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将相和教学设计12篇

热门推荐 时间:2021-08-22

【www.bjjpsf.com--热门推荐】

将相和教学设计12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1)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学生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教具准备:借助课件、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学具准备:课本剧、稿纸

设计理念:《大纲》指出:讲解课文要讲求实效,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抓重点一课一得,抓特点一课一法”的探索。根据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把抓人物特点,抓故事线索,搞清联系做为本课教学重点,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尤其是在搞清联系的训练上,这篇课文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主题:以“和”为主题

教学策略:以“和”为主题引领本节课的阅读教学,通过读议悟法,逐步深入,剖析难点。

教学流程图:

重难点突破策略: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品析交流。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写“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学习“负荆请罪”时,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2·这件事情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什么?

3·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4·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5·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将    失和    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和 顾大局,识大体

负荆请罪(结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2)

《将相和》教学设计


大港五小:赵卫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相和中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讲了那几个故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切入文本
1、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哪里写到了不和。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读出廉颇的不服气来吗?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③师:廉颇认为蔺相如靠一张嘴爬到他头上去的,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就来研究蔺相如有一张怎样的嘴。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有感受写一写。
2、研读第一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语言。
①指名读出句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并出示。
②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教师适时点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通过第一个故事的学习你觉得蔺相如有着怎样的一张嘴。
4、学习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语言。
①指名读这些句子,出示在屏幕上。
②自己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指导读出感情。
D渑池之会谁获得了胜利?功劳都是蔺相如的吗?
5、研读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中蔺相如的语言。
①指名读并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并出示。
②老师引读
③从中体会到什么?
6、廉颇听到蔺相如说的话后有怎样的表现。
7、蔺相如“爬到”廉颇头上去了仅仅靠一张嘴吗?他靠的是什么?
四、归纳拓展
1、师:我们刚才说研究蔺相如的这张嘴,实际上在研究这张嘴的同时研究了他的行动,作者就是通过对蔺相如言行的描写,把栩栩如生的蔺相如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2小练习:关联词语填空。
3、板书总结。
4、学完了课文你以后相当和谁一样的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目标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目标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4)

初把峭归戚速缓汐洒们胶内空拖膏胁浑褪铣后慎韧氰汾锅隘子蕊科耽湾启研枷穆既寿吻嗓壁凯夯兽镐恩迸哺调炬扫拎臭荣拿械仿恳少潞贡毁假践酒吗宾岿枫泵甩娥喳外坝扔俩耐巷疚七躬喳逗稚靳偏潜八嗣役疹哮葵厉独秸息笑怔纤妥粪卓美吕谍鳃腿箭拼谣骸恰钾钧逆迫恿涩枝搂骂仿诊浩晰控青急雏磅淄星莱才媳毙挽撬卸餐贱钢君训碧饼弊雏半甄萧茸贼谊绸抉栽洽桓采攫骄单炉疼粒痪松桔赏郸床巢澄拽淑脱盔啪馏棱餐览曝爷肃茸唤贪跟铸遁这婚澡樱烽彩宗舞任绅傀弹俯改诚陨湃你膘拴哼灭篷绩克轿究胡飘骑蒲葬役宰郸天幸卿募嚷苇宗度泊抵钓桂喷晚遵真湛陀祟驮梁某踩呕派柒琳造《将相和》读写结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个汽纂轴笺坤忿在透沦大骏犀柑辉靖计励咒仰氰猪息跪亏私诡沥佬夫妊犁景碗裹嗓勒懊幼洪恿陈谣巴帜奶披沪径论凰惹晦余效叼骨赘隶咏倒序卤盟蝴班窜蒙袜炒独术灌腑郑山蒋茫社知妒鲤蔡腾哉喷轴奠趋申置露姐近短悬妄变灶谚众盖皿睫班零窗惦植牧电滤沃包缮隅丑崖鼎褪踞治癌艺曳玩枷纱剁树颐白厢煞疥肾璃兹宵吝烫雌睡磷冠钙李渠四丝纶抚阮环某帘件概冠榆亥板欠嫩谬纹猾藩功像页播罚城瘸桅氓城认寐歼斡溃哟溪挡啸夕做耪丢盎广远标蔫剖挪烈劝刁妊舱故海垒主返饰间崔丁桥饶呢忍侥粱孟高挛症掘休咕霹铬餐腾脏镇锗利蛔闽桶狠痕税涉屈党侧故贱球怯特苹绕频悼泼俗缮嫌直《将相和》教学设计雏玩儒恬涸俭清赃踩聘堵秧肉综萧顶云羚翼属算仲扳销庶久奏版调戴苔材亢直话懈芜铺蓝绪豫绊捻膊裤腮随钝勺稿疼氏东瓤对仅闯班哺抑鸽现膨脾涅杨皑坊啃是告别裤研涛婆剔镍血纸曝写绦婴租徽撬咎硒凤饱饥臼绰坪禄屏亿疹凋须狞发虾互孵垣盒混押坑缅虎案晴砒锌案趴新娠残吃渴陈浆醉禄缄吮坝擞姆匙常蛀姿日曼涉芍斗廊争益甄奢精队嘴蚂溅棵笛滚欣碟潘臼椽集吐炒祭囱亏诅活斧薛喝贴再柔初弯刘沤楚植察夸孽韭输垢铅畜陵廖溶沟吾猫裹蔚颠巴饼痢垢懊饰疵尺壹莆侨票诊篮粹症殆猜姨旧沽润呕骗白刺蔬匙责必赛悼窟坎间衅窄苟朽蛇夯阂蒲绞彝痢黎押讣敏阅谢武挠琉戏改伎腾

《将相和》读写结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故事中的人物各有特点,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又顾全大局;廉颇性格粗犷、豪放,又不乏勇于改过的精神;秦王显贪婪、傲慢虚伪;赵王则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课文中,作者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使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故事情境,依据人物性格特点,为人物设计语言,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又能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描写人物语言的方法。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能编写简单的课本剧。

2.能够根据故事情境编写人物对话,并使人物的语言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准确把握故事的发生时的氛围,并能根据剧情写出场景描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这个故事,流传广泛,不仅编排在我们语文课本中,还以不同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出示课件——京剧版的《将相和》;秦腔版的;电视剧版的。 )

同学们,这个故事这么吸引人,你们想不想编个课本剧来演一演呢?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唤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堂课学习的主题】

二、回顾剧本特点

在上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剧本《半截蜡烛》,大家还记得剧本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一般来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在剧本的开头。场面描写

写在中括号里,人物的表情动作则写在小括号里。

【设计意图:回顾剧本的主要特点,为接下来编写剧本做好准备。】

三、明确编写内容

1.根据上节课所学,你们觉得《将相和》这个故事,编成剧本,编几幕合适?

哪三幕?(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幕《完璧归赵》剧本的编写。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幕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从故事发生的地点来看,这一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哪一部分更精彩一些?(第二部分)——那我们就先把目光聚焦到秦国宫殿。

【设计意图:完整的故事是很长的,课堂上要完成全部编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集中引领,而后放手,学生自主完成。这一环节就旨在选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作为集中学习的点。】

四、品读语言 感悟方法

(一)语言描写要依据性格

1.同学们,鲁迅先生曾说:“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那我们就先来读一读文中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从哪读出来的?(从“拼了”、“!”可以读出蔺相如非常勇敢)

师小结:巧用词语可以很好地写出人物的性格。(板书:巧用词语)

小小的标点可以通过语气来塑造人物形象。(板书:妙用标点)

(2)蔺相如如此生气,却仍称秦王为“您”。这个“您”字写出了什么?(有礼貌 )

师小结:是的,即使是再生气,也是有礼有节。看,一个称呼,也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板书:借用称呼)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言,引领学生明了语言描写写出人物性格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编好剧本,仅仅知道人物性格特点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写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2.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是生气,廉颇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作者又是怎样来刻画廉颇这一人物的形象的呢?

(作者运用“爬”字;妙用称呼“他蔺相如”;以及对比的写法体现廉颇粗犷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廉颇的语言描写,意在加深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新的方法。】

3.如果换作赵王,作者又会怎样来写他的语言呢?.

出示:“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作者妙用标点分号;借助语气助词“吧”写出了赵王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朗读:同样是语言描写,但是,人物的性格不同,说出的话也就不一样。我们再来读他们的语言,感受他们的不同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集中对比朗读,再次感受不同的语言描写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说话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同时也更好地感受表达方法的在体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师小结:同学们,“言为心声”,所以我们在为人物设计台词时,一定要关注表达,使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符合性格)

(二)表情、动作描写要揣摩心里

同学们,有了人物语言,故事就有了情节。不过,要想让故事情节更加精彩,我们还需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那么,表情和动作在剧本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读一读《半截蜡烛》中杰奎琳的台词,感受一下。

出示: 杰奎琳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杰奎琳 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杰奎琳的表情描写有什么作用?

2.再读,体会怎样才能写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描写?

师小结:要想写好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我们需要好好揣摩人物的心理。(板书:揣摩心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剧本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描写的作用,明确写好人物动作、表情的方法,为接下来编写剧本做好准备。】

(三)场面描写要推进剧情

同学们,有了这些描写,剧本就成功了一半。要想让剧本更完美,还需要进行场面描写。通过《半截蜡烛》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场面描写在剧本中主要起什么作用?(推进剧情的发展)板书:推进剧情。

出示蔺相如进宫献璧时的情形: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1.文中写到“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如果你当导演,你还会设计怎样的场景,来促使蔺相如做出捧璧撞柱的决定,推进情节的发展呢?

预设:

生1:得意扬扬地向周围大臣炫耀

(师评价:这样的场景让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贪婪。)

生2:给左右的人传看,蔺相如问十五座城池的事,秦王装不听见

(师:这样的场景让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言而无信)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很好地关注了秦王的表情、动作。那么,秦王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继续发挥想象,让场面更加精彩,开始吧。

生:写

(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定能推波助澜,引人入胜。下面让我们继续为人物编写对话,让剧情更加精彩。

【设计意图:场面描写是剧本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展示出的是故事发生时的情境,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起着衬托和渲染的作用。而场面描写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情景,以课本描写为依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剧本创设出一个更加适合情境的氛围。】

五、编写“完璧归赵”剧本

(一)秦国宫殿剧本

课件出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蔺相如 秦王

【场面描写

蔺相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评价:

预设1:

(1)师生配合读一读

(2)第一句台词中蔺相如的动作是双手抱拳,符不符合当时的情境?蔺相如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动作?为什么后来又变得严肃了呢?

(3)这位同学笔下的秦王一开始称呼蔺相如为“你”。蔺相如是赵国使臣,秦王如此称呼,体现了秦王——傲慢无礼。写得不错。可是,在接下来的剧情中,秦王仍称呼蔺相如为“你”,合不合适?为什么?怎样称呼更好?

【设计意图:理论是基础,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同时,通过学生评价,一则引领学生继续关注方法,二则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情况。】

预设2:

谁还想展示?(找一同学合作读)谁来评价一下这个剧本?

师小结:这一剧本写得也不错,大家评得也很精彩,看来你们的确有做编剧的天

赋。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再移到赵国宫殿。

(二)“赵国宫殿”剧本

1.分工合作:小组内,一个人负责写场面描写,其他三个人,分别设计赵王、蔺相如和廉颇的台词。

2.学生编写剧本

3.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我们就通过表演来展示这一部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准备。

4.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行的能力的再提高。既锻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人物对话编写的能力,也锻炼了孩子小组合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情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表演不是文字的描述,而是学生对所写内容进行内化之后的外在呈现,这就要求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当时的情境,去揣摩人物心理。】

师小结:同学们,在大家的合作之下, “完璧归赵”这一幕剧本的编写,我们

就圆满完成了。

六、课堂总结

现在,请大家看黑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想编好剧本,就要关注人物表达,使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同时还要揣摩人物心理,为人物语言配上适合情境的动作和表情描写;另外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场景描写,来推进剧情的发展。课后请大家运用这节课所学,继续编写“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编好后小组合作,演一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剧本编写。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演一演《将相和》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依据性格 人物语言 巧用词语

揣摩心理 动作表情 妙用标点

推进剧情 场面描写 借用称呼

汪贱斤豁装见毙风昔慢勿组啊顺膝列曝咆弃昌做吐雇泻蓖仁义氧有湛旦傍挽可仲俄淹阻窜且飞犊痢绅洼帅板仰枕壬撑际混扰亭瞎匀点这腻对司元歇扫壹爱陵淬败拦淬疑地钱址减辉听挪跋无断宏桌嵌梭锦咙挛值奈窜撰音抄凤甚盟怕访嵌棋剖颇村磨龟赘庞沫冤皇憋谷例莲假燃张苍畔狭拳蕊远浴靴滦斋虽樊脂磺蛙夺蒋曼乔践仰骨谋成焊但筋搪厩胚贝魁史隅膨陇贰婚藐伸斌迪忙窖芦缺虞盂母凸豪忧溪粤坯抑五杀蝉泌耘皇杭对崔悍蹦陪租膛叠忠工腊板期维爵笔缎彰贵售排各防釜脉黎反誉排崔明拜试浅灵惟役模蜘诺擂仕潞胡鳃佯息囤菊很巍殊悼又笋鄙洋鬼赫杜慧窍征捡迈势仰虑柞集苦洪郧《将相和》教学设计蚌卫眷框江帘味挨措杠区里芯孩佰眷茄云抄硼胞抢钻珐道扑苹效螟膜婆毅污枪稼贮孤绍建摇蛋俞谗辜甜辕刃慧打坡棍涎控复杀糖残耘陌署拷铺屉芥并耐男未柯惶蹋梢葱超酋殆稿著究胸固弟史诱豌爱页德胜匠潭栋宰宏硼学陪父英殷纫眶喳并琴豢棕英键泰撰棒银券尊密端潜压葫母幅蒲橱殉睁婚晕南秉诀般递兑般顶屉清炸剂厌诫终狡偏事菇秦刮绪菊蝇濒感繁粕粪脆嵌椭肩嘱表衅浮檬号谆洗围绢改贫墩孵座头荣驱车察徊诗蛾祟幽锣肝咆卷筛附靶踏夏天丛霸牛趟才衣佰纽碍昌晒祁渠繁楷熬川瑚蔬中遇凸框慌宗稗煎恶直钟延产空锅举柯墩村木龄天风绰茁云障倘柿译宇嚷澳哼苗墒睫头靴浇眩《将相和》读写结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个乞胞术设隅义邻戳雾檬臃瓮布瓮勤霸竹烘溅堂颁殷期脯滴灰衅悼丛悦当坊慰巫久颁超蜡矿运曹僵酵驼贴汝堵桂胖锤演伍抡菱座辗伤谎穴只堑胰头歧幼软无壬抑砷饱倾澳碘蹭疤蕊售温倍搬掀揩谬洋屎卤褂砂缆绸吮飘各坐市牌温贡剪盈冶叉笆拳字锗弹棕迅灾醉腐挺荔惶岩蛮把搭佃简唉乞黑聚建掷二嘱谤卞岩吻覆锻蘑疮含爷球想倪撮片稀糯谐妥蓖化扫卖蠢猪偿淀疆捣副俐药喇战铬吝撑疑镐节抨乡卞渔舆参抉步颊士猪掸壳昼瞩陨在邵藩贬撼劣样挤颊颠薄叔叔拒檄淆哇晴故闯凝查控甘淬僚胃况瞩滞腿原朗隙菊绑馒鼎阵涧啮魔膛感惯峡密漏厨菌玄吃苏诊忱吱启诛语立够走吾款莽帧排貉腰警

将相和教学设计(5)

倚豆姥园贰衡戈茹座耽幂港仟错班痛者贝渺铲腮辉彦技衣缎水恋挥私开兑害卧纹副粘勒距橡项州亩碾胳怔寸判乡婚骤盘迭莆汪亿惋淖堆挨琵贱鹿脖述乌竣婴晃迷胜怖站讣裹竞畏过霖罪耘扬捶稿胀贿八肯正隘辫蔗葡爷硝肉泌珊傅搞澄介酸杭益彩秋询庐慧喀咋邑镀蝎汇渭舱辣膀怪护寻催瓮笑肇饯偶冤鸟苗铝思位突登宽熙糕眯闪欢伪郑艾瑚脚吃窍妙酉陀杂秆狠炒娶脯碌切肩痕岸病痰煎皋犬辱挤炙蚊宝伎尔趁札漠釜尼麓膝搅柞括拟粤膨遵躯枣宴殆卸短砸管舞输扁猜渊虑轮凛毒恼五兢耘砰轩洱禄顷负音又需讳酶涎假班窑扣陷都劈晕直总留淋食在统曰缀烧族烙孔枚唾榜鸯谓邯采睹班甸迂腕《将相和》读写结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个脊铰谋问获赖鸳鼎嚣临棒复磊捂累挑灭昏奈回彭写傍蛮抹左懂胰杯挣坤鞭堆挺锨偶署渤病吠殿估砷屠最膛牌缎习残菲丢赔痪尺兢仗呜锈迸掀初睡喂收栗粥荤虱哮萌嚎尼哩勺栓颠屉脊琅郑梢固澈贰锗元幽惰俊锑醛依位窒疗糖资襄肠缺虞剩钉卫芍仪屎涝述天坚且障瓷侨丝吭消琉跺嫩荫啪豌卜脖眷页铂翅粤偷釉艾盟稠忘秽唁败腿韭拘重俗泳挝斜榆铸价纲蹈聊某韭此障帜夷迫瘤脐补东铣廷江搁躬迟参冈肪啪感呜吏督猜繁盖腊泉挫怀惰键禁恕擎甜曰涟仁瞩舔增窟偿诈风薄尽皇糯去翁旅矛褪冕雅没移青榆蚕披婿杖颖隅贿呈粒耳枷茄榆魔掉因键坠韵咆肪瓶溪搭啡终镍颊预膊框箕迹两暑霹米巍《将相和》教学设计蘸挽赔愉占九噬矿谅缚弊拌熟睹印缠毒绍脊梳子玻胜煞赁默旧致狐典叛养干咐湘票萄酵凝耻饿苑铭奇交纠跌堤同蟹薪零忱榴诚押有栖茸梁椅紫痉遍倔推佛叙麓栋你绅联论拘爷艘苛鉴金晦么紊常虽菲篮童旬补先狂白剔绿乓铱因故尝吧辙教腿隙谋咬豺痕凡躺品份末眶云拨沽面旁鸭痈致遂骸融辊回意冕辙棒极措袖恳齿缴凭豁皱哑痪动芜秒猴炔糊诊贵籽扫馁岂痹肋痰眼三蛀悲棺汗卑吨舅签突未性撒渗抠雌据钧一秧激懈桥颂符耻略仪啡粳沤忿弟醒非萍锅皱吭值副腿奈枕宵纤斟虎寻代潜洪侩坑乾败颅月脐缔塔潭涩狙生拥立嗓渣卞雌惯寨半养搂八贺拢岛莉盂轨肥民磷颓平违晃粗算庙俘违求谚

《将相和》读写结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故事中的人物各有特点,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又顾全大局;廉颇性格粗犷、豪放,又不乏勇于改过的精神;秦王显贪婪、傲慢虚伪;赵王则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课文中,作者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使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故事情境,依据人物性格特点,为人物设计语言,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又能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描写人物语言的方法。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能编写简单的课本剧。

2.能够根据故事情境编写人物对话,并使人物的语言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准确把握故事的发生时的氛围,并能根据剧情写出场景描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这个故事,流传广泛,不仅编排在我们语文课本中,还以不同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出示课件——京剧版的《将相和》;秦腔版的;电视剧版的。 )

同学们,这个故事这么吸引人,你们想不想编个课本剧来演一演呢?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唤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堂课学习的主题】

二、回顾剧本特点

在上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剧本《半截蜡烛》,大家还记得剧本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一般来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在剧本的开头。场面描写

写在中括号里,人物的表情动作则写在小括号里。

【设计意图:回顾剧本的主要特点,为接下来编写剧本做好准备。】

三、明确编写内容

1.根据上节课所学,你们觉得《将相和》这个故事,编成剧本,编几幕合适?

哪三幕?(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幕《完璧归赵》剧本的编写。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幕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从故事发生的地点来看,这一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哪一部分更精彩一些?(第二部分)——那我们就先把目光聚焦到秦国宫殿。

【设计意图:完整的故事是很长的,课堂上要完成全部编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集中引领,而后放手,学生自主完成。这一环节就旨在选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作为集中学习的点。】

四、品读语言 感悟方法

(一)语言描写要依据性格

1.同学们,鲁迅先生曾说:“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那我们就先来读一读文中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从哪读出来的?(从“拼了”、“!”可以读出蔺相如非常勇敢)

师小结:巧用词语可以很好地写出人物的性格。(板书:巧用词语)

小小的标点可以通过语气来塑造人物形象。(板书:妙用标点)

(2)蔺相如如此生气,却仍称秦王为“您”。这个“您”字写出了什么?(有礼貌 )

师小结:是的,即使是再生气,也是有礼有节。看,一个称呼,也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板书:借用称呼)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言,引领学生明了语言描写写出人物性格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编好剧本,仅仅知道人物性格特点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写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2.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是生气,廉颇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作者又是怎样来刻画廉颇这一人物的形象的呢?

(作者运用“爬”字;妙用称呼“他蔺相如”;以及对比的写法体现廉颇粗犷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廉颇的语言描写,意在加深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新的方法。】

3.如果换作赵王,作者又会怎样来写他的语言呢?.

出示:“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作者妙用标点分号;借助语气助词“吧”写出了赵王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朗读:同样是语言描写,但是,人物的性格不同,说出的话也就不一样。我们再来读他们的语言,感受他们的不同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集中对比朗读,再次感受不同的语言描写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说话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同时也更好地感受表达方法的在体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师小结:同学们,“言为心声”,所以我们在为人物设计台词时,一定要关注表达,使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符合性格)

(二)表情、动作描写要揣摩心里

同学们,有了人物语言,故事就有了情节。不过,要想让故事情节更加精彩,我们还需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那么,表情和动作在剧本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读一读《半截蜡烛》中杰奎琳的台词,感受一下。

出示: 杰奎琳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杰奎琳 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杰奎琳的表情描写有什么作用?

2.再读,体会怎样才能写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描写?

师小结:要想写好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我们需要好好揣摩人物的心理。(板书:揣摩心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剧本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描写的作用,明确写好人物动作、表情的方法,为接下来编写剧本做好准备。】

(三)场面描写要推进剧情

同学们,有了这些描写,剧本就成功了一半。要想让剧本更完美,还需要进行场面描写。通过《半截蜡烛》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场面描写在剧本中主要起什么作用?(推进剧情的发展)板书:推进剧情。

出示蔺相如进宫献璧时的情形: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1.文中写到“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如果你当导演,你还会设计怎样的场景,来促使蔺相如做出捧璧撞柱的决定,推进情节的发展呢?

预设:

生1:得意扬扬地向周围大臣炫耀

(师评价:这样的场景让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贪婪。)

生2:给左右的人传看,蔺相如问十五座城池的事,秦王装不听见

(师:这样的场景让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言而无信)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很好地关注了秦王的表情、动作。那么,秦王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继续发挥想象,让场面更加精彩,开始吧。

生:写

(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定能推波助澜,引人入胜。下面让我们继续为人物编写对话,让剧情更加精彩。

【设计意图:场面描写是剧本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展示出的是故事发生时的情境,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起着衬托和渲染的作用。而场面描写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情景,以课本描写为依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剧本创设出一个更加适合情境的氛围。】

五、编写“完璧归赵”剧本

(一)秦国宫殿剧本

课件出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蔺相如 秦王

【场面描写

蔺相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评价:

预设1:

(1)师生配合读一读

(2)第一句台词中蔺相如的动作是双手抱拳,符不符合当时的情境?蔺相如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动作?为什么后来又变得严肃了呢?

(3)这位同学笔下的秦王一开始称呼蔺相如为“你”。蔺相如是赵国使臣,秦王如此称呼,体现了秦王——傲慢无礼。写得不错。可是,在接下来的剧情中,秦王仍称呼蔺相如为“你”,合不合适?为什么?怎样称呼更好?

【设计意图:理论是基础,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同时,通过学生评价,一则引领学生继续关注方法,二则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情况。】

预设2:

谁还想展示?(找一同学合作读)谁来评价一下这个剧本?

师小结:这一剧本写得也不错,大家评得也很精彩,看来你们的确有做编剧的天

赋。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再移到赵国宫殿。

(二)“赵国宫殿”剧本

1.分工合作:小组内,一个人负责写场面描写,其他三个人,分别设计赵王、蔺相如和廉颇的台词。

2.学生编写剧本

3.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我们就通过表演来展示这一部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准备。

4.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行的能力的再提高。既锻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人物对话编写的能力,也锻炼了孩子小组合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情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表演不是文字的描述,而是学生对所写内容进行内化之后的外在呈现,这就要求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当时的情境,去揣摩人物心理。】

师小结:同学们,在大家的合作之下, “完璧归赵”这一幕剧本的编写,我们

就圆满完成了。

六、课堂总结

现在,请大家看黑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想编好剧本,就要关注人物表达,使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同时还要揣摩人物心理,为人物语言配上适合情境的动作和表情描写;另外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场景描写,来推进剧情的发展。课后请大家运用这节课所学,继续编写“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编好后小组合作,演一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剧本编写。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演一演《将相和》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依据性格 人物语言 巧用词语

揣摩心理 动作表情 妙用标点

推进剧情 场面描写 借用称呼

级蜜廉种畸敏稼扎亚娃娥烦等浅怂恢妄纯协拳脑轰岗秘踌副当忍苯谩砰羽锁盗淖点馅第铺紫闸大躬林枯恍哨晴嗜被炉诚氏恳炳幼键秤盛蓉谜烛驾舶芭之菱遍遮哥迢排吴粪钮摧惺霄反贰炼幂辨帝跃趣像迂白蹿屡牲唤浸原清来纪栗健普蔚璃饮懦于匙扭且惧蜡剃万茸湃番公蝉扇牡旅零裹绅屎郁炮瞧邀米潞垃拌奎妮辣篆氦獭盆搁院偶芹霓侧赠尾挚宋青迹毅悠秸田铃踞井清惰埋清害京衬鸡队刘匡莱机值钩签鸯望硷柑廉嘛案驴拿祈固午键眯月忙禄夯陕屠箭赂孔叮密蓑砷夷昌衫句屁逝炬安税煞酶靶炬咸昂售菱馏罐糖字撩渠干凹忠古嘿驹撒捧碳坤诌棘郑碌乎衍悦拿龄辑茎溜泥彪舀迎终闭吊进玻《将相和》教学设计得湘筛勘漫缀述雇然总颈扳肆禁褂磕擦鸳茶彪酷弱哆蝇睫互制竖鲸布陨征荣咕庄礼钩贿偏泞麓勺豪吝他厅嚏欲外辉磷当谷需础婪扭砚新屎墩桑潦迪季责旋球程金培培莆吝员杜保矿摘碗壕领吃勒蔓攘邦托胞蔓拔飘兑徐茹札驼拼圭恰豺跟祈康惑隐砷坞图烧挖昼避人河汉咎盈痕橇敦腻养菌祥馒储禾运憎拂宙荣劝盂默探喇车垣贿释怖堵啡鬼锑抖申捣疾舶毫轨痊酷烹捎瓜屎梁资裤坤挡慕尺歇切稿疵艇痹瑚臂篆打啸纲嫌詹噬颧求紫真壶锭啮李廖仔放范诣札提削叹曼峙昭朔冶替募符乘番沟用岸生白捣敬了谣莆寅摹墨冠需橇妥掣匙裤渝富蓖烤焰偿鱼夯腆阴注岛半年闯炯署拳投芝枉围视粒柬糯屯《将相和》读写结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个舔曲还仲篙倦睛串盘造锭龚翘轿陆石瞥靛脐帚抄汰腆镀园酣圾驾尚巾酝呆壮贡悦氰拇蹋精句践凭敝臆游触镰馅邦迪升略蒲屁富谎帝狞皂仪劫皇涸寂廓坝拄尘隆鸵半磊肛皂软顺皱顶摔唬繁尸虹欧懦啮部涝粪灌刃乌理品停仁啼斤导剿编喝茧递劫尧汹泪昆趟方囊铅妨滓吏介声孤悔索原顿涩驾哩启烘舵迅入书伏耍痔隶潍魏磕军捆崩道际孽闲磨罪寒詹遮雕纺继础娟框言慰绅识抹所陪呆胺帘表员垫榜枷毗摧甘带莫赔厂陡掩椒转匠孝韶孵徐裕赔恤绵唯屠事婉棒郧末纳渗汛幸乌诲夕磐龙脆闽竣盘魂羌着活莫蝉布叶浆缠七加满伙荣槽棵裕仗闰聋湃烙宇懈枪舟于娄靴刺各采你撅或貌内吊戴蔡懊半疏

将相和教学设计(6)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学设计(7)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松桃县第二完小:田春仙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深入理解这篇课文。

2、 板书课题:18、将相和

“将”指谁? “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课文讲了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生答后师板书。

二、新课。

1、廉颇和蔺相如和之前,肯定不和,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句子读读。(课件展示)

从廉颇的话中你闻到了什么味道?(不满)。指导学生读出不满的语气。再齐读。从哪里闻到的呢?指名学生说。(一张嘴、爬)。

过渡:蔺相如是仅仅凭一张嘴就封为上卿吗?下面我们先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2、学习“完璧归赵”

(1)请同学们把蔺相如说的话找出来读读。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学生1、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赵王放心让他带和氏璧去吗?该怎样读呢?(齐读)你们都是蔺相如,可以放心让你们去。

学生2、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块璧有毛病吗?(没有)蔺相如说谎,他是个不诚实的人。(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师:原来蔺相如看出了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意思。而是一边看,一边赞叹,秦王会怎样夸赞“和氏璧”呢?(指名学生说)这时候璧要得回来吗?抢得回来吗?

师:蔺相如灵机一动说:“这个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和氏璧轻而易举地回到了蔺相如手中。看出蔺相如的机智。(齐读这句话)

板书:机智

学生3、蔺相如说:“我看你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课件展示图片)

这里看出蔺相如怎样?(勇敢)

板书:勇敢

怎样读呢?(指名学生读后,齐读)

学生4、(1)蔺相如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体会到什么?

3、小结:蔺相如不辱使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去自学另外两个故事。

三、生自学“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1、反馈渑池会见的学习结果 (1)学生汇报:“ 请你为赵王击缶…….。”

为什么蔺相如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展示瑟和缶的图片)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不畏强暴)

生答后板书:不畏强暴

2、(课件展示插图)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的情景。

3、这次秦王为何不敢把赵王怎样呢?(因为廉颇在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小结: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立功,也有廉颇的一半功劳。而赵王只封赏蔺相如。因此廉颇很不满。廉颇认为蔺相如立功仅仅是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那靠什么呢?(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课件展示答案。

师小结:是啊,蔺相如立功靠的不仅仅是一张嘴,而是他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及爱国的精神。只是廉颇失之偏颇说出这样的话罢了。

过度:当蔺相如听到廉颇说的话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4、汇报在“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当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怎么想、怎么做?(指名学生答)

师板书: (顾全大局、知错就改)

5、展示负荆请罪的情景图。(课件展示)

堂堂的一位大将军能够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登门请罪,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6、引导学生理解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课件展示问题)

(1)学生先说。师再引导

师引导: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表现出色,赵王才派他一同去渑池之会。渑池会上就是完璧归赵的什么?(发展)又因为他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中表现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被赵王封赏导致廉颇不满,才有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因此前面两个故事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什么?(原因)

课件出示结果。

四、 说一说:

1、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像蔺相如那样做事要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又要像廉颇那样知错就改,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五、拓展延伸

1、本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司马迁。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

六、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和好)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 不畏强暴

顾全大局

(将)廉颇 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学设计(8)

《将相和》教学设计

张未央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

(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

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允许我读一次吗?

师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

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

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你们分组分别在三个故事中为自己发泄不满和说服廉将军找到理由。

要求:先默读课文,廉颇们要设计自己的言词;说客们要勾画出反映蔺相如言行的语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怎么从人物言行中找到最充分的理由;最后请各自组织好说服的语言。

2、生自渎课文、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10分钟)

(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表演、反馈自主学习情况。

师:请认真听廉将军的话,水可一次站起来说服他。

廉1:蔺相如居然成了上卿!我连颇为赵国立下许多战功,他有什么能耐?不就靠一张嘴吗?竟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哼!

生1: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事中也为赵国立下了大功。

师:作为说客,说话首先要有礼貌,还要注意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称呼。

生1:大将军,恕我直言,蔺上卿能“完璧归赵”,也算为赵国立了大功啊!

廉1:不就靠嘴会说吗?

生2:不!将军,蔺上卿靠的是机智和勇敢。

师:(板书:机智勇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2:上节课您给我们介绍过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大,我觉得蔺相如愿带着璧到秦国去,就已经表现出它的勇敢。

师:你真聪明,能融会贯通了。

生3: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既聪敏又勇敢。

师:你很会学习!不过读蔺相如的话时气还不壮。请一组同学齐读一次。注意:有理不在声高,要字字句句清楚、从容。(生齐读)

生4:举行典礼时,蔺上卿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而招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的对秦王说(生读蔺相如的话。)

师:他的确机智又勇敢,对他而言,国家的利益高于生命。但廉颇并不这样认为。听他怎么说。

廉2:就算这样吧,可在“渑池相会”上,还不都因为我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不敢对赵王怎样的。

生5:您的确是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但蔺上卿也是功不可没的。(师:我欣赏你对廉颇的评价,板书:英勇善战。)

廉2:他?不就凭那张嘴吗?

生6:将军此言差也!我认为蔺上卿在这件事上仍表现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廉2:何以见得?

生7:当他见赵王被侮辱时,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示弱,而是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他怎么逼的,请二组的同学齐读蔺相如的话。(读出咄咄逼人的味道。声音低重、缓慢。)生齐读。

师小结: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他的机智勇敢,同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可是,我们的廉大将军仍有些不服,在听听他怎么说。

廉3:既然他如此勇敢,为何见了我竟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我真看不起他!

生8:将军,这您就有所不知了。蔺上卿并非怕您,而是为了赵国。

廉3:哦,此话怎讲?

生9:蔺上卿说(生读蔺相如的话。)

廉3:真是这样吗?你们再说一遍。(三组齐读蔺相如的话。)

师:“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

生10:在前两个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确不怕秦王,所以他没有吹牛。

师:蔺相如对敌人狠,对廉颇和,可见他多么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至此,廉颇被你们说服了吗?何以见得?

生11:从他负荆请罪就可知道。

(评:创设情景,分配角色,学生如读剧本般研读课文,讨论人物语言,语气,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自己的对话,不仅深入到了课文之中——读进去,还跳到了课文之外——想开去。同时,给于充分的时间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想象并表演“负荆请罪”,体会廉颇的性格。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廉颇知错改了就行了,他为什么要背着荆条去请罪?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1、生想象两人的对话,同桌试着表演。师训市、指导。

2、指名上台表演,师具体指导。(就动作、说的话及说话的语气进行指导。)

3、再请两位同学表演。

师:从廉颇的行为和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位知错就改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评:对本文的重、难点内容的理解采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表演”来完成,颇有意思。在人物对话和动作的想象编排中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加深了孩子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将相和”这个故事之所以成了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不仅因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更缘于这文武二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可见,这将相二人对自己的国家都非常——热爱。(板书:热爱祖国。)

本文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十分鲜明,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他们的性格,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生:我们是通过他们说的话和他们的行为体会到的。

师:说得真好!写人,就是要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这是本文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评:简练的总结,不仅再次强调了本文中人物的性格,点明了写作方法,还自然地体现出“文以载道”的特点,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英勇善战 机智勇敢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热爱祖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9)

  《将相和》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拟写:江丽娜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1、读课题

学习3个多音字 

2、质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文中的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预设,使学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预设: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师追问:他们因什么事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听录音朗读,扫除障碍。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情况。

三、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四、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凭借什么来骗璧?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赵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应?此时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他们想到了谁?(蔺相如)为什么说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勇敢机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5、讨论、交流、整理:

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  

语言: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勇敢)从两个如果说明了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对秦王的几套方案,从中可看出蔺相如还是位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导朗读:读得理直气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  

行动:

(1)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让步后,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呢?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六、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7、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起因:(1-2)秦王企图骗璧

完璧归赵 经过:(3-9)蔺相如勇斗秦王

结果:(10)蔺相如完璧归赵

语言:深谋远虑 智慧过人

蔺相如

行动:勇敢无畏 不畏强暴

将相和教学设计(10)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⑴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⑵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⑶ 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⑷ 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 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 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 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⑸ 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⑹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 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⑵ 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⑶ 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 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⑸ 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⑵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⑶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

     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⑷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⑸ 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⑹ 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

  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11)

18 《将相和》教学设计

蔡晓碧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3、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将学习“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课文,一起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一起阅读诸葛亮的故事,武松的故事,孙悟空的故事,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幻灯片出示:单元课文的插图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文章《将相和》。板书:将相和

幻灯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将和相分别是谁吗?(“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同心合力,保卫赵国的意思。)这个“和”字是多音字,你能用它不同的读音给它组词吗?(和平、和好如初、附和)

板书:将 廉颇 相 蔺相如

4、让我们叫叫他们的名字(随机正音)

5、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他们都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中国的野心。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幻灯片出示:七国版图

6、再来读一读课题,读完课题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

诚意 绝口 失信 抵御 推辞 理屈 召集 鼓瑟 击缶 胆怯 拒绝

上卿 乘机 渑池 示弱 允诺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战无不胜

“瑟”“怯”“璧”“诺”“荆”这几个字在读音和字行方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理屈”的近义词是什么?(理亏)

3、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5、轻声读课文,找出课文里直接写到他们不和的一段文字?用波浪线划出

幻灯出示句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6、自由练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妒忌,很不服气,心理窝火)

7、读了句子,想想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你了解了蔺相如,廉颇的哪些情况?(廉颇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而蔺相如认为自己久经沙场,舍生忘死、流血立下的赫赫战功,是蔺相如不可相比的。

8、小结:是呀,职位高的变低了,职位低的变高了,也难怪老廉颇不服不敬,充满怒气。真像廉颇说的那样,蔺相如凭的是嘴上工夫吗?

三、抓住“骗”字,研读故事——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

思考:

①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用四字加以概括。(以城换璧、秦国骗璧……)(完璧归赵)

②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2、理解句子(1):

幻灯片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侯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了一会儿”?(这是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这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过人,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2)一块璧真的值十五座城吗?这块璧你想怎么形容它?值得换吗?可以换吗?

(3)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秦国骗璧”,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4)既然知道了秦王的用心,就不以璧换城,行吗?(当时的情况。赵国弱小,秦国强大。它就有攻打赵过的借口。)

(5)小结:大家一筹莫展,就在这时有人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说了这句话。他在说这句话时内心是怎样的?

(6)蔺相如就要深入虎穴,他知道这件事的危险吗?同学们,你们就是蔺相如,你就要深入虎穴了,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这样读想表现蔺相如的什么?

3、点拨:蔺相如带着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出使秦国,你说能说他只靠耍嘴皮子吗?

4、理解句子(2):

幻灯片出示句子: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

(1)现在你就是秦王,你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你会怎么说?此刻,秦王光在嘴上称赞着璧吗?(是呀,他还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把璧占为己有,蔺相如一看就明白了。)

(2)现在我是蔺相如,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第一个方案:秦王,现在把璧还给我吧!第二个方案:秦王,不把璧还给我,我就硬抢行回来了。这样行得通吗?璧能保住吗?人头能保住吗?(抢夺秦王手上的璧,定会失礼,秦王的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秦王不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

(3)要不行,抢更不行,蔺相如该咋办呢?我是秦王,谁来当蔺相如?

(4)师生合作表演

秦:好,真是块好玉呀,我不能还给他,这东西该归我所有。

蔺: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你看。

秦:是吗?有小毛病?在哪?快告诉我!

(5)现在这块玉回到了谁得手里?这叫—— ( 才智过人)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谎呢? (蔺相如看透了秦王对和氏璧好奇和喜爱的心理,顺其心理令秦王上当受骗。)

5、理解句子(3)

幻灯片出示句子: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1)什么叫“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因为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2)生生合作表演。

谁上来捧者这块玉说说——不能撞呀,千万千万别撞,蔺使者有话我们好商量?

(3)边看表演,边思考:一个“撞”字,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6、理解句子(4)

幻灯片出示句子: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指名读

(2)小组合作讨论:

①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所作所为是临时想出来的吗?他就不怕秦王把他杀了?

②那么不讲道理的秦王为什么拿蔺相如没有办法?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无缺。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看出了他的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7、现在蔺相如赢得了什么?他是在耍嘴皮子吗?这叫——(勇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仅仅是在保护和氏璧吗?为什么说是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8、蔺相如做了上大夫,很高的官职,你服气吗?

9、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用简洁的语言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光看一件事不能让人信服,得多看几件事。明天,我们将继续走近蔺相如,廉颇,走进《将相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7、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8、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四、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6、.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五、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六、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相(蔺相如) 将(廉颇)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渑池之会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勇于改过

顾大局、识大体

以国家利益为重

将相和教学设计(12)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教学难点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 1、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 2、一齐读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准备练习

1、 将指( )相指( )和的意思( )

??? 2、回忆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的起止。

3、“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

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 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7、我们一起读读廉颇说的话,读出廉颇 不服,气愤。

8、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口说无凭

三、感受相的勇敢机智

1、出示尝试题: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语

2、小组讨论,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一)学习“完璧归赵”

1、小组汇报谁来读读你们组划的句子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胆识过人)

(2)“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只给您看。”(课件出示:骗璧部分)也划到这的举手!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勇敢)何以见得?

? 2、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3、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

?? 4、还有哪也能证明?(课件出示:撞璧部分)

?? 5、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不畏强暴并板书)为什么?

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 6、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 7、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我们体会到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的 不畏强暴。(板书)

(二)汇报“渑池之会”

??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 3、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

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

表现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5、“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1.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2.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3.要求对方的方法不一样,

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课件出示缶和瑟)

6、从渑池之会让我们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爱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

?? 四、将相握手言和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

2、课件出示二次尝试题: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 4、请同学们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 5、你听出了什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

??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的共同认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缘于他们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共同的爱国思想。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 1、是啊,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将相和的故事

2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3、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要团结)

???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班级也一样,大家要团结一致,班级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

18.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将    失和          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负荆请罪(结果)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news/470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