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11篇

新闻稿 时间:2021-06-20

【www.bjjpsf.com--新闻稿】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11篇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1)

如何做好校园新闻报道

摘 要:校园新闻报道是高校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新闻报道要求校园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要求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做到新闻采写多角度、挖掘新闻价值有深度、新闻报道有新鲜度。

关键词:校园新闻;深度报道;采访

一说到校园新闻,一般理解为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有趣事。正面的有某某学生攻破科研难题,“神童”出现,校园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志愿工作;负面的如学校治安不好、校园偷盗问题

等等。

一、思考:要从“记者被狗咬”想到“校园是否准许养狗”

《纽约太阳报》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描述对于校园新闻来说是不确切的。

现如今网络及时、海量的新闻信息使报纸削减了传统优势,更不用说半个月、一月一期的校园报纸。受众选择报纸的理由也随之发生改变,受众对报纸的期望更多地倾向于新闻报道的深度与

宽度。

热点新闻深度化报道是这一观点的可行办法,它大多有三个

特征:时效性、多数性、关键性。要想抓住好热点题材,校园新闻记者首先要有敏锐的嗅觉,要在第一时间里感觉到热点所在,在第一时间里搜集到最多的相关信息,准确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报道点,及时地把握住新闻报道时机。

同时新闻记者要有平民视角,这里的“平民”指的是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和员工。因为校园新闻热点通常是广大师生员工有所见、有所思、有所议的新闻事件,所以校园新闻记者要从广大师生员工的心态和角度出发。

二、采访:重视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在校园新闻采访中,不外乎要采访的问题就是举办此活动的

初衷与意义,形式则是找来一位负责此项活动的老师访问其举办活动的意义,搜寻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谈谈参加活动感想,不难看出其同质化倾向特别严重。

例如,《沈阳师范大学报》的文章《华商晨报记者进校园》与《华商晨报》的文章《本报十佳记者进校园》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对现场气氛的描述,而后者是大量采访所得到的学生的直接引语。“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姜同学说:通过与社会媒体的记者零距离接触,使我明确定位了新闻记者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也使我明白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现在应该锻炼与提高自身哪些素质,才可以为我以后工作做好准备。”众多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记者职业的理解,使文章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可行性。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2)

播记者如何做好突发新闻报道

当前,广播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如何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在媒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成为广大广播人急于去做并应当解决的焦点问题。我认为广播记者可以在突发新闻、突发报道方面下大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快”的优势,赢得最快的时效,以求在竞争中胜人一筹。本人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就广播记者如何处理好突发新闻的报道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见解。

近年来,笔者仔细留意并收听了国内各大电台的播出新闻,发现突发新闻报道正在成为各台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浙江之声电台在08年10月14日开设了《新闻110栏目》,在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九点到下午的五点整,安排了五个小时时间,和省内的地方电台互动,专做突发新闻的报道。这个栏目开设起来后,浙江之声的收听率直线上升,受众范围也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理解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突然爆发的战争,突然生变的政局,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等)的报道。   

突发性是突发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毫无思想准备。而如果一条新闻的发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在瞬间发生,即便出乎人们的意料,也不是突发新闻;同样,如果一条新闻是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的,但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事先已经被意料到,也不是突发新闻。

事件性是突发新闻的又一个特点。所谓事件性,是历史上、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里主要强调“不平常的大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突发事情不少,因为许多事情不是“大事情”,构不成事件,因而不是突发新闻。与事件性相关联的是突发新闻必须具备新闻性。时效性是突发新闻的核心。正由于它发生的很突然,时间慨念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类新闻都要清楚表达准确的时间慨念,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甚至几秒发生了什么事,就是这个道理。突发新闻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出乎人们的意料,因而也是多变的。突发新闻的发展过程瞬息万变,不好预测。在前一个小时或几分钟里是新闻,转眼就会变成旧闻,又有新闻发生,这也构成突发新闻的特点。

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消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是第三现场;伤员在医院,火灾清理完毕,是第四现场。作为一名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争取赶到四个现场里面,更靠前的现场。比如,有人在大街上打架,或者群众在街头抓住了小偷,如果广播记者当时正好在现场,采制到了同期声,那么这会是一条很鲜活的现场新闻。如果别人打架结束,小偷已经被带上车了,那么你采写的这条新闻就会比较平淡了。

遇到突发新闻广播记者该如何正确处理并把它做好

由于突发新闻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第一,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只有具备这个渠道,才能做好突发新闻。如果没有畅通的新闻信息渠道,几乎不可能做好突发新闻的报道。而对于这点,笔者在报道甬台温铁路黄岩段坍塌事故的新闻时,深有体会。2008年8月21日上午6时50分左右,还在睡梦中的笔者接到了消防部门通讯员的电话,说6时40分左右,在黄岩南城街道金寺堂村,在建的甬台温铁路发生桥梁坍塌事故,有施工人员被埋。听到这一消息后,笔者意识到这是一条新闻价值较高的突发新闻。马上睡意全无,立刻起床在第一时间驾车来到事故现场。在简单了解了事故发生时间、当时的施工人数、目前被埋人数以及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后,笔者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第一位媒体记者连线发布了这条新闻。随后,根据现场营救的进度情况,又发出了多条现场连线报道。这次经历让我感到“关系网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新闻关系网络”也是新闻资源,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编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有突发新闻发生,但是到你手里的时候已经不是突发新闻了,或许已经变成了旧闻。

第二,在突发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清醒的头脑。记者在赶到突发新闻现场之前的路上,心中对这个事件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图谱,只有这样,才能在你到达现场后,直奔有效采访对象而去,尽量避免在无效的底层采访对象身上耗费时间。笔者认为,记者在赶到现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了解,基本确定事件大小、性质,然后,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采访对象,了解到突发新闻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时间内发连线报道,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快”的优势,或许,你发的就是头条新闻。还记得刚进单位那年,有一次甬台温高速公路上一辆运载化学物品的槽罐车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上的化学物品发生了泄漏。接到这个采访通知后,笔者马上乘车来到了事故现场,发现高速交警、消防等部门人员正在对事故车辆进行喷水、施救,救护车停在路边等待接送伤员,双向两个车道中间的停车带上有许多人在围观。当时,由于缺少经验,笔者的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应该先从哪里着手,也不知道应该找哪些人采访,也没有想到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消息发布,更没有想到做连续报道或者跟进报道,最后,只是做了一篇简单的录音报道在本台播出。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在去采访之前,心里对这个事件能有一个清晰的采访图谱,那做这个突发新闻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不至于那么慌张,乃至无从下手。

第三,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记者的状态决定突发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和突发新闻是浑然的整体,记者的亢奋状态决定突发新闻稿件的状态,四平八稳、不紧不慢地去抓突发新闻,断然不再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记者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立足于“抢”。“抢”是什么感觉? 就是动若脱兔、奋不顾身,具有老虎见到猎物一样的快感,瞬间激活所有潜能,保持昂扬状态。 

第四,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对新闻要素的拿捏要懂得如何取舍。新闻要具备五个“W ”是常识,不论是普通新闻,还是突发新闻,记者理所当然该不遗余力地搞清楚新闻的所有要素。但由于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多变性,在广播报道突发新闻的实践中,广播记者很难把新闻要素找齐全后再发稿。所以不必过分追求齐全的新闻要素,内容宜粗不宜细,这是突发新闻的突然性和广播“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时间能得到多少新闻信息,第一时间随时发布。

第五,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容易造成民众思想和行为偏激,舆论引导一旦失误,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2007年2月4日凌晨1时43分,黄岩区东城街道绿汀路224号发生一起特大火灾,17人死亡,6人受伤。由于伤亡人数多,影响面大,一时间,黄岩坊间议论纷纷,人心惶惶。火灾发生后,笔者所在的台也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是报道的重点放到了各级政府对这一事件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受伤人员的救治、死亡人员的妥善安置等等,让这些受害者的家属情绪稳定下来,配合政府做好善后工作,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正确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配合政府做好工作,使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六,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确保自己的采访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处于临战状态。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讲,笔者认为,广播记者报道突发新闻时,需要携带的工具主要以录音采访机和手机为主,有笔记本电脑当然更好。虽然设备不多,但是一定要使这些设备时刻处在临战状态,随时随地拿出来都能正常使用,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因为笔者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2007年的8月23日下午,笔者接到台州高速交警的电话,说甬台温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五车追尾事故,有人员伤亡。得到消息后,笔者匆忙拿上采访机,打的来到了现场。到达现场后,市区有关领导以及消防、高速等部门的人员正在现场营救。现场的营救指挥以及医护人员通过喊话的方式提振重伤员精神的同期声都非常精彩,笔者立即拿出采访机想把同期声录下来,但是当准备打开采访机的时候,提示电已经耗完了,附近也没有服务区,在高速公路上买电池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做成了一片简单的文字稿。因此,笔者认为,广播记者平时一定要养成保养设备的好习惯,让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这样,再有这种突发新闻发生就不必担心了。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3)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技巧的策略研究
作者:封荣娟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0期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这是将各种媒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宣传共融,使各种媒介的功能、手段、价值全面提升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媒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大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报纸依旧是主要渠道之一,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报纸这种媒体的新闻报道要实现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报道;策略

        进入新世纪之后,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这是将各种媒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宣传共融,使各种媒介的功能、手段、价值全面提升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媒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大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报纸依旧是主要渠道之一,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报纸新闻报道要实现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

        (一)新元素不断丰富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报纸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比如全新的编辑技术和排版技术等都出现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使得报纸新闻报道工作呈现时代色彩,比如在报纸上刊登最新电影的截图,截图采取高清技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报纸变得色彩鲜艳,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二)和媒体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

        共享性是融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各个媒体走出自己的局限性,与不同的媒体加强联系与合作,目前,已经有很多日报社开始尝试融合不同的媒体,通过版权购买、利益分成、资源共享等手段实现发展。比如2017年,人民日报推出了自己的新闻移动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新闻客户端为人们拓展了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建立了广大的传媒网络。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4)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作者:张桂香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1期

        摘 要: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016年02月20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从时政新闻的概念入手,就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作出重要部署。召开这次座谈会,目的是推动新闻舆论战线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新闻媒体每天都会搜集一些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来满足观众“好玩”、“好看”、“有趣”的要求。但是,时政新闻的重要性是社会新闻难以比肩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改革带来的社会矛盾、经济政治领域出现的最新动态等一系列新闻事件,这些都是时政新闻关注的对象。那么何为时政新闻,时政新闻报道应当如何进行创新发展,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论述。

        一、时政新闻的定义

        何为时政新闻,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①《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时政新闻”做出这样的解释: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国家、政治团体、社会团体、著名人物在国内或者国际上的政治主张、政治言论、政治活动、政治行为,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政治事件、政治斗争、政治思潮、政要人物和政党首领更替等方面内容的新闻;②一些学者认为:国家出台的最新方针、政策,政党的最新政治主张,国内民主政治建设和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活动等内容有关的一系列新闻报道都是时政新闻;还有部分人认为,反映我国日常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的新闻就是时政新闻。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5)

融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曹雉文
来源:《科技传播》2018年第23期

        摘 要 在融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受众群流失影响较大,收视率下降,广告收益也相应减少,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电视时政新闻媒体在探索融媒体改革的路上,必须坚守初心,坚持内容至上,以迎接融媒体变革融合的发展。

        关键词 电视时政新闻;内容为王;媒体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4-0030-02

        面对互联网“微视频”的挑战下,在融媒体变革的当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应如何引导舆论,明辨是非、澄清谬误?如何引领党和人民的喉舌位置不动摇呢?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者该如何增强政治家宣传报道的意识,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呢?时政新闻逐渐认识到,“内容为王”是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应对融媒体变革的利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不仅要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更要进一步把握好时度效,做好内容编辑与主题策划,充分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体现舆论引导意图,真正做到转作风、改文风,在构建舆论新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

        1 为什么要以内容为王

        现在生活的快节奏促使看新闻的人们都变成了“标题党”。普遍人认为,新闻报道做到“新、快、简”就行了,因此内容的实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是,这也导致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假消息、谣言以及负能量的或是夸大其词的不实报道。新闻报道作为内容和思想的提供者,内容为王的实质是不能变的,这是新闻报道价值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提到,要求新闻媒体“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因此,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必须发挥内容优势,形成“新媒体+数字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模式,即以新媒体为载体,以数字化为手段,形成更具针对性、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口味”的受众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简而言之,优质内容才是受众流量的源泉。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6)

时政新闻报道之我见

作者:王志新

作者机构:不详

来源:新闻采编

年:2010

卷:000

期:005

页码:P.17-18

页数:2

中图分类:G21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政治活动;广播电台;媒体报道;新闻事实;主要表现;会议新闻;电视台

摘要:时政新闻一般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动态类事实消息。是全部由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现象或事实组成。它时效性强,政治性强,这样的消息中没有记者的议论,也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细节的描述。在我们常见的报道中主要表现有重大的政治活动,如党代会、人代会等。时政新闻中大部分是会议新闻。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7)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好“走基层”
作者:史晓琪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5期

        摘 要 2011年8月9日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转改”活动。2014年12月9日,中宣部要求新闻单位要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为契机,努力打造“走转改”升级版。从“走转改”到“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闻界呈现出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其中由不少经验值得总结。

        关键词 走转改;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走基层;接地气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43-01

        2011年8月9日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开展3年多来,新闻界呈现出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出现了一大批“接地气”的好作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14年12月9日,中宣部召开专题会议,对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行动员部署,要求新闻单位要以这项活动为契机,努力打造“走转改”升级版。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纷纷开辟专栏,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真实生动的事例,用细腻鲜活、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从“走转改”到其升级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闻界成功的实践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些历久弥新的问题: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什么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什么样的报道才是受欢迎的报道?

        1 走基层才能“接地气”

        为什么有些新闻大家不爱看?

        记者采访时高高在上走马观花、写稿时坐在办公室里改材料,这样的报道怎么可能贴近读者、写到读者的心里去?不真正走近群众,多反映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怎么可能当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不贴近读者,报道面目生硬、索然无味,这样的新闻怎么可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8)

如何做好煤矿安全的新闻报道

作者:张富强

作者机构:中国平煤神马报社

来源:新闻爱好者

ISSN:1003-1286

年:2011

卷:000

期:009

页码:70-71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摘要:近年来,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广大新闻工作者心忧天下、勇于担当,对此表示深切关注,并付出大量的心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全方位报道,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总体向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笔者作为煤矿企业报的一名记者,在煤矿安全新闻报道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认真思考,以下就有关问题谈些看法.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9)

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文/王素平

【期刊名称】传媒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闻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能成为百姓的贴心伴侣,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因表述过硬、缺乏深度等原因而导致的可读性差的问题十分普遍。要使百姓通过经济新闻报道来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财经动态,就要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经济新闻报道缺少可读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报道时机欠妥。为追求报道时效性,有的记者在一项政策发布后,急于对此进行采访报道,这种报道不会有说服力。因为政策的落实需要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能看出落实政策后的真正效果。

缺少专业知识。经济新闻从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采写时往往绕开具体的专业问题,或对专业问题轻描淡写,怕说错了,只能单纯、笼统、抽象地泛泛而谈,致使文章空洞无味。有的记者用词不严谨,导致报道的随意性,更有甚者,数字计算出现差错,导致内容前后矛盾,给读者造成理解方面的困惑,误导读者。

缺少对相关领域的了解。由于缺乏对相关领域的学习,综合基础知识薄弱,对经济及相关领域缺乏了解或了解的不深不透,导致记者在遇到一些经济事件时,不能迅速敏锐地反映出国家有关政策和精神,在评析问题时,观点不到位,主观色彩浓,使报道有失公允,出现立场方面的偏差。

缺乏社会责任感。受利益驱动,有的记者把房地产报道、企业报道做成广告和软文,其内容缺乏经济新闻要素,混淆了广告和软文与经济新闻的界限,充当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种价值选择出现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经济新闻媒体丧失了公信力,新闻媒体的作用和形象受损。

受众定位不准。摆架子,眼睛向上,将受众锁定在有财富、有权力的企业家等高端读者群。为有决策力、有消费力、有影响力的人群服务。这种高端定位失去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趣,不接地气,没有根,因而也失去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意义。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10)

如何做好财经新闻报道
作者:唐柳晴
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8期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对西方财经媒体的批评,使西方学术界开始反思财经媒体在危机中的作用,自省财经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西方财经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和面对的主要挑战,并对财经记者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财经新闻报道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财经记者;金融危机;反思;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45-02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2008年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低迷。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此次危机不可避免地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各国经济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过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衰退。失业、社会福利降低等社会问题接踵而来,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人们对银行、政府、媒体等公共机构信任的流失[1]。新闻媒体在西方社会被誉为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第四权力”。新闻媒体的权力和影响力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agenda-setting”(议程设置)理论,“framing”(框架)理论和“priming”(预示作用)理论阐述了媒体如何通过对事件、信息源、报道角度、报道框架、报道语言、图片等的选择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观念。媒体被定义为“salience transfer”:媒体具有将“Media agenda”转变为“Public agenda”,“Policy agenda”和“Corporate agenda”的能力。财经新闻媒体的重要在于媒体报道和市场、贸易、价格和投资者行为之间的联系。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在提醒着人们财经新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当前西方财经新闻报道质量提出了质疑。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11)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族新闻报道
作者:张 斌
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10期

        摘要:改革开放30年和建国60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我国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民族新闻的历史和现状,探讨民族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对民族新闻的定义做出既符合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本界定,并就民族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防范民族新闻报道中的偏差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

        关键词:民族新闻;报道;改进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32-02

        

        一、明确民族新闻的定义

        

        新闻报道中的民族问题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部分,而民族新闻报道的正确与否事关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友爱、共同繁荣和发展。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中的民族问题,即民族关系问题、民族政治问题、民族经济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等,探讨民族新闻的性质、特性、地位、作用和其采写的规律等,对于加强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实现民族现代化,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既有和其他新闻一致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深刻认识和认真把握这些特点,对搞好民族新闻报道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自1988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张儒的《论民族新闻》开始,“民族新闻”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和实践者克服重重困难,在民族新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如何定义“民族新闻”,是民族新闻理论研究的基点,也是近年来在民族新闻理论领域里一个尚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在社会通用汉语的一般语境中,人们都知道所指称的“民族新闻”是“少数民族新闻”的简称或统称。习已成俗,习惯使然,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新闻”呢?以往对于“民族新闻”定义的研究中,按新闻发生的地域定义的,将其定义为发生在民族地区的、反映少数民族各方面的新鲜而有价值的事实报道;按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内容定义的,则将其概括为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而按新闻报道形式定义的,则将其定义为运用符合民族个性特点的报道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事实的报道。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gongwenfanwen/3204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