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8篇

演讲稿 时间:2021-07-18

【www.bjjpsf.com--演讲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8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

专题训练(六)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原设计者是

A.田汉 B.聂耳 C.张澜 D.曾联松

答案:D

2.与1950年中国面临的边境形势无关的是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美军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C.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答案:C

3.解放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

B.没收私人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答案:A

4.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原则是

A.稳步前进 B.自愿互利

C.积极发展 D.逐步推进

答案:B

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产量增长最快的是

A.粮 B.棉 C.煤 D.钢

答案:D

6.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5年 D.1956年

答案:D

7.“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这是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名言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李四光

答案:A

8.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赎买政策 B.没收归国有

C.公私合营 D.建立生产合作社

答案:A(资本主义工商业指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业,该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是革命的对象,而且在经济恢复时的过渡时期作出过重要贡献,故不能等同于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所以B项不成立,而C、D两项与题意不符)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出自下列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A

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

①党的领导 ②武装斗争 ③统一战线 ④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11.“一国两制”构想中“两制”是指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答案:A(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12.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史中涉及到的,劳动节是世界史中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时所定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13.上海浦东的开发表明

A.上海的经济开始腾飞

B.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被带动

C.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D.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答案:D

14.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工业部门是

A.电子工业 B.石油工业

C.原子能工业 D.航天工业

答案:B

15.下图是金日成和彭德怀在谈话,这一情景发生在

A.抗美援朝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二战时期

D.越南战争期间

答案:A

16.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③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④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7.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是在

A.1949~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9~1961年

D.1956~1958年

答案:C

18.对外开放指的是引进

①国外资金 ②先进科学技术 ③企业管理经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19.建国初期打击投机倒把,首先打击的是

A.金融界投机分子

B.粮食界的投机分子

C.棉纺界的投机分子

D.钢铁界的投机分子

答案:B

20.如下图所示,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

A.建国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期间

答案:D

2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答案:C

22.土地改革后,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C(该题关键是梅家村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即土改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23.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特点有

①全方位 ②深层次 ③宽领域 ④多层次 ⑤有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C

24.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郑凤荣 C.容国团 D.许海峰

答案:D

2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C.废除人民公社

D.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26.__________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__________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

答案:邓小平 毛泽东

27.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已经通过__________变成现实。

答案:计算机网络

28.1984年上海被宣布为开放城市后,设立了上海__________开发区。现在,该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中心。

答案:浦东 经济 金融

29.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社会主义工业化 手工业 资本主义

30.__________因研制“__________”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答案: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31.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________的高潮。

答案:全行业工私合营

三、材料解析题(1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进行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安徽属于西部开发省份吗?

(2)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初中政治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不属于。

(2)农业集体生产合作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四、识图题(10分)

33.读图,回答问题:

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1)上图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2)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1)“大跃进”运动。

(2)造成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困难。

五、问答题(13分)

34.建国后,为发展科学、繁荣文化,党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科学、文化、艺术取得哪些卓著的成绩?

参考答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科学技术成果辉煌:核工业从无到有,航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银河”Ⅱ号计算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先在世界上培育成功了“籼型杂交水稻”。文化艺术成果:出现了《红旗谱》《青春之歌》等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以《红灯记》等为代表的京剧艺术达到新水平,电视异军突起,绘画、音乐、舞蹈、书法也取得很大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邓小平:《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邓小平:《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1954年1月25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节减国家机关经费,精简国家行政机构。这是国家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一个重要方法。毛主席在1950年6月即曾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争取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所以尽可能地减少一切机关的非生产的开支,厉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邓小平:《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1954年6月16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272页)

  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一切破坏经济纪律、劳动纪律、财政纪律和损害公共财产、浪费国家资金的现象,在我们这里都是不能容许的,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局部不顾全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生产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必须反对的。因为这些都损害曹我们国家的生产发展,因而也就是损害着我们将来的幸福。(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145页)

  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于完全避免。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么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

  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那就没有一项不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只有这样去观察“小事情”,才不致熟视无睹地继续浪费,才知道纠正这种“小事情”是大有必要、需要立即动手的。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页

  要严格地节约,反浪费。现在城市里头大反浪费,乡村里头也反浪费。……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节约,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反对铺张浪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2页

  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53页

  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毛泽东:《按语选》(1955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

  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克服浪费。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我们的建设还在开始,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27-228页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切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合作社,都应该厉行节约,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我们在物资供应、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还会遇到很多的因难,而厉行节约,合理地使用物力、财力和人力,正是克服这些困难的一项重要办法。周恩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主要问题》(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325页

  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党中央一向要求我们全党的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且多次领导全党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这些运动,虽然每一次都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遗憾的是,铺张门面、讲究排场、随便挥霍老百姓的金钱的严重现象,仍然时有发现。我们必须动员全党来抵制这种不良的倾向。朱德:《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9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同志们提出,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5页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所有劳动者,而后自己才能获得解放。共产党员如果待遇太高了,就不利于团结群众,在政治上就会陷于被动,对解放群众、解放自己都没有好处。如果我们的待遇比人民低一些,政治上就很主动,就便于团结教育人民,便于解放全体劳动者,也便于解放自己。现在应该多提倡艰苦朴素,少宣传生活如何美好,要多为人民生活着想。这样说可能有人思想要波动,但是只要多宣传,大家就会想通的。刘少奇:《对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建议》(1956年12月4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反对浪费,同批判其他缺点错误一样,好比洗脸。人不是每天都要洗脸吗?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总之,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这是很不好的。我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要求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就是克服这种危险倾向的一个方法。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我们必须进行一个节约运动,认真提倡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的现象。应当停止购置家具和车辆,减少办公杂支,除特定场合外,严谨请客送礼,纠正开会方面和文娱活动中的浪费。陈云:《关于增产节约的问题》(1957年3月9日),《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为什么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几个数目字,就说明不是轻易可以建设得好的。六万万人口的国家,这样多的人口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可耕地只有十六万万亩。拿我去过的南亚的一些国家来比,只有东巴基斯坦那个地方人口密,耕地比较少,跟我们几乎相等。除那个地方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耕地少的,都比我们耕地多,有的多了一半,有的多了几倍。我国人口跟可耕地面积比,平均每人不到三亩。城市人口不算,三亩多一点,要是五口人一家,一家就是一公烦,而人家总是一公顷半或者二公顷,乃至于十几公顷。至于欧洲国家的人均耕地那就更多了!据调查,我们除去可耕地,可开垦的土地数目还不到可耕地数。当然,这是现在已经调查出来的,还有很多没有调查好的,可能要比这多。但是,一个短时期内,不管第二个五年计划,还是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大量开垦的希望不大,可能性不大。因为要投资,又要移民,由公家去迁移很大数目的人民,不仅是投资、交通有困难,就是生活习惯也有困难,而原有耕地集中的地方增加的可能性更小。这样一个农业的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就有困难。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如果不艰苦奋斗,那不是轻易可成的。周恩来:《艰苦奋斗,建设国家》(1957年3月19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347页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得到幸福。说到幸福,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前辈革命的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就是后代的幸福。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现在也应该想一想,怎样为我们的后代谋幸福,为我们民族谋长远的幸福。回想过去,我们是从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中过来的。我们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近百年,而且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几千年间,劳动人民不断斗争,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现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环境,在工作中、劳动中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周恩来:《谈谈青年的学习和生活》(1957年3月2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437页

  要看到,尽管我们的成绩很大,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在工业建设方面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建设了不少企业,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有勤俭建国的本领。因为你穷嘛!如果在贫穷的基础上不懂得勤俭建国,这个国是建不好的。……从过去几年的建设来看,证明我们的知识很少,还没学会勤俭建国的本领。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1957年4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263页

  我们再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应该面对国家的现实。我们的国家很穷,很困难,任何时候不要忽略这个问题。我们要提倡增产节约,反对贪大贪新。……二是应该面对群众的需要。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邓小平1957年4月8日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5页

  请同志们摸一下农民用粮的底。要提倡勤俭持家,节约粮食,以便有积累。国家有积累,合作社有积累,家庭有积累,有了这三种积累,我们就富裕起来了。不然,统统吃光了,有什么富裕呀?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算不算一种志气呢?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应当在这些地方节省,不要浪费。这是改革旧习惯。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我国人民向来是勤劳节俭的,“食求果腹,衣求蔽体”的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所领导的军队以及广大干部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每个革命者所追求的美德。正因为如此,我党以及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能够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战胜了敌人。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368页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劳苦群众和经过斗争锻炼的革命干部,对于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的号召,是容易接受的。因为他们在旧时代受过艰难困苦,拿今天的生活同过去的生活相比较,他们就知道今天的生活是大大地改善了。广大的青年群众也都懂得,祖国的美好将来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艰苦的劳动来创造,他们生气勃勃地为新社会的建设而努力劳动。但是,对于一些青年,特别是对于一些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青年说来,他们既不知道过去的艰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他们甚至说:“你们是生活在旧时代,应该受苦;我们是生活在新社会,应该享福。”于是有些人就斤斤计较工资待遇的高低专门考虑个人的狭隘的利益;而对于我们国家还在刚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及生活的改善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来逐步提高等重大的事情,反而置诸脑后了。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并以模范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369页

  我们应该在全国人民中造成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日常生活、一切婚丧嫁娶和人情往来,都要力求简朴和节约,同时提倡积粮防荒、积钱备用,提倡互助互济,发扬我国劳动人民的“乡邻相帮”的美德。这些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都有重大的意义。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还要作长期的艰苦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全国六亿人民和一亿多个家庭都觉悟和团结起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那末,我们建设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目前仍然是比较落后和比较贫穷的中国,一定能变为先进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学会过日子。包括农村、城市,要留有余地,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增产节约。毛泽东:《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1959年6月29日、7月2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朱德:《由俭入奢易》(1960年10月30日),《朱德诗词集》(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一定要联起来,只提一个不够。有了强盛的国,家才会富起来。首先是勤俭建国,其次是家要管好。现在搞十年计划,这个口号十年不变,坚持到底,因为我们国家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么个状况。这就是妇联的特殊工作。当然男同志也要勤俭持家,但宣传以妇联为主,你们向男同志宣传,大姐向大哥宣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邓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1961年12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页

  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干部,处处讲究生活上的享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在不少的干部中间,那种摆排场,闹阔气,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的特殊化作风,在最近一个时期内有了滋长。这种旧官僚的恶习,在我们的队伍里是完全不能允许的。凡是犯了这种错误的人,都应该彻底改正,严重的还应该受到应得的处分。只有打掉了这些官气,彻底纠正了这些恶劣作风,党同群众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2年6月27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9-460页

  现在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所削弱,特殊化的风气有所发展。有些地方盖别墅,盖高标准住房,搞跳舞场。中央是不是也有呢?中央也有特殊化。省委学中央,地委就学省委,县委就学地委,公社就学县委,这样学起来,那还得了呀!现在我们改变过来好不好?从中央改起,各省委、地委、县委、公社,一律把这个风气改变过来。刘少奇:《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1962年7月18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9-460页

  图享受,怕艰苦;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客送礼,置装添私;苦乐不均,内外不一。这是特殊化的官僚主义。

  我们的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421页

   物质生活方面,我么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过好“五关”》(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7页

  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长期方针,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持家,国家才能兴旺。不要以为这是“小气”,这是国家兴旺之气。全党、全国、全民族提倡这个风气,一年就可以节约几十亿元。一种风气,一种民族风格,会流传几百年。刘少奇1963年10月23日在听取薄一波汇报工业情况时的谈话,《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页

  每个机关、学校、工厂都要节约。不号召大家节衣缩食,国家就建设不起来。一个机关、一个工厂、一个人节约,看起来钱不多,但是成千上万个工厂、机关、学校都节约起来,书目就很大了。刘少奇:《增加文教经费,普及文化教育》(1965年8月8日),《刘少奇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我国八亿人口,我们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这一点出发。一人浪费一点不得了,一人节约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朱德1973年8月10日在视察四〇〇三厂时的谈话,《朱德年谱》(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1页

  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搞建设,一定要在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基础上进行。提倡勤俭建国方针,更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不仅在经济上积累资金建设了自己的国家,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对群众的影响也是好的。邓小平1974年11月13日同民主也门总统委员会主席鲁巴伊会谈时的谈话,《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3)

2006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原设计者是

A.田汉 B.聂耳 C.张澜 D.曾联松

答案:D

2.与1950年中国面临的边境形势无关的是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美军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C.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答案:C

3.解放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

B.没收私人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答案:A

4.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原则是

A.稳步前进 B.自愿互利

C.积极发展 D.逐步推进

答案:B

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产量增长最快的是

A.粮 B.棉 C.煤 D.钢

答案:D

6.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5年 D.1956年

答案:D

7.“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这是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名言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李四光

答案:A

8.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赎买政策 B.没收归国有

C.公私合营 D.建立生产合作社

答案:A(资本主义工商业指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业,该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是革命的对象,而且在经济恢复时的过渡时期作出过重要贡献,故不能等同于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所以B项不成立,而C、D两项与题意不符)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出自下列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A

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

①党的领导 ②武装斗争 ③统一战线 ④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11.“一国两制”构想中“两制”是指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管理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答案:A(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12.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史中涉及到的,劳动节是世界史中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时所定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13.上海浦东的开发表明

A.上海的经济开始腾飞

B.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被带动

C.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D.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答案:D

14.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工业部门是

A.电子工业 B.石油工业

C.原子能工业 D.航天工业

答案:B

15.下图是金日成和彭德怀在谈话,这一情景发生在

A.抗美援朝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二战时期

D.越南战争期间

答案:A

16.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③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④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7.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是在

A.1949~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9~1961年

D.1956~1958年

答案:C

18.对外开放指的是引进

①国外资金 ②先进科学技术 ③企业管理经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19.建国初期打击投机倒把,首先打击的是

A.金融界投机分子

B.粮食界的投机分子

C.棉纺界的投机分子

D.钢铁界的投机分子

答案:B

20.如下图所示,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

A.建国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期间

答案:D

2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答案:C

22.土地改革后,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C(该题关键是梅家村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即土改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23.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特点有

①全方位 ②深层次 ③宽领域 ④多层次 ⑤有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C

24.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郑凤荣 C.容国团 D.许海峰

答案:D

2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C.废除人民公社

D.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26.__________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__________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

答案:邓小平 毛泽东

27.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已经通过__________变成现实。

答案:计算机网络

28.1984年上海被宣布为开放城市后,设立了上海__________开发区。现在,该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中心。

答案:浦东 经济 金融

29.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社会主义工业化 手工业 资本主义

30.__________因研制“__________”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答案: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31.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________的高潮。

答案:全行业工私合营

三、材料解析题(1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进行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安徽属于西部开发省份吗?

(2)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初中政治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不属于。

(2)农业集体生产合作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四、识图题(10分)

33.读图,回答问题:

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1)上图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2)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1)“大跃进”运动。

(2)造成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困难。

五、问答题(13分)

34.建国后,为发展科学、繁荣文化,党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科学、文化、艺术取得哪些卓著的成绩?

参考答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科学技术成果辉煌:核工业从无到有,航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银河”Ⅱ号计算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先在世界上培育成功了“籼型杂交水稻”。文化艺术成果:出现了《红旗谱》《青春之歌》等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以《红灯记》等为代表的京剧艺术达到新水平,电视异军突起,绘画、音乐、舞蹈、书法也取得很大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

高考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复习

   第八讲:第五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内容概述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1)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也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这一时期共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三年主要是祖国的统一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继续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新中国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也初步集中体现在“三反”、“五反”运动中。

  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中前进。一方面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1957年以来的“左”的错误是严重的后来又逐渐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埋下了伏线。

  这十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6年9月到1957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线、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了正确的政治方针。但在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二阶段从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之

天灾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国民经济的三年严重困难局面。

  第三阶段从1960年冬到1966年春。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实现石油全部自给。钢铁、电力等工业也有较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使整个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6年5月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主要是摧毁所谓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在全国实行夺权全国陷于内乱刘少奇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打倒。

  第二阶段从1969年5月到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九大”以后 “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及时采取措施粉碎了这场政变。“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周恩来采取措施纠正“左”倾错误但很快被“批林批孔”冲掉了。

  第三阶段从1973年9月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四人帮”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全国人民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江青反革命集团终于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4)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对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线;在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强调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了迈向21世

纪的行动纲领。

  重点讲解

  考点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像建国初期的“银之战”、“米棉之战”、“三反”、“五反”运动中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很多内容以及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等都说明了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考点2:调整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联系和区别

  调整和改造是党在不同的阶段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同政策。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a.背景不同。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采取的措施。而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三大改造时期进行的。

  b.目的不同。调整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整个国民经济;改造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其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

  c.影响和作用不同。调整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根本好转。改造是消灭剥削制度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时的认识是进入社会主义)。

  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认识:党的政策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制定的具有灵活性。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的对象。

  考点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

  (1)1949年——1956年间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党的指导思想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①变化过程:由照搬苏联经验到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

  ②原因

  a.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是必要的但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

  c.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中国共产党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

  (2)1956年——1966年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的两种趋向及评价:

  两个趋向:

  ①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

  ②“左”倾错误的趋向。即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如追求主观臆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等。

  认识:

  ①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种趋向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正确地加以总结。

  ②十年探索中一再出现过的“左”的趋向和错误使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和挫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

  ③但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和理论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导地位使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的历史条件主要问题、重大方针政策、经验教训、意义。

  ①历史条件:

  a.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印度支那停战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②面临两大问题: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③方针政策:

  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b.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c.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④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提了历史依据。

  ⑤经验教训: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b.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4)1956年——1966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实践上所存在的成败之处及经验教训。

  成功之处: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在经济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失误之处:

  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道同资本主义道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线。

  考点4:“文化大革命”及其发生的原因

  首先要明确“文化大革命”一词是当时的错误称呼实际上那场运动根本不能称为革命它只是一场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乱;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产生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其中“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导致“文化大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如:党缺乏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以来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错误;党内民主生活的破坏和个人崇拜严重等。

  考点5:中国人民在前进道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当时的主要任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时的主要任务:巩固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时的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点6: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和中国建交的几次热潮及形成原因

  (1)建国初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主要原因在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又采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建交。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把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

  (3)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的扩大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同时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第三次热潮。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对外政策也作了重要调整。这样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外交事业也有了长足进展。

  试题回眸

  1.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的副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辨别能力。解题关键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资本家。D项意见是正确的。其它三项意见是片面甚至错误的。D。

  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本题属比较式选择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即只有它具备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拥有。A、B、D三项是两部文件的共同之处C。

  3.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解析:1957年——1966年又称“十年探索时期”由于中共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上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又加上“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中前进所以B项正确;C项是文化大革命;D项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B。

  4.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干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隐性信息:主要是歌颂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之前的丰功伟绩。所以它的创作当不早于1978年。D。

  5.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据此回答:

  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D。

6.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城镇农副产品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A。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相对落后为确保工业化建设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解析:A。抓住关键信息时间是1956年又提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疑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

家的经济困难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十年探索时期政府进行经济调整的主要目的。1959——196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针对这一情况A、B、C三项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故应该排除。

9.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D。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5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解析:A。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开始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局面。

  高考预测

  1.过渡时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重要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仍将是命题热点。

  2.全面建设时期要注意成功、失误的表现及经验教训。

  3.“文革”注意背景全面整顿、对“左”的抵制。

  4.新时期肯定是高考热点尤其要关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 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

  A.“三反”“五反”   B.农业合作化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1958年“左”倾错误的表现为(   )  

  ①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②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③发动了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化运动  

  ④全党范围掀起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文革”中的二月抗争、全面整顿、四五运动三者的共同说明的问题是   (   )

  A.“文革”中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

  B.动乱中中国共产党已着手经济恢复工作

  C.党和人民一直同“左”的错误进行斗争

  D.“文革”缺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结合材料回答:

  ①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三、问答题:

  7.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

误?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

  一、单项选择

  1.D   2.A   3.C   4.C   5.A  

  二、材料解析:

  6.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三、问答题:

  7.成功之处: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在经济上:提出既反右派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失误之处: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同资本主义道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5)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作者:罗平汉

作者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来源:红旗文稿

年:2011

卷:000

期:014

页码:25-28

页数:4

正文语种:chi

摘要:@@ 如何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怎样评价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历史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了很好地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针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又带领人民发愤图强,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诸如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施加的巨大压力,以及国内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与经济困难,但党和国家都挺过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的作风好,党群关系好,全社会有凝聚力。雷锋、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以大寨和红旗渠为代表的改造山河的壮举,集中展示了党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在艰辛探索与实践中,我国虽经历曲折,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但依然取得伟大建设成就。党的作风建设虽有起伏,但依然多有建树,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7)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心得体会

五支部 李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至今)。通过这一时期的党史学习,我的感受如下:

1950年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好转的方针,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国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给了我们以生动的启示。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有了明确认识。在“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新思想,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主要矛盾的新认识。这一认识是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也是基本正确的。

从“八大”到1957年,毛泽东坚持了这一论断,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但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逐渐放弃了正确论断,逐渐侧重于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研究国内矛盾,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是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

“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基本精神是正确的,但表述并不是准确的。正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所指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优势相矛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表述,明确提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自党成立以来,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曾有许多失误。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当时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分析,要把每一次失误,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造成失误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第一,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有个过程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前人所未曾经遇到的事,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鉴,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的。

第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复杂的国际背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也曾在中国推行过“左”倾主义的路线。苏联的集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也对中国产生过消极影响。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传统,及过去战争年代特殊环境造成了党内民主很难得以充分发展。

主观原因:

第一,我们有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第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的发扬,党的领导于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的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的生活不正常。

第三,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大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2)认识和评价: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总结错误的经验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通过犯错误的教训来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第二,中共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这表明中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第三,由于能正确对待失误,每次错误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把革命和建设推向高潮。第四,失误和成绩相比,总体上来说是次要的。决不能以偏概全,以此来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8)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背景: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861年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矛盾错综复杂,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起义,二月革命爆发。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但政权落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思想动员:《四月提纲》的发表。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号召俄国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回政权,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起义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国家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国际意义:十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意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打破了几百年来帝国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转为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

背景:从1918年春天开始,在英、法、美、日等国的直接支持下,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一度占领了俄3/4的国土。苏维埃政权陷入危急之中。(了解)

评价:在当时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对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在把握政策的分寸和限度及实施手段与方法上存在不少弊端和错误。在后期,苏俄领导人曾力图用扩大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在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这种超阶段的“左”的政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2)新经济政策

背景 :见课本(了解)

主要内容:见课本(了解)

影响:广泛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同时,新经济政策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启示:制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具体建设成就:

1、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

2、1932年,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3、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4、1936年颁布了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有怎样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什么启示?

弊端:过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和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教训: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准提出异议和改革,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的活力和机会,影响了党心民心的指向,这是值得反思的教训。

启示:①、工、农业、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②、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③、要保护农民利益。(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jianghuagao/3857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