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5篇

热门推荐 时间:2021-06-25

【www.bjjpsf.com--热门推荐】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5篇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

  城市居民的家庭电脑、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费支出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据统计,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部,家用电脑13台,8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在首都北京,手机用户目前已达600多万,平均每2个北京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中国社科院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428元,教育支出的增幅仅次于交通通信支出。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对上海、武汉、北京、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一份健身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888元,不少人一年的健身费用接近5000元。

  私房、私车不再是梦。建设部最新消息,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已经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超过了93%,居民住房自有率达80%。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三大汽车交易市场共销售汽车4·14万多辆,其中私人购车比例已达90%。

  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人们的衣着从过去注重"结实耐穿"逐步向展示个性风采和与国际时尚"接轨"。上世纪80年代初"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城市越来越难见"流行色"。

  人际交往也日趋"现代化":过去亲朋好友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往往是送些食物礼品或"压岁钱",如今送鲜花贺卡、礼品书籍蔚然成风。据报道,仅北京市2001年春节鲜花就卖了1亿元!过年过节方式则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回家"过年人潮涌动的同时,选择"离家"过年的城里人似乎越来越多。许多城里人春节举家到外地度假——南方人到北方看雪,北方人到南方看海,春节出游人数一年多过一年,今年春节期间,居民出游就达5158万人次。新兴的"电话、手机短信息、网络贺卡"拜年逐渐取代传统的"串门拜年"。社会学家指出:从另一角度看,现在"年味"有些变淡,恰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进步。

  变化之二: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市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生活方式个性分层,"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收入增长和工作时间缩短,人们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

  自1995年5月起,我国实行了5天工作制,加上近年来"五一"、"十一"、"春节"延长假和其他假日,职工全年法定休息日(不包括带薪休假)已经超过110天,1990年中国城市职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7小时19分钟,1997年下降为5小时37分钟。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走出家门加入"周边游"、"跨省游"和"出国游"行列,一个个"旅游黄金周"的涌现,带给人们新的感觉和快乐。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看世界",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列入自己安排的"休闲出行表"。

  对外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都市白领"一族,其生活方式变化尤其显著,堪称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追求时尚品牌服饰、拥有较高学历和工作收入、思想"前卫"、模仿西方某些生活方式的所谓"小资"生活,近年在大城市逐渐流行。

  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新阶层,使都市生活方式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新景观。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承认,民营、个体、私营、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形式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包括科技影视体育明星、企业家在内的"先富人群"。这些被称为新阶层的"富人"中,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提前进入"富裕生活"轨道,过上了与一般市民不一般的生活。高收入使他们拥有轿车、别墅和各种高消费机会和能力,是名副其实的高消费群体,一般市民望尘莫及。社会学家认为,这一高消费群体由于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一般民众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准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某些出轨的生活方式,社会应该加以规范、引导,不能盲目追捧,更不值得大众效仿。

  变化之三:率先步入"数字时代"。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带给市民更多的实惠。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烤炉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使家务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缩短:据统计,1997年我国城市女性职工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3小时3分钟,比1990年减少了1小时20分钟;男性职工的家务劳动时间从2小时10分钟下降为1小时43分钟。

  与此同时,家政服务业近年迅速崛起,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有人统计,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在外就餐20次,这一数字目前不断刷新。在南方许多城市,许多人不愿再为一日三餐耗费太多精力,早、午餐大都选择以快餐形式解决。人们从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得到解脱,投入更具效益的"炒股"等活动,以求实现更高的劳动价值。

  手机、呼机、电脑、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e化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大众生活,不再是都市少数人的时尚。

  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时间,而今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现在写信、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电报业务萎缩",国家电信部门不得不自今年8月1日起宣布取消祖国大陆发往台湾地区的电报业务。而在这之前,有百年历史的"电报汇款"也已经在我国全面"退休"。"网络生活"不再神秘,"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毫不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这两句话不仅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性,而且也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的明显升级,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城乡和区域结构逐步趋向协调,收入分配结构打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格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在不断优化升级中的重大调整。2008年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国人民迎来了百年期待的北京奥运会,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也是中国实现了空间技术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国家。30年前,我们挣脱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30年前,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大寨、公社是中国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心痛;30年前,我们饱受西方诸国的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30年后的今天,我们百花齐放、万家争鸣;3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明色调、快节奏的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旧主题,奔驰宝马在中国已变得毫不稀奇,货物琳琅满目的巨型超市;30年后的今天,中国担当了亚太地区金融的定海神针,深沪交易所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纽约华尔街的厄尔尼诺,中南海成了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牵动了整个地球村。是什么在3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短短3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是什么让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1979年1月邓小平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4年国务院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0年国家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战略。1992年邓小平南海巡讲话。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1997年香港回归。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999年澳门回归。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逐渐改变国人生活。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4年温家宝: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2004年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2005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农民心声。2006年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巨龙跨越世界屋脊。2007年《物权法》出台。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2007年中国“嫦娥”成功飞天圆千年梦想国威大振。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神舟七号飞船“飞天”获得圆满成功。2010年上海举行世博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天崩地裂,四川地动山摇。顷刻间,一场8级大地震让数万生灵遭涂炭,美丽城乡变废墟。朗朗书生,嘎然而止,吟吟笑语,瞬间逝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灾大难,见证党的执政宗旨。关键时刻,党和国家快速反应,迅速成立坚强的指挥部。铿锵救灾令,举国齐动员。有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地震毁坏家园,毁不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勇气;塌方阻隔交通,割不断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党和人民筑就的钢铁长城,遏制了灾情的蔓延;亿万颗心汇成的暖流,催生了汶川的春色。最难忘,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时间做指示,关键时刻抵灾区,冒险跋涉查灾情,余震之中鼓勇气,深情亲吻小梦文,彰显“以人为本”亲民观‘温总理深入一线指挥,数夜无眠,几度哽咽,使震颤的大地燃起希望––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迅速救援,全力以赴,打破了某些国家认为中国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变成一盘散沙的错误认识;国家调拨物资,社会捐款捐物,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雄厚。中国在这30年的发展中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也曾有过快速发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以来这么高的增长率发展是没有的。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排名已从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二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在算,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5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经济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弱国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弱国是没有外交的。国家强了,说话就有人听,国家弱了,就没有话语权。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30年的改革发展,伴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加强了。比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发达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对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更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仍然非常突出,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比例失衡;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等等,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下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国富民强的夙愿(完)

参考文献:

1.(本)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2.(本)参考网络>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3)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感悟,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心得体会素材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感悟,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心得体会素材

改革开放40周年有感:40年的沧桑,40年的巨变、4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也取得了累累的硕果。下面是一些不错的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请参考。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一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来不得半点虚幻、浪漫。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缺德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验,即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低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基本方式。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方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来满足人的戒饭个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一种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入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那将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博物馆。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有目标和方向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话,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制度都将长期处于不断变革中。环境、条件、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制度要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模式、经验,只能产生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别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就像是开不通的锁,智能用不同的钥匙。今天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时代,13亿中国人民正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何等壮观的历史画面!不仅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探索,时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改革开放,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时今天中国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四十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时势不容我们畏首不前。中国改改发展的伟大事业,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二

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4)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真理标准与改革开放的40年实践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新时期在思想上真正的起点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重大意义历经漫长岁月而日益鲜明。没有这场大讨论,就没有新时期改革开放,就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这场大讨论的方向实际上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线展开,最终目的是为解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新时代的大好形势,我们要更加坚定明确地沿着实践检验真理的轨道,总结经验、开拓进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口号提出的,直接目的是打开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这个讨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比较准确地突出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作了正确的阐述。当时的代表性文章明确指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证明的真理。当时的代表性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曾经遭受过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的否定和围攻,“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破产。”“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第三,准确地指出了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当时的代表性文章指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毛主席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可以说,正是这个讨论的哲学基点比较稳妥,才在实际中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口号。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变化及中国发展道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谓是照耀在光明之下,前行于染血荆棘之上。在这漫长又短暂的40年中,中国的外交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我将对此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坚持奉行着“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之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又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时代主题始终是“战争与革命”,同时对外战略也长期以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改变了关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认识,并且直接导致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伴随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变化,中国外交的目标逐渐开始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成“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开放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与此同时,结盟对抗转变为独立自主和不结盟,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开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不断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于1989年5月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中国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先后与英国和葡萄牙达成了协议,祖国统一大业蒸蒸日上。

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国的的外交主题。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个不平静的年代,中国外交先后经受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激烈动荡与巨大考验。但即便如此,中国依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多极化,主张协调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十分困难和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仍坚持韬光养晦,维护了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又根据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还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的多边关系。在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后,香港、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个阶段,便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的“和平发展” “互利共赢”阶段。在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前进的时代,国与国相互的依存关系也日益紧密。虽然从全球来看,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蔓延,经济发展失衡,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从中国来看,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同时在安全领域,中国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又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哈、吉、塔、越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这是通过外交为经济创造利好条件的绝佳范例

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发展上的剧变已然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对未来中国在外交方向发展的道路进行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

首先,毫无疑问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取得的累累硕果,开创出大国外交的新局面,无不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方针政策”。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践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中国对外关系、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全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和思想体系,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外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外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外交决策大权在中央。当代外交工作日益成为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绝对领导和统筹规划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在党的绝对统一领导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多个层次,各方有机联动,打出有效的“组合拳”,形成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整体合力,中国外交才能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取得成功。这是中国外交的制度保障和制度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始终运用和发挥好这个优势。

其次,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只有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深刻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观大势、谋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为中国调整国家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国家定位和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任务目标。

第三,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将在世界上长期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现实。面对苏东变局,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关系,就是要在外交中坚持独立自主,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就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自己,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超越意识形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第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做出过各种各样的预测。基于现实主义权力平衡和权力转型理论的学者,预测中国必然采取抗衡美国的政策,结果是中美必有一战;信奉自由主义的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市场化的中国必然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最终将演变成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建构主义学者则从观念结构的角度,认为中国的身份受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影响,难以融入西方民主国家共同体。然而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6)

改善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

在这个充斥着信息的时代中,我们的灵魂逐渐被碎片化了,思绪在无数的碎片上跳动,犹如刀尖上的舞蹈,一失足便是万劫不复,真正的阅读变得弥足珍贵,那我们将如何改善碎片化的生活,还灵魂一个家园!

碎片化的产生便是因为渴求。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总是在追求高效率的生活,这是没错误,但是在追求高速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的支离破碎。阅读也是如此,以前的人们阅读一本书籍都是慢慢地读,细细品味着这本书,而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以追求高效。

碎片化的泛滥导致真正阅读的困难,信息如洪水一般冲击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摧毁了经典,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由于缺乏深刻的思考,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必然会遭到推广。正是因为人们所谓的高效,而传统的读书方式过于缓慢,必然会遭到排斥,而像这种方式的阅读方式虽然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需求——高效,但是却忽略了书本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知识,如苦?我们无法改变现状,那么我们的阅读将会被无休止的碎片化,而真正的阅读方式,也将“消失”。

改变碎片化,得从改变我们自身开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就终究会有的”这句话教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只要你愿意挤,时间就终究是有的。碎片化的生活的源头就是现代社会的高效生活,这种生活自动地排斥了古老的阅读方式,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把时间“挤”出来,那么我们依旧可以像古人一样细细地品味着这本书。要改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最要端正的就是我们的目光,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真正的阅读,而非沉浸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中。

改善这种碎片化的生活,需要很多努力。香港人民所提倡的一种“慢生活”,那我们何不也提倡一下这种生活的方式,放慢脚步,慢慢地品味生活的韵味。

碎片化的减少乃至消失,会让我们的灵魂也随之圆满,改善着碎片化的生活。看四周的世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作文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了,你是否还记得在40年前的那一场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的中国。

将改革开放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两个词语,“改革”和“开放”。“改革”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开放”则是中国终于将要迈出重要的一步,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先后设立经济特区等。因此,现在再来回望,深圳与上海早已是人人向往的繁华大都市,“开放”功不可没。

跨过了多年的发展,距离提出“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近日在两会中,“改革开放”依旧为热点词汇,我想,全国人民应该很关心“改革开放”这项决策的继续实施吧。纵观40年,中国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有一些变化与成就值得我们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还记得2008年的那个夏天吗?那场盛大的夏季奥运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隆重举办。那次奥运会中国创下了历史记录,在金牌榜名列第一,作为东道主,这可谓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改革开放”功不可没,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如火箭般突飞猛进,中国的外交也更加地成熟。

中国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的影子,高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邓小平同志在访问日本时乘坐了新干线列车,那速度远远快于当时中国的绿皮车。回国后的邓小平就决心要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速铁路。于是中国开始探索高铁之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科研人员的辛苦与付出终于结出了果实,高铁建成了。有了高铁,人们的出行就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去一个地方,高铁那速度能将你安全快速地送达。不仅仅是在高铁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加丰富。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追求“吃饱饭”的单纯想法,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健身运动。无不彰显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四十年的努力拼搏,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使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前行,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7)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作文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了,你是否还记得在40年前的那一场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的中国。

将改革开放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两个词语,“改革”和“开放”。“改革”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开放”则是中国终于将要迈出重要的一步,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先后设立经济特区等。因此,现在再来回望,深圳与上海早已是人人向往的繁华大都市,“开放”功不可没。

跨过了多年的发展,距离提出“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近日在两会中,“改革开放”依旧为热点词汇,我想,全国人民应该很关心“改革开放”这项决策的继续实施吧。纵观40年,中国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有一些变化与成就值得我们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还记得2008年的那个夏天吗?那场盛大的夏季奥运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隆重举办。那次奥运会中国创下了历史记录,在金牌榜名列第一,作为东道主,这可谓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改革开放”功不可没,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如火箭般突飞猛进,中国的外交也更加地成熟。

中国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的影子,高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邓小平同志在访问日本时乘坐了新干线列车,那速度远远快于当时中国的绿皮车。回国后的邓小平就决心要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速铁路。于是中国开始探索高铁之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科研人员的辛苦与付出终于结出了果实,高铁建成了。有了高铁,人们的出行就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去一个地方,高铁那速度能将你安全快速地送达。不仅仅是在高铁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加丰富。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追求“吃饱饭”的单纯想法,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健身运动。无不彰显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四十年的努力拼搏,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使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前行,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

世界很大,我们会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你怎么去看待。当坏事降临,不要一味地浪费时间自怨自艾,不停地埋怨生活的不公。有时,眼睛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命运一定另有安排。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无论是好是坏,他们都将是你成长路上的台阶,帮助你变成更好的人。以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不因幸运而忘乎所以,也不因不幸而垂头丧气。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了一种气质,能吸引更多积极向上的人和事。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在错过月亮时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尽量少为已经发生的事后悔,永远挺胸抬头向前看。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8)

改革开放40年来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40年前,一场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犹如惊雷,将国人从僵化封闭的思维中唤醒。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在国家和民族命运攸关之际,带领人民开启了一场伟大革命,标记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点。

40年来,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党带领人民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不断寻求中国方案,走出了中国式道路。40年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亦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开放让我们迎来了最新的医学理念、技术和产品,学习到先进的管理和组织生产方式,促进医疗服务水平跳跃发展,国人更快分享到世界医学发展的成果。改革就是围绕解决影响老百姓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和保障体制,从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根基到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康需求不断释放,改革步伐从未停止。改革开放激发出中国人的无限活力,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告别了医疗服务的绝对短缺和落后,促进人民健康水平快速提升,成就引人瞩目。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卫生健康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开始走出国门分享我们的成果和经验。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思想迭代、卫生健康观念革新的40年。对于个体而言,健康不单单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意。从卫生到大健康,卫生工作方针也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40年来,卫生健康领域在制度建设、技术进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让人们的幸福感日益丰盈而强烈,为改革开放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40年来,中国的发展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改革开放不可动摇。而今,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发出“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时代之音,誓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演变历程
作者:高挺 常启国
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8年第11期

        摘; 要; 回顾改革40年,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转型发展中“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以实际行动做到了农业保增长、农村促进步、农民增收入。但是,中国农业依然面临着整体的产业升级和改造以及经济转型期农业发展如何过渡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1978~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演变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总产出增长速度时缓时急,直至2008年开始保持较稳定增长模式;农业内部各产业中种植业依然是支柱产业,但畜牧业、渔业未来的增长潜力更大;农业人均产出增长变化趋势基本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变化一致。同期比较发现,人均产出增长率低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与一般经济规律也是相符的。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同时揭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期为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 ;GDP ;增长率 ;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 F327; ; 文献标识码; A; ;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8.11.020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Over

        the Recen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AO Ting; CHANG Qigu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In the recen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ssue of“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called for much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a"s government. The agriculture in China developed quickly, and big progress had been made in the rural areas, resulting in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 the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in Chinawas facing the problem of overall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and how agriculture would develop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78~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agricultural output in China was slow and fast now and then, and maintained stable until 2008.The plantation sector in the agriculturewas still the pillar sector, but 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sectors had a greater growth potential. The per capita agricultural output growth tended to b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GDP. The per capita output growth rate was lower than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which wa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economic law.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ere describ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policy in China.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变化及中国发展道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谓是照耀在光明之下,前行于染血荆棘之上。在这漫长又短暂的40年中,中国的外交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我将对此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坚持奉行着“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之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又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时代主题始终是“战争与革命”,同时对外战略也长期以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改变了关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认识,并且直接导致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伴随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变化,中国外交的目标逐渐开始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成“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开放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与此同时,结盟对抗转变为独立自主和不结盟,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开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不断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于1989年5月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中国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先后与英国和葡萄牙达成了协议,祖国统一大业蒸蒸日上。

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国的的外交主题。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个不平静的年代,中国外交先后经受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激烈动荡与巨大考验。但即便如此,中国依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多极化,主张协调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十分困难和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仍坚持韬光养晦,维护了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又根据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还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的多边关系。在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后,香港、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个阶段,便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的“和平发展” “互利共赢”阶段。在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前进的时代,国与国相互的依存关系也日益紧密。虽然从全球来看,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蔓延,经济发展失衡,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从中国来看,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同时在安全领域,中国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又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哈、吉、塔、越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这是通过外交为经济创造利好条件的绝佳范例

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发展上的剧变已然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对未来中国在外交方向发展的道路进行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

loss n. 损失;遗失;丧失首先,毫无疑问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不断取得的累累硕果,开创出大国外交的新局面,无不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方针政策”。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践与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中国对外关系、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全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内涵和思想体系,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外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外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外交决策大权在中央。当代外交工作日益成为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绝对领导和统筹规划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在党的绝对统一领导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多个层次,各方有机联动,打出有效的“组合拳”,形成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整体合力,中国外交才能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取得成功。这是中国外交的制度保障和制度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始终运用和发挥好这个优势。

其次,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只有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深刻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观大势、谋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为中国调整国家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国家定位和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任务目标。

第三,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将在世界上长期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现实。面对苏东变局,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关系,就是要在外交中坚持独立自主,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就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自己,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超越意识形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第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做出过各种各样的预测。基于现实主义权力平衡和权力转型理论的学者,预测中国必然采取抗衡美国的政策,结果是中美必有一战;信奉自由主义的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市场化的中国必然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最终将演变成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建构主义学者则从观念结构的角度,认为中国的身份受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影响,难以融入西方民主国家共同体。然而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1)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大地提高了。

40年前人们做的衣裳是用手工制作的棉布,摸上去特别得粗糙。现在富裕了都用机器制布,如:毛料、尼龙、混纺……摸上去手感一级得好。改革开放前人们吃在地里挖出来的野菜,很少能吃上白面馒头,多数时候只能吃窝窝头。现在的我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爷爷说他那时住的是用稻草和泥建造起来的房屋,现在各种材质优良、设计美观的建筑拔地而起;听姥姥说她那时连自行车都没有,只有牛车和马车,现在有了汽车、动车、高铁。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球十名开外,已一升再升而达到第二位。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高瞻远瞩谋划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宏伟战略目标,在前两步已提前实现之后,未来很有希望先以“全面小康”为阶段性节点,后以综合国力、软硬实力的可持续提升为现实支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落实于“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梦想成真。

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为经济建设解决了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结果,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飞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移动支付、网上购物……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走进了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

快速增长的经济让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有了钱就可以增加军费,加快武器研发,从而促进军事实力不断提高。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养老制度、医保制度、扶贫制度等大量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4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到了现在电灯电话、汽车家电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的生活追求早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开始追求有品质、有品味的生活。2016年我国铁路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201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457万公里,世界十大最高的桥梁有八座在中国,正是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大大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我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宝贵经验,带给我们前行的坚定。创造发展奇迹的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2)

改革开放2016周年来衣食行的变化演讲稿

春风吹向中华大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步伐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向新时代迈进。无论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还是邓小平同志在20162016到20162016年的一系列作为,都为农村改革开放创立了新篇章,为新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发生着改变,一步步朝着全面奔向小康生活而努力。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党个国家20162016年的奋斗目标。我们XX县也和全国一样,历经了这一段难忘的历史。作为一个2016后,我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成长,我虽没有经历最困难的时代,但改革开放在持续,我也有幸见证改革开放下发展的家乡。我眼中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下变得越来越美,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一、穿服的变化

听老人们讲,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中山服、军干服。热天能穿一件短袖白衬衫,也算是很“摩登”了。女装也很朴素,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偶有城里人到农村,穿着裙子,也就是最时尚的了。衣裤普遍是打着补丁,甚至补丁重补丁。衣料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丢弃的。一般人常是十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所以就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话了。

冬天,穿着自己纳的棉袄,一件棉袄穿十多年还在穿。棉花往往成了板状,依然用它御寒。

至于鞋子,在农村,夏天穿的自己纳的麻鞋。冬季穿的是自己纳的布棉鞋,由于当时物质匮乏,这种鞋子也是缝缝补补,一穿就是七八年。至于皮鞋那就是一种奢望,根本想都不敢想。

家里最有面子、最实用的家具是“三转,一响”。所谓三转是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很匮乏,人民也不富裕,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多数百姓是没有能力购买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人们的衣着也不断随经济的发展而演变着。计划经济时代早已成了历史。走在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的服装、款式新颖,甚至,还流行起了私人订制,以此来彰显个性。就拿自己来说,平时上班会穿的严肃一些,其实,作为一名青年,比较喜欢轻松、运动一点的服饰,比如鬼卞老师,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人民教师,工作严肃、认真,但生活也可以五颜六色。嘻哈装扮,也是另外一种生活态度。这就是我们年轻人对生活的另外一种热爱方式。

纵观每年的时装秀、维密秀等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及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服饰的设计更加大胆与艺术化,服饰服饰,更加注重实用与美的结合。XX的服装商场,基本每个季度都会有新的流行趋势,包括色彩、样式等等,如果放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是不敢想象的,统一的深色、中规中矩,男女一个样,丝毫不能体现出男性美与女性美。而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从服饰,甚至到鞋子,都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

仅从我知道的鞋子来说,分类就很多,有运动鞋、休闲鞋、皮鞋、靴子、凉拖等等这是从功用的角度来说。如果从时尚的角度来讲,什么耐克、鸿星尔克、三叶草、阿迪达斯等等就很多了,古人外出讲究“竹杖芒鞋”,当然这就是很低的要求了。记得在我小时候,买的鞋子,种类也就那几样,而且,多半是来自于姨娘给我做的布鞋,当然这就很开心了。然而,现在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鞋子不仅要求舒适,而且要实用且美观大方。人们所说的“西装革履”不仅仅是自己的内在要求,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体现。

你看,仅仅从穿服就可以体现出XX这座城市正在悄然的成长着,努力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而奋斗着。

二、食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听老人们讲:“当时即便你有再多的钱,如果没有粮票的话,是买不到粮食的。”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凭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来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16世纪2016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2016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度过困难关吃不饱肚子的日子,进入七十年代,生活虽稍有些改善点。但粮食仍是不够,在农村,口粮多是玉米,只有少量小麦。玉米的吃法常见有几种:玉米做成馍馍吃、玉米磨成粉后,做成“散饭”吃、玉米疙瘩糊糊汤,总之,贫穷限制了人们的原材料,但是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总是“花样百变”的“寻思”出各种吃法。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也是近几年来,去书店买书,会有许多养身食谱方面的书,告诉我们如何去吃,怎么去做,你看,不仅仅从生活,甚至从“科学知识”的方面来改善自己的饮食食谱,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改革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人们的“餐桌饮食文化”也不断朝着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向走。前段时间央视上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好评不断,甚至出现了“舌尖体”,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变过,在食材丰盛的今天,如何做好美食,是每个“厨师”的梦想。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逢年过节,便是最开心的日子,这个时候,餐桌上多了鱼、卤肉等各种丰盛的饭菜,而这些,在平时是根本不会有的,最为期待的也就是过年。倒不是说年本身有什么好盼望的,而是寄托在“年”里面的日子,总之是越来越好,吃就不必说了,习近平总书记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习主席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就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就必须要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在新时代下,农民也不再是以往的农民,信息科技的来临,农民不再是挑着“扁担”,靠着“叫卖”来打响品牌了,甚至还要担心物品卖不出去的焦虑。现在,各种网络宣传,使远在千里之外的外省、甚至国外,都知道了自家品牌,农民乐开了腰,庄稼人的口袋也越来越鼓了。就拿我们XX的苹果来说,那也真是远近闻名呢。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过年反而不再是一种期待,因为呀,我们的日子每天都像过年。

“品”尽天下美味,也是我的梦想。

三、出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

当改革的号角吹响,要致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意志,很快成了民众的共识。近四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异常迅猛。铁路、公路、航空,轮船,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捷报频传。

20162016年#月#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出行将更为方便,将来,世界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环游“地球村”将不再是梦。

就拿我们XX来说,以前要是去兰州,只有铁路,费时还费力,前不久,兰州西客站的建立,简直是方便快捷多了。XX有温泉、有花石崖、有伞黄谷森林公园等等著名文化旅游景点,可以说,交通方式的大力普及与发展,为XX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创立了便捷的条件。大量的游客来到XX,认识XX,感知轩辕文化,同时也给我们当地人民带来了一笔不可小觑的收入,也为建设大美XX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其实,除了上述的变化之外,还有好多变化呢,比如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以往的支付认知,扫码支付遍及大街小巷。再比如抖音、火山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短视频时代,有许多XX的抖友也在接力宣传我们XX,再比如电子监控的普及,拒绝马路杀手,文明出行,保障城市的安全。再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广场舞也是一种乐趣,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总之,改革开放的春风还在继续吹,我们都是新时代下收益的一分子,我们也有责任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城市、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好,中国也会越来越强。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成就、历程与经验

潘 华

【摘 要】【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健全以城乡低保为核心,涵盖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探索阶段、体系化阶段和规范化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从经验来看,加强社会救助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三条基本经验。

【期刊名称】市场论坛

【年(卷),期】2018(000)01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救助事业 成就 历程 经验

【中图分类】F061.4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为核心,涵盖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在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取得快速发展,为困难群体打造出一张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成就

1.城市低保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199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当时,上海市的低保标准为月人均120元,保障人口仅有7680人。随后几年,在民政部的努力推动下,我国建立城市低保制度的地区越来越多。到1997年底,全国建立城市低保制度的城市总数已经达到206个,占全国建制市的三分之一。根据199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要求,至1999年9月底,全国所有667个城市、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

199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此后,我国对城市低保的资金投入不断增长。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对城市低保的资金投入从2002年的108.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87.9亿元,年均增长14.09%。同时,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从184.1万猛增到1170.7万人。从2002年至2013年,全国享受城市低保的人口总数基本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从2014年至2016年,由于受到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再就业联动工作机制的“牵线搭桥”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此外,我国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从2002年到2016年,我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52元/人.月增长到494.6元/人.月,增加了442.6元,年均增长17.46%。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4)

谈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英语教材的变革与发展
作者:史新蕾 赵一瑾
来源:《英语学习·教师版》2018年第10期

        《英语学习》:刘老师,您好!改革开放40年间,中小学英语教材在编写思想和内容设计上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取得了哪些进步?这些变革和进步的背后又反映了英语教学理念怎样的转变和革新?

        刘道义:英语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77年国家组织集中编写通用教材,1978年把“文革”期间各地编写的教材全部替换完毕。这一阶段英语教材是依据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法或句型法进行编写,初中教材重视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句型教学,书中句型操练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虽然每课的最后设置了“Everyday English”的板块,但因为缺少语境,并不能真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高中教材则以语法为核心,每一篇课文配有词汇与语法的练习。教材还根据中国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适当加入了英语和汉语相比较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直观教具,主要是教学挂图、卡片、投影片,还有录音带。

        《英语学习》:我国居然在这一时期就有录音带了!

        刘道义:对。20世纪80年代是录音带发展最快的阶段,在教学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时,“看”的资源稀少,幻灯片、录像还没有普及。

        通用教材改变了原来突出政治、不尊重语言学习规律致使教学质量低下的局面,为英语教学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外语教育,学生由不爱学英语到对英语开始产生兴趣,英语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文革”以前,人们上大学后是从零开始学习英语的。这之后的大学生入学时就具有了1600到1800个词为基础的语言水平,这是一大进步。这一时期的教科书在历史上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这套书有明显的缺陷:机械,教法陈旧,句型操练枯燥,课文内容偏重文学,与现实生活脱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15)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作文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了,你是否还记得在40年前的那一场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的中国。

将改革开放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两个词语,“改革”和“开放”。“改革”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开放”则是中国终于将要迈出重要的一步,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先后设立经济特区等。因此,现在再来回望,深圳与上海早已是人人向往的繁华大都市,“开放”功不可没。

跨过了多年的发展,距离提出“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近日在两会中,“改革开放”依旧为热点词汇,我想,全国人民应该很关心“改革开放”这项决策的继续实施吧。纵观40年,中国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有一些变化与成就值得我们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还记得2008年的那个夏天吗?那场盛大的夏季奥运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隆重举办。那次奥运会中国创下了历史记录,在金牌榜名列第一,作为东道主,这可谓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改革开放”功不可没,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如火箭般突飞猛进,中国的外交也更加地成熟。

中国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的影子,高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邓小平同志在访问日本时乘坐了新干线列车,那速度远远快于当时中国的绿皮车。回国后的邓小平就决心要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速铁路。于是中国开始探索高铁之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科研人员的辛苦与付出终于结出了果实,高铁建成了。有了高铁,人们的出行就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去一个地方,高铁那速度能将你安全快速地送达。不仅仅是在高铁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加丰富。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追求“吃饱饭”的单纯想法,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健身运动。无不彰显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四十年的努力拼搏,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使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前行,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

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是最高级的优雅。有句话说得很好:手握得太紧,东西会碎,手会疼;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有些人,宁可放手,也不必做无谓的挽留。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无可奈何,但无论何时何地,都别忘了守住心里的阳光。路不通了,就选择绕行;心委屈了,可以选择离去。要记得,你才是生活的主人,别为了一些不重要的人和事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当你学会潇洒地转身之后就会发现,不远的将来可能有一片更美的风景。人生这套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看你想怎么做。不能接受,那就改变,不能改变,就试着放下。要懂得如何让自己开心,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要留给那些真正值得付出的人。从从容容、简简单单,对未来满怀希望。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news/3331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