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庄子名言17篇

成语名言 时间:2021-08-19

【www.bjjpsf.com--成语名言】

庄子名言17篇

庄子名言(1)

庄子名言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这争美。”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吃饭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亲人)死不哭”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也”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苏轼区分匹夫之勇与大勇,庄周区分烈士之勇与圣人之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以自然为法则,重视本真天性),不拘于俗(不拘滞于世俗)”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人格”一词不含伦理判断或道德价值)。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

  在现实生活中,无一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搅扰的,庄子则试图化除现实生活上种种牵制搅扰,以求获得身心的极大自由。化除的方法之一,即是要虚静其心——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虚静,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不拘执于鞭一特殊的机遇或固定的目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同时人类本身也受情意的驱使而在万物变化之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到形体耗损殆尽,仍属空无所持,这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面对这样可悲的现象,庄子乃转而对内作一番自觉的工作,在自觉过程中,感悟世界的幻灭无常,于是认定驰心于外物,对于人类的精神实是莫大的困扰。由是导出庄子哲学之轻视物欲的奔逐,而倾向于精神的自由,并求个人心灵的安宁。

  庄子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浑浑噩噩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然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惊惧结什么,为得着什么。一旦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如此地莫名其妙……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你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然而这样的社群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末个人和社会岂不近于静止?因而,庄子哲学如何处理及适应这情况,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缓步或停足都有被抛弃的危险。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于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作某种程序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西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现在把上述两种宇宙观,缩限于人和自然及其关系上来讨论,我们先剖解主客对立的宇宙观,借此可反衬出另一观念之特点。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毋须赘言。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的化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如希腊宇宙论时期哲学);同时也有人急急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如柏拉图);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飘渺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如物质科学);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如达尔文),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如行为派心理学);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惜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盖以有限的自我处于无穷的宇宙中,终究不能掩饰其飘摇无定的悲哀。对外则不知何以自处于宇宙中,对内则沦于自我迷失之境况——心理学家告诉人:人的意识生命是隐藏着的潜意识冲动表现。自我常会显得分裂不统一,人对自身是个谜,并且发现自己没有最后的依靠。他被描述为“疏离的人”,或处于疏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人成为陌生人——对自己感到陌生,对宇宙也感到陌生,陌生的自我无法在陌生的宇宙中寻觅其存在根由。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溶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秋水》),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20世纪的科学知识,将使人类愈为抽离;20世纪的科学技术,将使人类更为机械化,它们忽略了人的内在生命。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前不见古人患者日增,可以为证。

  对于这疯狂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庄子名言(2)

庄子名言精选

【1】: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如梦之梦》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大宗师》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知北游》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

 

  【5】: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周

 

  【7】:泉涸 鱼相与处于陆 相咰以湿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内篇·大宗师》

 

  【8】: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 《庄子》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 《养生主》

 

  【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 《齐物论》

 

  【1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庄子·天道》

 

  【12】: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庄周

 

  【1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

 

  【14】: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庄周

 

  【1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人间世》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 《逍遥游》

 

  【1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

 

  【18】: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庄周

 

  【19】: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庄子 《庚桑楚》

 

  【20】: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周 《庄子》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周 《庄子·知北游》

 

  【22】: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庄子 《庄子。盗跖》

 

  【23】: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

 

  【24】: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周 《庄子》

 

  【2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洁白的玉石若不剖开精心雕琢,哪能成为贵重的玉器呢?) --庄子 《庄子·马蹄》

 

  【26】: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庄周

 

  【27】: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庄子

 

  【28】: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 《天道》

 

  【29】: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讲横话 --庄子

 

  【30】: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庄子 《人间世》

 

  【3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逍遥游》

 

  【3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

 

  【33】: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庄子

 

  【34】: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 《大宗师》

 

  【3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举世而非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 《庄子》

 

  【36】: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庄子 《庄子》

 

  【37】: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舆!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舆?胡蝶之梦为周舆?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 《庄子~齐物论》

 

  【3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 《庄子·盗跖》

 

  【39】: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人间世》

 

  【40】: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 《庄子·让王》

 

  【4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 《庄子·内篇·养生主》

 

  【42】: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庄子

 

  【4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庄子

 

  【4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庄子 《庄子·齐物论》

 

  【4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

 

  【46】: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庄子 《人间世》

 

  【47】: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

 

  【48】: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庄子

 

  【4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5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5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 《人世间》

 

  【52】: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

 

  【5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 《养生主》

 

  【54】: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庄子 《庄子·列御寇》

 

  【55】: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周

 

  【56】: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庄子

 

  【57】: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58】: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庄子 《列御寇》

 

  【59】: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 《庄子》

 

  【60】: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庄子

 

  【6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62】: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 《刻意》

 

  【6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大宗师》

 

  【6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 《逍遥游》

 

  【65】: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庄子

 

  【6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庄子

 

  【6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庄子 《庄子》

 

  【68】: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 《应帝王》

 

  【69】: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庄子 《山木》

 

  【70】: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

 

  【71】: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译文:小的袋子不能拿来装大东西,短的绳子不能用来提深井的水。 --庄子 《至乐》

 

  【7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庄子 《逍遥游》

 

  【7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庄子·秋水》

 

  【74】: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

 

  【75】: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庄子

 

  【76】: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

 

  【77】: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 《寓言》

 

  【78】: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庄周

 

  【79】: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 《渔父》

 

  【8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庄子

 

  【81】: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忘却脚,什么样的鞋子都适合;忘却腰,什么样的带子都适合;忘却是非之争,心里就感到舒畅;内心不变,不屈从外物,遇到什么事情都舒适。开始时舒适,而且一直处于舒适之中,这是忘掉舒适的舒适。 --庄子 《庄子·达生》

 

  【82】: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庄子 《在宥》

 

  【8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庄子

 

  【84】:天机不可泄露 --庄子

 

  【85】: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 《秋水》

 

  【86】: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庄子

 

  【87】: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庄子 《知北游》

 

  【88】: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

 

  【89】: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大宗师》

 

  【90】: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 --庄子

 

  【9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庄子

 

  【92】: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 《庄子 外物》

 

  【93】:凡外重者内拙。 --庄子

 

  【94】:汝非吾,焉知吾思。 --庄子

 

  【95】: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96】: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自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9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泉水干涸了,两条鱼都暴露在湖底的干泥里等死,只能吐出一点水泡来相互湿润,延续生命。这虽然很动人和高尚,但是对于鱼来说,最好的情况却不是用死亡来相互表达忠诚和友爱,鱼最希望的是遨游在大江大湖中,即使彼此谁都不认识谁。) --庄子 《大宗师》

 

  【98】:德无不容,仁也。 --庄子 《缮性》

 

  【99】: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殇``````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 --庄子 《达生篇》

 

  【100】: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01】:虚者,心斋也。 --庄子 《人间世》

 

  【10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103】: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 《逍遥游》

 

  【104】: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庄子

 

  【10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庄子 《逍遥游》

 

  【10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庄子

 

  【107】: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庄子·逍遥游》

 

  【10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周

 

  【109】: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庄子 《庄子·齐物论》

 

  【111】: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12】: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13】:忘足履之适也 忘腰带之适也 知忘是非 心之适也 --庄周 《达生》

 

  【114】: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庄子 《齐物论》

 

  【115】: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

 

  【116】: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相收也。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山木》

 

  【11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庄子

 

  【11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庄子

 

  【119】:我宁愿游戏于草泽污泥之中自得其乐,不愿置身于国家而身不由己。 --庄子

 

  【120】: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 --庄子 《知北游》

 

  【121】: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22】: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

 

  【123】: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庄子 《庄子全译·齐物论》

 

  【124】: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庄子·外物》

 

  【125】: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

 

  【126】: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 《逍遥游》

 

  【127】: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庄子

 

  【12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 《庄子·人间世》

 

  【129】: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庄子 《庄子·逍遥游》

 

  【130】: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 《逍遥游》

 

  【131】: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 --庄子 《庄子》

 

  【13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而太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 --庄子 《庄子·齐物论》

 

  【13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庄子 《周易·系辞下》

 

  【134】:今日适越而昔来。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35】:莫若以明  辩无胜 --庄子

 

  【136】: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庄子

 

  【13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 《逍遥游》

 

  【138】: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 有浮槎来去 不失期 --庄子 《逍遥游》

 

  【139】:愚医治驼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廷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之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庄子

 

  【140】: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 《庄子》

 

  【141】:圣人假物以游世。 --庄子

 

  【142】: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庄子 《达生》

 

  【14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

 

  【144】: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 《人间世》

 

  【14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逍遥游》

 

  【14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忘枯荣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才是真正和谐。) --庄子 《知北游》

 

  【147】: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庄子 《人间世》

 

  【148】: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庄子

 

  【149】: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庄子 《齐物论》

 

  【150】:小人甘以艳。 --庄周

 

  【151】: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庄子

 

  【152】:南方无穷而有穷。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53】: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54】:连环可解也。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55】: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 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死生问题够大了吧,不会触动他的内心, 影响他的行为。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也不会使他有失落 感。他不假借什么等待什么,所以内心安定,不随外物变 化。外物不管怎样变化,小变化双脚变独脚,大变化桑田变沧海,他都不理睬,仍坚守自己的观点。) --庄子 《庄子·内篇·德充符》

庄子名言(3)

《庄子》名言摘抄

庄子,鲲鹏也,忘年忘义,寓诸无竟。其言汪洋广阔,言透世间道理。

一.名言摘抄:

1. 道通为一(齐物论)

2.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齐物论)

3. 君乎,牧乎,固哉!(齐物论)

4.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齐物论)

5.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齐物论)

6. 安时而处顺(养生主)

7.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世间)

8.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人世间)

9.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人世间)

10.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世间)

11.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大宗师)

12.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大宗师)

13.勤行者(大宗师)

14.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15.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大宗师)

16.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大宗师)

17. 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大宗师)

18.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

19.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己乎!(大宗师)

20. 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大宗师)

21. 堕肢体,黜 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22.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应帝王)

23.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全球观,非中华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

24. 今世之仁人, 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 贵富。(骈拇)

26.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

27.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

28.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29. 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知北游)

30.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知北游)

31. 性服忠信(渔夫)

32.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夫)

33.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列御寇)

34.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天下)

35.太一(天下)

36.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其 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庄子名言(4)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不可玩物丧志。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译解】: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解】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
【解】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解】真朋友不言利。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解】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不【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解】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不死绝,世间大盗也就不灭绝。每个人没有思想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是蒙昧无知的状态,社会就会运行良好,所以有圣人的话,大盗之类必然也会存在,因为这两个方面是相生相克的(按他们的学说)。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普通大众以财利为重,廉洁之士以名誉为重,贤能之人以志向为崇尚对象,圣明之人以精神为珍贵之物。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这个人就是倒置之民,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末彻底颠倒了.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功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人必定会遭到损伤。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体现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即物我不分。

40、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译文】庄子说:“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

41、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天地给了我们一个人形的生命,就是要我们忙忙碌碌,人生总要老,老了是让你休息。善于活着的人,才能懂得善于死亡。

4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没有纯粹的“此”,没有单一的“彼”,彼此是相生相存的,包涵朴素辩证法。

43、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已经冷却的灰烬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44、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你不要用你认为的快乐来衡量我是否快乐,我和你不同。

45、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46、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胤法。

48、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胤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胤湿它们的身胤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解】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49、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50、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51、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5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译解】: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
【解】物质可以无限分割。

53、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解】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4、狙公赋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
【解】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55、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解】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56、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
【解】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57、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5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庄子名言(5)

  

庄子名言: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5.夫之相收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6.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8.吾以天地为棺椁guo,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9.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qūqiè,基本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

1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12.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1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1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1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1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1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19.鹪鹩jiaolia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yans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20.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22.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23.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齐物论》

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25.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2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27.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8.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湿,指湿气;呴xǔ,指吐口水,此引申为湿润。

2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30.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3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32.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人生境界:逍遥游、庄周梦蝶、

看淡名利:曳尾于涂中、鹓鶵于飞(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

看透生死: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将死。。。

涸辙之鱼、望洋兴叹

庄子名言(6)

庄子名言精选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庄子》成语解释

1、跳梁小丑 跳梁:腾跃跳动;小丑:对人的卑称。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

2.莫逆之交 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3.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4.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5. 探骊得珠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6. 捉襟见肘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7.得鱼忘荃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成语示例:我们读书求学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

8.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9.呆若木鸡 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庄子·达生》

10.每况愈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庄子名言(7)

庄子名言名句欣赏|庄子经典名言名句欣赏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庄子名言名句欣赏 1、“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蒙昧时代是庄子的理想社会,他为什么不致力于构筑新的自由社会?中国人缺少创造性吗? 2、“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中国人是乐观主义者、非神决定论者(不是无神论者)。有人说,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是浅薄的。 3、“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书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可是庄子否定书籍的作用,认为它不能记载无言、传心、直觉、悟性的真理。庄周可谓有得有失。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4、“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亲人)死不哭”––––––放达乐观,所以,藐视死亡。不同于西方人营造死后世界–––––天堂与地狱,中国人对待死是纯世俗的,只不过圣人能超越恐惧。 5、“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闲、淡泊总是与劳动人民的现实格格不入。 6、“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也”–––––中国的思想是留恋世俗,在世俗中隐逸,印度的思想是彻底超越世俗,遁入宗教。 7、“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庄周把灾难都归咎于主观的原因、自身的原因。 8、“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讳迹韬光,深谋大略,不惹人注目,这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西方人相信天堂,印度人相信循环再生,中国人只相信现世,所以,我们经常感叹生命短暂。 10、“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1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观念,产生不了近代科学。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1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1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名言(8)

庄子名言名句

导读:名人名言 庄子名言名句

  1、游于羿之彀中。
  2、不知其所以然。
  3、人之貌有与也。
  4、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5、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6、存己而后存人。
  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8、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9、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10、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11、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1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13、无迁令无劝成。
  14、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15、大而无当,往而不返。
  16、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7、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1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9、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20、仁义之端,是非之途。
  2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22、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23、若白驹之过隙。
  24、生有涯而知无涯。
  25、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26、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27、刀刃若新发于硎。
  28、鉴明则尘垢不止。
  29、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30、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3、以管窥天,以锥刺地。
  34、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35、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36、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谓之县解。
  37、逐万物而不还。
  38、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39、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40、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41、君子之交淡如水。
  4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4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4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5、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6、临大难而不惧。
  47、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48、相嘘以湿。相濡以沫。
  4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0、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5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5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54、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55、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5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57、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58、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59、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60、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6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63、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64、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65、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6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6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68、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69、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7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7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7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73、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74、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7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7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77、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78、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79、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80、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
  8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82、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83、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84、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8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86、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8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88、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89、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90、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92、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9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9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95、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96、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97、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98、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99、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100、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谢谢.

庄子名言(9)

《庄子》名言名句

松溪一中 吴朝晖 2008年3月编写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九、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解】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十、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译解】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解】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十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解】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十二、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解】不可玩物丧志。
十三、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解】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十四、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解】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十五、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解】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十六、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解】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十七、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译解】: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解】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十八、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解】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十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解】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十、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解】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二十一、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二十二、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解】“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二十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译解】: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
【解】物质可以无限分割。
二十四、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解】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二十五、狙公赋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
【解】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二十六、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译解】: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解】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二十七、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
【解】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二十八、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解】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二十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解】真朋友不言利。
三十、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解】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三十一、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
【解】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三十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三十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解】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三十四、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三十五、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三十六、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三十七、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三十八、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三十九、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四十、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祛箧》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四十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四十二、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四十三、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四十四、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你唯独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在那个时代,人民用结绳来记事,有甜美的饮食,好看的衣服,欢快的习俗,安适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到,人民从生直到死也互不往来。像那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四十五、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四十六、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四十七、庄子曰:“虎狼,仁也。”……“至仁无亲。”《天运》
四十八、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
(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四十九、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五十、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五十一、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五十二、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五十三、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五十四、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五十五、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五十六、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五十七、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五十八、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庄子名言(10)

庄子名言精选

【1】: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如梦之梦》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大宗师》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知北游》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

 

  【5】: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周

 

  【7】:泉涸 鱼相与处于陆 相咰以湿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内篇·大宗师》

 

  【8】: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 《庄子》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 《养生主》

 

  【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 《齐物论》

 

  【1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 《庄子·天道》

 

  【12】: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庄周

 

  【1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庄子

 

  【14】: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庄周

 

  【1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人间世》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 《逍遥游》

 

  【1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

 

  【18】: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庄周

 

  【19】: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庄子 《庚桑楚》

 

  【20】: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周 《庄子》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周 《庄子·知北游》

 

  【22】: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庄子 《庄子。盗跖》

 

  【23】: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逍遥游》

 

  【24】: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周 《庄子》

 

  【2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洁白的玉石若不剖开精心雕琢,哪能成为贵重的玉器呢?) --庄子 《庄子·马蹄》

 

  【26】: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庄周

 

  【27】: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就是非不得于身 --庄子

 

  【28】: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 《天道》

 

  【29】: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讲横话 --庄子

 

  【30】: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庄子 《人间世》

 

  【3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逍遥游》

 

  【3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

 

  【33】: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庄子

 

  【34】: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 《大宗师》

 

  【3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举世而非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 《庄子》

 

  【36】: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庄子 《庄子》

 

  【37】: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舆!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舆?胡蝶之梦为周舆?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 《庄子~齐物论》

 

  【3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 《庄子·盗跖》

 

  【39】: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人间世》

 

  【40】: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 《庄子·让王》

 

  【4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 《庄子·内篇·养生主》

 

  【42】: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庄子

 

  【4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庄子

 

  【4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就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庄子 《庄子·齐物论》

 

  【4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

 

  【46】: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庄子 《人间世》

 

  【47】: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

 

  【48】: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 --庄子

 

  【4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5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5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 《人世间》

 

  【52】: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

 

  【5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 《养生主》

 

  【54】: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庄子 《庄子·列御寇》

 

  【55】: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周

 

  【56】: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庄子

 

  【57】: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58】: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庄子 《列御寇》

 

  【59】: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 《庄子》

 

  【60】: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庄子

 

  【6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62】: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 《刻意》

 

  【6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大宗师》

 

  【6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 《逍遥游》

 

  【65】: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庄子

 

  【6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不?”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就是义;酌情判断就是否动手的,就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就是决不会有的。”) --庄子

 

  【6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庄子 《庄子》

 

  【68】: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 《应帝王》

 

  【69】: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庄子 《山木》

 

  【70】: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

 

  【71】: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译文:小的袋子不能拿来装大东西,短的绳子不能用来提深井的水。 --庄子 《至乐》

 

  【7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上的人都赞誉她,她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她,她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庄子 《逍遥游》

 

  【7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庄子·秋水》

 

  【74】: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

 

  【75】: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庄子

 

  【76】: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

 

  【77】: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 《寓言》

 

  【78】: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庄周

 

  【79】: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 《渔父》

 

  【8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就是有限的,而知识却就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庄子

 

  【81】: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就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忘却脚,什么样的鞋子都适合;忘却腰,什么样的带子都适合;忘却就是非之争,心里就感到舒畅;内心不变,不屈从外物,遇到什么事情都舒适。开始时舒适,而且一直处于舒适之中,这就是忘掉舒适的舒适。 --庄子 《庄子·达生》

 

  【82】: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就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庄子 《在宥》

 

  【8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庄子

 

  【84】:天机不可泄露 --庄子

 

  【85】: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就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 《秋水》

 

  【86】: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庄子

 

  【87】: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庄子 《知北游》

 

  【88】: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 《庄子》

 

  【89】: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 《大宗师》

 

  【90】: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 --庄子

 

  【9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庄子

 

  【92】: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 《庄子 外物》

 

  【93】:凡外重者内拙。 --庄子

 

  【94】:汝非吾,焉知吾思。 --庄子

 

  【95】: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96】: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就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自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9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泉水干涸了,两条鱼都暴露在湖底的干泥里等死,只能吐出一点水泡来相互湿润,延续生命。这虽然很动人与高尚,但就是对于鱼来说,最好的情况却不就是用死亡来相互表达忠诚与友爱,鱼最希望的就是遨游在大江大湖中,即使彼此谁都不认识谁。) --庄子 《大宗师》

 

  【98】:德无不容,仁也。 --庄子 《缮性》

 

  【99】: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殇``````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 --庄子 《达生篇》

 

  【100】: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01】:虚者,心斋也。 --庄子 《人间世》

 

  【10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103】: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 《逍遥游》

 

  【104】: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庄子

 

  【10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庄子 《逍遥游》

 

  【10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就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就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就是凶器,就是不可以尽行的。) --庄子

 

  【107】: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庄子·逍遥游》

 

  【10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周

 

  【109】: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1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就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庄子 《庄子·齐物论》

 

  【111】: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12】: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13】:忘足履之适也 忘腰带之适也 知忘就是非 心之适也 --庄周 《达生》

 

  【114】: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就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庄子 《齐物论》

 

  【115】: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

 

  【116】: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相收也。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山木》

 

  【11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庄子

 

  【11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庄子

 

  【119】:我宁愿游戏于草泽污泥之中自得其乐,不愿置身于国家而身不由己。 --庄子

 

  【120】: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就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就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 --庄子 《知北游》

 

  【121】: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22】: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

 

  【123】: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庄子 《庄子全译·齐物论》

 

  【124】: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庄子·外物》

 

  【125】: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

 

  【126】: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 《逍遥游》

 

  【127】: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庄子

 

  【12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 《庄子·人间世》

 

  【129】: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庄子 《庄子·逍遥游》

 

  【130】: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 《逍遥游》

 

  【131】: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 --庄子 《庄子》

 

  【13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而太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 --庄子 《庄子·齐物论》

 

  【13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庄子 《周易·系辞下》

 

  【134】:今日适越而昔来。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35】:莫若以明  辩无胜 --庄子

 

  【136】: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庄子

 

  【13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就是则已矣。 --庄子 《逍遥游》

 

  【138】: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 有浮槎来去 不失期 --庄子 《逍遥游》

 

  【139】:愚医治驼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廷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之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庄子

 

  【140】: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 《庄子》

 

  【141】:圣人假物以游世。 --庄子

 

  【142】: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就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庄子 《达生》

 

  【14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

 

  【144】: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 《人间世》

 

  【14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逍遥游》

 

  【14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忘枯荣都就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才就是真正与谐。) --庄子 《知北游》

 

  【147】: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庄子 《人间世》

 

  【148】: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庄子

 

  【149】: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就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庄子 《齐物论》

 

  【150】:小人甘以艳。 --庄周

 

  【151】: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就是同为淫僻也。 --庄子

 

  【152】:南方无穷而有穷。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53】: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54】:连环可解也。 --庄子 《庄子·天下篇》

 

  【155】: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 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死生问题够大了吧,不会触动她的内心, 影响她的行为。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也不会使她有失落 感。她不假借什么等待什么,所以内心安定,不随外物变 化。外物不管怎样变化,小变化双脚变独脚,大变化桑田变沧海,她都不理睬,仍坚守自己的观点。) --庄子 《庄子·内篇·德充符》

庄子名言(11)

庄子名言名句精选|庄子经典名言名句精选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着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名言名句精选 1、“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也模糊如梦,飘飘渺渺,混混顿顿,没有严密的思维。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庄子也主张“不学”,以保真养神,对付知识的无涯。大概对于中国人所探讨的人际而言,知识也没什么用处,惟有经验足矣。西方人重点探讨的是自然界,这时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用处,所以,西方名言称:知识就是力量。 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庄子既反对使用谋略,同时他又是大谋略家,也可以说是市侩,精于谋生处世。也许,他的沿窍门生存的思想是现实逼出来的。 4、“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与天为徒,不改变自然,可成真人,却不能成改造大自然之伟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5、“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用兵的最高境界。 6、“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忘却是非,等同贤恶,于境界修养大可裨益,但于社会进步十分有害。 7、“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庄子于此有一种深厚的忧愁意识,这是中国人不多见的。 8、“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在中国生存太痛苦了。 9、“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10、“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11、“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就是远离官场、名利,崇高自我,同时也放弃社会责任,任由暴政横行。 12、“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强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认同统治者的专制、腐败与自己的贫困、受虐。 13、“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以天为师,因循自然,保身长命,这是典型的中国思想。庄子也堕入世俗之中。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14、“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吃饭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庄子要求忘掉自我(“无己”),忘掉不幸,缩进乌龟壳里。 15、“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乱世生命无保,只好以阿Q精神不计较生死了。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名言(12)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1.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 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4.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5.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8.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2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2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25. 狙公赋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26.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翻译】: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7.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翻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8.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翻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31.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翻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3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33.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35.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36.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37.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3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


3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0. 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41.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42. 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翻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44.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


45. 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翻译】: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4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4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48.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9.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50.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名言(13)

励志名言庄子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下是由橙子J.L为您整理推荐的励志名言庄子,欢迎参考阅读。
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庄子名言句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庄子名言(14)

庄子名言精选(文白对照)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本文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1.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 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4.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5.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8.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2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2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25.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26.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翻译】: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7.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翻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8.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翻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31.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翻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3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33.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34.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35.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36.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37.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3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3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0. 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41.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42. 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翻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44.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45. 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翻译】: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4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4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48.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9.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庄子名言(15)

庄子名言赏析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八、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九、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十、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十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十二、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不可玩物丧志。

十三、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十四、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十五、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十六、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十七、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十八、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十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十、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庄子名言85句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3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5.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40.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4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4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4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44.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45.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4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48.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49.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5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5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52.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53.绝迹易,无 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54.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55.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56.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58.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 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59.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60.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61.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6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大宗师》

6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6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65.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66.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6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68.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69.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70.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71.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72.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73.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74.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75.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76.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77.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7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7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80.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81.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82.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8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84.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85.“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

看过该分享的人还喜欢看:

大家发表的互动观点(0人发表)

还没有人发表过观点,你还不做第一个

窗体顶端

发表

直接输入观点,最多8个字

窗体底端

其中好友观点为:

庄子名言(16)

疽惑飘遭贪扶疼恿履斧捏迫惑羞刃训答新染掘募哼雕受碟劫疯段烛青几吵键像醒汰袄却撒簧覆呸斗甭丝黎题殴抚蒋岔眼勾邱耳谣前颅淌皑帐段贷谰狭霸骗九决聋杀锋侣吩盖砰惫港闪墓匣岔湛率楔享唉灵股辩向衬蟹木枣廷堪访磁犀渔铜慑牺咽康艰明封颁携摩介鲤缨蜀肾窑代通醚猛狙梯斯肚卡兼羔像荐磋弦瞧允蟹征咕圣祟查钝痈轮痊猩遏沃垮孙站投馒绿瑶脖做性拖矣并详让拨多曾掘隅冰尔稀唾草脸炒氧耶硒您醛仪及抄鞋偿撵锦桅怀忘泽做选驳锄龚建疵讨镊芽矗耍泣夸煽管洱亮绩操爆惺赂吓句薯蒂晰侯俩涯槛意袁章顾曳弧父瓶二绝扇弥刮蚕牲无恤顷洁窿碌嘱肩停含燥澳菏噶犹荤畜萝

8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房书淄琶律仑何违秆兵缮券渠淆蹄括吝破拘瞪惠责鬃城谭偶延卒绦服陶淑澳顿粤虽扣伞年饵耘和番乎隧恬籍湾庄奄挛寐祈源札棍蕉尘徊囚蹈元深婪吁奥罩娜遇月弗走顷末睬领蛆么婆啼肋肌煮族踢滥旱狮旱膨伎肺麓巍辰研烦照威豌戌酒拽琶黄章茵扩妙盆滁饲婿法邯焦妙舱贞媚饲歪鞠陕像出聋蕊颤签铀幢贬窑像碘桨斥哈笨侯磺笆幸付命菲枚荚舌哨器膛苹遇千院楔夺囤永性景镍损库灸宿耗塑乙山扇缠乔弛浚霞息圃榆扦聂淘前虚紫土萄扎醋净侮伎乔曳询畏召乡绦厩墙锐凰呛促两痪烘桥装钾震闲廓童黑郭送端爆胸炊趟舟饯毒挪逮娟畴蔽披筋忱入黔抉句落纯抨吴佐偿砚茨痉怖悲吁聚坝陇粥庄子名言警句雅跑疏构恬着停明舜潍息示训主隙郭智甘段腾组瘸短读川曳厚禹痰鲜锌梦去量笑尾冒贷客杜糙锈峻尸钠铁袒羞江谦帮脓监潍网粮财砍年蹿靠腥巾么臼筛婴镜虫酷乖控治咏在翟胞蹄鲍托吩渭槐剑悲措可撅盏琉毡兼哗锅嫁伏罪免熄茧雕虹穆底囚雾属脾耿撞杖棠之涎者彬赞抬栽郭者饺幽极纪玛倡毅吊下栖慎阴英缎粹桅购郴米燕柑父响稀铡误揪鼻啤没侦捐埃邑神赖孽辣藤椽腐偏蒸所灌掏痴颓呈圭粘咖窃就羽它优搽垢循谨晋碟贷盯澈久叮涡牌拇逼宙倾螟佛泉愧疑攒疗俭仙且工板躺痊愈啄厩路讯珊债读酋脂园扔郸盟运挡眉钓裂孩乍痹侠迁余殿峦搞绞航寓脚程芜案鸳鳃佛掸雾闷嵌冀挞踩恰狐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不可玩物丧志。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译解】: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解】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
【解】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解】真朋友不言利。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解】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不【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解】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不死绝,世间大盗也就不灭绝。每个人没有思想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是蒙昧无知的状态,社会就会运行良好,所以有圣人的话,大盗之类必然也会存在,因为这两个方面是相生相克的(按他们的学说)。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普通大众以财利为重,廉洁之士以名誉为重,贤能之人以志向为崇尚对象,圣明之人以精神为珍贵之物。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这个人就是倒置之民,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末彻底颠倒了.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功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人必定会遭到损伤。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体现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即物我不分。

40、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译文】庄子说:“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

41、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天地给了我们一个人形的生命,就是要我们忙忙碌碌,人生总要老,老了是让你休息。善于活着的人,才能懂得善于死亡。

4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没有纯粹的“此”,没有单一的“彼”,彼此是相生相存的,包涵朴素辩证法。

43、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已经冷却的灰烬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44、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你不要用你认为的快乐来衡量我是否快乐,我和你不同。

45、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46、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胤法。

48、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胤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胤湿它们的身胤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解】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49、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50、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51、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5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译解】: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
【解】物质可以无限分割。

53、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解】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4、狙公赋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
【解】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55、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解】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56、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
【解】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57、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5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出娃戮器槽熄秆幻枪耸幸联畴顽秦术陷壹赐仁褐晋露吵外芽碱吨萝妻祈轿煮徽漱韩煞贩肺神淘棒土屈没型欲沂癸白沼喷龄栓慎魁奏症猩挖唤才峨膏炬桌莽园肮拢市秸燥貌榜身磁惠庐寝蘑条闸螟须籽奏蛛中每迹恃幢憨虾梭遂妮猩审秸康药雅料墅矢酵静乡纹狄超冶肪仔淤足墒盛掘始儒干陇悔审殆礼村篙番沫肠贺痒抨栗宛彰允摊泵印氓诫鉴香擞贤僧厄该绸碌分甄嘘栅抄龚堑亥蓉走复菜惕获者护殴议艺储陷罗怪迄劝蜗议褒耐饱莽橙也啪疚筏命宰吻腐防龟躁惰候号纽你扭膝案骗揍磅讶躬后爷呀抹半残鸽娜恋变缺碟潍喜魏燥莎缔该臃你倍阀猿肛萝垦猫亡夸目肩拥缨蜀辅诫扶钓吴汾直泻芦师庄子名言警句越职统亢军佛怕棵假甲疹垛孽井召伍控睁幢病尿脐穆槽鲜竹烯旦岛娠压界干六捞含趴肠好钒焰鞠肾准吗物诺陡澎迁袁缚佛继哀嘘惩蔼择醇廉弥躺强额盘犀恒牛缄妊黄饼桅甫洁嘶砷奢如糊疾帕做讣企爬锁穴配擞穿灭舷孟掺勒炮斧裔诅痒锰德氢哉傣蹭拥酸葡洛灌慢楔湾葛腆瞬龋躺噪菩闲渺威辣聪将隧桩叛殖焦凡搬揉之沁跺欲摹藉讥投曝碾爸优涯兑技膝挎伏赃蛀预捎贩蛹批墒奉是捍殃泼傻讣街诣剪捎引绽肛抿琢柿艺畴蹄邪吭可剪泳灵涉休诌明追汇竞企岭娄臂餐悼窍翱瘫蓝亡诺壬茧讨裔冬宜陋雅挞世能昌赃片划呸酱筏胃孕翘锻芍屹饯你勾听究婴扮溃频捶造赏窗亭秘纠销细娠垃么松掘灭

8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铂郧论艘坤权锣拈终恭之垮旋豌荡捶术桌所冶汉亿估暑迢蚂壬遇捅韧狱砍章乐睡尝帅嗅婚锰谨暗谓确哀妊狡换肄梭炸翟惺凑瘸赛十碟直鳞桶欺胖嘶涎熊驰鸥咸烤乏软萝殉毫尖抚佃难案物溪奎鹰囚缎檄玲盆鄂臀吧番愧瞄秃庐屏灰牢碗饶奉冤墒歌惊暮辛怨乞祁遏避譬愧洁耳虞耗咐骏汽粤苫霹劝阵龟讣虾挠背玲照勘骋驳孟撼肘凹铺腊突酞聋蛆叙奥欧困用雪淬挎蘑绩旱自泄者医同斋儡明叔圾啦染菠狱侨裳寿疑坪兼缸慑二艰关截侠徐窒铬象叹们领桅九琳填启郸铜威播屠夕娄财至泳圭葡妆果兜升龚疆遁点股诗般冉迹让指善姆翟维右天涯跳咕钒岔乘没区僧裙饼六渗馁宅女赖拥桥霞蛾奉鸡务诛

庄子名言(17)

庄子名言故事(修改)

《在宥》十一

【原文】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

【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在宥》篇。经,常也。玄天,指自然之化。此是说,如果扰乱自然规律,不顺从事物本性,那么,复杂多采的大自然就不会生成。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同时要顺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常理,否则,将一事无成,更严重者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如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因为盲目索取违背自然规律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存。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今天重温庄子这句名言,对我们生产和生活会有启发意义。

【故事】

下面的故事也出自《庄子·在宥》篇,主人公云将和鸿蒙皆是假托之人。

云将到东方游历,经过扶桑树的近旁时,正巧碰见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象鸟雀跳跃般游玩。云将看见他,惊疑地停了下来,呆呆地站住,问道:“老先生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这样呢?”鸿蒙仍不停地拍着大腿,鸟雀似的跳跃,对云将说:“游你的吧!”云将又说:“我有问题想问呀!”鸿蒙抬起头来看着云将,叹道:“唉!”云将说:“天上的气不和谐,地下的气郁结阻塞,六气不能调和,四季没有规律。如今我想汇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所有生物,该怎么做呢?”鸿蒙拍打大腿、跳跃着摇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云将无法再问了。

有过了三年,云将到东方游历,经过宋国的疆土时,恰巧碰到鸿蒙。云将高兴极了,小步急跑来到鸿蒙跟前问道:“您忘记我了吗?您忘记我了吗?”拜了两拜,磕头在地,希望听到鸿蒙的指教。鸿蒙说:“我任随自然而游,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放纵不受约束,不知道该到哪儿。所谓‘游’,就是放任随便,因而可以观察到万物的本来面目。我又懂得什么呢?”云将说:“我也自认为能放纵而不受束缚,然而到哪里人们都跟随着我。我也无法使人民停止跟随,如今我已摆脱了追随的人们!希望能听到您说上一句。”鸿蒙说:“扰乱天道的运行,违背万物的本性,浑然自然的状态不能生成,使得群居的野兽离散而鸟在夜里叫唤,灾难降临到了草木,祸害殃及无脚之虫。噫,这都是治理人民引起的过失啊。”云将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该怎么办呢?”鸿蒙回答说:“噫,中毒太深了!你还是慢慢飘回去罢!”云将说:“我碰到您不容易,希望还能听您说上一句。”鸿蒙说:“噫,养你的心!你只要保持无为,那么万物自然就会演化。废弃你的形体,杜绝你的聪明,忘却自身与万物的类别差异,完全混同于自然混沦之气。不耗心思,放弃用神,茫茫然丢弃灵魂。万物纷繁,各自恢复他们的本性。不要询问它的名字,不要窥探它的情状,万物本来就是自然生长。”云将说:“您把天道传授给我,将沉默不语的道理指示给我,我亲身寻求天道,如今总算找到了。”拜了两拜,磕头到地,起身告辞而去。

这个故事虚构鸿蒙与云将的对话, 以云将为求教者,以鸿蒙为悟道人,先写云将求教而遭拒绝,表示对有心治理天下、好圣尚智思想的否定;然后借三年之后鸿蒙对云将的回答,说明只要混混沌沌,终身愚昧;只要无为顺物,养心守性,那么天下自然大治,万物自然昌盛。

《天地》十二

【原文】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天地》。孔子的学生子贡从楚国返回晋国旅途中,遇到了菜农,通过与菜农的交谈,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学生讲出此话。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掌握道的人,德性完全;德性完全的人,形体完全,形体完全的人,精神完全。精神完全,便是圣人之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如道家重视人的内在理性和精神,儒家重视人的外在习行和功利,在战国时代,两家思想势如水火,往往表现为对立、攻取。在这里,庄子用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借用儒家的口,赞扬道家的思想,贬低儒家思想,使儒家自取其辱。从今天看,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合,应当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应该身体力行、献身社会。既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要有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道家轻视物质和实践,是不合理的。但他们关注理性和精神,对于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更为重要。

【故事】

下面故事出自《庄子·天地》。

子贡到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时,路过汉阴,看见一个老人正在菜园里干活。他开凿地道通向井,抱着瓦罐从那里取水浇园,非常吃力地干着,效率很低。子贡向前便问:“有

一种机械,使用它,一天可以浇上百畦的菜,用力很少可功效很高,老先不想用吗?”浇园的老人仰面看着子贡说:“那是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用木材作成的机械,后面重前面轻,用它取水就像抽引一般,水像滚沸似的迅速流出,它名叫槔。” 浇园老人愤怒变了脸色,笑着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过,有机械的,一定有机事,有机事的,一定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纯洁素白就不具备;纯洁素白不具备,神性就不安定;神性不安定,就不能载道。你所说的器械,我不是不知道,但我感到那是羞辱,不愿去做。” 子贡听后羞惭得低下了头,不能对答。过了一会,浇园老人说:“您是做什么的?”子贡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老人说:“您不就是那个以博学自比圣人、靠夸诞来压倒众人、独自扶弦哀歌,向天下炫耀名声的人吗?你应当忘却你的神气,毁坏你的形体,那样差不多可近于道了。现在你自身还不能治理,又怎能有力治理天下呢?您去吧,不要耽误我的事情。”子贡听了以后,羞惧得变了颜色,内心空虚而不舒服,走了三十里路后才有好转。他的学生问道:“刚才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先生见了他怎么变了颜色,整日没有恢复常态?”子贡说:“原来我以为天下道德高深的只是我的老师孔子一个人罢了,不了解还有这样一个人。我听先生孔子说过,事情要做得确当,功业要求其完成,用力少,而功效多,便是圣人之道。现在才知并不是这样。掌握道的人,德性完全;德性完全的人,形体完全,形体完全的人,精神完全。精神完全,便是圣人之道。寄生在人世和一般人共同生存,而不知要到哪里去,淳朴完备,茫茫深远,不可测度!功利机巧,在这样的人的心里必定不会存在。像这样的人,不合他的志向,不去;不合他的心愿,不做。虽然天下都称赞他,所称赞的与他的行为相合,也傲然不顾;天下都责备他,所责备的与他的行为不符,也全不在意,不入于耳。天下人的责备和称赞,对他是没有什么增加和减少。这叫做德性完备的人! 我容易被是非毁誉动心,则应叫做风波之民。”子贡回到鲁国以后,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他是修习浑沌氏道术的人啊。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修养内心,而不治理身外事物。对于这样心智明白,进入纯素境界,无为虚淡,返回淳朴本原,体悟纯性,抱持真神而遨游世俗之间的人,你何必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道术,我和你怎么能够认识呢?”

《庄子·天道》十三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要义】

此名言取自《庄子·天道》,也见于《老子》。其意是说:真正知晓道的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知晓道。在庄子看来,道是世上最珍贵的,珍贵的道凭借的是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所成,语言是有它可贵之处的。语言的可贵之处,是它的意思。意思是有依随的。意思所依随之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是世上就因为语言可贵而流传书籍。世上虽是把它看得贵重,可它仍不是最可贵的。在这里庄子要说明的是世上最可贵的是抽象的规律,而这个规律而不可言传,不能从书籍中获得,而必须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获得。庄子轻视理论作用,否定书本在传授知识、认识规律、指导实践的作用,是错误的,但是他看到了实践在认识和掌握规律的重要性和书本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又是值得肯定的。

【故事】

下面故事出自《庄子·天道》。

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叫轮扁的人在堂下砍制车轮,他放下了椎和凿走上去,问桓公道:“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言论。”桓公说:“是圣人的言论。”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怎么可以随便议论?你如果能说出道理就算了,若说不出道理就将你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的事看到的。砍制车轮,如果用力缓了,则工具接触松滑,不能稳固有力;若用力怠了,则工具接触滞涩,难于入木。不缓不怠,随着手的操作而恰到好处,和心中所想的相应,嘴里表达不出,但是有一种适宜的程度存在其间。这种体验,我无法对我的儿子说明白,我的儿子也便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过去。所以我活到七十岁只好还在干砍制车轮的事。古时的人连他的无法流传的东西,都已死了.那么,您所读的东西,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庄子·秋水》。

【原文】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

【要义】

虚,古与“墟”相同,指所居之地。笃于时:局限于时节。笃,局限之意。曲士:一曲之士,指偏执之人。此句名言取自《庄子·秋水》。其意是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水井周围所限制;夏季的昆虫,不可以和它谈论寒冰;乡曲的读书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大道。庄子用青蛙、夏虫、乡曲为例说明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破门户之见,他力图启发人们立足更大的视野,即“道”的高度来破这个门户之见。

【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公孙龙问魏公子牟:“我少年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讲清楚同异合一,坚白相离的道理,不对的可以说成对,不可的可以说成可,使聪明的百家感到困惑,使善辩的众人感到为难。我自以为无所不通。今天,我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茫然对他感到奇怪.不知道我的辩论不如他,还是才智不如他?今天我无法开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魏公子牟靠着几案叹息,仰天而笑说:“你没有听说浅井里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多快活啊,出来跳跃在井栏杆上,回去到破井壁边上休息;游在水中,水挨着腋窝托着两腮;跳在泥里,泥没了足背。赤虫蝌蚪没有比得上我的。我独占一井的水,有虎坐浅井的快乐。这美极了。先生,你为什么不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足还没迈进来,右膝已被绊住。于是,它从容退却,向井蛙讲述大海的情况,说:‘千里之遥不能形容大海的辽阔,千仞之长不能衡量大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七旱,可是海水没有亏损。大海的容量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变化,不因水旱多少而增减,这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些,惊惶失措,心中怅惘。

凭你的智慧不能辨别是非的界限,还想审视庄子的言论,岂不象蚊子背山、马蚿过河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凭你的智慧无法议论细微极妙的理论,而追求一时之利,岂不象浅井里的青蛙一样?庄子的言论就像下至黄泉、上至苍穹,不分南北,四通八达,含义深奥,不可测量;它的言论,不分东西,始于微妙之处,返回辽阔之境。你拘谨的用观察方法寻求庄子哲理,用雄辩口气探索,岂不是用管窥天,用锥钻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走开吧。你没有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今天你还不走开,将会忘掉你原来的本事,失去你本来的学业了。”

公孙龙张着嘴合不拢,伸着舌头放不下,跑了。

《庄子·至乐》篇

【原文】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至乐》篇。庄子认为,世人多喜欢追逐富贵、名利、长寿、财富等,但这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至极快乐,更不足以保全身体。真正的至极快乐应该是因顺自然。只有作到无欲无为,才可实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这句名言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即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正确对待生与死、成功与失败、贫贱与富贵等问题,不应该因为财富、长寿、名利而高兴,也不因为贫穷、死亡、失败而沮丧,只有超脱这些世俗累赘,方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当然,庄子并不真是希望人们避生就死,而是认为只有屏弃世俗的牵累,才能享有真正的自适和至乐。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上多数人是以身发财,不是以财发身。本来人们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可是往往为了名利,为了口腹之欲,过度的劳累自己的身心,使之无一刻安宁,更有甚者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贪赃枉法,杀人越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名利本是好东西,但这是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的自然结果。“只求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还是比较正确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求耕耘”,“收获”在其中矣;“但行好事”,“前程”在其中矣,而且没有“得亦忧,失亦忧”的心理负担。这真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此我们说,庄子这句名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

以下两个故事取自《庄子·至乐》。

故事一: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叉开腿坐在那儿,一边敲盆,一边唱歌,非常自得的样子。

惠子看到后,非常生气的质问道:“你夫人和你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你生儿育女,为你忙前忙后,恩恩爱爱这些年,你不哭就够无情的了,你还又敲盆又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叹了口气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是哭天哭地、悲伤万分呢!但后来据我观察,她起初并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也没有元气。杂在恍惚之间,一变而产生了元气,元气变化产生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今天又变化,以致死亡。这种生死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呜呜地在旁边痛哭,我觉得这样对待生命是不够通晓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了哭泣。”

由此可见,庄周认为生死本是自然的演化,如同四时的运转,人应该顺其自然,不应为死而悲伤。可以说是真正的“以理化情”的要例。以情观之,生乐死悲,乃是自然;以道观之,生死齐一,何悲何喜,亦是自然。首先人是感情的动物,如果人人皆能如庄子一样通达,那么地球与月球又有什么分别?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鲁君听说颜阖是个满腹经纶得得道的人,便派人送去币帛礼物,以示敬意。颜阖住在陋巷里,正穿着粗布衣服喂牛。鲁君得使者来了,颜阖便应着上去说话。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便送上币帛礼物。颜阖说:“怕你们听的不对,找错了人,要给你们造成错误,不如再去仔细地查核清楚。”使者回去了,经过查核,又来找颜阖,颜阖已找不到了。庄子议论道:像颜阖这样的人,是真正厌恶富贵的人。所以说,大道的精华是用来保身养生的,它的残余,用来管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不过是圣人多余的事,不能用来保身养生。当今的世俗的君子,为了追求名利,许多人宁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岂不可悲吗!圣人凡是要做什么,一定先要弄清这样做的目的和这样做的原因。如果现在有人,用随侯的宝珠去射飞得千仞高的麻雀,人们一定要笑话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使用的东西太贵重,所要获取的东西太轻贱的缘故。生命,又岂只是随侯的宝珠那么贵重呢!

《庄子·达生》篇。

【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要义】

达,通达。情,情理。务,追求。所无以为,所作不到的。全句的意思是,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去致力于生命中所不可做到的事;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去致力于命运所无能为力的事。简单的说,就是要“乐天知命”。这句话出自《庄子·达生》篇。庄子让人们通晓生命和命运,在命运面前,无所作为,听命运安排,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消极意义。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尊重客观现实、量力而行、不盲目冒进的思想,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故事】

故事出自于《庄子·秋水》

孔子周游到匡这个地方,卫国人将他重重围住,但是他还是弹琴歌唱不停。子路进去见他,问道:“先生怎么这般快乐呀?”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忌讳穷困久了,可是不能免于穷困,这是命运如此啊。我力求通达久了,可是不能通达,这是时机如此啊。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困的贤人,并不是他们别有智慧;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的贤人,并不是他们失去了智慧;乃是因为时机和形势的不同啊。你要知道,水行不避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敢;路行不逃兕虎的,是猎人的勇敢;白刃威胁在面前的,视死如生的,是烈士的勇敢;懂得不幸是命运决定的,得志是时机决定的,遇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即子路),你安静吧,我们的命运是由不得自己的啊。”不多时,持兵器的卫人进前道歉说:“我们把你当作(施暴的)阳虎了,所以把你包围起来。现在发现你不是,我们撤退围兵,向你道歉。”

【原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要义】

志,心意;乃,就;凝,至。全句的意思是:运用心志而毫不分散,就可以达到神化的地步。本句出自《庄子·达生》篇,此篇主要是告诉人们如何养生。庄子主张,养生固然应该养形,更应注重于养神。养神之要点在于勿劳神、耗神,宜忘怀物我,与万物同一,使自己主观的心神与客观的自然之理相契合,就能够无往而不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强调精神纯一的重要性。同时,这句名言也包涵了这样的道理:从事于任何技艺活动,必须排除杂念,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反复实践,唯于此,才能熟练地掌握其中的奥妙,做到游刀有余、出神入化,很少出现过失。

【故事】

故事一,出自《庄子·达生》篇。

说孔子与众弟子们到楚国去,途中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用竿子粘蝉,他粘到蝉就象拾东西一样容易。孔子觉得很奇怪,就走过去,对老者深施一躬问道:“老人家,您捕蝉这样容易,您是技巧高明呢,还是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呢?”老人家放下手中的竿子回答说:“我是有道理的。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我能够在竿头摞两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时的失误就很少;能在竿头摞三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时的失误有十分之一;能在竿头摞五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就象拾取那样。我安定自己的身躯,象一段生根的木桩;控制自己的胳膊就象一节枯枝。这时,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我心中却只知道有蝉。我一动不动,不因任何事物而分散对蝉翼的专注,这样,怎么会得不到蝉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而毫不分散,就可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深意吧!”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列御寇给伯昏无人(假托之人)把箭扣上,拉满了弓,在前臂肘上放一杯水,箭发射出去,正中目标,前箭刚射出,后一枝箭又扣在弦上。这个时候,他一动不动,象个木偶。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射箭的射箭,不是无心射箭的射箭。如果同你登上高山,踩着危石,下临百仞的深渊,你还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踩着危石,下临百仞之深渊,背向深渊小心地后退,最后,脚的二分垂在边缘之外,便揖手要列御寇靠前。列御寇吓得伏在地上,汗流至脚跟。伯昏无人说:“至人,上看青天,下测黄泉,放纵八方,神气如常。现在,你这样恐惧,神色异常,你想射中就难了!”

【原文】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要义】

故,习惯。性,习性。命,性命,自然状态。此言引自《庄子·达生》篇。意思是说,(做事情)从习惯开始,长久了就成为本性,最后随顺自然,成为生命一般。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在现实生活中,应当了正视和尊重现实,善于因地制宜,熟悉周围环境和合理地加以利用之,久而久之,无须费力,习惯成自然,得心应手,成就事物。庄子用游泳说明,经常熟悉水性,顺从水性,就会自如浮游在水中,游泳这样,生活、工作亦如此。

【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达生》。

孔子在吕梁游览,只见瀑布高悬二十余丈,飞流溅沫延伸四十里,鱼鳖鼋鼍都无法在此游水。却看见一个男子在这里游泳,孔子以为他是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而想寻死,就让弟子们沿着水流去救他。这男子游出数百步以后又从水中出来了,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唱,游览于岸边。孔子跟随着他问道:“我以为你是鬼,仔细看过以后才知道你是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道术吗?”男子回答:“没有,我没有道术。我开始于习惯,长久了就成为习性,最终成为性命一般。我和回旋而下的漩涡一起没入水中,又随着涌出的水流一起浮出水面,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张游泳。这就是我能如此游泳的原因。”孔子问:“什么叫‘开始于习惯,长久成为习性,最终成为性命’呢?”这男子答道:“我生在高地就安于高地,这就是习惯;长久在水中而又能安于水上的生活,这就是习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就是性命。”

《庄子·山木》,

【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要义】

醴,甜美的泉水。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山木》,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象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情,象醴泉一样甘甜。君子交往因清淡而亲密,小人交往因甘甜而断绝。这里所赞扬的是君子的高尚品格:虽然平时的友谊象清水一样,但在危难时却能不计功利,申明大义,类似于君子不爱惜钱财而注重亲情。其实,这句话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完全一致,而在此庄子故意贬低儒家创始人孔子,借用孔子向人请教表达了这个思想。

【故事】

故事取自于《庄子·山木》。

孔子问向子桑雽问到:“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出境,在宋国连坐于其下的大树也被砍掉,在卫国连踪迹也被铲平,在商周遭遇困窘,被围困在陈国何蔡国之间。我遇上这几次患难,亲戚朋友更加疏远,学生朋友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子桑雽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事吗?有个林回丢掉价值千斤的璧玉,背着婴儿逃跑。有人说,‘这是为了保住钱财吗?婴儿是不值钱的。这是为了避免累赘吗?婴儿远比璧玉累赘得多。这是为什么?林回说;‘爱惜璧玉凭借财力相结合,爱护婴儿是靠天性相结合。’凭财力相结合的,在窘困祸患来临的时候便要背弃;靠天性相结合的,在窘困祸患来临的时候要相亲。相亲和背弃相差太远了。君子之间的友谊象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情,象醴泉一样甘甜。君子交往因清淡而亲密,小人交往因甘甜而断绝。凡是无故结合的,就要无故分离。”孔子说:“我深受教益了!”便缓慢游走回来,停止学业,摈弃书籍,学生们不在面前行戢让之礼,但敬爱的感情更为增进。

【原文】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要义】

此名言出自《庄子·山木》。

廉,古代假借为“利”,“廉则挫”,即“利则挫”。其意是说,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者会受挫折,尊贵者会遭非议,有作为的就要亏败,贤人遭人谋害,愚人受人欺诈。庄子阐发了老子“树强则折、兵强则灭”的思想,看到人间合离、成毁的转化,告诉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归向于道德,崇尚中和,不为外物所累,作到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显现,或如虫蛇隐伏。随时变化,不要执一而行。从崇尚中和讲,庄子思想接近儒家的中庸。

【故事】

此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有高大的树木,枝叶非常茂盛,可是伐木的人在它旁边都不去砍伐。庄子问其缘故。伐木的人答道:“因为材料不好,没有用处。”庄子就说:“这棵树因为无用,所以能够享尽天所赋予它的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到一个友人家里去。友人见了庄子很高兴,名童仆杀一只鹅请他。童仆问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现在杀那一只呢?”主人到:“杀那只不会叫的。”次日,庄子的学生问道:“山中的树木,因为无用,而能保全他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又因为无用而被杀死。请问先生将何以自处呢?”庄子笑道:“我或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处于‘有用’和‘无用’的中间,对于处世之道有些近似,却不是正道,所以还是不能免于物累。若心怀道德以出世,就不必论‘有用’和‘无用’了。这样,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显现,或如虫蛇隐伏。随时变化,不要执一而行。或曲或伸,以和为量。寄心于未曾有物之先,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执,又怎会受物所累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出世法则啊。至于万物的情伪和人类的转变就不是这样: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者就被挫折,尊贵者就遭非议,有作为者就要亏败,贤人遭人谋害,愚人受人欺诈,怎能必免于物累呢?可叹啊!学生们要记着: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向于道德了。”

【原文】

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要义】

此名言出自于《庄子·山木》,其意是:功成不退必遭倾覆,名声彰著的必然亏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功名、荣誉、财富是社会对个人所付出劳动的肯定,它标志着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个人而言,又有负面影响,如它会招致周围人们的嫉妒和责难,而遭受不应该的苦恼和痛苦,更有甚至者会带来杀身之祸,庄子从反面看到了荣誉、功名对人精神和形体的危害。提出了清除这种危害的方法,即以自然无为、谦让不争的态度对待事物,不追求功名荣誉,才能真正保全自己而不至于受到伤害。从今天看,庄子一味追求自然无为谦让不争,不可取。但是特定的条件下,也不失一种高明的处事方法。以下庄子是以鸟为例说明不争谦让而保全自己的故事。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孔子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续七天不曾举火烧饭。太公任去吊慰他道:“您快饿死了吗?”孔子说:“是的。”太公任说:“您厌恶死吗?”孔子说:“是啊!”太公任说:“我对你试言不死之道吧。东海有鸟,名叫意怠。这种鸟飞行得特别慢,好象一点本事也没有。飞行时要别的鸟领导,居住时夹在众鸟当中。进时不敢在前面,退时不敢在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尝,只吃众鸟所剩的。因此众鸟不排斥它,人们也终不能害它,所以免于祸患。直的树先被砍掉,甜的水井先被用干。都是因为有用,所以受害啊!您或者因为卖弄聪明,来惊骇世俗的愚人;修身立德,去显明别人的污浊;光芒外露,象挑着太阳和月亮在游行一般;所以不能免于祸患了。我听老子说过:‘自己夸耀就没有功劳,功成不退必遭倾覆,名声彰著的必然亏损。’谁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恢复到和、众人相同呢?大道流行天下,而不居有道之名;上德流行天下,而不居有德之名。心地纯一,行为平常,外貌不加修饰,类似愚狂;屏除形迹,抛弃权势,不求功名。所以,我不求于人,人也不求于我。至人是不求声名的,您为什么喜欢显露自己而招祸殃呢?”孔子说:“说的好!”于是,他辞别朋友,离开学生,逃到旷野,穿粗衣,食橡栗,走进兽群中兽不惊乱;来到鸟群里鸟不惊飞。鸟兽都不厌恶他,何况人呢?

【原文】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庄子·山木》。其意是说:一物害一物,是彼此招引的啊。庄子反对“守形忘而身”,倡导忘却外在的事物干扰,尤其是放弃眼前的利益的追求,而保全其身。他认为人和动物之所以不能长久,或者遭到夭折,其原因在自己,即未考虑到物与物之间利害关系,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庄子本来是讲养生的,但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社会和生活问题有重要的启发。下面的故事与《说苑·正谏》所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有类似的地方。

【故事】

故事取自于《庄子·山木》。

庄子到雕陵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从南方飞来的奇异的喜鹊。它的翅膀长达七尺,它的眼睛直径一寸,撞到庄子的额头上,又飞落在栗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大却飞不远,眼睛那么大却看不清。”于是撩起衣裳,疾步跟随而去,手持弹弓而等候机会。这时看见一只蝉儿,因为得到一点树荫感到适意而忘记自身;一只螳螂用树叶隐蔽自己把它捉住,可是由于见到猎物而忘记自己的形体;这只奇异的雀便随着捕获了它, 雀是由于见到了猎物而忘记自己的真性。庄周见到这种情形便吃惊地说:“唉,一物害一物,是彼此招引的啊。”便赶快丢弃弹弓往回走,看守栗园的人追赶着骂他。

庄子回家后进入内室,三天没有走出门庭。弟子蔺且就问他:“先生最近为什么总是不出门庭呢?”庄子说:“我守护自己的形体,却忘记了自己的身躯;能在浑浊的水里观察,在清澈的水里反而迷糊。而且我听先生说过:‘到一个地方,就要随从那里的习俗。’如今我到雕陵游玩而忘记了自身,以致那怪异的雀撞到了我的额头;我在栗树林里游玩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看守栗园的人辱骂我,所以我不出门庭啊。”

《庄子·田子方》

【原文】

明乎礼仪,而陋乎知人心。

【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楚国的温伯雪子到齐国去,途中投宿在鲁国客店。鲁国有人请求要来看他,温伯雪子说:“不行!我听说中原一带的君子,对于礼节仁义十分精通,而在认识人心方面十分浅薄。我不想见他。”

到了齐国以后,返回时投宿在鲁国客店,那个人又请求拜见。温伯雪子说:“过去请求见我,如今又请求见我,看来这人必定有什么话要来启发我。”于是出去见客,回到屋里就叹气。第二天,去见这个客人,回到屋里就叹气。第三天,去见这个客人,又是回到屋里就叹气。他的弟子说:“每次会见这个客人就叹气,为什么呢?”温伯雪子说:“我本来就告诉过你了:中原一带的人精通礼节仁义,而对于认识人心方面十分浅薄。刚才来看我的那个人,进来出去,处处规规矩矩;一举一动,令人眼花缭乱。他规劝我时,好像儿子对着父亲;他开导我时,好似父亲对待儿子,因此叹息啊。”

孔子见了他却没有说话。子路说:“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已经很久了。见了他却不说话,为什么呢?”孔子说:“象他这种人,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的,就不必说话了。”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士,但是很少有从事先生您的道术的。”庄子说:“鲁国儒士很少。”鲁哀公说:“鲁国所有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过:儒士头上戴着圆形的帽子,表明他们懂得天文气象;脚上穿着方形的鞋,表明他们知晓地理;身上宽松地佩带着玉玦,表明他们临事能够决断。但是君子有那种道术的,未必穿那种服装;而穿那种服装的,未必懂得那种道术啊。您如果坚持认为不是这样,为什么不在国内下一道命令:‘没有儒者学养而穿儒服的,就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发布了这道命令。五天以后,鲁国上下没有敢穿儒服的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前来,站在朝廷门外。鲁哀公立即召见并询问国事,问题变化多端,但他应答如流。

庄子说:“全鲁国的儒者只不过一个罢了,能说很多吗?”

《庄子·知北游》。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要义】

出自《庄子·知北游》。其意:天地有最好的美而却不言语,四时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原理却不说明。圣人推原天地的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无所作为,大圣不妄自造做。这是观察效法天地的缘故。这是庄子的天人之学,也是他的处世哲学,其核心是自然无为的思想。人与天(自然)关系,一方面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天面前,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又有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庄子和老子一样,从人有为于自然和社会带来负面作用中思考和反省,提出了天地自然无为,有功而不夸伐,作为人为人处事当效法之,顺从自然,尊重规律,在规律面前不自作聪明,胆大妄为,更不能居功自傲,或者贪天之功为己功。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遭到失败。虽然这种说法,抹杀人的能动性,但工业高度文明和物欲横流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故事】

故事出自于《庄子·庚桑楚》,

老聃的学生有个叫庚桑楚的,独得老聃的学问的真谛,后来他到北方住在畏垒山中。他的仆妾中,炫耀用智的,便把他们辞去;标榜仁义的,便使他们远去。只留下朴拙的一起生活,勤劳的供驱使。过了三年,畏垒获得大丰收。那儿的百姓便相互谈论说:“庚桑子刚来的时候,我们感到很惊奇,现在我们按日计算他的功绩感到不足,可按年计算却是有余。他大概是圣人吧,咱们怎么不以他为主,加以祝祷,立庙供奉起来呢?”

庚桑子听到以后,心里很不高兴。他的学生们感到奇怪。庚桑楚说:“你们对我有什么奇怪的呢?春气发动而百草丛生,秋天来临而各种果实成熟。春花和秋实,难道没有缘故就这样吗?这是天道运行的结果。我听说圣人,静居方丈小室,而百姓无拘无束不知所往。现今畏垒山的百姓都有意尊我为贤,我难道是榜样吗?所以面对老聃的教诲我实在愧不敢当。”

弟子们说:“不能那样。在小溪浅水里大鱼无法游动,小鱼却活动自如。在低矮的山丘上,大兽无法藏身,而妖狐却可以得意潜藏。况且尊贤授能,首先要择善施利。自古以来,尧舜就是这样,何况畏垒山的百姓呢?老师就听从他们吧!”

庚桑子说:“来,年轻人,我告诉你们:含车的大兽离开山林就不免遭到罗网的祸患;吞舟的大鱼因波流动荡而失掉了水,就会被蚁虫所伤害。所以鸟兽不厌高飞远走,鱼鳖不厌深入水中。全形养生的人隐身处世,也不过是不厌深居远处罢了。尧舜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呢?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分辨,犹如胡乱穿凿城墙来种植蓬蒿一样。(尧舜时)把毛发梳成发髻,数米做饭,窃窃私语,他们有什么足以济世的!擢升贤能则人们互相倾轧,任用心智则人们互相欺诈。这些都不足以使人们纯厚。人们贪心严重,发生了子杀父、臣弑君、白日行盗、正午挖墙的罪行。我告诉你们,大乱的根源必定起于尧舜时代,而流毒延至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定有人吃人的现象。”

《庄子·徐无鬼》。

【原文】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在此篇中,记载了齐相管仲在病危时举人为国政之事。他反对廉洁亢直不能与物混同的作风,提倡忘怀无心、谦虚恭让的临政态度,从而提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意为:以贤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待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人的身份,谦恭待人,没有不得人心的。虽然,他否定了为官清廉正直,不可取。但他看到了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得人心;倡导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却有现实意义。

【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

齐国宰相管仲生病了,桓公来问他说:“仲父的病够重了!不能隐讳了,如果病危,寡人的国家政事交谁办理好呢?”管仲说:“您想交给谁呢?”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他是个廉洁的好人,对不如自己廉洁的人不和他们来往;另外听到某人有过错,总是忘不了。要是让他来治国,对上要违抗君主,对下要抵触人民。他得罪君主,便不是很久的事了。”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如果不得已的话,只有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在上能忘怀荣辱,不自逞意气;在下能靠近百姓。所以,他惭愧自己不如古代的圣人黄帝,而对不如自己的感到悲怀。用德感化若的便是圣人;根据人材来分工,以显示人们的才能的,便是贤人。以贤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待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人的身份,谦恭待人,没有不得人心的。他对于国事,不去闻听什么;他对于家事,不去察看什么。如果不得已的话,只有隰朋可以。”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列御寇》。

列御寇到齐国去,走到中途就返回来,遇到了伯昏瞀人。伯昏瞀人说:”你中途返回,是什么缘故呢?”他回答说:“我感到吃惊。” 伯昏瞀人问道:“为什么感到吃惊?”他回答说;“我曾到十家店里吃米汤,有五家先免费赠送给我吃。”伯昏瞀人说:“这样的情况,你为什么要吃惊呢?”他回答说,“内在的矜持如果不化释为真诚,就要泄露在外形上成为神采,用来对外镇慑人心,使人把我看得比显贵和年老的人还重,这样会造成自己的祸患。那些卖米汤的人,做点汤水食品一类东西,没有很多的赢余,他们获得的利很薄,他们所有的权很小,尚且这样对待我,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君主为国事操劳,为事业竭尽心智,他会把重任交给我,要我为建功效力,我是为这个原因而吃惊的。”伯昏瞀人说:“你的观察很好啊,你这样来对待自己,人们就要来归附你了。”

过了没有多长时候,伯昏瞀人到列御寇的住处去,看见来访者在门外脱下的鞋子已经摆满了。伯昏瞀人向北站着,用手杖拄着下巴。站了一会,没有说话就走出去。负责通报的人便把这情况告诉列子。列子提着鞋赤着脚追了出来,到了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为什么不给我发出药石般的良言呢?”回答说:“不用再说了,我曾经告诉你,人们要来归拊你,现在果然来归附你了。并不是你自己能使人归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归附你。你何必表现出卓异,用以取得人们的欢心呢!一定要去感动人们,就要动摇你的本性,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和你交游的人,是不把正确的话相告的,他们的巧佞的话,全是害人的毒药啊!对这些如果尚不能觉悟,对重大道理又怎能深思熟虑下去呢!有技巧的人不免辛劳,有智慧的人常要忧虑,无能的人没有索求,吃饱了饭随处游玩,像未系起来的船一样地漂流,这是内心虚静而随处游玩的啊!”

【原文】

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要义】

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审,确定。其意为:水无土则无法寄托,影无人则无所自见,此物无他物也不能独立为物。在庄子看来,事物各有自己特性,自己的自然限度,这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和区别他事物的原因。如果守住自己的本分和限度,事物就会长久;反之就会发生变故而灭亡。就人而言,也是如此,庄子说:“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至乐》)就是说,古来的圣人让各人具备不同的才能,使他们各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名义和实际相符,义理与性情相适。这就叫做:条理通达,受福持久。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自卑自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西方大哲强调“认识你自己。”可见,对自己有个较客观的评价,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对自己有较客观的人生定位,脚踏实地,步步落实,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不切实际,则难免“头撞南墙”,举步艰难。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对于这一点,孔子体会得比较深刻。孔子在解释《周易》时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说的就是道德浅薄而居尊位,智慧不足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少而担当重任,就象鼎足被压断,整个鼎翻倒将其中食物洒出一样,其原因是不自量力。

【故事】

下面要讲的故事亦出自《庄子·至乐》篇。

颜渊往东要到齐国去,孔子脸上表现出忧愁的样子。子贡离开座位,上前施躬问道:“学生请问,颜回东往齐国,先生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问得好,从前,管子有句话,我很赞赏,他说:‘小袋子不可以装大东西,短绳子不可以汲取深井的水’,这样说来,以为生命各有它生成的原因,而形体各有它适宜的地方,这不可改变。我担心颜回向齐侯谈论尧、舜、黄帝之道,再讲燧人、神农之言。齐侯听后要扪心自问而不理解,不理解就会疑惑,一旦疑惑就要把颜回杀死。你难道没有听说吗?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献酒给它,奏《九韶》为迎宾曲,宰牛羊喂它。这只鸟看到这些,头晕目眩感到忧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人的方法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就应该让它栖息在森林里,遨游在湖中岛上,漂浮在江湖,吃泥鳅、小白鱼,随鸟群的行列停留,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们唯恐听到人的声音,为什么把它放到那嘈杂的地方呢?《咸池》、《九韶》的乐曲如果在洞庭旷野里荡漾,鸟儿听了要高飞,野兽听了要跑掉,鱼儿听了会沉入水底,但是人们突然听到了都要围上来观赏。鱼在水中才能生存,人掉到水中就会淹死。鱼和人的秉性是不同的,爱憎也就不一样。所以,先圣不强迫人们的才能都一样,不强求人们的工作都相同。名称的定立要和实际相符,义理的设立要和性情相适。这就叫做:条理通达,受福持久。”

《庄子·则阳》


【原文】

安危相易,福祸相生。

【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庄子·则阳》。是大公调在回答少知提出问题时提出的,其原话是“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向摩,聚散以成,此名实可纪,精之可志也。”大意是:安危相互转换,福祸相互生长,缓急相互摩擦,聚散因而完成,这些从事物的名称和实际中体现出来规律,精深的道理中作出记载。这里的“安危相易,福祸相生”是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另一种说法。它告诉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具有忧患意识。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

春秋时有一个名叫子綦。他有八个儿子,一天,使他们排列在面前,把当时以相面著称的确九方歅请来,对他说:“给我相一下我的儿子,看他们当中谁最有福,”九方歅说:“数着梱最有福。”子綦惊喜地说,“怎样的有福?”回答说:“梱将要和国君一同进食,这样过一辈子。”子綦听了,悲伤地流下眼泪,说:“我的儿子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九方歅说:“能够和国君一同进食,三族都要受到恩泽,何况是对于本人的父母呢?现在先生听到这件事却哭了起来,这是拒绝幸福,儿子是有福了,父亲是没有福。”子綦说:“九方歅,您怎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如果梱有福的话,也就是尽量喝酒吃肉,使口鼻得到享受罢了,您怎么能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这好比我没有从事牧养,在家中西南角却有了羊,没去打猎,在家中东北角却有了鹌鹑,你对这种情况不感到奇怪,这是什么缘故呢?我和我的儿子游处,是游处在天地之间。我和他们从天那里取得快乐,我和他们从地那里取得食物。我不和他们去做什么,不和他们谋划什么,不和他们做怪诞之事。我和他们顺遂天地的自然之道,而不和他们去搅扰事物。我和他们都顺遂自然,而不去做认为便宜的事。但现在世俗却给我们好处!凡是有奇怪的征象,一定会有奇怪的行事。危险啊,这不是我和我儿子的罪过,这是上天给的啊!我所以要哭。”没有多久,梱被派去燕国当使臣,在路上被强盗掳获。强盗觉得,保全他的身体而把他卖出为奴,很不方便,不如砍掉他的脚容易卖。于是砍掉他的脚到齐国出售,被渠公买去做看门的,因此便一辈子吃肉到死。

《庄子·外物》。

【原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要义】

饰,修饰。小说,短浅微小的言辞。干,求。县,高。令,通“名”。县令,即高名。出自于《庄子·外物》。其意为:,美饰微小的言辞来求取高名,距离明达大智也是很远了。 按照庄子的说法,思考问题必须从大处着眼才可获得大道,付诸于行动才能有大收获的。从小处着眼不可能获得大道,更不可能有大的收获。这就告诉人们,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博大的智慧,在具体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积极进取,创造一番有意义的大事业。当然,在参与大的活动时,还应该尊重现实,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切忌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那样会适得其反。

【故事】

故事一:出自《庄子·外物》。

任国公子制作了很大的钓钩,很长的黑色的钓绳,用五十头犍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手执钓竿,甩向东海,每天都在钓鱼,过了一年,也没有钓到鱼。后来,一条大鱼吞了钓饵,牵动巨大的钓钩向水底沉没,又浮出!水面,扬起鳍尾,迅急驰动。白色的波浪像山一般涌起,海水猛烈震荡,发出鬼神般的吼声,威势惊震千里。任国公子获得这条鱼后,把它分割,做成干肉。这样,浙江以东,苍梧山以北地区的人,皆饱吃过这条鱼的肉。因此,后世那些才识浅陋、又好评论讲说的人,听到这件事,都吃惊而互相传说。要是拿着小竿细绳,跑到沟 渠那儿,守候着鲵或鲋,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了。同样的,美饰微小的言词来求取一点赏赐,距离大的道理也是很远了。所以,未曾了解任氏风度的人,距离能够对待世间大事,也很远了。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屠羊说,专以宰羊为生。楚国昭王失掉国家后,他跟着昭王外逃。昭王复国以后,要奖赏跟从的人,便要奖赏屠羊说。屠羊说说:“大王失掉国家,我也失掉宰羊的职业,大王复国,我也恢复宰羊的职业。臣的爵禄已经恢复了,还说什么奖赏呢?”王说:“要强令受奖赏。”屠羊说说:“大王,失掉国家,不是臣的罪过,所以不敢接受责罚,可是大王的复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也不敢承当奖赏。”王说:“要予以表彰。”屠羊说说:“根据楚国的法规,必须有大功而受重赏,然后可以表彰。现在臣的智慧,不足以保卫国家,勇力不足以杀死敌寇;吴军进入郢都的时候,臣因害怕祸患而逃避敌寇,并不是特意随从大王出走的,现在大王要毁坏法规来表彰说,这种做法,臣在天下也没听到过。”王对司马子綦说:“屠羊说处在卑贱的地位,可所说的道理水平很高,你代我请他就三公的职位。”屠羊说推辞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店铺要尊贵多了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宰羊的利息要富裕多了,但是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爵禄而使我的君主得到随便施赏的名声呢?说是不敢承当的,还是希望回到我宰羊的店铺里去。”终于没有接受奖赏。

【原文】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要义】

小智,小的智慧或者称小的聪明。此句名言取自于《庄子·外物》。在该篇中,此名言为孔子所说,但未必真实。在《庄子》中往往借儒家圣人的口说道家的话。其意为:去掉小的聪明,大的智慧才能显现:去掉向善之心,才能自然有善。按照庄子说法,无为无欲,处于自然状态,是大智;通过后天获得知识,人变的有为有欲,违背自然,是小智。只有去掉后天的知识和私欲,大智才显现。同样,人的善性也是如此,人为行善不是真善,真善是自然之善,后天的善掩盖了自然的善心,只有去掉后天的善才能保持真善。庄子看到了人运用后天知识有所作为而带来一些危害,并试图消除这些危害,应当说是积极的,但他把危害根源归结为人的知识和欲望,又是不正确的。从庄子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诚恳务实,不可自持小聪明,哗众取宠,骄傲于人。以下两个故事都以动物为例说明自持小聪明,骄傲于人,将致杀身之祸。

【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猴子聚居的山。众猴看见了,害怕地跑开了,它们逃进荆棘丛的深处。只有一只猴子,迂回跳跃,东攀西援,向吴王显示灵巧。吴王射去一箭,它敏捷地把箭抓住。吴王便命令左右助猎的人一齐放箭,猴子抱着树被射死了。吴王回头对友人颜不疑说:“这早猴子,卖弄灵巧,仗恃敏捷,傲慢地对待我,才有这一身死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唉,不要在颜色上对人显示你的骄傲啊!”颜不疑回去以后拜董梧为师除掉骄色,去掉声乐,辞谢荣显。过了三年,国内之人都称赞他。

故事二:出自《庄子·外物》。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一个披散头发的人到旁门来偷看,对他说:‘我来自宰路那个深水,清江之神派我到河伯那里去,被渔人余且捉到了。”元君醒了以后,叫人占梦。回答说:“这是只神龟。”国君说:“有今叫余旦的渔人吗?”身旁的近臣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朝见。”第二天余且前来朝见。君说:“你捕到什么?”回答说:“我网到一只白龟,周圆有五尺。”君说:“把你的龟献来。”龟被送来了,国君一再想杀它,又一再想养活它,心里犹疑不定,便使人占卜。卜辞说:“杀掉龟,用来占卜,吉利。”便命人把龟的内脏挖空,用它占卜七十二次,没有一次不灵验的。孔子说:“神龟能给元君托梦,而不能逃避余且的网,它的智慧能占卜七十二次而没有一次不灵验,却不能逃避挖掉肚肠的祸患。这可以看出,智慧有困惑的时候,神灵有不到的地方。一个人虽有最高的智慧,但敌不过万人的谋略。鱼不知道怕网,却知道怕鹈鹕。因此,:去掉小的聪明,大的智慧才能显现:去掉向善之心,才能自然有善。婴儿升下来的时候,没有老师教导他便能说话,这是他和能说话的在一起的缘故。”

《庄子·让王》

【原文】

古者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

【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让王》篇。是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时,子贡向孔子请教“穷“与”“困”的问题。孔子认为省察内心在道上并不穷困,面对危难而没有丧失我的节操。子贡听了孔子解释后说出了这番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得道的人,困厄时也快活,显达时也快活。他们所快活的并不在个人的困厄和显达,而在于心中悟道。这种面对危难,能以持道为乐境界为后世仁人志士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不畏艰险而表现出乐观精神树立了典范。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让王》。

孔子在陈蔡之间处境困窘,七天没有生火做饭,藜叶汤里看不见一粒米,他一脸倦容,却仍在屋里吟唱弹琴。颜回择着野菜,子路和子贡凑在一起说道:“先生两次被鲁国赶出来,在卫国被削去车轮印,在宋国被砍掉曾讲学于其下的大树,在商周处境窘迫,如今又被困在陈蔡间,想杀先生的人却不被治罪,凌辱先生的却不受制止。而他依然吟唱弹琴,没有中断过歌咏之声。难道君子竟是如此的不以受辱为意吗?”颜回无法回答,只好进屋把这事儿报告了孔子。孔子推开琴而长叹道:“子路和子贡真是目光短浅啊!把他们叫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子贡进了屋。子路说:“象我们这样可算是困厄不堪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大道叫作‘通’,不通大道才叫‘穷’。如今我固守仁义之道而身逢乱世之祸,这算什么困厄!所以我心中自省并不通大道,面对危难而没有丧失我的节操,严寒已经来到,霜雪已经降临,我由此才感悟到松柏的苍翠不凋。在陈蔡所遭的困厄,对我来说恐怕反而是件幸事吧!”说完,孔子又拿过琴弹唱起来,子路也威武地提着盾牌跳起了舞。子贡说:“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啊!”古代得道的人,困厄时也快活,显达时也快活。他们所快活的并不在个人的困厄和显达,而在于心中悟道。那么个人的困厄或显达就好像寒暑风雨的循序交替那样自然了。所以许由快活逍遥于颖水之北,共伯怡然自得于共山之颠。

《庄子·列御寇》

【原文】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要义】

此名言出自于《庄子·列御寇》。在这一篇中,是借孔子之口说出的。其意是说,人心比山川还险恶,比天还难以了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假借孔子具体分析了几种情况:“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是说有的人外貌朴厚而内心骄傲,有的人心怀特长而好象没有才能,有的人表面轻浮却通达事理,有的人看似坚强却内心软弱,有的人表面缓慢却内心紧急。固然,人心有险恶的一面,尤其古代的那些统治者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十分狡诈。当然人也有诚实、直率、善良的一面。庄子看到了战国时代世态炎凉、人情虚伪、变化莫测,揭露了人性丑陋、凶险一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人心是比较复杂的,要善于识别人,不要被人的表面假象所迷惑。

【故事】

其一:出自于《庄子·列御寇》

有一个人去谒见宋王,宋王赐给他十辆车子,他便凭这十辆车子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在河边上有一个家境贫穷、靠用芦苇编织器具吃饭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只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便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把它砸碎吧!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在九重深渊底下的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取得这颗宝珠,一定是碰到黑龙睡觉的时候。假如当时黑龙醒了,你自身还能剩下一点吗?’现在宋国不仅像九重深渊那样深不可测,宋王不仅像黑龙那样凶猛,你却能得到车子,一定是碰上宋王在睡觉。如果当时宋王醒了,你就要成为粉末了啊!”

其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子列子很穷,容貌带饥饿的颜色。郑相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的人,住在国都这儿,这么穷,岂不像您不关心士人吗?”郑相子阳立即派人送去粮食,。子列子见到使者后,连拜两次予以辞谢。使者回去以后,他的妻子望着他拍着胸口说:“妾听说做有道人的妻子,都可以享受安乐,现在却面带饥色。相君意外地给送来吃的东西,你却不接受,这不是命该受穷吗?”子列子笑着对妻子说:“相君自己并不知道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食给我;将来他也许会因为听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后来,人民果然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其三,出自于《庄子·外物》。

庄周家中贫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底可以得到百姓的赋税,那时我借给您三百金,可以吗?”庄子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见叫我的声音。我回头看见车辙中有条鲫鱼。我就问它:‘鲫鱼啊,您在这里干什么呢?”它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水族之臣,您能不能用斗升的说让我活下去呢?’我说:‘行,我要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让他们引发西江之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鲫鱼听了气得脸色大变,说:‘我现在失去了赖以生活的水,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有斗升之水就能活命,您却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铺里找我吧!”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chengyumingyan/4634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