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关于航天精神的感悟500字【四篇】

热门推荐 时间:2022-04-09

【www.bjjpsf.com--热门推荐】

感伤是一个汉语单词,发音为Gǎnwù它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的感受和经历。它来源于刘翔的《女性传记》·张唐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航天精神的感悟500字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篇一】航天精神的感悟500字

  2020年7月23日上午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让每个人都为之兴奋,也不禁回首过往,遥望中国的航天历程。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寰宇。从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更向其它国家宣布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累的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火箭不负众望,成功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而这,更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对太空的探索不会一帆风顺,在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失败。2017年7月2日,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但是,一次的失败不代表全盘皆输,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发射终于取得成功。这是中国承重量最大的火箭,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有着卓越贡献,他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新高度,将探索更深的宇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一路披荆斩棒才走到了现在,从1970年至2020年这50年间,我们正是靠着坚持这种精神才取得了进步。航天精神,助我们成长。
  致敬,航天精神。致敬,中国航天人!

【篇二】航天精神的感悟500字

  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无数颗充满了雄心壮志的中国心。而我也有那么一颗壮志凌云的心。
  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我就会安静地欣赏天空,这样,我就会感到空前的平静,忘乎所以,融入这美好而又静谧的天空,而它呢,总能平复我内心起伏的情感波澜,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为了明天,为了未来,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因此,我对天空有着一种独特的感觉和幻想。
  仰望星空,一颗颗美丽的星球挂在蓝莹莹的夜空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似乎能把人的心灵变得空明、纯洁。天空,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似乎那里才是我真正的归宿,是我能够吐露真心的天地,更是我美好的愿望和幻想。我相信你们已经猜出来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宇航员。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宇航员,我就能在宇宙中尽情地遨游,飞过一颗颗美丽的星球,飞过一片片漂亮的星云,尽情地去领略那洋溢着神秘气息的宇宙的无限风采。我就能为祖国完成一些伟大的科学天文实验,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我还能去探索一些至今都没能解开的谜团:宇宙真的没尽头吗?外星人真的存在吗?黑洞里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探索,去更深入地了解宇宙。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每每听到国歌在我耳边缓缓地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肃立在操场上,对着国旗致敬,我的心就像那红五星的熊熊烈火,燃起那颗充满雄心壮志的报国之心。我就会付出比上次更多的努力,向梦想迈出坚定的一步,为了梦想,勇往直前。
  其实我们都是那茫茫宇宙中小小的星辰,虽然渺小,但是经过不懈努力,终究能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宇宙,星空,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见你,实现我的中国航天梦!

【篇三】航天精神的感悟500字

  说起太空,人们大概想到的都是“火箭”“宇航员”“星空”……一类的词语,却不知道载人航天背后的精神。

  载人航天工程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被国家十分重视的方法,这关系到中国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科技方面的优越性等。所以这更要求人们在这个巨大的火箭背后的严谨程度,大到火箭外形的改造,小到飞船上的一个细小零件,如果达不到标准,哪怕是0。1微米,就会功亏于溃。

  在《太空一日》文章中,杨利伟听到火箭外部传来的敲击声,沉闷而又富有规律。在后面,有关科技人员一直反复的让杨利伟听不同的声音。千万多种不同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他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一丝不苟地寻找着那个独特的声音。直至现在,有关部门还未能探究出这个声音出现在哪。

  我们都知道飞船在上升过程中会有许多突发状况。如果有前人告知还好,最起码有了心理准备。而杨利伟呢?是首次上载人航天的宇航员,别说有人告知了,后面的人都等着他告知呢。所以他面临的危险和恐惧比别人都要多的多,当船舱内出现“本未倒置”的情况时,后来的地板和天花板还都被改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种感觉,这一处小细节也无不体现出了科学家们的体贴以及替他人着想

  从《太空一日》中读出航天精神:一丝不苟,严谨、体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面,像宇航员以及科学家们学习吧!

【篇四】航天精神的感悟500字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召与誓言终成现实。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50年来,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东方红一号成为中国航天里程碑
  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完成,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提振了中华民族信心。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夯实国家安全发展基石。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协作的成果,彰显了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太空奏响的悠扬的《东方红》成为激励一代人最振奋的音符,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奠定了中国航天根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艰辛起步,目标明确。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无参照样本、无完整资料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工程整体优化,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成为航天工程管理的“传家宝”,自主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压舱石”,不怕困难的豪情与斗志成为航天发展的“动力源”。中国航天出成果、出装备、出人才,造就一批科技大师、工程“两总”、大国工匠,打造了老中青三代梯次接续、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为了托举“中国第一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有的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有的告别繁华喧嚣的城市,扎根深山、转战大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以许党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永存史册的业绩功勋,诠释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积淀了独具特色的军工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永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象征。
  航天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标志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不断刷新高度,助力国家发展。
  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地。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接续实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任务圆满完成;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四号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完成全球组网服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陆续投入使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意味中国具备探索更远深空能力,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试验成功标志中国掌握两栖发射能力。从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起,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330次发射任务,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用时7年零6个月,第三个100次仅用时4年零3个月。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显著带动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生物等重要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牵引着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形成“箭、弹、星、船、器”的完整体系,在轨卫星超过3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高分专项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航天技术与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孕育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太空制药等新业态,产业经济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高分、北斗组合精准化标绘、高精度定位,全网见证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国速度”,为战疫提供新“武器”,科技报国、科技惠民、科技抗疫辐射效应凸显。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交流,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意电磁卫星、中法海洋卫星相继成功发射。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启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等多边合作项目,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实施50余次发射任务,提供近20次搭载服务,宇航产品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新名片。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及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活动,发布《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向全球开放共享高分卫星16米数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挑战作出重要贡献。
  50年来,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财富。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政治优势是根本保障,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血脉基因,系统管理、狠抓质量是制胜法宝,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是不竭源泉。
  以航天梦助力强国梦复兴梦
  始终抢抓机遇、自主创新。2020年,我国将实施探月三期、北斗导航、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国航天将围绕集中力量办大事,抓住重大科技工程、抓住急需尖端需求、抓住关系未来的根本和基础,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对技术、科学的牵引和“扳机”作用。强化底线思维,坚持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坚持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加大航天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问题。
  始终集智攻关、协同创新。航天是大融合大联动的创新。要按照“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要求,更加注重有效统筹各类主体、工程总体及各大系统单位,协同各层科技力量,形成航天重大项目的战略布局和系统安排;有效发挥各类创新资源优势,崇尚首创、鼓励冒险、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激励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矢志创新、专注创造;有效汇聚社会优势资源,完善航天创新体系,实现由大向强的行稳致远,带动整体实力攀升。
  始终共享共赢、开放创新。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时代,同场竞技、联袂展示。要坚持共商共建原则,加强航天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推动大科学计划、工程与中心建设,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国际交流,扩大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一贯宗旨,积极参与国际外空规则制定和全球防灾减灾等国际创新治理,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设置合作议题,使更多人享受航天新发展带来的福祉。
  中国航天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赓续“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不畏艰险挫折,继续追天揽月征程,共享和平美好太空。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news/9616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