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范文(通用9篇)

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02

【www.bjjpsf.com--学习心得体会】

经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之后所写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的阅读体验与数学笔记相似体验是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写作反思学习内容,类似于体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7日至9日在贵阳召开。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贵州省省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其中提出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人心沸腾。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收获如下,党的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是我们党站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我们基层教师是在为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尤其重要。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省教育事业勾勒出发展蓝图。当前作为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贵州在教育方面的确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贵州教育意气风发,一步一个脚印将差距缩短。比如:通过教师走出去、请名师进来,让我们贵州教育工作者接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将先进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城乡教育在硬件上基本没有差别。现在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对贵州省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贵州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有学上,还要保证学生学有建树,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获得发展。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各负其责。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离不开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离不离大环境社会。当前在对教育的认识上,有少数人总是片面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评价机制上也只是简单地“唯分数论”,长此以往,我们将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这是一些教育家的观点,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家长。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水,孩子的成长高度是船,那么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之时,孩子的成长也必将水涨船高。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文化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贯主张;第二从一个国家来看,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第三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文化有时候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中我省“十四五”期间的教育蓝图已绘,作为我们贵州教育人来讲,当策马扬鞭,只争朝夕,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笔!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2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到处生机盎然,硕果飘香。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到河南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并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好中国故事,践行初心使命,打好三大攻坚战,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夜星,在中国故事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久久伫立,仿佛在与红色印记演绎着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红色江山不可变,而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成为中国故事的传唱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践行初心使命,涵养清风正气。

  “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时,告诫全党同志的“三个不能忘记”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必须要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主题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忧人民所忧,急群众所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建强战斗堡垒,决战脱贫攻坚。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基层党组织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力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从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到调研考察河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期盼着百姓脱贫致富,奔向幸福小康。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撸起袖子,挑起担子,趟出路子,举非常之力,尽非常职责,不忘初心,奋发作为,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愈久弥香。

第3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和农业的环境问题,在思想重视程度、人财物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很普遍,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厕所脏臭等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农膜、农药、化肥超量使用,面源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脆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没有生态宜居的农村,就会失去对人才、产业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要聚焦农村环境顽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美丽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一是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卫生厕所等,奠定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的硬件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普遍建立村级保洁员制度,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还田、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等,全程无死角推进清洁生产和加强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加快特色乡村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风貌,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田园,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以及来回奔波的农民工,他们多数缺乏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靠体力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缺少科技含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比较薄弱,存在人员严重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尤其是农技人员数量少,能力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新一代农民更多的是选择到城市打工,不愿回家务农,更加剧了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匮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回流,通过人才流入促进农村发展,并创造条件鼓励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吸引人、留住人,用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等,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二要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等。三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制度,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以及城市科技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四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第4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和农业的环境问题,在思想重视程度、人财物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很普遍,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厕所脏臭等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农膜、农药、化肥超量使用,面源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脆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没有生态宜居的农村,就会失去对人才、产业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要聚焦农村环境顽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美丽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一是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卫生厕所等,奠定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的硬件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普遍建立村级保洁员制度,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还田、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等,全程无死角推进清洁生产和加强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加快特色乡村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风貌,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田园,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以及来回奔波的农民工,他们多数缺乏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靠体力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缺少科技含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比较薄弱,存在人员严重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尤其是农技人员数量少,能力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新一代农民更多的是选择到城市打工,不愿回家务农,更加剧了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匮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回流,通过人才流入促进农村发展,并创造条件鼓励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吸引人、留住人,用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等,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二要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等。三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制度,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以及城市科技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四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第5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12月22日,中国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学习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保险监管系统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推动保险监管和行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项俊波指出,要加深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确保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统一到中央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上来。今年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比较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转变,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工作重点转变。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项俊波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领会新常态给保险业发展带来的趋势性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深刻把握保险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域,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核心功能和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为方向,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刻把握改革、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节奏,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在改革和发展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项俊波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联系实际认真谋划和做好保险监管工作。一是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全面深化保险改革,为保险市场注入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实施商业车险改革,进一步推进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切实发挥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在服务全局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更好地体现保险的行业价值和责任担当。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调动更多保险资源进入农业农村,使农民更便捷获取保险服务。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盘活用好保险资源。

  三是在防范风险上下功夫。运用好前期压力测试的成果,加强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稳妥推进“偿二代”的正式实施,防范偿付能力不足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监管,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强化案件综合治理,切实防控非法集资风险。

  四是在加强监管上下功夫。要坚持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统一,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统一,不断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制度机制,改进监管方式方法,加强保险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为“十三五”时期保险行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南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烈,亲切慰问红军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总书记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要多学习党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乡村振兴,每一个基层干部都要扛起责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好红色基因这个法宝,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巩固提升理想信念。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而这种精神就是红色传统教育给予我们的坚定信念。回望历史,从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再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无数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甚至慷慨就义,奉献了年轻的生命。鉴往知来,历史是做好的教科书,我们要永志不忘他们为振兴民族事业所做的牺牲,红色故事永垂青史,革命精神传千秋万代。如今的乡村正行驶在振兴快车道上,既有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唯有常学常新革命党史,坚定不畏困难的理想信念,才能化解危机,决胜千里。

  依托红色资源助力乡村发展,盘活乡村经济。吃水不忘打井人,身处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时代,更不能忘记处于贫困之中的乡村革命老区。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看到我国经济持续膨胀的同时,也要看到许多乡村的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爬坡迈坎,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重心,不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盘活农村经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作为乡村振兴万万大军中的一员,只有坚定党的革命理想信念,牢记振兴乡村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人生的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干事拼搏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才能凝聚起亿万农民追逐梦想的奋进力量,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乐章。

第7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6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动员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

  宗教干部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会议精神,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科学实践,将学习报告的热情转化为工作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使命担当,这就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我个人认为要在“学而思之”、“思而践之”、“践而悟之”中着力提高“学”的质量、加大“践”的问效、把握“悟”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本质,领会实质,切实掌握理论导向,发挥理论效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指导工作实践取得新的质效。

  一思是“学而思之”,要在真学深学上下功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同志提倡理论学习要培养三种境界:志存高远“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清冷、寂寞,静心通读苦读;“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求索,独立思考、学用结合。一要坚决克服把理论学习视为装潢门面、雨过地皮湿的顽疾,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二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不断跟进学;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信教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务求实效;四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政治眼力、理论功力、工作能力,实现观念突围、状态切换、能力升级;五要内化为信仰信念,转化为理念思路,实化为办法举措,固化为标准规范。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清醒的理论才能有鲜活的灵魂,“赶考”路上才可以坚定主心骨、把稳定盘星,才能在攻坚克难征途中阔步前行、开拓新局、闯关决胜。

  二思是“思而践之”,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许多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统一;许多办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许多设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许多难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学习千次不如实践一次。宗教团体(道教协会)的职能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道教界的合法权益,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和带领全省道教徒,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扬道教教义,开展各项道教事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是直接面对信教群众的宗教干部,是做群众工作的践行者,因此,工作中一要防止纸上谈兵的倾向。要聚焦“知行合一”这个关键,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在工作中磨砺、在岗位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二要把所学与实践工作相结合。要把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新思想、新阐述、新观点自觉融入到宗教工作各项任务的具体实践中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勇于探索推进宗教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三要坚持实践创新。深入研究“老”问题、力争有突破,及时应对“新”问题、力争早解决,准确把握“两难”问题、力争能兼顾,努力在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建树,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宗教工作新发展。四要善抓落实。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准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一项一项抓落实,努力做到抓一件、成一件、积累一个方面的成果,切实把省委确定的“规划图”转变成“实景图”。反之只能是“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三思是“践而悟之”,要在提升思维上下功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路决定出路,宗教干部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工作的优劣。宗教干部能否正确判断形势、能否有效化解矛盾、能否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坚持边实践边,不断提升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二要善于总结与反思,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碎的认知系统化、把表象的感觉具体化;三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自我,对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四要善于同宗教界人士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加扎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在干事中成长、成熟、成才,在实践工作中磨砺、进步、升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征程,更需要新的作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学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不能只做“浏览器”和“存储器”,更要做“处理器”。只有勤于学、敏于思、勇于践、善于悟,进而学而思之、思而能践、践而有悟、悟有所得,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继续朝着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第8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河南省信阳、郑州等地,深入革命老区、农村、企业等,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革命先士为我们努力争取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身为一名基层干部,更要响应党的号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在工作的空余时间中,我们应该组织去参观,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建设;要把先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的跟着党走,为实现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在工作上,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不偷懒,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批已经结束,第二批刚刚启动。各级党委要总结运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线长面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不作为、不负责、不担当的表现,不仅贻误工作、劳民伤财,更从根子上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最终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丧失执政根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对党忠诚绝不能怀二心,为民服务绝不能有私心,尽责工作绝不能搞分心,必须时时刻刻用真心对待一切。只有注意力、思考力高度集中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行动力、执行力高度负责于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处藏身。应注重减轻基层负担,减少没有必要的工作量;应注重开门抓教育,推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切实把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脱贫攻坚,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9篇: 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7日至9日在贵阳召开。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贵州省省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其中提出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令我们教育工作者人心沸腾。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收获如下,党的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是我们党站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我们基层教师是在为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尤其重要。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省教育事业勾勒出发展蓝图。当前作为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贵州在教育方面的确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贵州教育意气风发,一步一个脚印将差距缩短。比如:通过教师走出去、请名师进来,让我们贵州教育工作者接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将先进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城乡教育在硬件上基本没有差别。现在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对贵州省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贵州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有学上,还要保证学生学有建树,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获得发展。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各负其责。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离不开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离不离大环境社会。当前在对教育的认识上,有少数人总是片面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评价机制上也只是简单地“唯分数论”,长此以往,我们将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这是一些教育家的观点,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家长。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水,孩子的成长高度是船,那么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之时,孩子的成长也必将水涨船高。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文化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贯主张;第二从一个国家来看,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第三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文化有时候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中我省“十四五”期间的教育蓝图已绘,作为我们贵州教育人来讲,当策马扬鞭,只争朝夕,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笔!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10327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