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6篇

演讲稿 时间:2021-07-19

【www.bjjpsf.com--演讲稿】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6篇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1)

专题学习研讨特色亮点和专题学习研讨重点发言稿

按照学习安排,我就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这一研讨主题,做一简要发言,与大家共同研讨,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我国传统思想道德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习书记提到的“总开关”问题,也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就能把握控制好思想源头,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党员干部不好的作风状况和行为方式。

作为一名党员,要积极加强自身修养,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何能做到这样的领导干部,首先要“严以修身”,这怎样做到,我想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按党性原则办事。

二是提高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在提高道德境界上,必须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认真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和高尚情操,带头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是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向党员干部发出的号召。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会议重要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了伟大转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是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是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十二大

①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3)十三大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④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4)十四大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十五大

①20世纪三次历史巨变、三位伟人;②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十六大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③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十七大

①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8)十八大

①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3)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沧桑巨变限时训练(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宁德模拟)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

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D 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排除A、B、C三项。

2.(2014日照检测)1991~1993年,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中22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两个大洲。这两个大洲是 (  )

A.亚洲、非洲 B.欧洲、美洲

C.非洲、美洲 D.亚洲、欧洲

解析:D “冷战”时期,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受苏联、美国两个大国的影响,不敢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亚洲、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3.“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B 两岸是同一个国家,A项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内容,“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说明相同的是“一国”,不同的是社会制度,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

4.(2014珠海调研)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是 (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不属于“政府权力”的范畴,中国最低一级政府为乡(镇)政府,故D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创新与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不正确。

5.(2014皖西联考)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故C项正确,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

6.(2014年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据“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知①正确;据“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可判断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应是在20世纪90年代,③与题干时间不符;④表述错误,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一直是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故本题答案为A。

7.(2014合肥二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该土地制度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公有,但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故B项与题意不符;由所学可知,C项与题意不符。

8.(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 (  )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

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1983年国营企业留利比1982年增长,这说明国家对企业在利润分配上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营企业所拥有利润在增加,并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A项不正确;企业经营权的独立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故C项不正确;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支撑,故D项说法不正确。

9.(2014年山东文综,20)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光辉照耀”“飞跃发展”“高速度发展”等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运动缺乏正确认识,思想领域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故选C项。

10.(2014惠州调研)如下材料说明当时 (  )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解析:A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项排除;D项“已经建立”说法与史实不符。

11.(2014湖北高三联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就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故B项为最佳选择。

12.(2014延边质检)“20世纪50年代以前,‘狗剩’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援朝、跃进、继红、文革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材料反映了 (  )

A.名字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

B.政治事件影响着社会意识

C.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

解析:D 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起名,如“解放”“建设”等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史实,“文化大革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运动,这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表述片面;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也不同,因而造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产生的作用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有经济固定

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

(1950~2000)

(1)阅读上表,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6分)

(2)据表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6分)

(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或机制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转变?(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依据表格数据,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单一的特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经济建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同时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企业缺少自主权和发展的积极性。第(2)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重视推动了非公有制的发展。第(3)问,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方面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自守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1)特点:①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②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或以国有资金为主)。(4分)(若答:国家投资比重很大,是投资的主体;外资利用、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为零;可扣1~2分。)

影响:①积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性,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保证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巩固国防。(3分)

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国家工业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影响到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3分)

(2)新变化:①投资主体多元化;②资金来源多样化;③国家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4分)

原因: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国有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③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④新型投资、融资方式的引入。(6分,答出3点即可)

(3)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由政府主导投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向由市场主导投资转变;由关门建设向对外开放转变。(4分)

1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先进思想成果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原因”实际回答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第(2)问,回答的时间限制是“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结论;第(3)问是表格题,注意对“讲话名称”栏内容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前面的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4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6分)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4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4分)

(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4)

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给大家展示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有很多,比如: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里,我们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抗震救灾精神:中国梦的强劲动力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河北唐山、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市7.8级地震突然来袭,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24万人民被夺去生命,16万多人严重伤残,直接财产损失达30亿元以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广大参战民警和官兵舍小家,顾大家,最大限度地抢救群众的生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2016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考察时强调

“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但是人的精神崩溃是更为可怕的。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5)

“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转眼贵州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年。这##年中,国家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年中,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依靠其进步不断带动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仅仅从城市公共交通这一个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发展:第一,高铁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居民交通体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铁的高速特征为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往普通火车乘坐时间较长的缺陷。第二,伴随着高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和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抓手,中国的高铁大国地位无可置疑。目前,高铁已经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助力,在我国对外展现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及提升人民对于国家的自豪感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多方面、多角度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奋进。首先,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体验来看,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明显有了提升。例如,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出门不带钱包就可以进行支付已成为现实。其次,党和国家积极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够成为现实。说到改革开放对我们最明显的影响莫过于对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种种影响了。

现在提到“三大件”想必很多##、##后都已然不知道谈论的是什么,但在我们国家还未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三大件”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代人不可或缺或者说是格外珍贵的一份礼物。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但在那个还未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年代这几种物品,看起来都是一些很是“金贵奢侈”的物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这些以前看似金贵奢侈的物件也是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了。

我来说说我认为贵州这许多年来显而易见的进步吧,如:贵州省GDP增速领跑全国,“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桥——北盘江大桥通车,全省#个市州全面通航、县县通高速、进入高铁时代,茅台香飘五洲,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苹果中国云、华为、腾讯等数据中心在贵州落地......这些都是贵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贵州正在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今后也将越过越好。

我作为一名八零后的尾巴,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而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航母下水了,我们的飞船上天了;我们的环境变美了;老百姓身板变硬了,农村变美了。就以我的老家来说,小时候回老家因为没有通公路,都是田埂,回去一次摔一次,近几年不仅通了路,村民还建了新房,村里更是有了健身器材,这些变化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不由得感叹,国家真的变强了,农民真的变富裕了,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也衷心希望国家能保持这种发展势头。

党员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6)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来龙去脉及其显著特点、成就与标志;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宝贵经验;深刻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于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1、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来龙去脉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历史经验及教训。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危难时刻,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严重政治风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形成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续推向前进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和新矛盾,不断做出理论上的新概括,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宝库。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30年来,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对外贸易量206亿美元,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近60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85.3倍,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34.2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注意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做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推动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证明,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将这些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在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社会建设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与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改革开放历史伟业正方兴未艾,远未结束。这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长期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们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失衡的状况和重组的态势日益明显,美国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都面临诸多新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人民群众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许多新愿望,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政府改革、民主进程、法律体系的完善更加关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必须全面把握,认真推进。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jianghuagao/3893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