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精选6篇)

热门推荐 时间:2022-04-23

【www.bjjpsf.com--热门推荐】

 原因,中文单词,发音是宇和阿可爱纽约。一个是原始原因,另一个是导致某种结果或导致某种事情的条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非常重,责任重大,但实践中仍有一些学校存在安全管理问题,如工作责任不清、分工不清、管理不严、措施不足等。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编号:G47、文献标识编号: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8.138。

  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应贯彻国家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市综合委员会学校和周边治安综合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各级学校校园安全监督责任各级学校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管理、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实验室和实习实习安全教育和管理、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和溺水事故防范。安全工作任务重,责任重大。国内中小学学校数量多,安全监督压力大。一些民办学校(包括幼儿园、教育机构)安全意识不强,是校园安全建设的弱点。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目前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分析。

  1.1安全管理责任不清楚,工作任务不清楚。

  各中小学制定了安全工作责任,但也有不具体、不细致、工作场所和个人实行的,实际操作性非常差。有些工作实际上不能深入抓住,只是为了应对检查,抓住不细致。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合理的责任分工。另外,没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标准太低,只是明确了人员的分配,但是没有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例如,一些学校建造了新的教育大楼,进行了修理改造,条件非常好,但管理上遵循传统的旧标准、旧方法,旧鞋走新路。

  1.2安全管理无力,具体管理制度难以实行。

  目前部分中小学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制定后便束高阁,学校门卫机制、值班制度和巡逻制度只是形式流行。一些学校甚至在假日值班期间转移了学校的电话号码,一些学校的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或设备老化,没有及时添加或更新。有些学校不在走廊、楼梯、厕所等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设置警告标志,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有些学校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或者以不懂为由,逃避管理责任。

  1.3学校安全自护教育不足。

  罪犯之所以能把魔爪伸向无辜的孩子们,主要是因为他们坦白的大人不容易杀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比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缺乏有效的自我预防和自我救济能力。从目前国内中小学教育现状来看,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培养孩子们的预防意识、危险时的自助能力,平时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太少,或者只是通过场所,完全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学生遇到危险,他们根本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自救和机智逃脱。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导致悲剧扩大。

  2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在实践中,建议构建以校园各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为网格节点的四级网格,负责本单位安全网格化监管的具体实施,将网格化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内容,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指导学校完善分时段、空间、不间断、组合式的无间隙复盖操作管理系统,即学校按时间、空间、管理任务分为两组管理系统,两个系统分别由值班领导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场所、不同人员、不同责任实施分工管理,早晚交接。通过网格化管理,每个人都有安全管理责任,每个单位都有安全管理责任,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安全管理措施,每个教育活动都有安全管理方案,确保安全管理没有漏洞,没有死角。

  2.2.校园安全管理重心前进,加强预防。

  在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建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警察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具有专业的学校安全防护知识,有力地保证学校的安全。中小学校园保安人员应掌握科学、高效率的校园安全管理途径和手段,不仅能确保执法科学的合理性,还能确保执法工作的快速、及时、高效、准确。同时,要不断提高校警队建设水平,提高安全人员整体素质,始终注意校园安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警卫的工资待遇,提高积极性、工作热情,定期训练他们,不是形式。做好保安人员年终审查,符合要求,立即更换,决不犹豫。

  2.3校园安全管理工资的常态化和评价机制的业绩化。

  在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消防安全必须每月自我调查一次,其他安全危险必须每季度调查一次制度。学校要做好自查台账,加强谁检、谁负责。继续加强春秋安全大督查、夏冬安全大督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夜间巡查暗访机制,完善安全工作回顾制度。同时,要有机结合基础评价、发展评价,重视过程积累,重视数据保存,制定发展评价方案,加大发展评价在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年度评价方案,深入开展等级平安校园动态评价,健全校园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切实加强警报机制和应急机制建设,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

  3.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小事,也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不是简单的一元问题,而是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面立体的安全管理体系,避免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目前我国的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城乡教育状况和全国一样具有共同点,本文将主要分析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
  Baota district rural-urban education gap survey
  Gao Shenggang
  【Abstract】Education Fair is an extension of social equity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and reflected.In modern society, education equity has become a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 essential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olicy around the world.At presen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of restricting education fair.Baota distric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 Yan ' a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whole country have in comm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rural education gap.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areas;Education;Gap
  一、宝塔区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2008年因双高普九和教育强区创建工作的需要,我深入到宝塔区的各个派出所调查人口分布现状,同时调查了宝塔区各个学校的在校学生状况,2012年5月份,我又深入到各个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工作,对目前宝塔区的城乡教育现状有一些大概的了解,现简单总结如下:
  大量农民流向城镇,特别是市区,偏远农村出现无人村,或者是人数不足10--20人的微型村,农村学校有校无生源,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不足百人,教育教学水平明显下降,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农民为了子女上一所好学校,被迫离开土地,选择自己不熟悉的工作。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大量农民因教育问题而变成贫困户。
  城市少数重点学校畸形发展。延中、四中、实验中学,育才小学、东关小学、北关小学,延安小学这几个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已经严重超出了学校本身所能容纳的极限,出现大班额问题,学生无法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出现一个学生需要两个家长教的现象,老师根本没办法照顾到一个班级80--90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出现了教师补课等严重违反教育法规和职业操守的腐败现象。
  二、造成宝塔区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
  (二)受教育机会的差异。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就不会成为世袭。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很不公平的。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三)师资的差异。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城市老师有很大的补课生源,每个老师的补课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四)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农民工子女一般进入不了城市优质公办学校就读。致使他们的子女要么与父母分离在当地受教育,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学习,使子女在学习、生理、心理、行为养成等都面临着困惑;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例如评奖评优、老师和同学的日常言语、集体活动甚至作业批改等方面都有不公平待遇。
  (五)示范学校政策。
  由于示范学校在政府财政支持、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具有优势,再加上这些学校可以收取高价费或者教师可以通过补课赚取大量腐败资本,所以,这些学校的存在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和产生教育腐败的重要因素。
  (六)人才流动的不合理性使城乡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产生了“二元”化。
  现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是严重缺编的,面对教育经费的缺乏,工资的长期拖欠,社会福利的不公,枯燥乏味的文化环境,大多数农村教师优而则走,于是,农村学校成了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相反,城里的教师几乎没有往农村去的。致使农村的师资力量江河日下,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越是贫困农村的人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考出去”,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结果大批的贫困农村优秀人才被输送到了城市,而原来那些贫困农村由于缺少人才而变得更加贫困,农村教育没有享受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反而承担起所有耕作的成本,城市成了农村教育的“收获者”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
  宝塔区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这么混乱不堪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政府在资金投向、办学方向以及旧体制的束缚方面,没有魄力敢于打破常规,甚至说是延安市和宝塔区互相推诿扯皮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局面。所以,要搞好宝塔区的教育,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坚决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坚决取消收高价现象。
  3、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教育统一发展。
  4、明确职责,统一管理,由宝塔区教育局负责市区内的招生工作,限制民办学校的无序招生。

第三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实践是全世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的重点方针并受宪法及教育基本法所保障。然而在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很难实现。在这方面教育部积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和发展。在偏远地区通常人口稀少、交通不易到达、生活较为不便、文化资源少。正因如此,近年来政府及民间投入许多教育资源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一、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
  1.环境及经济因素,限制家长的期待
  在偏远地区,因就业机会较少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待相对较城市地区低,常因家庭经济因素而对子女或孙子女的期待趋向于提早就業、分担家庭负担。
  2.教育资源贫瘠,学生文化资源较少
  在文化弱势的乡下及偏远地区,受限于社区资源不足,周围条件不够,相对城市地区而言,有明显差异。
  3.教师身兼数职、流动性大
  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因为教师人数少,代课门数多,且如果不是当地的教师,在婚后还会考虑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生活机能而选择进城执教。
  4.学生学习动机相对较低
  在城市地区,学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环境的支持、同学之间的竞争,使得学生的求学意愿和动机远比乡下小孩高。而农村地区,因为学习竞争较不激烈、文化资源也较少,和城市地区学生比较起来学习意愿也就不那么强烈。
  二、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影响
  1.较重视教育的家长迁居,学区学生数减少
  笔者居住于乡村的亲友中,就有部分家长为了本身的工作机会考量、给孩子更多的文化刺激及同学竞争而迁居至城市。
  2.学校人数锐减,冲击家长信心
  当学校人数锐减时,部分学区家长将学生的就学人数视同学校的办学能力而对学校逐渐失去信心而选择其他学校,重视同学竞争或文化刺激的家长也不会选择小校就读,而会选择开车接送孩子到较远的大型学校或特色学校就学,以符合家长期望。
  3.留在农村就读的孩子,学习动机相对低落
  因多种因素,留在农村学校就读的都是上课缺乏动机之低学业成就的学生,只要能按时上课就已经不错了。
  4.学生人数减少,学校面临被撤并校的危机
  实践中,某学校因上述三项因素交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结果,从早期全校8班的规模,降到目前全校只剩3班。该校长正积极努力地筹划学校发展愿景,希望让学校不致于遭受到撤并校的危机。
  5.教职员工面临超编而调动的情况
  学校招收学生班级数锐减甚或因全校人数太少被撤并校,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团队而言,将是一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当是校内的教职员工,因为班级的生师比,超额老师将被调往他学校。
  三、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建议方案
  1.发展学校特色
  发展学校特色是各校追求卓越、创新的途径,可考虑到学校愿景、文化、师生需求与共识及农村发展特色及方向,邀请校长、全校师生及家长、地方人士来共同参与规划。可融入乡土、创意、科技、环保、人文等概念,落实及应用在课程教学、环境文化、行为品德、服务管理、结合社区等策略。
  2.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
  借由学校特色结合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比赛、进行地方展演,提供学生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亮点,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借以提高其自我效能。再开办晚自习、课外辅导、技艺课程,以同学的相互支持鼓励提升学业成就或是个性的技艺发展。
  3.修缮教师宿舍,改善生活质量
  在偏远学校任教教师多半并非本地人,教师宿舍年久失修,额外的房租支出增添教师的生活负担。为满足教师基本的居住需求,打造适宜的居住空间,修缮教师宿舍,提升教师生活质量,才能留住偏远学校的教师。
  4.建置后备教师资源系统
  在后备教师资源系统方面,除教育局的支教教师选派计划和推进轮岗交流,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发挥支教教师的教学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可以积极利用每年的大学生支教活动。政府机关和民间力量结合,适时提供人力与专业上的帮助,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能够予以缓解。
  5.开放多元的进修渠道
  偏远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及时间等因素导致教师参与研习意愿低,如若将研习时间调至周五或许能够增加教师意愿。此外,采取在线学习的研习方式也可解决交通距离的不便。校内自办研习活动,不仅能够针对该校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精进专业发展,还能符合在地需求,事半功倍。
  综上,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对教育质量影响甚大,教师人力不足、流动率高、工作负担沉重以及专业进修不易等是长以来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发展学校特色、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整修教师宿舍、建立后备教师系统以及开放多元进修渠道等策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人力的窘境。

第四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以事实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虽然无法同大城市、城镇相比,但改变的力度、改观的趋势、改善的层次是有着显著提升的。然而客观的讲,地处贫困、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极其薄弱。文章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入手、探索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何解决这种差距的意见。改善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更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教育差距 城乡 原因 意见
  2012年8月24日,首节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的主角并非有关部门的领导、学界专家,而是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贫困县的55名乡村小学校长。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感慨:“我们村教育发展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如果城市教育仅一枝独秀的话,那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恐怕要变成一句空话,而教育的公益、统一又从何谈起。
  本文首先将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分析,从城乡发展结构、经济基础、人为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继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最后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给予城乡教育差距合理的建议。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村与县相差20年、县与城相差50年。这样算来,乡村与城市间的教育差距相差70年。郭校长的话看似夸大,但并非夸口。贵阳作为贵州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心,是贵州最发达的城市,但其各方面的建设不仅与京上广一线城市相差巨大,就算与武汉、南京、西安等二线城市相差甚远。除此之外,一些偏远地方,比如四川的一些县、乡在90年代初才用上了电。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此缓慢,可想而知,教育的发展又该面临多少困难!
  (一)城乡教学设施的现状
  城市中的孩子上学有校车,私家车接送。即便没有这些,也可以做公交车上学;但是,乡村中的孩子上学则没有这么便利,坐索道过江、翻山等。一位参加论坛的校长聂章林就指出:“小学三年级毕业时,孩子就走完了25000里“长征”了,累都累得长不大。”另外的一些教学设施上,比如乡村的教学楼简陋,甚至是危房,即便如此,还经常会出现几个年纪的孩子坐在一个班里上课的情况。而城市中的孩子所用的各种教学设施则方便、优秀得多。
  (二)城乡学生自身情况的现状
  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学生们很难吃上早晨。事实上,就连正餐也常常只能吃一些营养极差的饭菜,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根据论坛中的一些老师的描述:“只有家境好的学生,才舍得花5毛钱,给自己配上一包榨菜。”相比他们,城市中的孩子则又白又胖。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营养跟不上又怎能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此以外,在学生中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乡村学校里,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连人都找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是远胜于学校教育的,家长出外打工自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起到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师资力量对比
  城市的师资力量几近饱和、超编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极其优异;而乡村则与之相反,缺编、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微博。一些乡村教师的待遇只有几百块钱,出去打工都比做乡村教师更有诱惑力。
  二、引起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
  关于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很多分析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了制度不够完善、地方财力不足、自然环境恶劣、个别领导重视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城乡的教育差距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教育质量越高的地方,发展越是便利;而乡村的教育发展则越发艰难。本文则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以下四个发面: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结构变动
  中小城市的发展结构。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一些小城市采取的发展模式属于“猴子摘玉米”——捡了玉米丢弃芝麻、看到西瓜扔了玉米、最后看见蝴蝶则放下了西瓜追寻蝴蝶,最终什么也没得到。
  这些小城市为了发展经济通常会将引进的资产投入到新区的建设中(或者说以新区为建设重心),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各种经济体都会迅速涌入重点区域——新区,在各种经济体活动的带动下,整个城市的居民、企业甚至是政府都会在新区重新建立居住、工作的新场地。在这种情况下,新区会投资建校,老区学校亦会想法迁至新区,学生们随着家庭的搬迁会转至新区学校,而且新校在个各方面的硬件设施会更加完善,师资力量也会转移至新建学校中,这会导致老区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模式——越发展越差。而周边的乡村教育会受到更加不利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的被拉大。
  大城市的发展结构变化。不同于小城市的中心迁移发展模式,大中城市通常是以原有的“点”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区域内的经济体都会被带动发展,随着区域发展的扩大,中心的教育在得到经久发展的同时,区域边缘的学校也会得到发展,因为这些学校受到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拥有者便利的交通和优异硬件设施,而未就业的本地人以及众多外地人则成为了学校发展吸纳人才的来源。这种发展虽然保障了本地城乡教育的差距,但从宏观来看却增加了其他地区(尤其是贫困乡村)的差距。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这一区域吸纳着众多人才,这个区域外的一些优秀教师自然愿意进入这一区域,这就可能导致区域外的城镇、县乡的师资力量变得极为薄弱,久而久之亦会加大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二)经济发展导致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农民工这一名词早已是耳熟能详。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乡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城市中的孩子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父母为了他们的未来会教育他们学习的重要性,会告诉他们大学的美好。而乡村中的学生,没有家长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连老师都不曾体会大学的美好,加之教育水平有限,很多孩子考不上大学,所以他们很难体会“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改变人生”的感觉,更加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其将时间浪费在没有出路的学习上,不如早点挣钱养家,久而久之,较之城里孩子们良性的学习竞争气氛,乡村学生们则形成了读书无用的理念。
  (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教育、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其实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是指物质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说白了,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就没有资格谈精神。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时,谈教育、艺术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济基础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稳定发展。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乡村,那么多孩子更愿意出门打工而不是上学受教育。上面已经描述了乡村的孩子连饭都吃饱,对他们更加实际的事情可能是挣钱养家而不是上学受教育,这样的思想只能是乡村的孩子与城市中的孩子受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制度虽不完善,执行力较差才是重点
  制度的一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所以制度应该是一种工具,用来维护大家共同遵守准则的一把工具。既然它是工具,就一定存在漏洞,不可能满足或者规范所有人的活动准则。这就要求我们的责任人在办事的过程中善于变通,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死抠教条。
  近十年来,农村教育出现了“留守儿童相应增加”和“适龄学生相对减少”的“一加一减”新局面,针对新形势,许多地方大力执行“撤点并校”政策。数年之间,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以上。按理说,学校数量迅速减少,国家下拨经费稳步增加,这“一减一加”的新情况,应该可以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改善需要。但具体执行是帐就不能这样算,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虽然庞大,可在分配蛋糕时,占有先天优势的大中城市自然抢得了先机。加上农村地区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如果在农村学校大兴土木,收益的学生人数相对偏少。所以,即使有数目可观的经费下拨到了各地,县、镇一级的财政、教育等职能部门在使用时,又私爱城镇学校。这样一来,偏远、贫困、薄弱地区的中小学能分到的教育经费自然少的可怜。可怜到捉襟见肘,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以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必须的学生宿舍为例,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受益的88所贫困学校,仅占调查获知紧缺宿舍的乡村贫困学校总量的0.53%。这样推算,全国依然有超过万所贫困中小学,处于急需学生宿舍状态!这样,本就先天不足的农村中小学,与城市城镇相比差距越拉越大!
  三、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战败国德国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国家一片废墟,经济彻底崩溃,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德日两国重新崛起,经济恢复迅速,德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以及世界三大强国之一。他们是如何缔造这一奇迹的,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教育,出色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就全国而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以下三点开始:一是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河南为例,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教育厅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省市两级为农村中小学培训5万名骨干教师,至2010年,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及以上者达85%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以及上者达50%。二是把“以城带乡”的观念提升为城乡共同发展。建立城镇中小学和校长与农村教师和校长相互学习交流机制。2006年8月,河南郑州就启动了城乡教师异地交流任教活动,城市教师下乡,把教育理念、教学教改的新方法带到农村,对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配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统筹策划和开发文本、光盘盒多媒体资源,为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尽快缩小城乡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
  (二)切实改变“穷国办大教育”的认识误区,真正把教育投入放在首要位置
  发展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还需要靠财力的支持。从国外农村的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德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为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所给予的教育经费上的支持。在国家教育经费拨款总额停滞不前的趋势下,农村的教育经费却从未断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的教育,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以8%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到4%的目标还没实现。穷国办大教育并非是教育投入低的真正理由,相对于满足公共需求而言,政府经费永远是不足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关键是如何取舍的问题,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在很早以前,我们就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不能穷教育”,然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上。农村基础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要把有限的财力优先投放到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中。基础教育首先是政府的义务,然后才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三)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德国的著名元帅毛奇在俘虏了法国皇帝后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因为所有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是有小学教师培养成才的。所以中小学对学生们的影响极为之大。
  注重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习惯。科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最初8年是接受知识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应以开发智力的方式去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找到乐趣,这样会加大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才能促使他们阵中的去热爱学习,为了学习而去接受教育;另外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极为重要。一颗苍天大树再生长之处必定有一颗良好的基础,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小学就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对其一声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注重当代老师思想的培育,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现象——“拜金主义”。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正在变的自私自利,跳槽、攀高枝的例子极其普遍。事实上,在教室的队伍中,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他们考特岗教师、去农村支教的目的并不淳朴,知识想利用这些机会变成正式教师,再向城里调动。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小到大都应重视思想的教育,调成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极低的问题,农村教师队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偏低,非常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事实上,西部农村地区,国家为九年义务教育就已经设立特设岗位教师,由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设立专项经费,招聘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或有经验的优秀高中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由省财政设立山区教师岗位补助,改善山区教师待遇,特别是帮助农村教师承担一部分继续教育经费,减轻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成本。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农村教师自主更新知识结构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缩小我国的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缩小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解决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各界力量同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的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 要:学校的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这些问题制约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拓展学校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学校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等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学校安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近年来,学校安全保障问题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很多基层学校的安全工作实践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未成年学生的正常成长,还有一些重大事故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导火索。

  01学校安全事故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门曾对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做了一个分析,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 59%;社会安全事故(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其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 19.64%,斗殴占 10.71%,校园伤害14.29%,中毒占 2.68%,学生踩踏事故占 1.79%,自杀占 5.36%,房屋倒塌占 0.89%,自然灾害占 9.82%,其他意外事故占 3.57%。事故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江河水库和公路上、上下学路上、家里。

  因为汶川地震学生大量死亡,冠以学校建筑标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近年来在幼儿园和小学连续发生了多起暴力杀害学生的案件,校园暴力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02学校安全存在问题的表现

  (一)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学校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安全事故防不胜防,学校被看成是所有安全事故责任的承担者,在许多人眼中,学校安全都是教育部门的事,与政府及其他部门无关或关系不大。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了种种措施(如从上到下层层签订责任状等),可以说该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伤亡人数并没有较好地得到控制。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之所以“付出多,成效小”,原因就是以往的学校安全管理没有抓住根本,没有从体制、机制上着手解决问题。学校安全问题, 教育部门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解决,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仍有危房或缺乏必要的饮水、饮食等卫生设施,一旦因此造成师生伤亡,责任都由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这既承担不了,也不公平。由此可见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学校安全事故得不到遏制的根源。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是由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而是应当报款学校的举办者对学校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度;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制度及学校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是这些措施的重要内容。如果管理制度本身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但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很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由于目前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只是学校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的举办者、相关职能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消极作为甚至不作为, 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安全问责制度缺失

  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问责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问责依据和机制的缺乏,问责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都使教育问责在实践中的发展受到阻碍。教育问责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思潮悄然走进了教育领域,影响着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走向。由于对学校事故的法律责任缺乏必要的了解,一些学校在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的过程中,往往对事故责任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有的学校规定,只要所在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事件,班主任就要被处以行政处分,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还有的学校在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之后,不管当事的教师有无过错,也不管教师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一概将责任推卸到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本人以个人的身份同学生监护人商谈处理事宜、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做法,不仅给教师的心理和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也是同有关的法律规定相违背的。

  03当前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以人为本”安全价值观的误读

  近年来人们对学校安全的重视绝不是偶然的,生命价值认识的理性化、独生子女普遍化、新闻媒体透明化、社会生活秩序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与其他的行业的生产对象不同,学校的加工对象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人的教育”注定不同于“物的加工”,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因为安全的考虑就削减必要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的培养的学生就不会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截然相悖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安全第一”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寻得必要的平衡,即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方位”安全教育的缺失

  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些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对象、全方位的。所以在这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当中,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偏差: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偏差,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而忽视了对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安全培训。其次是教育内容的偏差,学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往往只是针对学校安全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而缺乏对学校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再次是教育过程的偏差,在教职工的安全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学习效果,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中, 学校没有切实的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缺乏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没有与安全教育紧密结合。以上一些原因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化、表面化,成为了学校安全工作中的一种隐形危险。

  (三)“高阶位”专门法律的空白

  对于学校的安全问题,虽然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加以规范,但其法律效力过低,一旦安全事故涉及到诉讼程序,对审案法官只能起到参考适用的效力。目前审理学生伤害事故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该司法解释规定,学校仅对因为学校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监护人采取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的方式向学校提出过分的索赔要求,极大的干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法律的空白使得学校安全事故在外部和内部的责任划分上都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和议案,有的还提出立法建议。仅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就有700 位代表向大会议案组提交了 21 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

  (四)“系统性”学校安全研究的滞后

  我国学校安全研究起步比较晚,其研究队伍结合了教育学、法学、公安学、管理学、安全学等各领域的研究人员,但因为学科知识的限制,其研究多侧重于学校安全的某一个方面,而缺乏对学校安全进行整合性、系统性的研究。这种研究现状一方面缺乏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指导作用,一些学校和教师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不能从理论上得到根本的回答,其结果导致我们在学校安全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效率低下,效果也不理想。这种研究现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安全教育师资和教材的短缺,很多地方进行安全培训时,往往临时从消防、卫生、公安或者高校的法学院聘请一些师资, 这些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但其授课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更缺乏对学校安全整体性、系统性的论述,使得安全教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04当前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学校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的立法并非孤立的单个立法,我们应当建立起以《学校安全法》为中心,以《教育法》、《教师法》、《学校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为补充和细化的学校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在 2006 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都增加了大量涉及学校安全的条款。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教育法》、《教师法》修订以及《学校法》的立法当中,规范学校安全的条款还将成为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二)拓展学校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先,学校安全问题的研究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范畴,所以研究者应当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教育学、法学、公安学、安全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学校安全问题加以研究,善于从不同的学科汲取营养、获得启示、构成体系,切不可画地为牢,固守自己的学科范围。其次,学校安全的研究应当从就事论事的经验性总结上升到理论构建的层次,形成覆盖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应对与处理三大板块的知识理论体系,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校安全工作,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再次,学校安全问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所以研究的内容应当密切的联系学校安全工作的实际,不能让自己的研究成为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研究人员应当深入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获取权威信息、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客观问题、获取宝贵经验。从而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实际,指导学校安全工作合理、有效的开展。

  (三)明确学校安全管理责任

  1.学校举办者的法律责任

  学校举办者是学校的所有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提供者,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根据这些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办学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并且这些教育教学设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其次学校的选址要符合建设学校的要求,建设标准要达到国家按规定的学校建设标准。

  2.学校管理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没有尽到应有的防护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学校管理者应承担的安全事故责任应是由于其过错造成的。一般来讲,管理者的过错可以分为故意过错和过失过错。故意过错是指学校管理者在履行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职责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后果,却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过失过错又可以分成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前者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后果,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后者是指学校管理者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侵害学生权益的后果,却因为过于自信而轻信能够避免发生的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学校管理者的安全责任主要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

  3.学校中教育参与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学校中的教育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也包括后勤的工作人员,教育参与者的责任要依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的精神承担教育责任、管理责任和保护责任。如果在实施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侵害在校学生合法权益,就当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否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例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罚学生,教师的体罚行为不应视为职务行为, 教师的职务授权中并没有可以玩忽职守、体罚学生这一项,教师有过错造成学生伤害是直接侵权人,而校方可视为共同侵权人,其侵权行为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不善,我国法律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此类事故的赔偿责任主要由教师承担,学校负有连带责任。

  4.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与学校安全管理有着重要关系的部门主要有公安、司法、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公安机关有责任了解掌握学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指导学校做好校园保卫工作,并有责任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有义务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公安机关、交通部门有责任加强对载运学生的车辆、船舶的安全管理,取缔无牌无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船舶,及时制止和查处超载等违法行为。卫生部门有责任检查、指导学校卫生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监督、检查学校食堂、学校饮用水和游泳池的卫生状况;有义务协助学校处理各种卫生安全等事件。建设部门有责任对学校建筑、燃气设施设备安全状况进行检查;有义务指导校舍安全检查,对校舍危房进行鉴定;对学校工程建设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发现校舍、楼梯护栏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时,有权责令其纠正。

  5.学生及监护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我们不仅要考虑保护学生的权益,也要明确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这些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学校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学生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职责。

  (四)落实学校安全教育体系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助学校建立立体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即多层次的安全教育模式。学校的安全教育可以分为教职工安全教育与学生安全教育两大部分,前者又分为学校管理人员培训、普通教职工培训和特殊岗位培训。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异。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学校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学校常见的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预案的制作与操作、学校事故的处理程序、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典型事故案例及分析等。普通教职工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教学常见法律问题分析、紧急避险逃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校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置、典型案例分析等。特殊岗位的培训主要指学校的校医、电工、保安、锅炉工等要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和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小学生的培训应当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进行。

  再次,学校的安全教育培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坚持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多形式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切不可重形式、轻效果。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新教师,对其进行校内安全培训是其上岗前必经的程序。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其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战演习、讲座、知识竞赛、演讲等多种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形式进行。

  学校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间接的通过对教育系统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因此, 学校的安全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合力。(本文作者:石连海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第六篇: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中小学校园一直是事故频发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严重者伤害儿童生命,给许多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就中小学校园受伤事故类型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原因寻求解决,减少校园受伤事故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编号:G4文献标志编号: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52-02。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园一直是事故频发的地方,对于未满18岁的未成年学生来说,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没有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没有正确预见行为结果的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成为他人的伤害对象。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严重者伤害了孩子的生命。这些在校园里发生的伤害事件,不仅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还给无数家长带来了悲伤,给学校带来了不信任和不安,给社会带来了混乱。校园应该是学生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地方,但这些血淋淋的现实完全破坏了形象。这些都给社会和教育界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重视和高度关注。如何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学校长期发展,确保学校长治长安,预防和减少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是刻不容缓的。

  二、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制度不严,学校管理不善。这一事发生在学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2005年5月9日早上7点,哈尔滨某小学发生的学生被出校门的大型卡车夹在车和门柱之间死亡。租赁校园操场作为停车场的学校在哈尔滨还有很多,这是发生这起惨案的根本原因,租赁学生专用操场是学校管理不善和没有及时预见的危害,为发生校园伤害事件埋下了危险。类似的事件,无关的车辆随意放入校园,也有学生受伤的事件,学校食堂卫生不合格,学生中毒的事件等。

  2、设备陈旧,学校未及时修复或拆除。最常见的是操场上的一些运动设施过时,如铁杆腐烂老化,学生玩铁杆可能会因为铁杆断裂而从上面掉下来而受伤,因此过时老化的设备如果不及时修复和拆除,可能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事故的危险。

  3、教职工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素质差,品行差。有些教师教育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素质差,教育中对学生态度粗暴,骂学生,伤害学生心灵,有些学生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侮辱耻笑采取自伤行为,严重者直接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受伤或死亡的教师在工作中的轻微疏忽和渎职行为也给校园伤害事件带来危险

  4、学校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缺乏学生安全教育。最明显的是,每年增加的学生上下楼梯发生挤压、踩伤事故,学生大楼擦窗户发生的坠落事故等,学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忽视。2009年12月7日湖南湘乡一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多人死伤的惨剧,其事故原因是该校安全管理不足。

  5、学校周边环境差。这也是引起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⑴学校附近的小吃摊很多,其中很多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没有卫生执照,直接销售过期的三无食品,直接威胁学生的健康[2]⑶学校附近的交通安全也有危险,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没有交通安全警告标志和减速带,道路拥挤,这些危险都和字节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周边的治安管理不好,有些闲散的人员在附近敲诈学生,殴打女学校附近也是游戏厅和网吧,这些危险都是学生的生命安全

  6、校园安全工作力量不足,安全人员素质低,责任强。在许多中小学校园里,保安形状虚设,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直接保安人员,这对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有很大的漏洞,甚至导致事件升级,扩大伤害范围和程度,如校园暴力或非法者闯入学校,但由于没有保安人员的及时制止而引起惨案。

  7、学生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生自尊心强,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容易采取极端的自残行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受欢迎,到学校后违反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暂时无法想象,采取过激行为伤害自己,校园伤害事故也不少。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当场收到考卷,将该学生送到教导处处理,最后被通报批评处分,该学生认为失去面子,一时想不通就跳河自杀。

  8、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一些事故的发生是突发性和偶发性的,这种事故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例如一些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雷击、台风、暴雨洪水、暴风雪、高温寒冷等自然灾害,学校师生的大人员伤亡[4],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泥石流中死亡的师生等,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伤害事故,无法避免,只能减少伤害程度。

  三、针对以上对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应对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无论大小,都会扰乱教育秩序,给一些家庭带来伤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这一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教育部门应制定一些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采取的预防和解决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措施具体如下:1、确立积极的预防意识,重视师生的安全教育。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是做好防范工作的重要前提。这需要高度预见事故的可能性,对有伤害事故的敏感性,高。

的解决伤害出现的主动性,有了这点意识,将能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积极预防措施,在事故发生后也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化。这种防范意识不单是针对教职工,更是针对学生,因为学生是整个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对学生从小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可大幅度的降低中小学的校园伤害事故。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从事故发生原因中,有许多是因为设施陈旧老化所导致的,这就要求学校对于教学设施、教学楼、校舍等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和更换,随时加固,尽可能的排除隐患,不能忽视;不可构建劣质建筑,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一时解决的也应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挂上有警示语的标志牌,切不可置之不理而导致事故的发生,要将能预防和避免的事故扼杀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3、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的安保工作。很多因管理不善和安全保护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校园伤害事故,要求学校要健全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建设,对安全保卫机构和学校的保安队伍进行加强,提高安保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保安工作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绝不轻易放陌生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构建坚实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让因外来人士的突袭而发生的校园伤害事故和校内车俩而发生的车祸尽量减少。

  4、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执教的意识。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但因教师体罚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件还是一直有发生,发生体罚现象的原因归根究底是教师的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不强,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成为减少校园学生伤害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转变教师陈旧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思想,树立起素质教育的心观念[2],对教师要经常进行培训和告诫,预防因教师的脾气粗暴体罚学生的行为,加强其法制观念,不得违法执教,造成学生伤害,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行;还要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得擅离职守,提高教师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5、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改善周边文化,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校园附近的小吃摊点卫生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学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对附近的游戏厅和网吧也应进行盘查,不合规格应查封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周边的交通也是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道路狭窄拥挤,没有指示灯等安全设施,应健全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最后应加强校园附近的安全保卫工作,在上下学间应有警察巡逻,防止学生打架斗殴或其他人士对学生进行抢劫或敲诈甚至是故意伤害。

  6、完善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心理育人工程,普及心理知识,构建心理安全。心理安全也是中小学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还有发生伤害事故而对学生造成的心理疾病,这都要求要加强心理安全的构建,推进心理育人工程,普及心理知识,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诊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预防伤害的发生[4];更要有针对伤害而造成的心理阴影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心理辅导员,如像在福建南平小学发生的惨案中活下来的学生中,肯定有很多学生的心理留下了可怕的阴影,这时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和辅导治疗,以免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

  7、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的教育法规法律还不健全,致使校园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和解决伤害事后问题存在不明确而产生的纠纷,只有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教育法律法规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于解决和防范校园伤害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8、制定一套比较完善、齐备的应急措施,做好随时应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应急准备。针对中小学校园随时会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应对可以预见的学生伤害事故,研究和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有制定的人员、安排物质准备和救援准备。如组织一支校园事故应急小队,平时对教师教授一些急救知识,掌握遇到事故时的应急本领;教授学生学习救护常识,普及避险、自救本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学生擅自离校等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信息,教师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对学生进行学校、家庭的双重保护。

  在中小学校园伤害事件中,有许多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通过安全教育等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增强法律意识等等;也有许多事件是具有突发、扩散快、波及面广、难以预料的,由于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任何的防范措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这就要求要尽量将伤害减到最低,采取有效手段,不让事态扩大,并迅速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化解,还要对事故的后续处理得当,妥善安抚被伤害者和家属,调整校园安全保障体系,预防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伤害事件。总的来说,中小学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要预防和避免就需要学校加大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这是一条漫长但又必须坚持走下去的路。(作者单位: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毛锐.论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的学习伤害事故及学校教育防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8(4).

  [2]邱卫东.现代中小学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

  [3]杨旭.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类型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7(4).

  [4]刘津平.浅析校园伤害事件的法律责任及有效防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6(58).

  [5]刘在鑫.《校园安全教育新模式探讨》,2010年5号.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news/10045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