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林觉民事迹13篇

先进个人 时间:2021-07-22

【www.bjjpsf.com--先进个人】

林觉民事迹13篇

林觉民事迹(1)

福州三坊七巷大牌坊的一侧,有一间不大气派的屋子。它静静地坐在街边,看着一路的你来我往,静观时间变迁。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故居。走进门,穿过回廊,有一间不大的厅堂,林觉民写给陈意映的《与妻书》就静静地陈列于此。小小的玻璃方柜,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挤在一方皱皱的布帛之中。林觉民于妻儿、于人民、于国家之深情皆在其中。

光绪十三年,林觉民在三坊七巷出生。他天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自小有嗣父亲自执导,饱读诗书。但是林觉民并不贪求封建功名,在参加科举考试之时,他在考卷上题上“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离开了考场。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林觉民的胆识、气魄和高瞻远瞩实在令人敬佩。

而后,十五岁的林觉民考进了全闽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自此以后,他便身体力行。他在家中办女学,宣扬男女平等,劝导女性放脚,反对缠足;他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将《民报》《浙江潮》等当时的先进读物带到读者面前,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他在全闽大学堂讲演,宣传革命道理,情之深意之切,使听者潸然泪下……那时的林觉民不过是一个少年郎,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却已深深地植根在心中。

一九五零年,十八岁的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十四岁的陈意映嫁给了思想进步的林觉民,从一个封建旧社会的女子变成的带头放缠小脚,主动学习新学的女性。陈意映和林觉民在三坊七巷度过了幸福的两年时光。“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陈意映常常是支持林觉民的,她曾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陈意映和林觉民的伉俪情深,在《与妻书》的字里行间流转着。今日,在林觉民和陈意映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前,立着两尊后人所铸的铜像。小小的庭院之中,植有修竹一排,梅花一株。院内,男子坐在石椅上,手中拿着一本书。而女子站在他身后,轻轻地为他披着衣服。两人的视线在书本上交错。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但百年已过,陈意映依旧陪在林觉民身边。

一九零七年,林觉民告别新婚妻子,告别故乡,东渡日本留学。一年后,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林觉民的命运和革命事业便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一九一一年,林觉民决心参加革命运动。回国后,他道别妻子,在香港广州奔波,为革命做准备。

四月,福州的一片百花争艳的景象。但林觉民无意赏春光,他知道,他要离开了并且大概再也见不到福州的春天了。他走了,他不忍打扰这春天,默默地,什么也没说。到香港之后,他才忍着剧痛,提笔:“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革命爆发。林觉民英勇作战,拼劲全力,最终受伤力尽被俘。同日黄昏,林觉民被枪杀,年仅二十四岁!

林觉民曾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可是,林觉民还是先陈意映而去。而陈意映也在几年之后抑郁而终。

初读《与妻书》时,我感动不已。字字心酸,行行情重。他深爱那间小屋,那片小院,那墙边的修竹和月上枝头窗外梅花映下的倒影,他爱他的妻子。也正因胸中有这样至深至切的情,林觉民才有了舍身报国的勇气和力量。作为一个男子,他不愿只有自己安乐团圆,他愿化作颗颗微尘,将他的爱洒落人间,时时常相伴,岁岁常相见。

中国有句古话,曰:“自古忠孝两难全。”乱世之中,英雄烈士们舍弃小家、舍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冒险,选择舍生取义。过去我常常难以理解英雄的行为,而今在林觉民的千言万语之中,我找到了答案。他,是以生命献祭,愿护爱的人渡过时代的浩劫。他用生命献祭,将他的幸福拨给在苦难之中的同胞、祖国。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道,愿世间真有鬼魂的存在,便可化而为鬼,常常伴汝身侧。百年已过,那一片老屋已成了故居。望日前后,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小院中,只有两尊铜像相依偎。

林觉民事迹(2)

林觉民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 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 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那已是 4 月 27 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父亲曾是举人,她自己不但通晓文墨,而且在林觉民影响下,思想解放,自动解放了小脚,投考女子师范学堂,是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广州起义失败时,陈意映的父亲恰在广州工作,急忙派人赶回福州报信,所以,在清廷公文到达福州之前,林觉民的家属早已从南后街迁往别处居住。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里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早晨陈意映发现,原来就是烈士的两封遗书。陈意映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晕倒过去。不久,陈意映生下遗腹子,是男孩,取名仲新。她的身体本来孱弱,终于抑郁成疾,1913年与世长辞。遗有诗稿一册。林觉民的长子伯新(即依新)在意映死后,由家里长辈照顾,不幸在1915年九岁时患病夭折。次子仲新,1949 年上海解放时,留在上海,同年十月回福建工作,曾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1972年退休,1982年病逝,终年72岁。生前曾将林觉民烈士的遗书等珍贵文物,在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献给人民政府,现存福建省博物馆内。

林觉民事迹(3)

辛亥革命之林觉民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信A1022 姓名:朱攀顺 学号:32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林觉民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辛亥革命》电影中,由胡歌扮演这一角色,表现出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的为革命慷慨赴死亦不变的决心,在身上多处中弹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冲向清军,在被捕后,他跟湖广总督有一段对话:”张鸣岐,你为什么躲在暗处?你怕什么?我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你已经老了。你有没有想过,当今列强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才得以强盛的?中国岂能不思革命。”一番话,彻底表明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随后,他被处死,并和所有的阵亡革命烈士一起被扔进长河。

在后人对林觉民的评价中有这样的一首诗:

《悼林觉民》

凄凄肝胆与妻诀,耿耿孝心禀父书。

疏梅筛月忆携手,嘱承父志有遗孤。

青天有情幸后辈,英雄终得展眉舒。

中原烽火寻常事,读史至此泪方出。

如此的凄美、如此的悲壮,让人不禁泪湿衣襟。

林觉民事迹(4)

辛亥革命的先驱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生于1887年。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尽管所学的不外乎应考的时文制艺,枯燥无味,但嗣父严肃的要求,却给林觉民打下了良好的国文基础。嗣母宅心仁厚,爱抚之情胜似亲生父母,滋润着林觉民幼小的心灵,为他仁爱之心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

  13岁那年,嗣父要林觉民应考童生。父命难违,他快快应试。入考场后,他见主考官挺着肚子,目空一切,而考生则一个个诚惶诚恐,一股积压已久的对腐朽科举制度的不满油然而生。他愤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挺胸而退出考场。嗣父对儿子如此的行为,虽颇为不满,但此时正处于废科举的声浪之中,自己对“八股文”也有厌倦之感。所以,也只好顺着儿子的意愿,让他投考当时在福建颇有声望的全闽大学堂。由于去全闽大学堂就学是林觉民自己所愿,他用心准备,欣然应试,一举被录取。

  全闽大学堂(后改称全闽高等学堂),是戊戌维新的产物,西方的一些新学说在这里广为流传,饱受封建文化禁锢的青少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备感耳目一新,种种自由平等的蓝图使他们为之振奋,为之向往。此时林觉民年龄虽小,他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却是那么的迫切和渴望。他不愿做万户侯,但愿自己变成一只小鸟,抖掉绑在翅膀上的封建束缚,飞向那自由平等的理想蓝天。于是,他从那时开始自号为“抖飞”。

  在全闽大学堂,林觉民犹如鱼得水,其多才多艺的才能有了发挥的场所。他生性诙谐,口才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围坐在榕树下,海阔天空地谈论民族的前途;他生性活跃,喜结朋友,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堂的学生曾为争得平等权利而闹过几次风潮,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组织者;他忧国忧民,富有侠义之心,对于当时革命党人的革命义举极为同情,并与当时福州的革命党人有密切的联系;他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的现状。在学堂念书期间,为传播西方学说,改良社会风气,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福州城北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在城南魁辅里谢氏宗祠内创设了阅报所。这些地方既是进步青年学习新学说的地方,《苏报》、《警世钟》、《浙江潮》、《天讨》、《汉书》等进步书刊,启迪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血气青年;同时,这些地方又是进步青年聚集一起,讨论时局的场所。在讨论时局时,林觉民不止一次地说:“中国非革命就不能自强。”有一天晚上,林觉民在爱国社以《挽救垂亡之中国》为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说到沉痛之处,他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场下听众无不动容。恰好该校的一个学监也在场,他听后忧心忡忡地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嗣父对于林觉民在学堂的情况也略有所闻,不免有些担忧和不安。他曾向校方提出,对林觉民不要过于纵容,否则恐会走入歧途。但林觉民不仅在学生中声望甚高,而且也深受学堂中许多教师的喜爱。学堂的总教习对这种担忧并不以为然,反而劝道:“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浩然之气。”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践踏之下,偌大的中国天涯何处是神州。在全闽大学堂几年的学习,使林觉民深受西方学说的影响,使他认定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是救不了中国,只有从西方的学说中寻找救国之道,解救中国国民于倒悬之中。于是,林觉民在完成全闽大学堂的学业后,即决心远渡重洋去寻求救国的道理。他在征得嗣父的同意后,于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开始为过外语关,他专攻日语。第二年,由于一名官费留学生踏海身亡,林觉民补到官费缺额,进入庆应大学攻读哲学,同时还兼读英语和德语。

  林觉民虽身在异国他乡,可胸中所怀的是一颗拳拳的中国心,祖国的每一变故都紧紧地系着他的心。林觉民在日本留学期间,孙中山连续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每当国内武装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他总是悲愤欲绝;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每当传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径,林觉民总会抱头痛哭。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局的变化、民族的悲剧、同胞的苦楚,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悲痛,一回又一回的落泪中,使他渐渐认识到光流泪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流血才能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在一次抗议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集会中,在场众多留学生为祖国的命运而痛泣。林觉民拍案而起,大声疾呼:“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哭泣有什么用?我们既然以革命者自许,就应当仗剑而起,同心协力的解决根本问题。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许还可以挽救。凡是有血气的人,谁能忍受亡国的惨痛!”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同盟会对于中国留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林觉民通过与革命党人的接触,对于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深为赞许。他深信,只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才是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必由之路。于是,他毅然加入了同盟会。

  加入同盟会后,林觉民不仅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到奋斗目标。他为之振奋、为之鼓舞、为之奋发,全身心地投入到同盟会的各种活动中去。恰好此时,革命派与保皇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进入高潮。林觉民发挥自己之所长,与保皇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之类的政治文章,而且还写了小说《莫那国之犯人》,并翻译了《六国宪法论》,从各个角度对保皇派的各种谬论展开猛烈的批驳,为革命派击败改良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林觉民的突出表现深得同盟会组织的器重,从此他成为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参与了同盟会的许多重要工作。1911年,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为此,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十四支部研究决定,派林觉民在回福建前,赴香港向起义统筹部汇报情况并听取意见。不料,起义统筹部部长黄兴一见到林觉民便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意洞来,天赞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并极力挽留林觉民留在香港协助统筹起义事宜。在黄兴的再三挽留之下,林觉民取消了回福建的计划,留在香港参加起义的策划。在起义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关头,林觉民又受同盟会的委派赶赴福州联络福建义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以弥补起义力量的不足。

林觉民匆匆从香港启程,乘轮船经厦门赴福州。夜深了,他依然无法入眠,独自登上甲板。望着那漆黑且平静的海面,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下来。他是个感情丰富的男儿,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儿。妻子陈芳佩(字意映)出自书香门第,能诗善文。结婚后夫妻恩爱有加,“初婚三四个月,适冬望日前后,窗外梅疏筛月影,依稀掩映”,夫妻“并肩携手,依依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结婚后第二年便得一子伯新。林觉民曾多次在好友面前称赞道:“吾妻性癖,好尚与余绝同,天真烂漫女子也!”由于夫妻感情甚浓,林觉民曾有感而发,写下一篇名为《原爱》的文章,专论男女爱情的道理,字句发出肺腑,甚为感人。他的好友读了这篇文章不禁称:“读大著《原爱》理义公正,才情高绝,乃知文学家自有真也!”

  林觉民不仅爱其妻儿,对嗣父及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也爱之甚深。特别是他从小看着嗣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抑郁寡欢中早逝。嗣母的悲惨遭遇在林觉民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正因为如此,林觉民对家中的女眷更是倍加爱护,并鼓励她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早在福州念书时,林觉民就在家中办了一所小型女学,动员妻子、堂嫂、弟媳、堂妹等十几人人学,亲自讲授国文课程。他时常结合课文评论朝政,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状况。在他的诱导下,姑嫂们都先后放了小脚,走出家庭,进入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两个妹妹稍长大也在他的劝阻下不再缠脚。

  林觉民虽是过继于此家,但他为自己拥有这样热融融的大家庭而感到心慰。如今,他独自站在归家的甲板上,尽管海风吹来、袭来阵阵寒意,但一想即将回到妻儿及家人的身边,心中却是暖烘烘的。可想到自己此次回乡的不同寻常,心中却又变的沉甸甸的。

  正是带着这样矛盾的心情,林觉民回到家中。他的突然回家使嗣父感到十分惊异,一再追问原因。他只得托词说:“学校放樱花假,有几位日本同学要去江浙一带游览风光,临时叫我陪去,所以来不及写信通知。”林觉民回到福州后,即马上与同盟会福建支部机关取得联系,很快就发动几十名义士准备赴广州参加起义。但林觉民的心情却陷入极度的苦境之中。此次赴广州参加起义是,要履行自己“大丈夫当以死报国”的誓言,可是又如何向家中老父、娇妻、幼儿交待呢?他曾几次想将参加广州起义的事情告诉爱妻,可又念及妻子已怀孕八个月,恐不胜悲,几次启口却又几次将话吞回,深腹的话无法倾吐。正如他在后来的遗书中所说的,“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然而,起义的日期一天天的临近,林觉民还是无法找出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方式,向家人特别是爱妻一吐生离死别之情。3月19日,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临行前,他与前来送行的同志举杯话别,豪饮狂歌,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正是这种豪气,冲去了他多日来积压于心中的郁郁之气。

  广州起义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在人广州前,林觉民夜宿香港的临江楼。此时,香江之水倒映着明月,显得格外宁静。他临望着这美景,仿佛是家乡美丽的马江之夜。几天来,紧张的准备工作使他暂把与家人的离别情愁搁在一边。但此时此景,却使他的思绪又飞回了故里福州。“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又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与妻子曾在这里双栖,与家人曾在这里团圆。他此次赴广州参加起义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大丈夫为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死,死得其所;但日日盼儿归的老父,夜夜盼夫还的妻子又何堪呢?想到这里他不禁潸然泪下。

  林觉民首先想到的是年老的嗣父,不禁提笔写到“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然而最使他割舍不下的是那怀胎八月的妻子。他倾注着满腔的柔情,“泪珠和笔墨齐下”,他手帕上写下了长达千字的《与妻书》,巾短情长,直到天将明才停笔。在写信时,林觉民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但又恐妻子不解其衷,而忍悲写下这千古绝唱的《与妻书》。字字句句情深义切,足以感天动地。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这样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他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对爱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泪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接着他又继续写:“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今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尤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短短数语,林觉民牺牲小家,牺牲个人,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跃然纸上。

  家书写就泪也流干,林觉民不忍再看,便急忙将两封家书委托给友人,嘱咐友人“如果你听到我死讯,劳把信件转到我家”。随后他便赶赴了广州城。此时此刻,林觉民顿时觉得一身轻松,已无牵挂。他对同去广州参加起义的战友说:“此举如果失败,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动同胞……!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光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有何遗憾!”

  3月27日晚,林觉民随敢死队直攻两广总督府。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负伤力尽被俘,关押在狱中数日,滴水不肯人口。就义时,他昂首挺胸,面不改色,年仅25岁。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1887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士绅之家。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前三天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半,起义开始。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在激烈的巷战中,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而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林觉民被关押数日,水米不进,以绝食抗议。1911年4月29日,在广州天字码头慷慨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遗有《绝命书》,表示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而与其妻诀别书感人肺腑,传诵至今,《与妻书》多次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为范文。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附:林觉民《与妻书》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尤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其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ztt陕西大学生在线

林觉民事迹(5)

读林觉民《与妻书》感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读一遍——大致是初中吧,那时太小,读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难以完满,隐隐也有怪责林觉民抛下妻子,让她后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认为他那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牵强附会,是为自己开脱之语。

但后来渐渐长大,脱离了豆蔻年华的那颗自以为是的少女心,也更了解当时的背景和爱国的热血,便愈加为书信内所表达流露的浩浩正气,以及大丈夫的责任于己所折服。诚如他书信中所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那是一个动荡不堪,支离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乐,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战争”二字搅得粉碎。那是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践踏,真真是国将不国

我未曾亲自经历过或亲眼见证过那段染血的历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仅仅从苍白的文字里所感受到的万一,便足够让我心痛悲凉了。我心疼当时的人民,哀婉祖国的河山,也痛惜我中华民族。

我是极爱极爱中华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们。可能没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过谭嗣同先生的一段话,那时候的感觉微妙极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从心头冲刷而过,痒痒的,又特别的舒服。这不是艺术的渲染又或夸张整改之语,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读完时,甚至有了些微呜咽的冲动。我无法描述这种“被折服”,终了了,也只能叹一句大丈夫。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战争和在那之后的八年抗战;想到了那一场浩浩荡荡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想到了新中国终于成立时人们脸上的神情。

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后很多人便选择了抛弃和遗忘。许许多多的人,叽叽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数落社会的残酷和制度的缺陷,觉得自己被生活蹂躏,被幸福抛弃,被世界遗忘。可是,我们够幸福了。我们可以堂堂正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可以拥有这块美丽富饶雄浑大气的土地,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居住在我们的根系上并一直居住下去,我们有一个虽然不够强大但一天天发展进步的后盾。当初为了这些,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就因为一句“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又多少人热泪盈眶,觉得就此死去也再无遗憾?!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觉民说:“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骨气,这才是一个民族的骨气!所谓浩然正气,所谓大丈夫!

林觉民事迹(6)

观林觉民故居有感

分组:十一组

成员:***

福州,这个城市养育了诸如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洋务运动先驱沈葆桢,黄花岗英烈林觉民,文学家冰心、邓拓等名仕名流。虽然是都市,却有着山光水色的金牛山、温泉、左海等公园,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文化名片和名胜古迹枚不胜举。我们7个人经过反复考虑,选择了去南后街的冰心和林觉民故居。

一踏进林觉民故居,给人第一感觉是有股浓浓的书香。接着是整齐干净,大门左边的牌子“林觉民故居”、右边是“冰心故居”,他们俩都在这个屋檐下生活过,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的两位名人:林觉民,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冰心,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

我们7个人,等了好久挤上了公交车,由于车程较远,和身旁坐的一位青年交谈了一番,谈起林觉民,他竟不知其为何人,又说冰心,更是头摇得像货郎鼓。也许因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又做着比划,还是没人知道。几经打问,才有人说可能在仿古一条街的南后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由于倒车次数多,其中一位同学还晕车呕吐。  

南后街古朴儒雅,青石铺地,保持着一份特有的恬静与闲适,没有高楼和烟囱,门面街巷青砖灰墙,无处不透着书斋气息。当然不乏现代商业气象,诸如名点、小吃、工艺品,却掩不住这里的钟灵毓秀。水榭戏台传来韵律古怪的闽剧和伬唱锣鼓,高大宏伟的青石牌楼上书写着“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的联语。
  林觉民故居位于南后街一隅,这里没有喧嚣和噪杂,凡来拜谒和参观的人都怀着几分敬仰和虔诚。整个故居仍保持着那个时期的建筑样式,雕梁画栋、翘檐屋脊,雕砖镶嵌,端庄如初,不难想象这是几经修茸时,为保持原状,颇费了几番设计与策划。当年他的《与妻书》中,“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后街老屋,为与吾汝双栖之所”,是对这个老屋庭院多么难以割舍的留恋与描述。烈士的人性本真在“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高尚、博大的胸怀寄托于曾经“双燕衔泥同时归”的老屋。林觉民就义之后,这座宅院就由家人变卖给了文学大师冰心的祖父谢銮恩。林家迁走了,这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故事。
  厅堂、走廊、天井、厢房、后院,绿树红花,芳草绿篱,却觅不见当年的“疏梅”和“月影”。冰心的文章中总是说,“我的家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斗转星移,岁月无痕,庭院深深依旧,物是人非。讲解员说,过南后街进入古庇路,有一处谢家祠堂是林觉民宣传革命思想的地方。至此,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林觉民和冰心是同一故居。在相距几条街巷之外的光禄坊内,“光禄吟台”有一冰心读书处,不知其缘,未考。更何况这片区域内名人故居、禅院古刹,以及历代古民居代表建筑,包括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无不是厚重的一部史诗。仔细琢磨,任何木格窗棂或一扇雕花木门,关闭或打开,都蕴藏着八闽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熠熠光辉,因而许多未知也就未考。
  带着几分不舍几多留恋,我们在门口合了影。虽感觉身体疲惫,但想想也是不枉此行。附照片如下:

林觉民事迹(7)

怀念林觉民

清明时分,祖坟山下,几颗遗留下来的鞭炮突然稀疏作响,白色的烟雾渐渐升起,淹没金色的阳光。虽没有枪林弹雨的壮烈与狼烟滚滚的豪迈,却让我联想起百年前黄花岗起义的前夕,那么平静坚定。过程,却那么豪迈悲壮!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便是那寒夜挥笔铸写《与妻书》的林觉民。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百年前的革命人正用匮乏的武器和清政府进行奋力抗争,为国复兴,他们不惜背井离乡,用那坚毅不屈的钢铁身躯堵挡清政府镇压的子弹。身受伤,又何妨,断指亦可杀清军!在黄兴等人的带领下,林觉民等革命党人英勇奋战,虽最终寡不敌众而失败,但黄花岗起义的悲壮激励了全国人民,较大地促进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是一场中国史上意义重大的悲壮战役!

壮哉林觉民,十三岁考科举便淡泊名利,题“少年不望万户侯”于考卷后扬长而去。其后胸怀大志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和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觉民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是什么让觉民如此泰然自若和正气凛然?是为国捐躯的豪迈!是挥笔《与妻书》后无悔于父老乡亲的欣慰!是为激励四万万同胞舍身救国的雄壮!

是啊,没有过往先烈们血肉拼搏的牺牲,怎会有今日强大富盛的中国!在随时代发展之际,我们也要满怀对先烈的追念之情,作为国家发展的借鉴和精神动力,弘扬爱国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才是。

纵观今日之中国,先烈们的优秀品质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进!无论是对个人,钱学森专研两弹一星的刻苦精神,刘金国为民舍己的奉献精神。还是对社会,汶川地震时大家的团结精神,抗击洪水时大家的自强精神。或是对国家,努力申办奥运的进取精神和撤回利比亚中国国民的爱民精神。他们都映射了先烈的优秀品质,是中国人民对先烈及其优秀品质的崇敬及重视。

然而现在也有部分人,被拜金主义所迷惑,忘本而逐利。就拿林觉民来说吧,觉民死后应是一名烈士,受人尊敬。但最近并非如此,他的墓地被人随便践踏,垃圾覆盖,已成为一道人们随意可破坏的一处风景。还有之前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18个路人的冷漠震惊了半个中国。试想当年革命烈士的悲壮,他们为了国家的兴盛尚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更别说会对陌路人见死不救了。我知道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道德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怀念先烈活动,让人们在血与泪的历史中铭记民族精神和道德,不为利而忘本,成为金钱的奴隶。我觉得,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在经济等物质基础上强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强大和不朽。只有精神灵魂健全的国家,才有可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发展致富,成就子孙后代!

因此,于国于民,怀念先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忆至此,不觉清明祭祖已近尾声,正当回首归去,一棵数十米高的松树直插云天,巍然屹立于眼前,浩气荡然,犹若林觉民般正气挺立,不卑不亢!是啊,那是烈士们的不灭的精魂,是人们心中不灭的英豪!吾当心怀崇敬,常自励之。随着太阳夕下,我扬起头颅,朝历史的巨树深情地敬了一个礼。我知道,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是一个民族骄傲的时刻!

怀念林觉民,怀念先烈,让我们心怀先烈,阔步向前!

林觉民事迹(8)

林觉民《与妻书》

原文: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

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于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朦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何情不诉?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乘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忍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唉!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林觉民事迹(9)

与妻书

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  1911年4月24日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白话文翻译: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

今天,我用这封信与你告别。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人世间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此刻,我写着信,泪水和笔墨在一起流。写不下去时,总想着不写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心思,以为我忍心抛下你去死,以为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去死。所以,我忍住悲伤,为你写下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正是因为爱你,才让我有了去面对死亡的勇气。自从和你在一起,我就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但是遍地的血雨腥风,满街的财狼恶犬,又有几人家人能称心如意地过日子呢?我只好用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都能爱其所爱。所以,我才敢先你而死,才选择了离开。你要理解我的心思,在悲伤之余,也以天下人为念,你一样会乐于牺牲了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的。你,一定不要悲伤。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我先死,还不如你先死。”你刚听到这话就生气了,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说得对,但也不再说话。我的意思是说你身体瘦弱,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于心不忍。所以,所以我宁愿让你先死,让我来承受悲伤。唉!谁知道最终还是我要比你先死了呢?我是真的不会忘记你的。刚结婚的三四个月,正好是冬天月圆的日子,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现在回想起来,却只剩下脸上的泪痕。

我又想起六七年前,我逃亡之后回到家中,你哭着跟我说:“希望你以后再有远行,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和你一起走。”我当时也答应了你。十几天前我回家,就想着跟你说说这次的远行,等到和你相对时,却又说不出口。何况你又怀孕了,我就更担心你禁不住悲伤,所以我只好天天呼酒求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伤,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当然愿意和你相守到老。但看看今天的社会吧,天灾可以要人命,盗贼可以要人命,列强瓜分中国的战祸可以要人命,贪官污吏祸害百姓还可以要人命。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现在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死亡的威胁。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着你死,或是让你眼睁睁看着我死,我能怎么办?你又能怎么办?就算是我们没死,又可能夫妻离散不能相见,相隔两地望眼欲穿化骨成石,你想想古往今来谁见过破镜能够重圆的?这比死更痛苦的事,你又能怎么办呢?现在,我和你能双双健存于世不过是幸运罢了,天下不该死的死了、不愿分而分了的人,多到不计其数。在我们相爱的世界,又怎能忍受这一切呢?

这就是我之所以敢率性赴死而不顾你的原因。我现在死而无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小儿依新已经五岁了,很快就会长大,你要好好抚养他,让他学我的样子。你腹中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儿。女儿长得一定像你,我的心里特别宽慰。也没准又是个男孩,那就也让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我死之后,这世界上就还有两个小林觉民在了。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家以后的日子会很贫穷。贫穷算不上什么苦,清静过日子而已。

现在,我的话说完了。我在九泉之下已经远远听到了你的哭声,我会和你一起哭的。我从前不信有鬼神,现在却又希望它真的存在。现在也有人说真有心灵感应存在,我也希望这是真的,那样我死了以后,我的灵魂还能依偎在你身旁,你就不用因为没人陪你而悲伤了。

我以前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但跟你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百死不辞,可是让你担忧,又确实是我不能忍受的。我实在太爱你了,所以对你,我唯恐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你幸运地嫁给了我,却又如此不幸地生在了今天的中国。我幸运地娶到了你,却又如此不幸地生在了今天的中国!这让我终将不忍独善其身。

唉!纸短情长,写不完的千言万语,你可以沿着我的思路看到。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你想我的时候,就到梦中与我相会吧。

我,哭了。

林觉民事迹(10)

林觉民,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上《与妻书》的作者。他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无奈之下,其父亲只好送他到日本自费留学。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四年之后的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林觉民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与妻书》。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封信写得似乎有点啰嗦,不过我们要想到的是,林觉民写信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成为语文教材。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躲到乡下避祸,有一天发现有人偷偷地把林觉民的遗书塞进门缝(其实有两封,一封是《与妻书》,另一封是写给父亲的:“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一直保留至今。

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附录:《与妻书》译文及相关信息

  意映爱妻,见字如见面: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 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林觉民事迹(11)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

  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我说不读《与妻书》不懂真爱。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隐约好像是在初三的自读课本中,不过那时间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直到大学的某一天,我将其列入自己最爱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我想我在这儿肢解这段文字是对作者真情的亵渎吧!因为这份绝笔书一千三百余字是一气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会原谅我的不恭,惟愿以真挚的感动回报此段文字给我的净化。我想要写这段文字,文学素养与真爱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挚情,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非常人能够做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心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作者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而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眼见妻子以个人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子成人,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而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突然记起《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为了心爱的女人担负起替她死的场景。不过那种爱是小爱,作者不仅爱妻子,更爱天下无数鸳鸯,在自己比翼齐飞的时候,他明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成全他人的挚爱,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无比忠贞的。作者记起了初婚时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生共死,永结百年。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生不逢时,因而想到用死来扞卫。但是想到爱妻已有身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大,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驱使下,作者说了。这一说使他真正明白了爱的真谛。所有伟大的爱都必须用责任来维护,用死来扞卫。

  作者明白了用死来扞卫爱情,但是他还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从此后忍受孤独,不过这一切已经没有办法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来世。来世一定选择陪伴在爱妻身边,实现刚结婚时共同许下的诺和,陪爱妻指花誓月,和爱妻白头偕老。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无憾,但是还有妻子儿女,只希望妻子将孩子抓养成人,继父不屈与多情,延续和继承他未竟的革命事业。不过贫困带来的艰辛,使得这一切做起来又非轻而易举。想到这里,作者突然没有话了,只听到妻子的哭声,本想为她擦干眼泪,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实现,因而就陪爱妻一起哭泣。这哭声惊天地泣鬼神。种爱一方手帕怎能承载,我想作者的眼泪一定流到生命的尽头了吧。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林觉民事迹(12)

观林觉民 严复故居有感

5月9日,我们班级全体同学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先后来到林觉民、严复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历史方面知识比较匮乏,所以对林觉民与严复并无多少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二人的事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我收获了很多。我的收获及感悟如下:

林觉民,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4月27日,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林。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他受审时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后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

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通过参观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了解了铁血男儿林觉民英勇的生平事迹以及大学士严复伟大的一生。在革命年代,林觉民面对一边是年迈的老父亲及已怀孕的爱妻,一边是伟大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抉择,毅然作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决定,写下激昂感人的《禀父书》与《与妻书》后,参加到革命工作中。受伤被俘后受审时仍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而且还在堂上发表演说,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这种精神何等可敬?严复一生长期担任重要的教育行政事务与教学工作,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倡西学、宣传西学,他通过介绍西方的近代学术,让人们认识到西洋国家富强的关键原因,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奠定了西学基础……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两位名人的生平事迹中取己所需,并应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成为一名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步入社会后为推进我国的繁荣与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林觉民事迹(13)

林觉民和他的绝笔书

苏爱荣

【期刊名称】《红广角》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 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里,陈列着一封写在白色手帕上的特殊书信,它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封书信的作者,就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这封特殊的书信,是他在黄花岗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总页数】2页(17-18)

【关键词】

【作者】苏爱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J], 王开林

2.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J], 王开林

3.英雄泪 儿女情: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J], 王开林

4.一位青年农民和他的网上书店 [J],

5.在改革创新中获取发展空间--贲新民和他的学校 [J], 陈巍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shijicailiao/3972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