志,无义.

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本整体把握

1. 《陋室铭》地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地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地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         地特点.jLBHrnAILg

3.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地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地是         地修辞方法.xHAQX74J0X

4、《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地句子是            .LDAYtRyKfE

文本局部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地性质.Zzz6ZB2Ltk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地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地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地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dvzfvkwMI1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幽雅地恬静地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地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地情致,怡然自得地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地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rqyn14ZNXI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明确:这是全文地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地情操和安贫乐道地情趣.

8、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地人?EmxvxOtOco

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深化提升

1、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地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地最完美地境界,这是全文地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地情操和安贫乐道地情趣.SixE2yXPq5

拓展延伸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6ewMyirQFL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kavU42VRUs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地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当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仇人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好           )

⑷外举不避仇(举:推荐                   )

2、下列句子中地“之”字与“臣之子”中地“之”用法相同地是(.B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3、判断下列理解地正误,正确地在后面地括号内打“√”,不正确地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

C.“祁黄羊之论”指地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地儿子作“尉”所说地一番话.(  ×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地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4、翻译下面地句子.

(1)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您问地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地儿子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真好啊,祁黄羊地建议

5、对《去私》这篇文章地中心内容概括准确地一项是(C)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地事迹地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地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地事迹地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地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地事迹地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地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地事迹地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地优秀品质.

反思与感悟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y6v3ALoS89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M2ub6vSTnP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0YujCfmUCw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eUts8ZQVRd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sQsAEJkW5T

陋室铭教案(9)

陋室铭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一)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二)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一),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二)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一)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三)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一)学生合作翻译。

(二)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一)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二)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10)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并力求当堂成诵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正确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故事导入,吸引学生

多媒体展示:“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教师动情讲解刘禹锡三搬三迁的人生故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2、抽一生读课文,正字音。

三、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停顿

2、六人小组,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小组质疑,提出疑难,师生共同答疑解疑

4、师强调重点字词,学生竞答:文言字词积累

无案牍之劳形: 有 仙 则 名:

斯 是 陋 室: 惟 吾 德 馨:

鸿    儒: 白    丁:

无案牍之劳形: 何 陋 之 有:

5、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陋室的,是开篇直接写陋室么?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3.作者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目的何在?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上问题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当点拨评价

五、当堂背诵,课堂反馈

1、比一比,谁背得快

2、课堂练习:

1.辨析字形并注音:

德馨 / 罄竹难书

案牍 / 读书

鸿儒 / 相濡以沫

2.释义

草色入帘青 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3.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 境清幽的句子是:

六、拓展延伸

仿写:学习铭,劳动铭……

师抛砖引玉:

为师铭

路不怕远,坚持就行;厄不怕近,拼搏就成。桃李不言,润物无声。春夏送笑颜,秋冬迎新容。讲解细入微,谈心意诚诚。课堂品文章,谈人生。摒世俗之影扰,涤纯净之心灵。古有孔夫子,今有陶知行。欣然曰:无愧今生。

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案(11)

陋室铭|陋室铭节奏划分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了解铭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铭文中的使用,并模仿陋室铭写一篇《

铭》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仪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二、熟读课文1、既然铭文一般都要押韵,那么就让我们先自己将全文读一遍,看这篇课文押的是哪个韵并找出所有的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

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板书)

生活

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点。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写的陋室的特点你觉得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板书)5、知道了陋室为什么不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特点,但他却借陋室来表现,因此本文的写法是什么?托物言志

(板书)总结:陋室为什么不陋?

三、扩展发散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学生活动)

四、总结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预习《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不陋直接表现:环境

清幽淡雅托物言志

朋友

谈风高雅

生活

安闲清雅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作者特点:品行高洁

安贫乐道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kejianjiaoan/4796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