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锦集6篇)

观后感 时间:2024-11-29

【www.bjjpsf.com--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锦集6篇),欢迎品鉴!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1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几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短短几天时间里,在基层党员和群众中更是引发了收视狂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金句也成为党员干部的热搜词和话题榜。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我们更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3次,人民从古至今始终是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和期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若有所扶……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人民始终在习总书记的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个主题直指人民,第一集中开篇就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做官就是为民。古有“以百姓心为心”的老子、不畏皇权的狄仁杰;今有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敢于担当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心怀天下,利国利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所以,如此“平语”,必能“近人”,岂有不火之理。

  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围绕群众所需、所思、所盼谋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要千方百计地走到群众中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摸清情况底子、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学会与群众说话,摒弃那些文绉绉的“官话套话”、大话虚话,注重运用“土言土语”、民俗谚语,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座谈交流、向群众寻计问策,在交流中融入人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动系民生。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每年元旦、春节前后,走基层、访民生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困难群众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民生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以人民为中心,与百姓心连心。《平“语”近人》中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恰如智者般教诲、长者般鼓舞,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平“语”近人,尤需“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赵家河改善民生、去河北走访关心贫困群众等,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表现在党领导人民发展经济社会的行动上,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最动人的平“语”近人。

  而最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我们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楷模,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同时抓紧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科技以及知识,为我们将来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好准备。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2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市场街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收看,普遍认为这是一台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看完很有收获,深受教育。

  据了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播。老党员李文喜说,他很喜欢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他说,看了这个节目,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气。“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很好地阐释了出来,深入浅出、过目难忘、入脑入心,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社区党员干部对节目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诠释颇为赞同。“就像节目中‘思想解读人’所说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热情饱满地投身社区工作中,做好当前创城工作,为我区“创全国文明成区”做出我们的贡献。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3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推行八项规定,抓好作风建设,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风劲吹。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10月12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主题节目。人们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义是国人几千年衍生繁殖过程中从未磨灭的天性,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更是是国家立国之本。

  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的诗词,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此诗来强调孝道对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父母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时时刻刻将孝顺二字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动。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人无“孝”而不立,我们不光要将孝道铭记于心,更要努力去学习如何践行孝道,从不和父母顶嘴、从为父母做饭、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孝道融入自己的心中和行动中去。

  孝道是国家立国之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人子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们要让孝老爱亲身后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大义、立人之基、立国之本、我们要时刻将孝道文化铭记于心,把孝道这个传统美德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这个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5

  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作品——《习近平用典》昨日举行首发式。该书分13个篇章,从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3月1日《新京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此次,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对习总书记著作、重要讲话和文章引用典故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前实践相结合的一本好教材。

  追溯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而《习近平用典》一书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习近平曾引用过的135个历史典故,这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进一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无疑对党员干部提升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要与实践相融。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在写文章、讲话中人们往往喜欢用典故来强化表达力,增强沟通效果。典用好了,形象恰当,反映出人的人文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也有积极意义。虽然《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中典故只有2000余字,但字字都是精华,句句都饱含中华民族至深至简的追求。因此,党员干部通过深读细学,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用杨振武社长的原话说,鉴往知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定格真情为民。此书对用典的现实意义进行阐释,特别是开篇即从“敬民篇”开始。正如杨振武社长在《习近平用典》一书的序言中说:“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要感悟习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的民本情怀,更要将这种感悟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说,《习近平用典》一书凝聚了人民日报社编辑们的心血,折射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的治国理政大境界。因此,每位党员干部要细细品读、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用学习的成果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平语近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6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

  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常言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如若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势必背离执政之本,又谈何利民为民,又何来治国有常?但愿执政者能时时“以民为镜”,但愿永不背离“为了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同时,还应意识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喊累不撤退,努力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执政实践活动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15070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