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3篇

观后感 时间:2021-08-26

【www.bjjpsf.com--观后感】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3篇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

《监守自盗》观后感

2014191643 国金六班 罗源

说实话,作为一个金融学院的学生,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该去注重的应该是电影中分析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比如:低利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等等现实问题。又或者去关注一位又一位的国内国外的金融大咖学者。然而偏偏的,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后,唯一环绕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散开的,确是一副又一副贪婪的面容以及笼罩在整个世界经济上空的阴影。

在看完电影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场危机是有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黑色喜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而最终的结果是,正如中文片名所言“监守自盗”。
  在整个美国的金融体制中,企业高管、政府高官还有给他们充当顾问的一批学者,他们都很容易的成为了受益者,无论金融体系正常运行,还是金融泡沫破裂,而普通的民众只有在泡沫膨胀时,做着致富的梦,但是当泡沫破裂之时,受害的也只能是普通的投资者。(甚至,这让我想到了15年的那个中国股市动荡不安的夏天。)

电影中,美国的金融体系中企业高管与政府高管不断转换着角色,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时是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长、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保尔森、盖特纳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运行着金融体系,也监督着金融体系。我不知道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们的监督会有效吗?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评级机构,它们胶着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食物链,能保证不在哪一环上出问题吗?
  这让我想起我国的一些现状,在我们国家,总有一些企业,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甚至有时拿着国家的补贴,但他们体制内的人,无论高管,还是员工,都是高工资、高福利,侵吞、蚕食国有资产,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我们的普通民众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这种企业往往是世袭。而且很大的程度上,我们的问题确实出在体制上,但体制还是人定的,其变革也要靠人。

而这又返回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我看完电影后最大的感受,法制在人性的道德沦陷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或者说人性难道真的是无可改变,利己至上?我相信不仅仅的金融领域,在任何领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直到最后,我依然保持着这种疑问,并持以悲观的态度。

电影中说道,美国金融危机前,在联邦层面主要七个监管机构对各类金融产业进行监管,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但在其后,这套看似完善的监管体制却在功利主义下的社会彻底崩盘了,因为这套制度同样是由人在运行。大多数人无法招架住功利的诱惑,道德已经败得体无完肤,人们在功利面前,已经把它弃之不顾,甚至甘愿冒着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风险。

不由得想问,如果这些生活在这个社会象牙塔的精英人士们不再富有公共责任和道德,他们逐渐设计了一套符合并保护他们自身利益的制度体系,试图用狡诈的方式将财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里,并将可悲的公共利益沦落成最表面的粉饰工具欺骗大众,这个社会将成为什么样子?此片反应的腐败和贪婪发生在号称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国,看完此片,更不禁要问,这个世界还有正义可言吗?

直到电影最后,代表坚定改革呼声上台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也没有彻底的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甚至同样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们进驻政府内阁。就连美国最富权力的人在强大的金融财团面前也妥协了。

总的来说,这真的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悲剧电影,那种整个行业性的欺诈犯罪真的触目惊心。不过电影的记录还原,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丝的人性善意。特别是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再去回味了一次电影,恍惚间明白了为何该电影可以荣登奥斯卡的桂冠,这个世界,总归是高尚者大于卑劣者。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2)

影片《监守自盗》观后感

Inside job,翻译成中文——监守自盗,很巧妙的翻译。该电影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片子引子部分描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冰岛危机的现状,然后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五个部分(How we got here、The Bubble、The Crisis、Accountability和Where We Are Now)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追根溯源,将看似复杂又混乱的美国金融业发展历程有层次有侧重点的逐步回顾。

整个片子看下来,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金融业已经把政治、学术和民众都拖入了一个庞大的多米诺骨牌阵——牵头这个骨牌阵的正是金融业金字塔顶尖的那些“名人”——是他们在监守自盗。

一、利益驱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七十年代的债券交易员,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所以他需要在晚上打另外一份工,这样才能养活全家。但是十年后,他已经年薪几百万美元。这是由于他所从事的行业,到了八十年代,开始爆炸性地增长。

2000年之后,金融创新(包括抵押集合债券)开始呈爆炸性增长。在证券化这条利益链上的每一个人,从头至尾,没有人关心住房抵押贷款的质量,关心的只是怎样把贷款的规模做到最大,以便从中牟利。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以高盛为例,销售团队一边卖掉6亿美元的“森林狼”债券,一边在卖这些债券之前,成员之间的对话却是“哥们,森林狼可够烂的”。更有甚者,它不仅出售有违约风险次级债券,而且一边向客户宣传这是优质的投资产品,一边却大量买入信用违约呼唤(CDS),对赌这些债券最终会违约。他们客户赔的钱越多他们赚的钱越多,越往后面这些世界级投行的行为甚至已经涉及欺诈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整个华尔街的人似乎都陷入同一种境地。片中提到神经系统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戴上核磁共振成像仪,然后开始玩赌钱游戏,结果发现当他们赢到钱时,大脑中受到刺激的部位与可卡因刺激人脑的部位完全相同。对于华尔街,人性在利益面前似乎已经堕落了。

二、道德沦丧--私欲大于一切

如果说金融界从业人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是自身主观原因所致,那么华尔街的人越来越疯狂,很大的客观原因是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的道德沦丧和监管机构、政治家被金钱收买后的纵容与不作为。

高盛它不仅出售有违约风险次级债券,而且一边向客户宣传这是优质的投资产品,一边却大量买入信用违约互换(CDS),对赌这些债券最终会违约。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雷曼兄弟因为没有买入 CDS进行对冲而破产,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高盛虽然大量发行次级债,却因为大量持有CDS头寸而在危机中获利。高盛的这种背叛自己客户行为,在商业伦理中应该被视为彻头彻尾的诈骗。然而,在危机之后面对国会听证时,高盛的总裁矢口否认对客户的背叛,说买入CDS是做市的需要。由此可见,其商业道德已经彻底丧失。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三家评级机构因给高风险证券优良评级而赚得几十亿美元。 Moody’s和S&P都是根据他们签发的评级报告的数量收费,被评为AAA的结构性证券越多,他们在那个季度赚到的评估费就会越多。当接受参众两院关于评级机构责任问题的听证会问询时,他们辩护的理由是,当我们说某物可评为AAA时,这仅仅是我们的看法,你不应该依赖看法。“它们只是我们的看法而已”——评级机构彻底的把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信任贱卖了!

这部影片以各种数据及事实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各个利益链条之间的关系网,美联储主席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财政部长从托马斯里根到现在的盖特纳,美国总统从里根政府到现在的奥巴马政府,无数高官、政客与华尔街的金融家相互勾结,为1%的富有者量身裁定了各项经济政策。银行家赚的盆满钵满,政客、学者中饱私囊。从1998年到2008年,金融业在游说和政治献金上的支出超过50亿美元。在华尔街控制下的政府中,没有人是清廉的,他们将纳税人的钱心安理得的放进自己的口袋,量化宽松、行业重组都只是安抚民众情绪的把戏而已。而且他们贪污的并不仅仅是本国公民的钱,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这场危机的1%的人“功成身退”,却让许多国家的人民失去工作,更加贫困。

三、监管丧失—多米诺骨牌最终坍塌

银行家天生的贪婪会使得他们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为了自己的富裕而置民众于不顾。花旗银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在音乐停下之前(金融危机之前)我们要不停的跳舞(捞钱)。”而此时伴随着音乐,被蒙在鼓里的民众也会跟着跳舞,可当他们停下舞步的时候,才发现音乐早已停止了。

著名投资家索罗斯把金融市场比做超大型油轮,为了防止巨大的油轮倾覆要把巨大的油轮用水密隔舱加以分割,而市场中的监管机制就相当与于水密隔舱,监管失职或放松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没有隔舱的油轮液体容易发生晃动,造成船体倾覆。所以要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监管有效充分。

然而,从80年代初里根政府开始,启动了长达30年的对金融业放松监管的进程。1982年,里根政府对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银行放松监管,允许他们用储户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联邦储备银行拥有广泛的权力去规范抵押品市场,但美联储主席拒绝使用这些权力。在泡沫飞涨期间,证券和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各家投资银行没有进行过哪怕一次大一点规模的调查。随着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类金融企业把焦点瞄准了衍生品交易。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萨默斯部长合作提议金融衍生品不应受到监管,2000年12月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禁止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受法律约束的衍生品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传统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新出现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所用来大发其财。抵押债务责任证券和信用违约互换都是风险分散、收益极高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处在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放贷者不再担心还款,投资银行同样也不在乎,于是销售的CDO越来越多,在短短三年内抵押贷款总量增加了四倍,这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交易市场不稳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外,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杠杆率运作等也都处于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充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产品和交易逐渐酿成此次金融危机。

最终,次贷的多米诺骨牌彻底坍塌,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影片开头的小国冰岛的一片凄惨景象和中国东南沿海无数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

四、影片的启示

金融业的巨大风险本质上并不是因为金融创新造成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业依然需要创新不止。如何预防金融危机的再一次发生,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三点:

1) 改变金融业现有的激励模式,切断不合理的利益链条;

2) 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约束;

3) 完善金融监管,需要建立独立政府操纵的监管机构。

唐惠宇

1113809187

2011MBA PT-B班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3)

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监守自盗观后感

200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英文名称InsideJob2010)向人们揭示了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成就了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十分值得一看。影片的导演是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

影片搜集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辅以细致的数据与条理逻辑分析,深入探讨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生的背后原因,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影片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专家的调查和见证,从金融界内部寻找原因,展示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去监管化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靠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而具有讽刺好处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搞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美国的这场金融海啸已过去两年多了,美国的经济也渐渐地在复苏之中,但这场金融海啸中的几个明显特征:通货膨胀、房价飞涨、贫富分化、金钱政治、权钱交易、金融高薪等等,为什么却让大洋彼岸的我们看着如此的似曾相识呢?我们就应从《监守自盗》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如何引以为戒?如何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才是看完此片之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网友叔之骑士日记这样总结:监守自盗高级流氓的世界。

1、老百姓(人民)是最惨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向且永远都是。

2、聪明人喜欢干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风险但最终不必为之买单的事。

3、银行家都是无节操的混蛋。

4、没有权威,只有造势。

5、有时候,路的终点是迷宫。

6、成熟的态度是没有立场,只有利益。

7、没有一个政府是真正为民的,只是说,他们的利益与前政府冲突,天下乌鸦一般黑。

8、大德不德,是以为德。我朝虽然千般不是,但是他们不会欺负自己的人民以获取利益。

9、当利益大到无法想象的时候,没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明知故犯和揣着明白装糊涂是聪明人的一大特点,曰之为:腹黑。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4)

工程1102 刘代玉 20113077

《监守自盗》观后感

电影以冰岛为序,揭开了华尔街的勃勃野心和金钱的巨大诱惑力。在对金钱的贪婪下,华尔街和政府两相掩护,打破了冰岛经济的井然秩序。2008年,冰岛银行破产,经济崩溃,却导致普通人陷入经济危机。

其中的一个例子,如果你请了两位律师去银行商量赔偿,那么银行里会有十九位律师齐刷刷地等着你,要是你干得好的话,银行或许会像你抛出橄榄枝,为你提供一份工作。有趣又深刻,要不然你被银行干掉,要不然你“同流合污”。显然三分之一的冰岛经济监管工作员最终为银行工作很好的说明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贪婪永远是华尔街前进的引擎,也是华尔街所向匹敌的利器。

正式开始的第一部分—How We Got Here?,梳理了华尔街的起家经历。一次又一次,纳税人为华尔街的贪婪买单,一次又一次,政府监管部门无所作为。一切只是因为,金钱造就了华尔街的权力,让华尔街更有力量,以致让政府为华尔街的贪婪服务。而美国政治的模式,也注定了金钱与权力的相互渗透。

CDO对华尔街而言,无疑是一个绝妙的创造。在监管真空的状况下,放贷者、投资银行,统统将风险转嫁。而且通过鼓励借贷、粉饰CDO评级,最终把“蛋糕”做大,将借贷人和投资者卷入毫无顾虑的贷款、投资漩涡中。而借贷人的投机,发放次贷,更加刺激了这场疯狂的金融游戏。以空套空,中转商华尔街避开了自己的所有风险,当泡沫破裂,受害的,只有链条尽头的普通公民,贷款者和投资者。更讽刺的事,纳税的普通公民,还要交税填补华尔街制造的大窟窿。

第二部分—The Bubble,介绍了另一个定时炸弹——信用违约交换,CDS。AIG的CDS成为的CDO疯狂的催化剂。因为购买CDO的投资者现在也找到“安全”了,只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保险式的CDS就可以令他们投资无忧。

出于对奢华生活的本能向往,华尔街的高管们用公司的前途做赌注,为自己的享受一搏。而为这种自私行为提供可能的,正是政府不听不问的纵容,和应该独立公正运行的评级机构的放水。为什么政府和标准普尔们会这样?因为他们都从中收受了巨额贿赂,越高级的权力越值钱。而对华尔街来说,这些行贿成本在巨额收益面前不值一提。

Hank Paulsen对雷曼的强制破产背后原因不究,但是令AIG的援助优先补偿华尔街巨鳄并且放弃犯诈骗罪的高盛(Hank Paulsen是高盛前CEO)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最后展示了华尔街对政府的吞噬和学术腐败。

片子看了几遍,越看越觉得人在巨大的金钱诱惑面前贪婪真是无可阻挡,而金钱和权力这两座古老的大厦还是会一直屹立不朽的。资本主义,乘着科技发展之帆渗透全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只会愈加深刻。

“It’s Wallstreet government.”这句话真叫人惊心,经济当然要有革新,但是并不意味着马鞭在没有监管的贪婪手中。1%的顶层利益既得者当然不会革自己的命,80%的我们再不振臂一呼,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果实了。可是,当我们成为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人时,有多少人能坚持初衷?到什么时候,坚持初衷的人的数量和力量才能改变?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坚守道德的路上,教育先行,信仰为继。这也许太过艰难,但是以制度规避道德失落,势在必行。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谈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这个国家会变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5)

Name: 두탁한 Du, Zhuohan ID:2010140537

Content

1. The brief view of Inside Job

2. Speculations and CDS inside of Financial sector

3. Rent Seeking inside of Government Sector

Inside Job was a documentary film opened on 2008, a critical period of global crisis exploded from the dilemma of bubble credit in several sectors like real state, stock. The documentary conducted face to face interviews with well known Economist, Politicians, and people evolved in main parts of financial business. It also disclosed a sequence of objective data to illustrate the essential root of the cause of crises. As the main topic of movie, five parts have been indicated to narrate the truth happening during this economic catastrophe logically. There were. How to got here, The Bubble, The crises, Accountability and Where We are now. The starting points was detected from 1970, the first oil shock and earlier financial disaster up to 2008. The entire picture gives us a clear skeleton of complicated financ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US. Virtually, it implies the domino effect generated by political system, bachelors, and all society in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Therefore, the documentary is called Inside Job which exposures all inside works in this deep and intricate economic circle.

Churchill said that there is no eternal friendship but permanent common interests. a story in movie shows a originally poor officer who works in securities exchange agency in 1970 incredible became a millionaire just in 10 years. This is a reflection of credit crises in US. After 2000, the profit and size of mortgage, loan plan was the main concern. No one cares about the quality of it. In order to loan as many as possible, the majority of financial agencies lease the investigation of borrower`s affordability due to the serious competition. Typically, in real estate sector, 0 first payment on mortgage was possible. Hence, almost everyone, they loan and invest in land. Indeed, the price of land and house were abruptly skyrocketed. Eventually, this consequence became the most serious bubble economy in the history!

Another example was that while a selling group in Goldman Sachs was selling a speculated bond, Timberwolves whose actual grade was down to C level with pleased attitude to costumer, the conversation among group members underground was "Hi! Dude, the Timberwolves is awful!!!" They advertise some junk bond as the "most premium investment" by purchasing large amount of CDS (Credit Default Swap). They bet the loss of investment of those customers who bought these high risk bonds. It was just like a gambling combined with cheating. In other words, the more their customers lose, the more they can earn from this dirty game. This is the moral default in financial crises among normal selling group and people. They clear notice that it is illegal to sell the high risk speculated bond to people, whereas they do it only for satisfying individual own greedy desire. Actually, at the point, all people in Wall Street was addicted on the similar gambling. One neuroscientist did a interest experiment on the brain reaction d those who evolved in the CDS gambling when they successfully cheat on investors. The result surprisingly pointed that the part of brain stimulated is as same as people taking cocaine. In front of profit, most people have already fallen in the abyss of moral hazard. One counterpart is Lehman brothers, they against the Goldman Sachs` behaviors and refuse cheating on investors and buying CDS. Consequently, they bankrupted. Even though the above stories are truth, the head of Goldman Sachs denied what they have done on their customers during the crises. The purchasing of CDS is the necessary of company`s business, he said to the public. It follows that the cause financial crises dose not only happen in the economic system self, but also our own moral level.

According the data mentioned in the film, most credit crises was caused by the "premium bond" marked with AAA. Who did give this nice A grade to those actual speculated bond? Of course, that is the bond evaluating agency! Higher rank of the bond means more investor can be attracted to the program. As more company evaluated as A level, the investigation fee will be more to the agency. This demonstrate that those evaluating agencies have tremendously important rule in the entire bond trading system. In congress, "Big Three" agencies such as Moody, they defended for their behavior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es as a ridiculous reason----AAA grade is subjective to our own evaluations. Investor should not rely on our subjective judgment.

Besides those inside job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government sectors also have trouble in moral problem. Rent Seeking is a main collusion between government servant and companies. From 1998 to 2008, Financial sector devoted more than 5 billion dollars to rent seeking. Therefor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government servant, those companies were able to play unfair gambling game with investors. Citibank, Chuck Prince said: until music stops (Until financial crises stop ), we will not stop dancing (we will not stop cheating on investors). The sentence in bracket implies the real meaning of his statement. Hence enhancing the management on both financial and government sectors is critically significant to prevent the economic crises in the future. Otherwise, crises will possibly happen in every moment despite of inside system of financial itself.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6)

《监守自盗》观后感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非常大的,那些所谓的华尔街精英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全美乃至世界的经济置于危机之中。纪录片开头以冰岛政府破产为开头,讲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本片中邀请了很多金融界的名人,其中有华尔街的银行高管、美联储委员以及其它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职员等等。他们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讲述自己对于这场危机的看法以及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

本片客观的反应出了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华尔街的银行高管如何通过对金融衍生品的运用来赚取高额的薪水。华尔街的银行家通过自己手里雄厚的资本首先将政府里面的一切阻力扫除以使政府制定有利于维护自己利益的法规,其次还通过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相互勾结使其对所谓的垃圾债券给出比较高的评级,最后通过金融衍生品的运用将次贷危机巧妙的转移到普通大众身上。

从金融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次危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美国在金融危机前采取的是“多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多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美国危机前的监管机构在联邦层面主要有美国联邦储蓄系统(FRS)、货币监管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储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个机构。上述机构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SEC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CFTC负责期货交易机构和期货市场的监管,OTS负责对储蓄存款协会和储蓄贷款控股公司的监管,NUCA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美国这种专业化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这套制度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确实支持过美国经济大繁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制度确实让美国经济秩序极度失控。

1982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管。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投资。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无作为。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管失职远不于此。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的“多边监管”机制随着次贷证券化、金融创新以及监管者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放松监管的发展,就会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疏漏。花旗在危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监管它的不仅有货币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交易委员会,还有其他50个州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存在监管重复的现象。不同的监管文化、监管理念、监管标准,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确要做到高效监管确实不易。另外监管重复也可能会在造成无人监管局面,有一名美联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没有对不断发放的抵押贷款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人在进行调查,这种推脱中可以看到多重监管缺失是会导致无监管局面的出现。当一个金融机构处于低效监管或者无监管状态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出现类似抵押贷款呈倍数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接下来再让我们分析一下美国乃至世界的三大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曾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可以说疏于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的危机导火线即次贷危机的产生。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感谢”一下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先生,正应为他坚持认为抵押贷款行业应当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泡沫期间没有对投资银行进行任何调查。疏于监管的抵押贷款行业发放巨额得到贷款并且获得巨额利润,全国信贷公司放出970亿的贷款从中获利110亿美元。在次贷证券化的链条中,风险巨大在于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个未知数,当消费者还不起次贷时,次级债就欠款,进而使得银行或者信托倒闭,接着联储调控,从而信贷紧缩,之后带来一系列的资金断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就是如此。

从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必然现象而不是偶然现象。只要资本家这个群体还存在,那么他们就会毫不留情的用各种手段夺走你手中的财富。而且还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进行着财富转移,这次危机就体现的非常明显。危机也只是他们的一种手段,从这次危机中华尔街那些精英赚的盆满钵盈。这些钱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破产,很多人甚至回到了贫困线以内。我觉得避免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共产主义迈进,要逐步消除资本家这个阶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7)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一:监守自盗观后感】
  XX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向人们展示了这场金融危机,是谁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值得一看。
  影片导演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冰岛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多的政治经济学家,教授粉墨登场,以细致的数据与条件逻辑分析,深入的讨论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那一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成的背后原因。影片汇集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和见解,展示了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而来华尔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为药物滥用者、心理障碍者、道德败坏者、赌徒、嫖客,心理学实验证明数钱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和吸毒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是一样的。
  片中经济学家描述CDO,“以前购买房子需要抵押贷款,而现在放款人不必担心借款人不能还款。”
  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华尔街,美国从里根政府开始放开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治游说者有游说国会放宽金融监管,监管两个字不时的出现在影片中。华尔街的高管、国会游说者、政府官员、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别的经济学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庞大的利益集团。我们看到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入耳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少了监管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磁带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影片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所谓的金融工程师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师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筑他们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变成噩梦时,却由别人来买单。
  可悲的是真正制造CDO的鬼魁祸首却担当了奥巴马政府官员,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去逍遥法外。
  【篇二:监守自盗观后感作文】
  《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理所应当是一部悲剧,因为它给出了不让人满意的结果:即便是代表坚定改革呼声上台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也没有彻底的解决XX年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甚至同样任命那些XX年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们进驻政府内阁。就连美国最富权力的人在强大的金融财团面前也妥协了。
  这些金融寡头们已经在背后集结成一股力量,他们中有知识分子的精英阶层、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等,他们彻底的拜倒在无止境的欲望以及功利主义面前,义无反顾的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这个时候,“道德”已经成为懦弱无能、贫穷落后的代言词。这就彻底的解释了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们为什么渎职,因为他们已经看透了毫无任何物质意义的所谓道德和责任,自作聪明的盘算着为财富拥有者们服务总比为广大无利可图的人民大众服务来得现实。
  美国金融危机前,在联邦层面主要七个监管机构对各类金融产业进行监管,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但在今天,这套看似完善的监管体制却在功利主义下的社会彻底崩盘了,因为这套制度同样是由人在运行。大多数人在今天已经无法招架住功利的诱惑,道德已经败得体无完肤,人们在功利面前,已经把它弃之不顾,甚至甘愿冒着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风险。
  你想问,如果这些生活在这个社会象牙塔的精英人士们不再富有公共责任和道德,他们逐渐设计了一套符合并保护他们自身利益的制度体系,试图用狡诈的方式将财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里,并将可悲的公共利益沦落成最表面的粉饰工具欺骗大众,这个社会将成为什么样子?此片反应的腐败和贪婪发生在号称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国,看完此片,你不禁要问,这个世界还有正义可言吗?正义还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吗?正义到底有没有死掉?
  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义没有死掉。这部影片系统的揭露了金融危机爆发的种种原因,间接批……
  【篇三: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是探究XX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从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下:低利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在上述原因中,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缺陷和失职是主要原因,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监管失职。在影片中“监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几乎每次提到监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监管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失职。
  美国在金融危机前采取的是“多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多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美国危机前的监管机构在联邦层面主要有美国联邦储蓄系统(FRS),货币监管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储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个机构。上述机构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SEC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CFTC负责期货交易机构和期货市场的监管,OTS负责对储蓄存款协会和储蓄贷款控股公司的监管,NUCA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美国这种专业化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这套制度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确实支持过美国经济大繁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制度确实让美国经济秩序极度失控。
  危机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某个行业失控引起的,某个行业就是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的失控的主要责任在于监管的失职。1982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管。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投资。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无作为。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管失职远不于此。
  在危机前美国实行的是“多边监管”机制,这种机制随着次贷证券化、金融创新以及监管者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放松监管的发展,就会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疏漏。花旗在危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监管它的不仅有货币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交易委员会,还有其他50个州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存在监管重复的现象。不同的监管文化、监管理念、监管标准,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确要做到高效监管确实不易。另外监管重复也可能会在造成无人监管局面,有一名美联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没有对不断发放的抵押贷款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人在进行调查,这种推脱中可以看到多重监管缺失是会导致无监管局面的出现。当一个金融机构处于低效监管或者无监管状态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出现类似抵押贷款呈倍数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多标准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各监管机构监管区存在监管漏洞是很正常的,于是就出现了影片中呈现出的诸多监管真空。随着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类金融企业把焦点瞄准了衍生品交易。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萨默斯部长合作提议金融衍生品不应受到监管,XX年12月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禁止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受法律约束的衍生品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传统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新出现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所用来大发财。抵押债务责任证券和信用违约互换都是风险分散、收益极高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处在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放贷者不再担心还款,投资银行同样也不在乎,于是销售的CDO越来越多,在短短三年内抵押贷款总量增加了四倍,这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交易市场不稳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外,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杠杆率运作等也都处于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充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产品和交易逐渐酿成此次金融危机。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XX年到XX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可以说疏于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润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断裂,这其中监管失职负主要责任。业主公平保护法案广泛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抵押贷款行业进行规范,但是格林斯潘拒绝使用,抵押贷款行业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泡沫期间没有对投资银行进行任何调查。疏于监管的抵押贷款行业发放巨额得到贷款并且获得巨额利润,全国信贷公司放出970亿的贷款从中获利110亿美元。在次贷证券化的链条中,风险巨大在于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个未知数,当消费者还不起次贷时,次级债就欠款,进而使得银行或者信托倒闭,接着联储调控,从而信贷紧缩,之后带来一系列的资金断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就是如此。
  把油轮比做的市场,为了防止巨大的油轮倾覆后原油泄漏所以要把巨大的油轮用水密隔舱加以分割,而市场中的监管机制就相当与于水密隔舱,监管失职或放松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没有隔舱的油轮容易发生原油泄漏,所以要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监管有效充分。
  【篇四:电影监守自盗观后感】
  最初看到中文标题《监守自盗》就想看下英文原文是如何表达的,很简单两个词Inside Job,中译的不错。
  最后中国的那个人说了句话不错,大概就是”真正的工程师造桥,金融工程师造梦,一旦变成恶梦,其他人帮他买单“。自己读工科出身,课程里面专门有一门课是讲工程师于社会之责任义务。尽管大家都觉得这课无聊,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一行业还是十分注重自身职业操守的。
  我是十分不满于金融行业的高回报的,他们的付出不见得比真正之工程师企业家多多少。而后两者一旦出问题,前者依情况可能会被判刑,后者倾家荡产。而金融行业已经是too big to fail了,最后只能由纳税人买单。可能是出身理工科的缘故,一直坚信世界进步之动力、财富创造之根源乃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拿钱生钱的行业无非是把钱从大多数人手中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游戏。真正承载这个世界的绝对不是那些东窗事发就拍屁股走人的人,而是那些兢兢业业敢于承担责任之人。
  既然是监守自盗,监者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责任。跟同房的美国小伙子聊过几次,他对美国的现状也很无奈:社会阶级渐渐固化,有钱人掌控国家,谁是总统并不重要。美国乃当今世界之霸主,文化上虽然是个年轻的国家,立国不过二百余年,但整套政府机构却也已经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恐怕仅比英国年轻一点吧;相比之下,尽管其它国家历史悠久,但现代政府之设立,却是很近的事情。从这一点上看,老牌国家在体制上改革的难度要大过新兴的现代国家。大英帝国最鼎盛之时也不过百年,美国借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称雄世界,到现在也有大半个世纪了。No king rules forever。 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以美国之物阜民丰,将来仍不失为一大国,只是霸主身份会面临挑战。
  由此想到当下中国的底线沦丧,在食品安全上退让,在社会公平上退让,在潜规则上退让,在贪污腐败问题上退让,在信任诚信上退让……那会无可退之时,该怎么办?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美国,我们存在差异,在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差异,但是也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此如硬币之两面,有异必有同。而在面对问题上,有陷于“恶”的泥潭中的,也必有向“善”的方向努力奋斗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中,也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出来针砭时弊,例如这不影片中便有,而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说明了这一点么?
  根本上讲,人类之所以从中古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秉持这一种人文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实现人的普遍幸福,完善人的人格,这是一种现实的进取与向上,不是精神的虚无与简单的形而上。
  我想,100年前美国人可以解决食品安全,如今一定也会解决金融监管,也许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是只要有人去做,我相信历史终将前进,而不是倒退。这对我们国家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但首先我们要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现代化,理念上的现代化。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口号,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转变,实现真正的思想启蒙,承认人的价值,既张扬个性,有可以以规范纽带责任。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必须有人去执着于理想,而不是沦落于现实。近来看到一则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消息,朱镕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当年就任总理是的那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其慷慨!
  想到电影中说“真正的工程师构建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我想这个世界上该有更多的构建真正梦想的人吧。影片结尾一句“But some things are worth fighting for。”,是的,这个世界有其他跟多的东西值得奋斗,不仅仅是金钱、名利。
  当人文精神回归人心,我想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会迎来他们宣扬的美好社会和美好世界,因为“This world is fine and worth fighting for。”——“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8)

>观后感

说实话第一遍没看懂,光是注意一个个牛逼的大人物了,导演截取了他们部分的采访,但足以表达了他们的经济立场和观点,影片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揭露华尔街的贪婪,揭露华尔街控制美国政府......  
美国5大投资银行
  1高盛 (目前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唯一仍盈利的公司)
  2摩根士丹利 (股价下跌)
  3美林公司(已被美国银行收购)
  4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
  5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金融工程师”利用大众的投机、贪婪、短视、脆弱等心理弱点谋求自身利益,同时给社会带来灾难。投资银行不是金融危机的赢家 ,恰恰相反 ,最大的输家就是投资银行 ,但一切都是咎由自取。那些投行高管是明白CDO的风险,但他们隐瞒事实,把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者,保险公司以及社会大众,自己赚取高额佣金。如果他们没错的话,那么卖毒品的也不应该受到惩罚。

片中认为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监管不力”。看过一个比喻,一个汽车发动机因为温度计坏了,最后因为温度过高而出了问题,而温度计不过是个监管的东西而已,如今大家都说温度计有问题,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却隐藏在发动机的设计之中。既然是监守自盗,监者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但最主要的是市场自身也存在问题,才会一步步走到这一步。

痛尚未定,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该国面对如此的窘境。

第一个被揪出的“凶手”是由美国发端的“次贷危机”。

  第二个被揪出的“凶手”是过渡扩张的银行业。现在,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居首位,银行破产,国家便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即如果任凭破产的银行自生自灭,则国民财产将全部化为乌有;可若收归国有,资产巨大的银行负债转给国家,又让国家如何归还?这也就造成了冰岛国家的破产。

还好中国才刚开始学习美国的金融创新,也就是所谓的CDS之类,危机就暴发了,来的真是时候,不然国人会更惨。不过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希望我国的“金融工程师”们能够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金融监管部门能加强金融机构力度,为我国人民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投资环境。

国贸09-3班 王利 2009101623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9)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无数人倾家荡产以下就是其发生的原因:

冰岛人口:320,000,GDP:130亿美元银行损失:1000亿美元.

冰岛是个稳定的民主国家生活标准很高...而且 直到最近失业率和政府债务都很低,我们拥有一个现代社会的完整基础结构,清洁的能源和食品生产通过定额系统,规范的捕鱼业,健全的医疗、教育系统高空气质量,犯罪率低,是个适合安家立业的地方.

冰岛大学经济学教授:我们几乎是最一流的,但在2000年冰岛政府开展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庞大经济放宽政策.....最终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先是环境,然后是他们的经济,他们开始允许Alcoa(美国铝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建设大型的铝提炼设施并开发冰岛的地热和水力发电资源高原上很多最美丽的区域......那些壮观景色下蕴藏着地热资源.所以有因便有果,与此同时,政府将本国三家最大的银行私有化,结果导致了金融界...最违反常规的一次试验性放宽.

2008年9月我们受够了 这一切是怎么了?

金融掌权,并或多或少地造成了破坏.在五年之内 这三家小银行...此前从未有冰岛之外的运营经验...贷款了1200亿美元十倍于冰岛经济总和。银行家们大把在自己身上...同行身上、 亲友身上花钱。这是个巨大的泡沫,股票价格上涨了9个百分点,房价上涨近一倍。冰岛的泡沫让乔恩-约翰内森这样的年轻人平步青云,他贷款数十亿在伦敦经营零售业,他还买了拉风的私人喷气机,4千万美元的游艇,在曼哈顿的顶层公寓。报纸的头条新闻经常是:百万富翁重金购买...英国、芬兰、法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的公司,但标题从不会写成:"百万富翁贷款数十亿美元购买国外产业...而这钱来自于本国银行"银行设立货币市场基金 -并建议储户取出存款 -投资货币市场就像庞氏骗局(类似传销的一种诈骗手段),需要四处搜刮钱财,美国会计师事务所 诸如KPMG(毕马威)对冰岛银行和投资公司进行审计 -丝毫没有破绽,而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宣称冰岛是完美的。到2007年2月,冰岛国会特别调查委员会成员评级公司将冰岛的级别上调至最高的AAA,政府跟银行家们联袂演出 -上演了一场场公关秀。到2008年底,冰岛银行业崩溃时,失业率在六个月内翻了三倍,冰岛牵动了全世界大批人倾家荡产。是的,就是这样本应保护国民利益的政府监管机制——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你请了两位金融监管律师到银行去 ——商讨有关赔偿事宜,等他们到了银行大门口 -19辆车齐刷刷停在那儿,你进了银行 ——19位律师也齐刷刷的等着招架 ——反驳掉你提出的任何辩解。然后 如果你干的够好,没准儿还能得到份工作。冰岛三分之一的金融监管人员 ——最终都为银行工作了,但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对吧?在纽约,你们也有一样的麻烦 不是吗?

你对今天华尔街的收入有什么看法?

有些过度了 Paul Vocker前任美联储主席

我被告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的批评 -是极度困难的

我可不会这么说 Dominque Straus-Kah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主席

我们对美国法律的漏洞感到非常失望

华尔街的人每天要摄取大量咖啡因 -才能在第二天爬起来去上班。

我不知道什么叫信用违约互换,我有点跟不上潮流了 乔治·索罗斯亿万富翁

投资家 慈善家拉里·萨默斯曾经表现过自责么?(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

我没听他说过 Barney Frank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

政府只负责开空头支票这是A计划 这是B计划 这是C

计划你支持通过立法限制行政支出么?

我不会支持 David McCormick布什政府财政部副部长

你对金融服务业的酬金水平感到满意么?

如果是他们应得的 我当然满意

你觉得是他们应得的么?

-我认为是 Scott Talbott金融服务业圆桌会议首席谈判代表

所以你就帮助这些人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

也可以这么说啦

他们从公众损失中获得巨大的个人收益。

——沈联涛 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首席顾问(马来西亚人)

如果能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这种诱惑。

         ——李显龙 新加坡总理

我担心人们会选择回到过去的方式,危机发生之前的那种方式

——Christine Lagarde法国财政部长

我收到很多银行家的匿名邮件"不要引用我的话 但是我真的很担忧"

——Gillian Tett《金融时代》杂志主编

你认为为何没有...进行更系统全面的调查?

因为那样会牵扯到某些人 Nouriel Roubini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

你认为哥伦比亚商学院也牵扯到利益纠纷了?

我认为我们没有 Glenn Hubbard布什政府首席经济顾问

Eliot Spitzer前任纽约州州长监管者没有做好他们的工作,他们有权利监管我在总检察官任期内的每个案子,但是他们不愿意做。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 世界上最受信任 -也是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今天被迫宣布破产美林证券公司 被迫出售,随着事态发展 世界金融市场正陷入...2008年九月随着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世界最大的保险企业 AIG(美国国际公司)的崩溃 -一场世界范围的危机被触发了,担忧情绪一夜之间席卷市场,股票暴跌,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下跌,股价持续暴跌,雷曼崩盘的后果开始显现,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损失超过数千亿美元 ,三千万人失业 ,美国国债陡增一倍。

————————Nouriel Roubini(资深经济学家 经济学顾问)

考虑到全面的损失,包括房价的下跌,收入缩水,失业 ,全世界将有五千万人重新回到贫困线以内,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危机,危机并非凭空发生,它是由一个失控的行业引起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金融领域的崛起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造成的破坏与日俱增,这个行业却日益腰缠万贯。

           第一部分:怎么搞成这样?

  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迎来了连续40的增长,却从未发生危机,金融业被严格监管。大部分储蓄银行都是本地企业 ,被禁止使用储蓄存款进行投机交易,掌管股票和证券交易的投资银行则是小规模、私人化的合资企业,传统的投资银行形式中,投资者会把钱集中起来。而且显然他们会把钱看得很紧他们想锦衣玉食 ,但不打算在农场之类的买卖上下注

——Samuel Hayes哈佛商学院 银行投资名誉教授

在从政之前 -他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金融经济学家1969年我离开大通进入财政部时 -我的年收入大概是4万5千美元四万五千美元每年?

——Paul Volcker曾就职于财政部 并在1979年到1987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

  1972年的摩根士丹利公司 ,大概只有110名雇员1间办公室和1200万美元资本今天的摩根士丹利有五万名员工 ,数十亿资产,办事处遍布世界各地。80年代,金融业开始爆发,投资银行走向公众 ,给了他们大笔的股民投资,华尔街的从业者们开始发家致富了(个人年收入 银行业开始领先于其他行业)。

  我有个朋友是个证券商, 70年代在美林就职晚上还兼职当火车检票员-因为他要勉强供养三个孩子 -当证券商赚的远远不够,1986年,他已经是百万富翁了。他觉得那是因为他够聪明 ——Charles Morris作家

   “为了振兴经济 -必须把贸易繁荣置于国家利益的最顶端。” 1981年,罗纳德·里根总统将财综部长的职位,指派给美林公司的CEO Donald Regan。“华尔街和总统站在同一阵线我跟许多华尔街的领袖们谈过他们都表示坚定的支持总统里根政府”——(Donald Regan 1981至1985年财政部长),由经济学家和议会金融游说者支持着,开始了为期30年的金融监管放宽政策,1982年里根政府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他们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到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这场危机耗费了纳税人12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这可以比作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银行抢劫,上千名公司主管因此锒铛入狱。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即Charles Keating案,“Keating先生,有什么要说的么?” 1985年当联邦监管机构开始调查他时,Keating雇了一名叫艾伦·格林斯潘的经济学家,在这封写给监管机构的信中,格林斯潘对Keating的贸易计划和知识大加赞赏,并表示他对Keating进行的投资毫无担心。据报道Keating付给格林斯潘4万美元,Keating没多久就进了监狱。而艾伦·格林斯潘呢?里根指派他成为美国中央银行系统——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多次重获委任(美联储主席是没有任期限制的),包括克林顿和小布什总统,在克林顿当政期间,格林斯潘继续放宽监管 -也包括时任财政部长Robert Rubin -他是高盛投资银行的前任CEO -还有拉里·萨默斯 哈佛经济学教授在金融领域 华尔街势力日增-议会游说团 大笔资金 -一步步的 掌控了权力系统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到90年代后期 金融系统开始趋于合并形成几家大公司 这些公司规模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克林顿政府却助长了这一势头1998年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 -成为实际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这次合并违反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大萧条后通过的一项法律 -防止银行利用储蓄存款 -进行风险投资活动并购旅行者公司是非法的{\an8}{\fs14}Robert Gnaizda反拒贷机构前任主管格林斯潘毫无表示美联储给了他们一年的免税期 -然后新法案就通过了1999年 在Summers和Rubin的游说下 -国会通过了“格莱姆-里奇-布莱利”法案-也被称为“花旗解救法案”彻底推翻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也为未来的合并清除了障碍{\fs14}Robert Rubin成为花旗集团副总裁后收入1.26亿美元为什么需要大型银行{\an8}{\fs14}Willem Buiter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因为银行需要垄断能力 游说能力因为银行明白如果他们足够庞大 -就会得到保护市场天生就不稳定{\an8}{\fs14}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基金 总裁或者至少存在不稳定可能可以用油轮来做比喻他们异常庞大...所以你就要把它分割开来 -防止油轮倾覆之后 -原油大量泄漏在设计船只时必须做这种考虑在经济大萧条之后 -监管机制相当于制造了水密隔舱放宽监管却相当于去掉了这些隔舱第二次危机发生于90年代末期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 -到2001年导致了崩溃 -5万亿美元投资凭空蒸发证券交易委员会 这个在大萧条期间 -建立起来的联邦监管机构 -对此毫无作为有效联邦干预机制的缺失 -{\an8}{\fs14}Eliot Spitzer纽约州总检察官和自我调控措施的失败 -使其他有效机制的介入 -以及采取保护措施 变得必要Eliot Spitzer的调查显示投资银行-{\an8}{\fs14}Infospace公司股价会推销他们明知无前途的英特网公司分析师们按照吸引生意的数量获得薪酬他们当面说一套 背地里说的却是另一套Infospace这支曾获高度评价的股票 -现在被分析师们称为“垃圾股”Excite 同样曾享盛誉现在被称为“一文不值”很多投资银行辩护说 -并不是因为 "你错了" -而是 "大家都这么做 大家也都知道最后会怎样根本不应该信任这些分析师"2002年12月-{\an8}{\fs14}(纽约时报:美林被罚一亿美金)10家投资银行交纳了总额14亿美元的罚款 -并承诺改变他们的经营策略Scott Talbott是金融服务圆桌会议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 -这是华盛顿最有权势的一个组织 -代表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银行你对你的其中一些客户企业从事 -非法交易行为 感到安心么?-我...你最好明确一下-好的先说明一下 非法行为当前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自从监管放宽之后 这些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就被发现从事洗钱 敲诈客户 -做假帐一次一次又一次瑞士信托银行帮助伊朗核计划筹款还有伊朗航空工业集团 -他们制造洲际导弹有关伊朗的一切信息都会被消除银行被罚款5.36亿美元花旗银行被控提供一亿美元用于墨西哥毒品交易你能评论一下她所说的:撤销一切于此帐户有关的联系"?我是在开玩笑我不是认真的1998年到2003年间房利美将其收入夸大了一百亿美元这些审计流程异常复杂 -应该进行专家们经常反对的全面检查CEO Franklin Raines 曾任克林顿政府的预算主管获得了5200万美元的红利当瑞士银行联合集团(UBS)被控帮助美国富人逃税时他们拒绝同政府合作你愿意提供名字么?-如果在合作框架协议之内的话-这儿没什么合作框架协议你已经供认参与诈骗了{\an8}{\fs14}(AIG愿意支付16亿美元达成和解){\an8}{\fs14}(银行如何帮助安然公司诈骗){\an8}{\fs14}(花旗、JP摩根、美林但当这些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巨额罚款时投资公司并不需要承认任何犯罪指控当你要打理如此众多的产品如此多的客户的时候 肯定会出问题金融服务行业似乎有犯罪限度-而且与众不同你知道 你什么时候听说过Cisco-或者Intel、谷歌、苹果或者IBM这些公司你知道?我同意这种高科技企业跟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同-因何而起呢?-高科技企业是一种创造性的企业他们的价值产生于 -收入也来自于实际去创造产品从90年代开始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放宽 -“衍生型金融产品”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们声称他们让市场变得安全实际上却使其更不稳定随着冷战的结束一大批以前的物理学家 数学家决定将他们的才智 -不再 你知道的 用于冷战技术 -而是金融市场上通过跟投资银行家联手---制造出不同以往的武器-当然你知道 就像沃伦·巴菲特说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监管者 政治家 商人 -{\an8}{\fs14}Andrew Lo麻省理工金融工程学实验室并没有认真对待这种革新对于金融系统稳定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衍生型金融投资产品 -银行家们几乎可以买卖一切他们可以下注于油价涨跌 -公司破产 甚至天气到90年代末 -衍生金融产品带动了5万美元的未规范市场1998年 有人试图开始监管这一市场Brooksley Born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并成为了第一位主编法律评论刊物的女性在Arnold & Porter律师事务所负责金融衍生产品事务之后Born被克林顿指派为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 -掌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Brooksley Born请我跟他一起工作{\an8}{\fs14}Michael GreenbergerCFTC前副主任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个潜在的极不稳定的市场1998年五月 CFTC提出规范市场的议案克林顿的财政部马上做出了相应我恰巧走进了Brooksley的办公室她刚刚放下电话听筒 -面无血色她看着我 说"是 拉里·萨默斯的电话"他办公室里来了13个银行家他几乎是用恐吓的语气 --命令她停止银行现在正依赖这种交易来获利{\an8}{\fs14}Satyajit Das期货交易顾问于是爆发了针对这种监管采取与否的战争Summers打电话不久 -格林斯潘 Rubin 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Arthur Levitt联名谴责Born -并建议立法保障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不受监管对于私下交易的衍生产品贸易 --进行专业化监管 是没有必要的然后是国会2000年 参议员Phil Gramm主导通过了一项法案-基本上使衍生产品免于被监管他们有助于市场 免除了监管的负担{\an8}{\fs14}(2001年6月21日)Phil Gramm参议员我相信我们需要这一法案{\fs14}离开参议院后Phil Gramm成为了UBS的副总裁我们怀着极大希望 -在未来一年内 -{\an8}{\fs14}拉里·萨默斯1999-2001年财政部长可以通过适当途径进行立法 -让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成为合法{\fs14}拉里·萨默斯随后从一个同衍生商品密切相关的基金中我愿意竭尽全力 -{\an8}{\fs14}艾伦·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同萨默斯部长进行合作2000年12月 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由金融业游说者帮助起草的这份法案 -禁止了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从此之后 一发不可收拾{\an8}{\fs14}Frank Partnoy加州大学 法律与经济学教授对衍生金融产品和金融改革的利用 -在2000年后爆发了-上帝帮助我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 -美国金融领域比以往 -更有力 更专注的开始获利统治这一领域的是五家投资银行 -两大财团 -三家保险公司 -和三家信用机构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证券交易食物链一个关系到上万亿美元的全新系统 -向全世界的投资者发放抵押贷款和其他形式借贷30年前 如果你打算贷款买房子 -借你钱的人当然希望你会还钱你向一个希望你还钱的人借钱后来放款的人发展了证券化 -就不再担忧借款人无法偿还了旧系统中 房产拥有者每月还款 -钱回到当地放贷方因为抵押贷款需要几十年去偿还放贷者都很小心谨慎在新系统中 放贷者将抵押出售给投资银行银行将成千上万份抵押和贷款合并 -包括汽车贷款 学业贷款 信用卡透支 -合成一种复合衍生金融产品称为“抵押债务责任” -简称CDO投资银行再将CDO出售给投资者现在当房产拥有者偿还贷款时 -钱就还给全世界的投资者投资银行付钱给评级机构 -评估这些CDO -其中很多都被评为AAA级 -也就是最高的级别使CDO跟退休基金一样热门(一种基金投资形式)只能以高额有价证券形式购买这个系统是一颗定时炸弹放贷者不再担心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 --所以冒更大风险放贷投资银行同样不在乎他们销售越多CDO 获利越多而分级机构 实际上是投资银行资助的 -也不再对CDO的评估正确与否承担责任你绝对不会被套住因为没有监管机制约束所以贷款都是绿灯放行的在2000年到2003年间 -抵押贷款的总量增长了四倍每个处在这种证券化食物链中的人 -不管是在顶端还是底端 --都不去担心抵押贷款的质量他们只关心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从中获利2000年之后 -一种最危险的投资开始增长即“次贷”当成千上万的次贷合并为一个CDO之后 -很多也随之获得了AAA的评价原本许多组成衍生产品的这些债务 --本不应该有高风险 -他们承担同等的可免除的 -或者有限制的风险 等等-但后来并不是这样了?-确实是回想起来 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么这些人知道自己在做的事很危险么?我认为他们是知道的{\fs14}投资银行实际更倾向于次贷因为有更高的利率{\fs14}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许多贷款发放给了根本无力偿还的人金融机构用来激励抵押贷款经纪人的说辞 -都是基于销售更多的有利可图的产品实际上就是掠夺性贷款如果银行打算牟利 就会动员你购买次贷债务他们就会这么做第二部分:泡沫忽然之间 成百上千亿美元 -流入证券化产业链中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 -住房销售量和房价都一飞冲天结果是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泡沫房地产是真实的 他们能看到自己的产业他们可以住进自己的产业 可以出租自己的产业你拥有了大的不像话的房子金融领域的巨大欲望 -驱使了所有人上一次房产泡沫出现在80年代后期相比之下 那时的房价上涨是很微弱的那次房产泡沫引领了一次相对来说严重的不景气从1996年到2006年房价上涨了一倍尽管票价高达500美元人们还是争相来学习如何购买自己的房子 -圆一个美国梦高盛 贝尔斯登 雷曼兄弟美林 都在干这一行次贷款总额从每年300亿美元 -猛增到6000亿仅仅在十年之间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全国信贷公司是最大的次贷放款方 -放出了价值970亿美元的贷款从中获利超过110亿在华尔街 年终红利暴增商人 老板们 -都在泡沫中赚了个盆满钵满雷曼兄弟是首屈一指的次贷代理商-他们的CEO Richard Fuld -揣回了4.85亿美元在华尔街 这个房产和信用泡沫 -带来了成百上千亿的利润你知道么 2006年标准普尔500强企业 -40%的利润来自于金融机构{\an8}{\fs14}Martin Wolf《财经时代》杂志首席经济评论员但那不是真正的收入和获利只不过是系统和账目上的收入而已再发展两三年 债务开始拖欠 一切就都破灭了现在想想 我认为 实际上 这是全国范围内--也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超级传销诈骗尽管有业主公平保护法案 -向联邦储备委员会广泛授权 -对抵押贷款行业进行规范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却拒绝使用格林斯潘声称"不 那是违宪的我不相信这个法案"20年来 Robert Gnaizda一直领导反拒贷委员会(Greenlining) -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消费者权益组织我们定期同格林斯潘会面我们列举了全国信贷公司的例子 -以及150个被调整评级的抵押贷款项目他说:"你不是有数学博士学位吗 -你不会不明白吧 -到底什么对你有好处 什么没有"所以我们以为他会采取措施但随着谈判的深入-很明显他已经陷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了我们在05年又跟格林斯潘会面通常我们每年会面两次不会少于一次他却不愿意改变意见艾伦·格林斯潘拒绝接受本片访问在全球通交流的今天 -{\an8}{\fs14}Christopher Cox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资本的高效流动 -正帮助我们创造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繁荣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泡沫期间没有对投资银行进行任何主要调查SEC执行部门将裁掉146名雇员?你能证实这一点吗?是的{\an8}{\fs14}Lynn E.TurnerSEC前首席会计师是的 我想委员会有勇气 -或者随便怎么说 -也有能力进行裁员SEC风险管理办公室 -将被缩减为一名员工你是这么说的么 一个人?是的 这位先生回家之后可以睡个好觉了在泡沫期间 投资银行大量借款 -购买更多贷款 创造更多CDO银行资产和外借资产的比例 -被称为“杠杆率”(负债产权比例)借款越多 杠杆率越高2004年 亨利·保尔森,高盛集团CEO -说服SEC放宽了杠杆率限制 -让他们的银行可以大笔借款SEC不知为何 -{\an8}{\fs14}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允许投资银行用这么多钱投机简直是疯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 但他们就是做了2004年4月28日 SEC会议考虑提高投资银行杠杆率限制额度我说了他们是大人物 这显然是真的{\an8}{\fs14}Harvey J.Goldschmid委员但是这意味着如果出了岔子篓子就捅大了这种情况下你是在跟最老练的金融机构打交道{\an8}{\fs14}Annette L.Nazareth 主管这是进行最主要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an8}{\fs14}Roel C.Campos 委员我们跟他们谈过了解到他们希望的限制水平这些公司觉得这些数字实际上很合适委员们投票表决一下建议的新规则吧同意我们也是 全体同意现在休会金融系统的杠杆率等级 -已经高的吓人了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上调至33比1{\an8}{\fs14}Daniel AlpertWestwood资产公司 经营主管这意味着哪怕是资产价值 -3%的小小缩水就会导致破产金融系统还存在着另一个定时炸弹AIG 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 -大量销售一种金融衍生产品 -称为“信用违约互换”(CDS)对于持有CDO的投资者来说 --信用违约互换相当于保险机制购买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投资者 -按季度向AIG支付费用如果CDO状况恶化(无法收回投资)AIG承诺补偿投资者损失但是不同于普通保险 -投机商人也可以从AIG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投保于实际上他们并不持有的CDO产品在保险领域 你只能对拥有的东西投保假如说是房地产我有一处房产我只能对它投保一次而在金融衍生产品领域实际上允许任何人 -对这栋房子投保你也可以投保 任何人都可以那么可能有50个人对我的房子投保那么假设如果我的房子被烧毁了 -在这个系统中的损失就要成比例的扩大因为信用违约互换机制尚未被规范 -AIG不需要投入一分钱去补偿可能存在的损失相反的 AIG在合同签署之后-马上付给员工巨额现金红利但如果CDO之后情况恶化 -AlG就被套牢了人们实际上在为承担巨大风险而获得奖励在情况好的时候 可以产生短期的巨额效益 -也就是红利但最终将会导致企业破产这是个被扭曲的薪酬系统AlG在伦敦的金融产品部门 -销售了价值五千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大部分都是次级房贷占主导的CDOAlGFP(金融产品部门)的400名员工 -在2000年到2007年获得了35亿的酬劳Joseph Cassano金融产品部门的头头-自己就赚了3.5亿对我们来说很困难 -{\an8}{\fs14}Joseph Cassano在2007年8月同投资者的一次电话会议上即使没有浮躁情绪 也没法看出任何迹象 -或者任何理由 -我们在这些报表中丢了哪怕一分钱2007年 AlG的审计员发出了警告他们中的一位 Joseph St. Denis -在Cassano多次阻挠他调查AIGFP帐目之后愤然辞职抗议我告诉你 有一个人从来没有收过红利{\an8}{\fs14}Martin SullivanAIG公司CEO{\an8}{\fs14}Henry Waxman众议院监管委员会主席就是St. Denis先生 他曾试图警告你们两个-你们其实正遇到大麻烦了他最终沮丧的辞职了 而且没有收过红利2005年 Raghuram Rajan -后来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 -向Jackson Hole研讨会提交了一份论文 -世界上最权威的银行业研讨会听众里都有谁?{\an8}{\fs14}Raghuram RajanIMF首席经济学家(2003年到2007年)是全世界核心的银行家 -包括格林斯潘先生本人 -本·伯南克 -拉里·萨默斯.蒂姆·盖斯纳也在论文的标题是:"金融业革新是否会让世界陷入风险?"而结论就是 确实会Rajan的论文着眼于激励机制 -即因短期效益而产生的高额红利 -而不去考虑弥补之后产生的损失Rajan宣称那些受鼓动的银行家 -承担可能会毁掉自己公司的巨大风险 -甚至毁掉整个金融系统承担更多风险很容易获得更多好处所以你只需要获得这部分增加的好处即可这也是导致很多人“送命”的关键Rajan的话 你知道吗 一针见血他要表达的就是:"你们宣称你们找到了方法 -赚取更多利润的同时降低风险我说你们其实是用更大的风险来换取利润这是有本质上区别的"萨默斯很强硬他一直坚持 -我是在批判金融世界的革新 -他在担心 你知道 监管体系 -会使这种变化倒转所以他称我是“勒德分子”{\fs14}(19世纪初通过捣毁生产机械迫使资本家提高工资的极端主义者)他希望确保我们不会 -引入新的监管机制 -来约束金融领域拉里·萨默斯拒绝接受本片访问你每年可以多赚200万 甚至1000万 -不过需要将你的金融机构置于风险之中但别人来为此买单 不需要你你愿意赌一把吗?大部分华尔街人会说"那好 就赌一吧"汉普顿斯{\fs14}距纽约市区2小时车程欲壑难填他们不满足于一套房产他们要五套他们还要花园大道上的 -天价顶层公寓他们要私人喷气机你觉得这个产业中的高额薪酬?被合理地挥霍了?我会非常小心的 -使用“高额”这样的词 这都是相比较之下的你在佛罗里达州有一千四百万美元的房产在爱达荷州阳光谷有夏日别墅有价值百万美元的私人艺术收藏{\an8}{\fs14}Richard Fuld雷曼兄弟公司CEORichard Fuld从来就不会出现在拍卖会上那里有常驻的艺术投资专家他有自己的私人电梯他想与世隔绝{\an8}{\fs14}Lawrence McDonald雷曼兄弟前副总裁他的电梯有专业人员编写程序 -就算司机早上打来电话 -也有警卫来接听他只需要花3秒钟时间去见别人然后就蹦进电梯里 一路飞往31楼雷曼公司拥有机队{\an8}{\fs14}Harvey Miller雷曼公司的破产律师-你了解此事?-是的有多少架飞机嗯 一共有6架 包括一架波音767还有架直升机这不会显得太多了么?我们一直在跟顶尖的人打交道 全世界范围内的{\an8}{\fs14}Jeffrey Lane雷曼兄弟公司前副总裁银行业已经变成了男性竞争{\an8}{\fs14}Willem Buiter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我的比你的大"诸如此类实际上确实是男性统治这一行5千万的生意还不够大 我们要做一亿的这些人乐于承担风险 好冲动Jonathan Alpert是一位心理治疗专家他的客户包括了很多华尔街高级主管这是他们行为的一部分是他们个性的一部分在工作之外也显露无遗很多男人通常都会在外面 -逛脱衣舞吧 滥用药物我知道很多人可卡因成因 经常招妓最近 神经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把受试对象置于MRI(核磁共振成像)下 -让他们玩金钱作为奖赏的游戏他们注意到当受试对象赢钱的时候 -大脑中受刺激的部位 -跟服用可卡因时刺激的部位是一样的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 -可以使他们获得晋升 获得认同根据布隆伯格的文章 商业应酬 -占到衍生商品投资者收入的5% -通常包括脱衣舞俱乐部 嫖娼和毒品的消费一个纽约经纪人在2007年对公司提起诉讼 -声称被要求经常提供卖淫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他们很明显的忽视了 -这种行为对社会、家庭可能产生的冲击他们对于嫖娼毫无羞耻 -之后就心安理得的回家{\fs14}Kristin Davis在她的高级公寓里组织了一批高级卖淫者你有多少客户?当时有大概一万多人大概占华尔街的几成就高端客户来说 四到五成吧基本华尔街的主要公司都在内?-高盛?-雷曼兄弟 他们都有摩根·斯坦利有一小部分我想高盛有很大一部分客户会打电话来说:"今晚给我的妞弄台兰博基尼?"他们花的都是公家的钱我手里有几家大公司的“黑卡”(高级别的信用卡会员)实际情况是 这些服务都被当作 --“电脑维修”“贸易研究”“商业资讯”之类把发票抬头给他们"想报什么自己写吧"这种行为也包括公司高管?当然我知道确实如此而且涉及到极高端我的一个在大公司的朋友有天跟我说:{\an8}{\fs14}Allan Sloan《财富》杂志资深编辑"现在你是时候认识次级抵押贷款了"他就在办公桌前跟我开研讨会技术员变得非常兴奋 -到电脑上敲了一通 -调出了高盛的证券投资记录简直就是灾难购房者平均99.3%的房款都是贷款他们根本没有投钱买房产如果出了问题 他们就撇下抵押一走了之这钱本来不应该贷出的 对吧?你肯定是疯了但不知为何 你放了大概8000笔这样的债务 -而此时 高盛和 -信用评级机构的人 -给2/3这样的贷款搞来了AAA级评价他们跟国债一样安全那不是疯了吗?高盛在2006年前半年销售了 -至少31亿这种“有毒”CDO当时高盛的CEO是亨利·保尔森 -整个华尔街收入最高的CEO早上好 我很高兴地宣布 -提名亨利·保尔森成为下一任财政部长他的毕生经验对金融市场的博学公平正直的盛誉你可能会觉得从政的微薄收入 -很难令其满意但实际上就职财政部长 -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务决定保尔森在上任前出手了-价值4.85亿的高盛股票但由于老布什总统通过的法律 -他不需要为此纳税者为他节省了五千万美元2007年 Allan Sloan发表了关于保尔森作为高盛CEO最后一个月任期内文章在2007年10月发表在此之前已经有1/3的抵押贷款被拖欠现在是绝大部分其中一个购进了这些现在一文不值的债权的组织 -是密西西比州公共雇员退休金系统 -每月要为超过8万名退休人员提供资金他们损失了上百万美元现在将高盛告上了法庭{\fs14}密西西比州公共雇员平均年度退休金:$18750高盛公司雇员平均年薪:$6000002006年下半年 高盛开始更进一步他们不仅销售“有毒”CDO -还在为他们投保的同时想客户宣传 -这些CDO是高品质的投资通过从AIG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高盛开始为他们并不拥有的CDO投保 -并在这些CDO失败时从中获利我问过是否有人给客户打电话说:"我们现在不看好这类抵押了 -我们觉得您可能想知道"他们什么都不说但你却能感觉到电话那头正在幸灾乐祸高盛购买了至少220亿美元 -AIG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数额之大 连高盛也担心AIG会因此破产所以他们花费1.5亿美元为自己投保 -防止AIG可能的崩溃到2007年 高盛变本加厉开始出售特别设计的CDO产品 -这样他们的客户损失越多 -高盛赚的钱就越多高盛公司CEO及全体高管拒绝本片访问但在2010年4月 他们被迫在国会面前接受质询你一共销售了6亿美元的Timberwolf有价证券{\an8}{\fs14}Carl Levin议员政府事务调查委员会主席在这之前-你的销售小组成员间是这样评论的:"伙计们 Timberwolf那笔生意简直是狗屎"那是在交易后 6月末寄给我的一份电子邮件{\an8}{\fs14}Daniel Sparks高盛前抵押贷款部门主管不 不 这是在你出售之前-我们确实是在此之后交易的-好的 很好下一份邮件 07年7月1日--告知销售人员"Timberwolf是第一优先"你的第一优先是这笔“狗屎”交易?如果你跟客户的利益相悖 -是否有义务告知他们?告知客户你们的利益相悖?-我的问题就是这样-我努力想要理解--我知道你理解了 你就是不想回答你是否认为你有义务-{\an8}{\fs14}Susan Collins参议员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履行客户的最高利益?我再重复一遍 我们有义务服务客户 -{\an8}{\fs14}Fabrice Tourre高盛公司 集团产品销售高级主管通过在交易中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出价你对销售你们自己人 -觉得垃圾的证券 有何看法?会对你造成困扰么?我想他们可能 .{\an8}{\fs14}Lloyd Blankfein高盛集团主席 CEO-假设来说?-不 这是实情-好吧 我不知道 ---我们今天都听到了我们今天都听到了"狗屎交易" "这太垃圾了"我今天没有听到任何 -证明我们有错误的言论当你向某人销售某种东西 --然后对同一份证券做相反的投保 -却不向买家透露 你不觉得这是利益冲突么?你看出其中的问题了吗?在市场交易环境下 这不是利益冲突在你听到你的雇员在邮件中说 "狗屎交易"之类的话 -{\an8}{\fs14}David Viniar高盛公司CFO、执行副总裁你会做何感想出现在电子邮件中非常不适宜你会觉得尴尬--?即使不是在邮件中也--我没有 我没有--仅仅是在"电子邮件"中?你到底作何感想?对于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做这种言论都是不恰当的你的竞争对手是否涉嫌从事类似活动?{\an8}{\fs14}Tom Coburn参议院政府事务调查委员会 高级成员是的 而且比我们做的更深更广对冲基金经理John Paulson通过对抵押贷款市场的投保赚了12亿美元当Paulson手头没有抵押贷款证券可用时他跟高盛及德意志银行合作来获取更多摩根·斯丹利也销售了 -自己反投保的有价证券 现在被 -维京群岛政府雇员退休基金会 -以诈骗起诉诉讼称摩根·斯丹利明知 --CDO产品一文不值仍给他们评价为AAA -摩根·斯丹利投保他们会损失一年后从中获利上百亿美元 -而投资者则倾家荡产不仅限于 高盛、John Paulson、摩根·斯坦利Tricadia和Magnetar对冲基金为美林证券、JP摩根和雷曼兄弟设计了几十亿美元的针对CDO的投保这些CDO被作为“安全”投资销售给客户你会认为养老基金会告诉你:"这些是次贷 我们怎么会买呢?"Moody和标准普尔的人会告诉你 -"这可是AAA级的投资"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证就卖不出去{\an8}{\fs14}Bill Ackman对冲基金经理三大评级机构Moody" S&P和Fitch -通过给高风险证券提高等级赚了几十亿美元Moody 最大的评级机构在2000年到2007年 -利润翻了四倍Moody和S&P通过发布评级报告来获得收益他们给出越多的AAA评价 --赚得就越多你可以想象一下到时代杂志社去说:"写篇正面新闻 我给你50万不写的话 一分都没有"评级机构可以结束这种游戏:{\an8}{\fs14}Jerome FonsMoody前任主管"对不起 我们打算提高标准" -立即就能停止向高风险的借贷者放款AAA级别证书 -成百上千分的发放出去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 你知道---每一年?-每一年 没错我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都做过证 -关于信用评级机构 -每次他们都祭出深谙第一修正案的律师 -辩解称"我们的AAA评级 -只是我们的‘意见’ 而不应该过于被依赖"S&P的分级仅代表我们的意见我们的分级仅代表意见仅代表我们的意见意见 他们仅仅是意见我想我还要强调我们的分级只是意见这一观点他们跟我们分享“意见”却无一例外拒绝接受本片采访他们并不告知证券的市场价值-价格的易变化性以及是否适合投资第三部分:危机有很多经济学家宣称:"这是个泡沫 迟早会破灭会对经济造成巨大打击"有人认为甚至可能造成不景气那么最坏的可能性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看到 -全国范围内的房价大跌我不认同你的假设 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从来没有过全国范围内的房价大跌本·伯南克于2006年2月成为美联储主席 -次级贷款开始发放的高峰年但是尽管有许多警告 --伯南克和美联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本·伯南克拒绝接受本片采访Robert Gnaizda在伯南克上任后三度-与其及美联储其他委员进行会面尽在最后一次他暗示可能存在问题 -政府应当进行重视什么时候 那是哪一年?2009年 3月1日 在华盛顿-今年?-就是今年 没错而之前两年的会面都没有...-连2008年都没有-是的伯南克手下的六名委员之一--Frederic Mishkin -由布什总统于2006年任命你参加了美联储同-{\an8}{\fs14}Frederic Mishkin美联储委员同Robert Gnaizda的会面?是的 我确实参与了那个委员会 -同消费者事务委员会有关他提出过明确的警告 关于将会发生的情况他来到美联储面前 提供了文件 -有关不断被发放的那种贷款他被礼貌的聆听 但是什么措施都没采取?那么再重复一次 我并不清楚具体细节 .实际上 我并不--不管他提供了何种信息 我都不能 .跟你说实话 我已经记不清这种讨论了 -但当时肯定提出了一些问题问题是 到底有多普遍?-你们为什么没有深入调查?-我想有人在做了我们有人负责调查--对不起 你没开玩笑吧你们肯定会发现问题很容易认为确实可以轻易发现某些问题2004年早些时候 -FBI便发布了关于抵押贷款诈骗流行的警告他们的报告夸大的估计了 -医疗贷款和其他诈骗形式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Raghuram Rajan -危险的刺激会导致经济危机然后是Nouriel Roubini在2006年的警告Allan Sloan于2007年 -发表于华盛顿邮报的文章 -以及IMF的不断警告我的表示 我们面临的危机是巨大的你跟谁谈过?政府 财政部 美联储 所有人2007年5月 对冲基金经理Bill Ackman发布了一次演说"谁抓着钱袋?"描述了泡沫将会如何破灭2008年早些时候Charles Morris出版了他的著作 -描述了即将发生的危机如果你不确定 你会怎么做你会怀疑保险业的标准被降低了但问题是 你能做什么?2008年开始 房产赎回开始增加证券化食物链开始断裂贷款无力偿还时 放款人开始倒下花旗银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 -音乐停下之前我们要不停跳舞但实际上音乐早就已经停了CDO市场崩盘 -让投资银行手握价值数千亿美元的 -贷款 CDO和无法出手的不动产危机开始前 布什政府和 -美联储都还蒙在鼓里他们没有意识到范围有多广你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意识到:"这很危险 这很不好"?我记得很清楚 我想是在G7峰会上 -2008年的2月我记得同亨利·保尔森进行讨论我很清楚的记得对汉克(亨利·保尔森)说:"我们眼睁睁看着海啸扑来你却还在提议 -我们应该穿上什么样的泳衣?"他怎么回应?他怎么想?"事态在控制之中我们认真的审视了情况 -是的 已经得到了控制"我们会保持增长 好么而且我要说:{\an8}{\fs14}2008年2月9日东京 G7峰会如果你还在增长 你就没有不景气 对吧?我是说 我们都明白在保尔森发表此番言论的四个月之前不景气就已经开始了华尔街的支柱之一 .2008年3月 贝尔斯登投资银行耗尽资产 -计划向摩根大通银行出售20亿元股票这项交易得到美联储 -300亿美元的紧急担保支持其实此时正是政府介入 -{\an8}{\fs14}Simon Johnson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损失的时机我所掌握的信息是情况不止如此 -{\an8}{\fs14}Paul Kanjorski参议员2008年7月10日还会有更多情况出现我看到很多投资银行 -同美联储和证交会合作 -改善资金流动 改善资产状况我经常得到报告称我们的监管机构警觉性很高2008年9月7日 -亨利·保尔森宣布联邦政府 -将收购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处在破产边缘的房贷机构今天的行动并不表示任何观点上的改变 -关于房地产改革 -或者其他任何美国财政制度两天后 -雷曼兄弟宣布32亿帐目损失 -股价崩盘雷曼和AIG 9月出现的状况仍被认为奇怪我是说 即使在7月房地美和房利美之后很显然存在巨大问题 9月份 -如此大的问题 却没人发觉?我想...我想也可以这么说贝尔斯登在破产前一个月仍保持着AAA的评级?-好像是A2-A2?-是的-好吧A2跟破产也差得远呢不 那仍然是很高的投资评价雷曼兄弟 在破产前也是A2AIG 破产前是AA房利美和房地美在被援助前都是AAA花旗 美林 都有很高的投资评价-这怎么可能呢?-好吧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这是个绝好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政府有没有对主要机构表示过:"事态严重了 告诉我们你的真实状况你知道 别扯谎 你们到底怎么样"好吧 首先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这是他们的工作 对吧?他们的工作就是发现这些机构中存在的可能爆发的问题而他们确实很明确的察觉到了 -我想对于危机的演进更明确的觉察-所以---请原谅 但显然并不是这样你什么意思 怎么不是这样?2008年8月份-{\an8}{\fs14}Frederic Mishkin美联储委员你是否意识到雷曼兄弟的投资评价 -美林的 AIG的 -你认为他们准确么?呃 很显然在当时 -很显然早期的评价是不准确的-他们被降级了-不 并没有他们被降级了 因为考虑到--这些企业都保持至少A2的评价-直到几天后他们被救援那我只能告诉你我无法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答复了Fred Mishkin递交了辞呈 将于8月31日辞职他计划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商业研究学院你为何在2008年8月离开美联储 -在最急迫的危机关头?那是因为...我要去修改一本教材他的离去让七个委员席位空置其三 -正当经济状况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我知道您的课本很重要但在2008年8月 -正在发生一些更重要的是 您不觉得吗?到9月12日 星期五-雷曼兄弟宣布耗尽资产 -整个投资银行业随之倾覆全球经济稳定危在旦夕那个周末 亨利·保尔森和蒂姆·盖斯纳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 -召集主要银行CEO紧急开会 -商讨拯救雷曼兄弟但是雷曼并不是唯一一个美林 另一家主要投资银行也在破产边缘星期日被美国银行收购唯一对雷曼兄弟感兴趣的是英国的巴克莱银行但英国监管机构要求美国提供财政担保保尔森拒绝了雷曼和美林都没有针对破产的任何准备计划我们跳上计程车直奔联邦储备银行{\an8}{\fs14}Harvey Miller雷曼公司的破产代理律师他们要求在午夜前开始破产程序 -在9月14日我们再三恳求 说这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我可能使用了“世界末日”这样的词 -而他们考虑了提出的建议所带来的后果对市场的影响将非常惊人-你这么说了?-是的他们只是说考虑了我们提出的所有意见 -而他们坚持认为为了“安抚市场” -必须采取行动 让雷曼破产是必要的-"安抚市场"?-是的你是什么时候被告知雷曼公司实际上被强制破产了-就在生效之后-就在那之后?好的那你的反应是什么?"我了个去啊"保尔森和伯南克并没有同他国政府协商 -也不知道他国法律对破产的影响--雷曼兄弟的伦敦员工被扫地出门根据英国法律 --雷曼的英国办公室必须马上关闭所有的交易都要马上中止成百上千笔交易持有伦敦雷曼资产的对冲基金 -隔天晚上才发觉了恐怖 -他们无法得到这些资产中心的一点开始崩溃对系统的周边就会带来连锁反应国家历史上最古老的金融交易基金 -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闭 -因为10亿美元的恶劣贷款而损失了3/4的资产雷曼的倒下还导致了、商业用纸市场的崩溃 -很多公司都依赖于此维持开销 -比如工资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裁员经济列车停驶了人们站起来说"听着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什么都不能信了"同一周 AIG总共拖欠了13亿美元 -无力偿还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持有者AIG是另一个中心如果AIG停止运行 你知道很多飞机都要停航了9月17日 AIG被政府接管一天之后 保尔森和伯南克向国会提出 -七千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我们聚集于此...他们警告 错误的选择将会导致经济崩溃很吓人 你知道吗 整个系统都冻结了金融系统的每个部分信用系统的每个部分没有人能借到钱如同全球金融系统心脏病突发我现在手足无措我要解决很多问题--我要解决几年来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保尔森部长在危机时发表了演说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很多后果 -他承认了 我不是很确定---你不是开玩笑吧我当然不是 你在说什么?还有什么是你没看到却想知道的?他从一开始就坚定反对 -针对信用违约互换的监管 -而且提高了针对投资银行杠杆率的限制额你到底要说--?他提到了这些事情?我不记得他提过我们能先关一会儿摄影机吗?亨利·保尔森拒绝接受本片采访AIG被政府救援后其发放的信用违约互换的持有者 -主要持有人是高盛公司 -在第二天被支付了610亿美元保尔森、伯南克和蒂姆·盖斯纳 -要求AIG照全价付款 -而不是协议的最低价最终 拯救AIG花去了纳税人1500亿美元一千六百亿美元通过AIG140亿进了高盛的腰包与此同时保尔森和盖斯纳要求AlG -放弃起诉高盛和其他银行诈骗的权利负责拯救危机的人正是高盛的前CEO -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对于一个引起如此大漏洞的人来说说今天的金融市场很复杂是很公平的--急需资金支持2008年10月4日 -布什总统签署了七千亿美元救市计划但是全世界的股市仍在下跌 -全世界都处在经济不景气的恐惧之中救市法案并没有触及到大规模裁员和资产赎回 -的问题核心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很快上升了10%不景气快速蔓延至全球我开始陷入恐惧因为没有预见到 -全世界经济会在同时以同样的速度衰退到2008年12月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面临破产美国消费者收紧钱袋 -导致中国制造业业绩下滑超过一千万中国打工者失业到最后 仍然是最贫穷的人承担最多在这里可以赚到更多钱大概70到80美元一个月如果在农村务农是赚不到这么多的这些打工者 实际上都把钱寄回去补贴家用经济危机起源自美国我们也都知道肯定会波及到中国很多工厂开始裁员很多人失业后就会变得贫困举步维艰我们有大约20%的增长{\an8}{\fs14}Patrick Daniel新加坡通讯社 主任编辑超级好的一年可是这个季度忽然变成负9%出口缩减 大概有30%所以说我们受了致命一击 直接地落谷底在危机没有展现前我们并不知道会如此快如此广泛的传播 -或者情况到底会变得多糟我们还期待有什么方法 -能让我们安居一隅 躲避风浪但那是不可能的这是个全球化的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美国的资产赎回数量在2010年初达到600万件每当一处房产被收回 -都会影响到周围其他住户房产进入市场销售 价值就会下跌而也许在出售之前也不会得到保养我们预计会有9百万业主失去房产我们周末出去看有没有房子卖我们看中一套需要支付3200美元Columba Ramos和丈夫不会讲英语他们被抵押贷款经纪欺骗所有东西都很漂亮 房子很美要价却很低 所有一切--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幸运但是第一次还款时真相浮现了我觉得非常对不起丈夫他拼命工作 我们要养三个孩子"帐篷城"佛罗里达州 派内拉斯县我见过很多人被经济状况伤害{\an8}{\fs14}Eric Evanouskas教会慈善机构 志愿者他们靠每天打零工生活 -现在没了生计失业无法偿还抵押 无法偿还车贷我是个木材卡车司机他们关闭了伐木场 关闭了矿场{\an8}{\fs14}Steven A.Stephen建筑工人所以我搬到这儿来做建筑工后来建筑工地也停工了 所以生活艰难 这里聚集了很多人很快这里的帐篷会越来越多因为到处都找不到工作第四部分:责任公司好就是大家好公司不好 先生 我们就完了那些拖垮公司的人让世界陷入危机的人好发无伤的全身而退了雷曼兄弟的五名高管在2000到2007年间将十多亿美金收入囊中当公司倒闭时 他们却可以保留这笔钱系统发挥作用了因为我们赔钱导致贷款失偿是不正确的{\an8}{\fs14}Angelo Mozilo全美金融CEO借款人赔钱 社区赔钱 我们也在赔钱全美金融公司的CEOAngelo Mozilo -在2003年到2008年间赚了4.7亿美元其中1.4亿来自于在公司破产前的一年内低价抛售公司股票我简直认为当买卖倒闭时董事会应该负有责任他们应该有权负责雇佣和解雇CEO -并统领战略全局问题出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选举制度你知道 董事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是CEO选拔出来的董事会主管 和薪酬委员会是决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的重要两环你觉得他们在过去十年间做得怎么样?我想如果你考虑到--我会给“良”---“良”?-“良好” 是的-不是“不及格”?-不是Stan O"Neal美林证券CEO在2006年和2007年薪酬就有9千万在搞垮公司之后董事会同意他辞职并付给他1.61亿离职金Stan O"Neal被允许辞职 而不是解雇还得到1.5亿赔偿?这是董事会主席作出的决定你给这个决定如何打分?这是个比较困难的决定我可能不会给它“良好”了O"Neal的继任者John Thain2007年的年薪是8700万美元2008年12月在美林被纳税人的钱解救之后两个月Thain和美林董事会发放了近10亿的红利2008三月AlG的金融产品部门损失了110亿AIGFP的头头Joseph Cassano 并没有被炒反而被留任为顾问月薪过百万我们希望留任AIGFP的主要雇员让他们的知识经验得以保存我参加了一次很有趣的晚宴一年多前由亨利·保尔森主持包括来自于美国主要银行的老总和CEO们非常奇怪的是 这些绅士们一直在争论"我们太贪心了 所以应付一部分责任" 很好啊然后他们就把矛头指向司库——财务部长:"你本应该更有力的监管我们确实太贪了 但是无可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强监管"我向很多银行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也包括很多地位很高的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他们希望他们的薪酬得到规范?是的 因为他们真的害怕了之后 当解决方案开始出台时他们可能就会改变想法了在美国 银行变得比以往更庞大 更强势也比以往更全力以赴几无竞争对手很多小银行被大银行吞并JP摩根的规模比以往还要大JP摩根吞并了贝尔斯登然后是华盛顿互助银行美国银行吞并了全美金融然后是美林证券富国银行吞并美联银行危机过后 金融行业包括金融服务业圆桌会议比以往更激烈的抵抗重组金融业雇佣了超过3000名议会游说者几乎每位国会议员对应5个你是否认为金融服务业过分的影响美国的政治?不 我认为这个国家的每个公民在华盛顿都占有一席之地你认为美国社会的其他部分也跟金融业享有同样的权益?你愿意的话可以随便走进国会的任何一个听证会 所以我觉得是的走进听证会并不意味着像你们的行业一样可以开出巨额的游说支票或者像你们的行业一样提供巨额政治捐助1998年到2008年间金融业耗资50亿在国会游说和政治捐款上危机之后 花费更多了金融业还将其影响力利用在其他更微妙的场合中大部分美国人都闻所未闻他们正在腐坏经济学学术本身放宽政策需要巨大的财力和智力支持因为关系到切身利益经济学学者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80年代开始 经济学学者们便成为放宽政策的主要支持者并在改变美国政策上起到主要作用这些经济学家中很少有人对危机提出警示甚至在危机发生后仍有很多人反对重组这些教书育人者希望获得更多报酬所以做了“顾问”学校的教授们不能靠教书维持生计但他们却活的很好在过去十年里 金融界{\an8}{\fs14}Martin Feldstein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花费50亿美元在政治捐款上这是很大一笔钱啊-你会因此困扰么?-不Martin Feldstein是哈佛大学教授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作为里根总统的首席经济学顾问他一手构建了经济放宽政策从1988年到2009年他一直担任AIG和AIGFP的董事会成员并获薪数百万你对在AIG董事会任职感到遗憾吗?我无可奉告不 我不觉得后悔-一点也不-这个我可以肯定 一点也不好吧你对AIG的决定感到遗憾吗?我不想对关于AIG的问题再做回答我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教过书Glenn Hubbard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院长也是小布什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你觉得金融服务行业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是否过大了?我认为不是 你不能有这种观点...曲解他们在华盛顿的正常运作很多杰出的学者都在不声不响的吸金通过协助金融行业在公开辩论和政府政策中献声著名的分析集团Charles River合作社Compass Lexecon -以及法律经济咨询集团掌控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的市场向业界提供可雇佣的砖家学者使用这种服务的两位银行家即Ralph Cioffi和Matthew Tannin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经理涉嫌证券诈骗被起诉在雇佣了分析集图提供的专家后二人都无罪释放了Glenn Hubbard因为在他们的辩护中作证获得10万美元酬劳你是否认为经济学学术领域存在利益冲突问题?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否认为经济学学术界的个别经济学家会涉及到利益冲突 从而造成...?我明白你的意思 但是我保持怀疑大多数经济学学者都不是富有的商人Hubbard作为都市人寿保险的董事年薪25万美元之前则供职于Capmark董事会泡沫经济中诞生的一家大型商业抵押贷款公司在2009年宣布破产他也是野村控股的顾问KKR金融集团 还以其他金融企业Laura Tyson 拒绝本片采访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她是克林顿的经济学顾问委员会以及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头儿离开政府后 她进入了摩根·史丹利董事会年薪35万美元Ruth Simmons 布朗大学校长在高盛董事会的年薪30万拉里·萨默斯 作为前任财长推行衍生产品放宽政策的先锋2001年成为哈佛大学校长在哈佛期间 他从对冲基金顾问中获利百万又在为投资银行游说中获利百万根据联邦调查报告 萨默斯名下的资产在1650万到3900万之间Frederic Mishkin 在离开美联储之后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根据报告其公开资产在600万到1700万之间2006年 你参与了一项针对冰岛经济的研究(以下为引用其研究)"冰岛是个先进的国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腐败 法律健全经济已经自由化、市场化宏观调控也很有力"这确实是个错误 实际上...在冰岛的调控和监管并不是有力的-你当时为什么会那样认为?这是按照当时的信息 当时...总体上 对冰岛的评价就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个很发达的国家-谁跟你说的?-你做过什么样的调查?-你跟别人交流...对中央银行很有信心但实际上他们没有做好工作很显然的---那为什么对中央银行有信心?-好吧 这种信任--是因为你需要根据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你撰写文章获得了多少报酬?-我获得了...我想数额...是公开信息(可以查到)Frederic Mishkin因撰写论文从冰岛贸易协会获得在你的履历表上 这篇文章的标题被修改了-从《冰岛的金融稳定性》改成了“不稳定性”我不知道...可能只是疏忽了我觉得大众普遍认为不管是谁进行一项研究都应该表明自己是否同研究有利益纠葛但我并不认为有针对这种情况的详细规定我很难想象会有人这么做当学术成文时--这么做将会造成重大的学术上的失败我在这项研究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说法证明你...接收了冰岛贸易协会的报酬?-确实没有 你知道-好吧Richard Portes 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伦敦商学院教授也被冰岛贸易协会委托撰写一份盛赞冰岛金融业的报告央行自己的资金流是活的他们在冰岛克朗下跌时仍保持盈利是实力很雄厚的银行他们的市场债券可以在未来几年内保值-(冰岛银行)是运行良好的银行-谢谢您的评论跟Mishkin一样 Portes的报告也没有提及他是受雇于冰岛贸易协会哈佛要求公开利益冲突情况么?{\an8}{\fs14}John Campbell哈佛大学经济学部 主席我没听说要求你要求手下的人公开自己-...从第三方获得报酬么?-不你觉得这是个问题吗?我看不出为什么Martin Feldstein就职于AIG董事会Laura Tyson在摩根·士丹利拉里·萨默斯为金融服务企业担任顾问赚了一千万有关系么?是的是的 基本上是相关的您撰写了很多文章{\an8}{\fs14}Martin Feldstein哈弗经济学教授但从来没有涉足调查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缺乏监控的风险?从来没有关于高层人员高薪的问题呢?公司的行政管理问题?政治捐款问题?我不觉得我应该参与到这些话题的探讨我看过您的简历在我看来您在校外的主要活动是在金融服务领域担任顾问或者管理工作你同意这种描述么?据我所知我并没有将顾问客户列在履历上-所以我不知道-你的顾问客户都有哪些?我觉得我没必要跟你谈这个吧?好吧实际上 你已经不剩几分钟了访问快结束了你曾为任何金融服务企业担任顾问吗?-答案是我担任过-然后呢?我不能跟你讨论细节问题是否包括其他金融服务企业有可能你不记得名字?我不是在接受法庭质询 先生我已经对你足够礼貌了我现在觉得这么做很傻你还剩3分钟问点儿关键的吧2004年 在泡沫经济的鼎点Glenn Hubbard同William C. Dudley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合作发表了一篇广为人知的报告在文章中Hubbard盛赞贷款衍生金融产品以及证券链声称他们改善了资本分配提高了金融系统稳定性他称赞其对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抑制并表示不景气离我们越来越远信用衍生产品将保护银行不受损失并分散风险如果一个医学专家撰写论文:"治疗xx疾病 你需要服用xx药物"结果这名医生从药商那里获得其80%的收入你如何看这个问题?我想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应该声明...好吧 我想这跟我们讨论的话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因为...{\fs16}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均拒绝对学术界利益冲突发表看法那么 您怎么看他们所说的经济学界自律?好吧 我是说 这跟这个问题不相关不过 当然 我认为这......问题重要的一部分第四部分:情况有多糟?美国金融业的逐渐强势成为美国重要变革的一部分80年代之后 美国逐渐变成了一个不公平的社会而且经济优势开始下降诸如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美国钢铁这样的企业曾经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因为经营不善而落后于外国公司而随着中国等国家的开放美国公司开始通过将工作转移到海外来节省开支多年来 发达国家的6亿6千万人一直得到庇护同全世界其他的劳工相区别忽然之间 庇护消失了25亿劳动力涌现出来美国工厂的工人成百上千的失业我们的制造业基础在几年之内逐渐瓦解制造业衰落 却催生了其他产业美国引领着全世界的信息产业高薪职位比比皆是但这些职位要求高学历而对于美国大众来说 高等教育越来越难想哈佛这样的大学能获得巨额拨款公立大学的经费却在缩水 学费上涨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大学的学费从70年代的650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一万美元美国人能否上大学的决定因素渐渐变成了他们能否付得起学费与此同时 美国的税收政策逐渐偏向于富人我刚刚上任时 认为税收过高了 确实最戏剧性的变化是由时任首席经济顾问的Glenn Hubbard所设计针对投资领域布什政府削减了投资收益、股票红利的相关税收削减了土地税我们有非常广泛的计划将为美国的工人、家庭以及小商业主节约1100亿美元税款实际上大部分减税只惠及美国最富有的1%群体这种方式将奠定坚实基础并在各个方面帮助经济复苏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其他任何发达国家美国家庭只有两种途径应对这种变化更拼命的工作或者借贷中产阶级的日益衰落对寻求政策改革的诉求越强烈即可以更容易的获得贷款你不需要为房子操心低收入家庭也可以跟其他人一样买房美国家庭借钱购房、购车投保、投资教育底层的90%民众在1989年到2007年逐渐破产钱全部流入最上层的1%在历史上第一次 普通美国人教育程度和发展前景不及他们的父辈华尔街和华盛顿的贪婪和不负责任导致了金融危机并导致我们面临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局面金融危机恰好在2008年大选前开始巴拉克·奥巴马直指华尔街的贪婪和监管的缺失 并以之为例提出美国变革的观点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失职这是导致今天局面的原因上任后 奥巴马提出了行业重组的必要性我们需要风险监管机制增加资本限制条件我们需要一个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我们需要改变华尔街的面貌但到了2010年中期制定法案时政府的金融重组计划并没有成效在某些关键领域 例如评价机构游说政治和薪酬水平方面根本没有任何提案针对和引用奥巴马的宏大“监管重组”计划我的回应是 只有一个字 “哈”根本没有什么重组为什么?这就是华尔街的政府奥巴马指名蒂摩西·盖斯纳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盖斯纳正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纽约储备银行主席也是要求支付高盛全额赔偿用以补偿抵押贷款这一决定的关键人物当蒂姆·盖斯纳宣誓成为财政部长的时候他宣称"我此前从未进涉足过监管工作"这对我来说就相当于他承认他之前根本不胜任美联储主席蒂姆·盖特纳拒绝接受本片采访新任纽约美联储主席是William C. Dudley前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他跟Glenn Hubbard共同撰写的文章盛赞金融衍生产品行业盖斯纳的首席顾问Mark Patterson -曾是高盛的游说人而资深顾问之一Lewis Sachs -曾经掌管Tricadia,一家涉嫌针对自己出售的债务进行投保的金融公司领导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奥巴马指定了前高盛主管 Gary Gensler01:39:56,573 --> 01:39:59,492参与禁止了针对衍生产品监管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帅印被奥巴马交给了Mary Schapiro(美国金融监管机构)FINRA 的前CEO投资银行业自己的监管机构(FINRA是非官方机构)奥巴马的首席幕僚Rahm Emanuel -在为房地美董事会工作时收入32万美元Martin Feldstein和Laura Tyson两人都成了奥巴马经济复苏委员会的成员而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正是 拉里·萨默斯最资深的这些经济顾问恰恰就是当初建立这一体制的人当萨默斯 和 盖斯纳 -被指派成为重要顾问的时候我就知道 现状一目了然了奥巴马政府抵制针对银行薪酬加强监管即使外国领导人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我想金融业应该是一种服务行业应该将“服务他人”放在“服务自己”之前2009年9月Christine Lagarde -联合瑞典、荷兰、卢森堡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财长呼吁包括美国在内的G20各国加强对银行薪酬监管的力度2010年7月欧洲议会通过了这项法案奥巴马政府则没有回应他们的观点是 这只是小风波一切都会回归正轨因此我重新任命他成为美联储主席谢谢你 本2009年 奥巴马重新指派本·伯南克成为美联储主席谢谢你 总统先生移植到2010年中 也没有任何一位金融界高管被刑事起诉 甚至被捕没有指派任何特别公诉人甚至没有一家公司被指控涉嫌证券或帐目诈骗奥巴马政府也没有试图收回任何在泡沫期间发放给金融高管的高额薪酬我本以为会对全美证券的高管比如Mozilo 采取刑事调查我当然以为也会包括贝尔斯登、高盛雷曼兄弟、美林等等-刑事起诉?-是的-是因为---是的 公诉方会很难取胜但我想如果他们找到足够愿意透露实情的下属 他们会赢这个行业毒品 嫖娼行为猖獗并且这些勾当都是以“商业应酬”名义在进行在此等行为盛行的行业中应该不难找到愿意开口说话的人他们提出一项协议交易 我答应了他们对我的记录并不感兴趣他们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对你手中的记录不感兴趣?-是的 没错也许对于通过打个人作风问题牌让一个人认罪 在处理华尔街问题上是很敏感的也许在这一点上 度过这场灾难后我们会有不一样的评价联邦公诉人在2008年逼迫Eliot Spitzer辞去州长一职时似乎很乐意拿他的个人作风问题说事但对待华尔街 他们没有表现出同样的热情我现在无权去评判这一点你们今天来 告诉我们"我们很抱歉 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信我们吧"好吧 在我的选区也有一批人-他们实际上真的抢了你们的银行他们也说同样的话他们抱歉 他们不是故意的不会再有下次了2009年 当失业率达到17年来最高点时摩根·史丹利却向员工支付了140亿美元薪酬高盛则超过160亿2010年 薪金甚至更多为什么一个金融“工程师”的收入4倍甚至100倍于一个真正的工程师?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然而 你知道 当这些梦想变成噩梦时却要由其他人来买单了几十年来美国金融系统一直稳定而安全但忽然一切都变了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腐蚀了我们的政治系统是全世界经济陷入危机历尽艰辛 我们度过了灾难从头再来但导致灾难的人和机构仍在掌权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他们会声称是我们需要他们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复杂而难以理解他们会承诺这一切不会重演他们却还是会投入数十亿去抵抗重组这一切都不会容易但至少还有些东西 值得我们去奋斗.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0)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是一部探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 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人们本片开始先讲述了冰岛在2000年前的国家政治、能源状况和人们的经济、生活情况。并由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引发了不可收拾的局面。由此展开此次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探讨。

由于引起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利益”,这和谈判有着本质的联系。本人仅仅从谈判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所谓谈判,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自身利益,双方为妥协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是双方或多方为取得一致谋求共同利益或契约利益而相互磋商的行为和过程。

说到谈判,我们不得不讲它的目的,因为谈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丘吉尔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最能说明谈判的意义所在。而《监守自盗》则把这一点表达地淋漓尽致。

这次金融危机使无数人倾家荡产,同时又使Jon Asgeir Johannesson 这样的年轻人平步青云。这其中无不笼罩谈判的阴影。

从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种角色的不同表情、不同回答。但不管是哪种角色无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自己利益最大的方向来辩解。

按照本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分两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部分:原因、后果、责反思。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可以说疏于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1)

监守自盗观后感五篇

  监守自盗这部影片系统的揭露了金融危机爆发的种种原因。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义没有死掉。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监守自盗观后感,仅供参考。

  监守自盗观后感一

  20XX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向人们展示了这场金融危机,是谁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值得一看。

  影片导演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冰岛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多的政治经济学家,教授粉墨登场,以细致的数据与条件逻辑分析,深入的讨论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那一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成的背后原因。影片汇集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和见解,展示了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而来华尔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为药物滥用者、心理障碍者、道德败坏者、赌徒、嫖客,心理学实验证明数钱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和吸毒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是一样的。

  片中经济学家描述CDO,“以前购买房子需要抵押贷款,而现在放款人不必担心借款人不能还款。”

  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华尔街,美国从里根政府开始放开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治游说者有游说国会放宽金融监管,监管两个字不时的出现在影片中。华尔街的高管、国会游说者、政府官员、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别的经济学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庞大的利益集团。我们看到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入耳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少了监管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磁带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影片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所谓的金融工程师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师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筑他们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变成噩梦时,却由别人来买单。

  可悲的是真正制造CDO的鬼魁祸首却担当了奥巴马政府官员,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去逍遥法外。

  监守自盗观后感二

  20XX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向人们展示了这场金融危机,是谁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值得一看。

  影片导演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冰岛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多的政治经济学家,教授粉墨登场,以细致的数据与条件逻辑分析,深入的讨论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那一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成的背后原因。影片汇集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的分析和见解,展示了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而来华尔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为药物滥用者、心理障碍者、道德败坏者、赌徒、嫖客,心理学实验证明数钱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和吸毒使人兴奋的大脑部位是一样的。

  片中经济学家描述cdo,“以前购买房子需要抵押贷款,而现在放款人不必担心借款人不能还款。”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华尔街,美国从里根政府开始放开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政治游说者有游说国会放宽金融监管,监管两个字不时的出现在影片中。华尔街的高管、国会游说者、政府官员、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别的经济学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庞大的利益集团。我们看到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入耳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少了监管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磁带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影片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所谓的金融工程师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师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筑他们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变成噩梦时,却由别人来买单。

  可悲的是真正制造cdo的鬼魁祸首却担当了奥巴马政府官员,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去逍遥法外。

  监守自盗观后感三

  其实我一直对纪录片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觉得它很枯燥、乏味,听到纪录片总是让我提不起精神。最近,应社会实践部的要求,我们看了一部名为《监守自盗》的纪录片。但是说实在,在教室里看的效果不怎么好,连画面都看不清楚。不过为了完成“任务”,我又重新将影片看了一遍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监守自盗》纪录片在20XX年2月27日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和记者,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影片探讨了20XX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本片一开始,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一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并以各种细致的数据与不同的条理逻辑分析,犀利而又准确地揭示这场危机背后发人深省的缺陷与漏洞,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的“铁幕演说”里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这句话用在这部美国金融风暴纪录片《监守自盗》里面再贴切不过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我们能够看出,这场危机可以说是由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惨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明知此举犯法,明知这是泡沫经济,却依然高唱赞歌,依然阔步向前。这些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以及那些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的结果,正如中文片名“监守自盗”一样,他们自己窃取了自己看守的财物,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剧。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搅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观看完此片,我不禁联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到头来也许真的就只是一场空。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受害的,依然是那些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最后的最后,在美国,90%的财产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为这1%人的行为埋单。在这里,我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虽然我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监守自盗观后感四

  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理所应当是一部悲剧,因为它给出了不让人满意的结果:即便是代表坚定改革呼声上台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也没有彻底的解决20XX年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甚至同样任命那些20XX年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们进驻政府内阁。就连美国最富权力的人在强大的金融财团面前也妥协了。

  这些金融寡头们已经在背后集结成一股力量,他们中有知识分子的精英阶层、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等,他们彻底的拜倒在无止境的欲望以及功利主义面前,义无反顾的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这个时候,“道德”已经成为懦弱无能、贫穷落后的代言词。这就彻底的解释了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们为什么渎职,因为他们已经看透了毫无任何物质意义的所谓道德和责任,自作聪明的盘算着为财富拥有者们服务总比为广大无利可图的人民大众服务来得现实。

  美国金融危机前,在联邦层面主要七个监管机构对各类金融产业进行监管,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但在今天,这套看似完善的监管体制却在功利主义下的社会彻底崩盘了,因为这套制度同样是由人在运行。大多数人在今天已经无法招架住功利的诱惑,道德已经败得体无完肤,人们在功利面前,已经把它弃之不顾,甚至甘愿冒着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风险。

  你想问,如果这些生活在这个社会象牙塔的精英人士们不再富有公共责任和道德,他们逐渐设计了一套符合并保护他们自身利益的制度体系,试图用狡诈的方式将财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里,并将可悲的公共利益沦落成最表面的粉饰工具欺骗大众,这个社会将成为什么样子?此片反应的腐败和贪婪发生在号称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国,看完此片,你不禁要问,这个世界还有正义可言吗?正义还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吗?正义到底有没有死掉?

  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义没有死掉。这部影片系统的揭露了金融危机爆发的种种原因,间接批……

  监守自盗观后感五

  监守自盗是探究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从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下:低利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在上述原因中,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缺陷和失职是主要原因,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监管失职。在影片中“监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几乎每次提到监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监管在市抄济运行中的失职。

  美国在金融危机前采取的是“多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多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美国危机前的监管机构在联邦层面主要有美国联邦储蓄系统(FRS),货币监管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储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个机构。上述机构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SEC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CFTC负责期货交易机构和期货市场的监管,OTS负责对储蓄存款协会和储蓄贷款控股公司的监管,NUCA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美国这种专业化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这套制度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确实支持过美国经济大繁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制度确实让美国经济秩序极度失控。

  危机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某个行业失控引起的,某个行业就是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的失控的主要责任在于监管的失职。1982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管。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投资。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无作为。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管失职远不于此。

  在危机前美国实行的是“多边监管”机制,这种机制随着次贷证券化、金融创新以及监管者为提高市澈争力放松监管的发展,就会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疏漏。花旗在危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监管它的不仅有货币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交易委员会,还有其他50个州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存在监管重复的现象。不同的监管文化、监管理念、监管标准,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确要做到高效监管确实不易。另外监管重复也可能会在造成无人监管局面,有一名美联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没有对不断发放的抵押贷款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人在进行调查,这种推脱中可以看到多重监管缺失是会导致无监管局面的出现。当一个金融机构处于低效监管或者无监管状态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出现类似抵押贷款呈倍数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监守自盗观后感五篇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2)

《监守自盗》观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了由尼莫洛德·安塔尔导演拍摄的《监守自盗》影片,看完了电影,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大概剧情就是讲了一个走投无路的老兵加入了同事的盗窃计划。片中各位演员的表演精湛将各位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栩栩如生。

感觉这些人都是有一定智商的,例如会先懂得“彩排”来确保万无一失,可能也是彩排的比较成功把,才会让男主角之后有萌生加入的意愿,相对于抢银行,抢劫,打劫自己的运钞车算是最安全,万无一失的了,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插入的警察还是让计划乱了套。

影片想要反映的出题就是“钱”,当你每天运着几千万美元来来去去,但是每月只有几百几千美元的时候,心理就会出现犯罪的趋势,影片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影片将之付诸现实,让人“爽”一把,满足自己脑袋里时有的幻想,谁不想一夜暴富,谁不想家缠万贯。

提到钱,就想起来华尔街,一个金融天才与骗子的集合地,前几年的庞贝骗局,反复的融资允诺高报酬弥补之前的投资回报,雪球越滚越大,最后终于滚破了天。欲望,是人的本能,社会道德与法律压制、制约着人类的欲望,类似于运钞员就在欲望的边缘,试想要是突然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制约,第一个要去抢车里面的钱就是运钞员,讽刺的是,前一秒还在保护的也是他们,所谓的犯罪,就是打破规定的行为,当打破规定带来的惩罚让人觉得不必上打破规定的成果的时候,就会有严重的危机,高薪养廉,也是怕类似监守自盗的行为发生。

总的来说,片子还是很好看的,作为犯罪类电影,也不是一味的讲究如何犯罪,而是将犯罪背后的一面展现出来。

纪录片监守自盗观后感范文(13)

谁在监守自盗?
作者:郑渝川
来源:《中外管理》2013年第11期

        2011年,影片《监守自盗》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影片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追访了全球金融业巨头、美国等国监管部门的官员,以及国会议员、财经记者、经济学家,揭露和列举了大量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例证据,充分说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之前所称的“不确定性”,而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学术机构等方面精英人群“监守自盗”所催生的一次事故!

        不该忘却的纪念

        《监守自盗》导演查尔斯·弗格森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曾表示:“这场源自大量欺诈的金融海啸过去整整3年了,但至今仍然没有哪怕一位财务总监被送进监狱,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更让他失望的是,即便影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普遍好评,但针对银行家和渎职官员的问责仍无迹象。相反,那些曾经一手造成或放大了金融衍生品泡沫危机的“肇事者”,这两年还纷纷“重出江湖”,欺诈生意经改头换面的包装后再度上市。更为严重的是,让泡沫、风险、渎职等问题得不到处理乃至基本遏制的政商勾结,迄今阴魂不散。因此,查尔斯·弗格森决定将影片内容改写为一本内容更为翔实的图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监守自盗》。

        揭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成因,揭露华尔街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失职责任,市面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也均被引进到我国内地出版,如:《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和《自由市场的坠落》等。

        需要反思的金融业

        通过这些作品与《监守自盗》的比较,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相互联系的金融危机责任链条:首先,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加速由工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型,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让冒险显得特别有利可图。金融业务的复杂化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现,让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将风险转嫁给客户成为可能。这几十年来,垃圾债券、杠杆收购、掠夺性投行业务都造就了一批金融新富,失败代价和社会成本却主要由美国公众来承担,这无异于对不负责任金融冒险的变相激励。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4810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