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国富论读后感7篇

读后感 时间:2021-08-05

【www.bjjpsf.com--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7篇

国富论读后感(1)

《国富论》读后感

  读《国富论》有感
  对于经济学的学生而言,亚当斯密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位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这部书已经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这部书里,对于劳动分工、货币、价格、税收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读完这本书就有一个感觉,现代经济学在他那里已经完全建立起了,而现代这么多的经济学家,不过是把他的工作细化,抽象。
  亚当斯密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于历史资料的熟悉,简直是令人惊讶,每一处都有翔实的资料来印证他的理论,处处都可见他对社会的事实的精辟的分析。这是我读大多数的大学者的著作的一个感觉,就是他们的学问都作的非常的细,都是从事实着手,从这一点而言,我知道原来大学问都是从这些细微处得来的。
  而对于亚当斯密的学识,我认为是经济学的哲学。我常常在思考,对于物质而言,任何生物都是由基础元素构成,当人类慢慢演化出高级的思索能力时,这时候人类虽然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显得弱小,但是已经初步显示出强大的生存智慧,若问这时候的人类部落有哲学吗?我认为是有的,但是只是简单的社会关系和供求关系,或者说是生存哲学;时间继续演变,生产力上升,社会上出现剩余产品,无疑直接导致阶级的产生,这时候的哲学继续复杂,不同的阶级关系,统治阶级的统治都使得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时间进一步演进到今日,各个国家国情不同,社会结构不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不同,因此哲学的范畴更为宽广更为深邃复杂。而在以上哲学的发展中,人则是一个不可少的主体,哲学的宽度与深度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人类社会的族群发展不断发展,我认为二者不可或缺,因此我认为哲学归根到底是研究人以及研究人对于主客观世界认识的学科,哲学之所以充满了智慧是因为其贯穿古中今外,研究人的变化与发展,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研究经济学不能使你脱离被帮扶救济的队伍,但是他能让你知道你为什么站在这个队伍里。研究哲学亦是如此,研究哲学可以使你洞悉人类发展的奥秘与规律,可以使你明查社会运转之准则,是为哲学之奥秘。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因此我认为,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门具有大智慧的社会哲学。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人生好比一朵花。是它的种子决定了这是一树飘扬的繁樱还是一朵墙角暗芳的夜来香。没错,种子即是一切可能性的开端。读过《国富论》后,这样的感觉便更为强烈,我想正是由于亚当斯密在心中埋下了有关哲学和经济的种子,才能在拥有如此伟大辉煌的作品,才最终使自己的有关哲学和经济的种子在最后开出流芳百世的精神之花,大师之大,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文字:20XX级第二党支部吴文瑞

国富论读后感(2)

《国富论》读后感——关于劳动分工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其中有许多十分宝贵的观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个寒假,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这本书的经典通读版,更为简单易懂。从通俗的角度看经济。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整本书的侧重点是在第一篇和第二篇,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社会分工论了。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工业革命后,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对工业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科技的进步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呢?那就是分工。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扣针制造业中,一个没有受过这种业务训练,又不熟悉机器的工人,即使竭尽全力,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但是,扣针制造业现在的经营方法是,不但整个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行业,而且它所分成的若干部门中,大多数也如此。这整个过程分为18个工序,人均每天可制扣针几千枚。因此,只要能采用分工制来生产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变相应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各种行业和职业之所以各自分立,似乎也是由这种好处造成的。有了分工,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要多得多的工作量。

亚当-斯密认为:人拥有不同方面的技能,不是劳动分工的原因,而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漫长的过程,形成了固定的劳动分工,随着时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今日的各行各业。那劳动分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缓慢积累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在文明社会中,人们处处需要他人的合作与帮助,而仅靠依赖别人的恩惠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必须将工作更加细化,专此一门,来与他人进行契约,交换和买卖。这样的差距也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集中精力在各个专业领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但是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人们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加强了,但是综合能力却得不到锻炼。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史一种限制。要是某一天,连文学和艺术也变成了流水线操作的社会分工制,那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经管0912 刘玉洁

国富论读后感(3)

《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读了他的《国富论》,我有了一些认识和收获,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

该书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人民的顺序。首先就强调了分工的重要,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由工人们各自独立工作,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可是如果分配每个操作给不同的工人让他们只攻一两方面的操作,那十个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每人每日就能制造四千八百枚,因此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力,从小小的扣针制造业就能看出,如果没有分工,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帮助协作,人民不可能如此方便的使用着我们再简单熟悉不过的许多日用品了。有了分工,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欲望要用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物来交换,因此,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标准的,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第二篇是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以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斯密说,有一中劳动资本到劳动对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前者因为可以成产价值,所以称为生产劳动。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

第三篇是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讲的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第四篇是论政治经济学系。所讲内容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上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的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由于垄断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妨碍了土地的改良相对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止了土地改良……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来源,劳动力的工资,土地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的所有阶层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一特定产业,或试图通过特别限制,将本来可以投入某一特定产业的资本抽走,实际上都有悖于他要促进的主要目的。这将阻碍而不是加速社会真正富强的进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正价值。

第五篇是论君主或国家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

国富论读后感(4)

国富论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国富论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
  在斯密看来,人类的行为是由六仲自然的动机所推动的: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这些动机经过各种社会机制的细致平衡,会使-个人的利益不至于与其他人的利益出现强烈对立。由此而产生的自利行动,必然在个人的利益追求中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由于深信人类动机的自然平衡和对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经济学理论正是以这种基本观点为基础而对经济过程作出分析的。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劳动是惟一通用的也是惟一准确的价值的尺度。或者说是我们可以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用来比较不同货物的价值的惟一标难。我们不能用一百年前不同货物所换取的银量来估价一百年后该货物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我们已经承认了的。就一年一年来说,我们也不能用它们所能换取的谷物量来估价它们的真实价值。而用劳动量我们则可以准确地估价它们的真实价值;不论是就一年一年来说,还是就一百年一百年来说X。就一百年一百年来说,谷物是一个比白银更好的尺度。因为就一百年一百年来说,同等数量的谷物可以换取同等数量或几乎同等数量的白银。反之,就一年一年来说,白银则又是一个比谷物要好的尺度,因为同等数量的白银可以换取同等或几乎同等数量的劳动。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又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由于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极少商品的交换价值单纯来自劳动,绝大部分商品的交换价值都大大地得益于地租和利润,因而社会劳动全年生产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置总是大大超过产品在种植、加工和运输以及投入市场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量。如果社会每年能把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全部雇用起来,由于劳动量每年又以大幅度增长,那么后一年度的全年生产价值将远远大于其前一年的生产价值。但是,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国家是把其全部年产物用以维持勤劳入民的生活。反之,游手好闲的人在每一个国家都要消耗其中的大部分。一个国家的年产物在这两个不同阶层人民间每年分配的不同比例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年产物的平均价值每年是有所增长,还是减少,或者与上一年持平。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读后感(5)

《国富论》前三篇 读书笔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突破,经济总量不断上升。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让我想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在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在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构架。读完《国富论》的前三篇,我有了更多的感触。

在前三篇中,亚当·斯密分别介绍了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人民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通过其前三篇的介绍,让我知道了其内容不仅是局限于经济学范畴,更多的是在经济学的主题下,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了哲学、制度、劳动、教育、宗教等方面内容,对不同的社会现象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当时至今,他的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完善产生了诸多影响。

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亚当·斯密肯定了劳动分工的巨大力量,人们不管往何处引导或在何处应用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技巧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工作中,因为分工的存在,工作被分为若干流程,而我们都是各流程中的操作者,因分工促进效率的提升,各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也被不断的发明出来,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每个人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那么谁都不会每天制造出20枚针,也许一枚也制造不出,而分工带来的效率则是在劳动成品上数量的成倍增加,由此可见,分工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即使在现代社会存在许多人不劳动且消费巨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承担生存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的我国,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制造”的标签逐步走向世界,在经济利益获取伸向国外的前提下,对于国内的加工工厂,分工带来的效率尤为可贵,通过一方促进整体,可以带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分工之所以拥有巨大的力量,大致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个人的操作效率,个人基于经济效益而去寻找不同提高效率的方法,因而发明大量的生产工具,从历史的几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看到发明带来的效益,这也同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表现,从野蛮时期的独立完成到文明时期的分工合作完成,体现了巨大的进步。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以后,一个人的劳动产品就只能满足其需要的很小一部分,通过与他人的换取,逐渐产生了交换,交换带动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使人们得以满足于自己的需求与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也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从这种基础上来说,亚当·斯密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做出论述,而我也认同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最初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具体来说,劳动也可以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通过劳动体现分工,体现价值。

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对劳动者的需求,也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比如超过维持生活需要的收入与超过自己使用需要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必然结果,因为需求的提升,带动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对于一个社会的资产,自然会分成几个部门,亚当·斯密把货币看成社会总资产的一个部门,一个人的资产则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为取得个人收入,也可为资本,投资者用于取得收入或利润的资本,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二是用资本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关于资财的积累,可以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谈起,制造业的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为生产性劳动,另一种雇佣关系的劳动,却不能够增加物的价值,为非生产性劳动,从中,由土地、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一生产出来,就有一部分被指定作为补偿资本的费用,还有一部分作为地租或利润的收入。

论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亚当·斯密在此篇中的介绍,涉及国王、贵族、臣民和工商业者围绕财富与权力的斗争,导致了彼此地位和社会体制的变迁,浓缩了欧洲中世纪后的历史,对于亚当·斯密其中的描述,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西方的政治体制的介绍,西方一直是相对比较松散的体制,例如早期的希腊城邦,到后来的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成年男性为公民,是民主的;而对比我国来说,我们都知道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到清末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皇帝权力大一统始终是主流。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经济发展条件也不一样,根据亚当·斯密的论述,生产力发展的最自然的途径,是从农业开始,通过改良土地扩大收成,然后慢慢的扩展到手工业和制造业,逐渐形成都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到与第一篇中所述分工的形成有关,但是当时的西欧却逐渐出现了工商业繁荣、农业衰落的景象,在亚当·斯密看来,这是人为制度干扰的结果,这让我想到了进化论,发展需要遵循自然法则,人为干预发展在结合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是可以推动变革的,在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下,工商业经济不断发达,导致农业衰落,一种重商主义也不断兴起,随之工商业城市的增加和富裕,从不同方面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一方面来说,城市是乡村天然产品的一个巨大的便利市场,乡村地区的耕种者受到鼓励,进一步改良土地,城市居民获得财富之后,也会在乡村购置土地,以供出售,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也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引进居民的生活,给居民带来自由与安全。

对于前三篇的内容,从生产力的产生进步到各种资财的不断发展,亚当·斯密都用自己独特的阐述向我们表明了不一样的道理,从中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目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难题,我们可以继续借鉴书中相关经济理论,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道路,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的迅速发展。

国富论读后感(6)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也因为这个比喻的原因,对于全文,亚当斯密的《论分工》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也准备重点谈谈我对他的《论分工》的看法与感想。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必然能够增进其对这项工作的熟练程度。分工,节省了时间而得到更大的利益;分工,简化和节省了劳动。亚当斯密在讨论了论分工之后,其缜密的逻辑在第二章开门见山,讨论了分工的原因。亚当斯密认为,人类间之所以会产生动物所没有的分工合作,是由于人类的利己性。既是说,人类是在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换、买卖而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分工。在这里,亚当斯密再次用他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实际例子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这让我想到: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的先进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自由主义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沿海城市还好,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港澳政府管辖的相对宽松,甚至有进口商品免关税的优惠待遇。相对来说,西部地区则明显体现出了落后。不但是经济落后,思想也相当落后,表现出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那种不是中央严令禁止的就做做看的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其实就算在我国沿海城市,很多地方也是办公司难,起执照难,即使从马路这边搬到马路对面,也要另起一个执照,这都是十分不符合自由主义思想的。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指导性意义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市场经济承认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来发展经济。这就体现在社会与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上。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还要人们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国富论读后感(7)

《国富论》读后感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因为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又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

18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弃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最后有敌来犯时,无力抵挡,只好逃之夭夭。这则寓言,在当时被视作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得好:“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孟德维尔的“异端邪说”,贯穿始终,成为构造其理论大厦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时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当中,最为发达的纯商业国家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他们拥有了最早的银行,最早的股份公司,却没有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需要国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主义,也为他们取得了大量的财富。而英国,身为一个主权国家,一旦明白了自由主义这个道理,其强大的国力更是让他不可收拾,让他一举打败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西欧陆上霸主”法国而成为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国。

自由主义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沿海城市还好,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港澳政府就管辖的相对宽松,甚至有进口商品免关税的优惠待遇,如果我们见到七星烟的侧面写着“中国关税未付”的字样,那可不要误以为这烟是走私进来的,这烟都是从特区或者港澳运进来的,当然不用支付关税了。相对来说,西部地区则明显体现出了落后。不但是经济落后,思想也相当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那种不是中央严令禁止的就做做看的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其实就算在我国沿海城市,很多地方也是办公司难,起执照难,即使从马路这边搬到马路对面,也要另起一个执照,这都是十分不符合自由主义思想的。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指导性意义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国富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是再如何推崇也不为过。其中不只有经济学知识,更有对人世百态的详尽叙述。斯密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懂得了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经济学名著对于我们的生活真的很重要,以后我要继续阅读,让我的经济学知识更加丰富。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4293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