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jjpsf.com--观后感】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后,大家感慨万千,有说不完的心绪和感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遗文化观后感(合集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非遗文化观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教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教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中,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篇2】非遗文化观后感
好消息!好消息!今天我们学校将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是让我们体验祖先们遗传下来的手工和绝活绝技,希望我们下一代能继续传承下去而开展的活动,今天有好多领导包括副区长都“大驾光临”了,真是“壮观”。
今天早上,老天似乎在考验我们,太阳像一把燃烧的怒火,直往我们的头上撒,我们每个人的头顶都冒了烟,汗水顺着脸颊往下爬,非常难受,但为了能听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还是硬着头皮站着,副校长吴老师看我们太热,也允许我们坐下,我迷迷糊糊听到一句话:下面我宣布,新桥一小非遗进校园,现在开始!接下来由副区长首先做了重要讲话,现场我们还欣赏了撞歌、鼓词、木偶等三个“非遗”表演节目。第一个打头炮的是两位姐姐唱歌,我虽然不知道她们唱的是什么,但是从她们的表情、动作上得知,这是上一代人流传的一首歌,还有一位老艺术家玩木偶戏,那孙悟空一会儿翻个筋斗,一会儿转着金箍棒,真厉害!后来,我们还得知,原来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如:木塑、勾花、竹丝灯、门神、屏纸、造纸术等等!这说明我们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些民间手工技艺真是有它们的独特魅力呀!
我下决心,一定也要学习这些民间的绝技绝活,还要教会其他人,不让这文化瑰宝失传!
【篇3】非遗文化观后感
你曾登上黄山,慨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奇景吗?你曾站在长城,想象着当年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吗?你曾斜倚在沧浪亭的栏杆,笑看池中嬉戏的鱼儿吗?你曾为那“失空斩”的黄皮戏叫好吗?你曾为《十五贯》的唱腔击节吗?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独有的“文化遗产”。遗产,就是老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家业。就是我们泱泱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沉淀。是智慧与灵感的火花,是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但是,面对这份厚重的馈赠,守着这丰富殷实的`“家业”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君不见千年古刹上留下了“到此一游”,君不见清澈的溪水上漂浮着饮料瓶子;君不见肥皂剧充斥荧幕,戏剧中的“兰花”却被冷落……不孝子孙肆意挥霍着“财富”,这是先祖的心血,中华的魂啊!幸好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遗产”的弥足珍贵。作家冯骥才在听说天津的占衣巷即将被铲平了来盖摩天大厦时,放下创作,个人出资三万元请来摄影师为它拍摄印成册,四处发放,多方奔走,终于在他的呼吁下,保住了这条北京老街还要悠久的巷子。正如他所说的,这就是文化啊!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向世界学习着。也许因为落后,民族的自卑感使我们对于跟“传统”沾边儿的一切事物都讳莫如深,甚至不惜一股脑的全部丢弃。
然而,历史说明了一切,传统何罪之有?没有了传统,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根基又将建立在何处?一株百年的大树,一管幽深的巷子,一句悠扬的唱腔,这些和雄钟巨鼎,高屋琉瓦一样都是我们的“遗产”啊。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自然的恩赐,先祖们的“遗物”。中华的文明就孕育在这里!你也许要说只有挂上的“文化遗产”这块“牌子”才是“遗产”错了!只要是时间的沉淀,记载过“永恒”的东西都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人在历史发展的匆匆脚步中迷失了,与本民族文化的隔阂越来越深。于是年轻人开始沉迷于韩流,热衷于美国大片,孩子们对日本卡通津津乐道外来的文化很轻易地就可以在这个所谓底蕴深厚的国度里站住脚,并且比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的人才断档,观众匮乏的双重危机,甚至更有后继无人、绝迹江湖的危险。
其实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认可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尊崇。长久以来,我们以文化大国自居,却不得不在实际空虚的文化氛围中挣扎;我们标榜历史的悠久,却不得不面对着许多承载着文化瑰宝的航船就此搁浅的现状而扼腕长叹。有人说当今社会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却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只要“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也许我们并不想找回我们所失去的,只是想借着历史的厚重为生活增加几分新鲜感。现在提倡“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去旧”,反而,这些“遗址”这是“创新”的基石,而“创新”又能使“遗址”重放光彩!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了千百年的锤炼,无数次的沉淀,所剩下的应该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一个想要傲然屹立的民族,首先应是一个在思想上不附庸于他人的民族。我们传承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黄皮肤,更应该传承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的后来者,站在历史堆积起来的文化基石上,守着这诺大的一份“家业”做好一个开拓者和传承者吧!
【篇4】非遗文化观后感
非遗文化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天,我们学校就举办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首先是开幕式。这次的开幕式特别隆重,有许多精彩的表演,我们看得不亦乐乎。一个个精彩的表演结束了,终于到了,我们最期待的"看粤剧"的活动啦!但由于个人原因,我选择了"画非遗"这个活动。接下来,让我带大家来参观参观吧!
"画非遗",也就是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美术室,我看到今天的主题是"龙形拳"。龙形拳是什么呢?龙形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之一。源于清朝乾隆时代,相传于少林五枚所传,龙形拳是19世纪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创、影响曾经遍及珠三角、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的一种武术拳法。惠州惠城区和博罗、龙门县的多个林姓村落是龙形拳传承地。而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这个。
快看,同学们画得很认真,老师也在细心地指导我们。同学们有时工笔细描,有时又挥笔速写,把龙形拳的各种姿态画出来,看起来就像是在武术比赛呢!
最后有个"非遗墟市",同学们有的买了奶油蛋糕,有的买了粽子,有的买了腊肠,还有的买了鱼丸。我们的活动丰富吧,今天可真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