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汇编五篇】

读后感 时间:2023-11-24

【www.bjjpsf.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是后世给汪曾祺的称号,而汪曾祺的散文我是百读不厌的。

  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了解到了昆明的雨是清晰、优美的;长沙是热闹非凡的;云南的卖茶姑娘的歌谣是可爱的。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我不仅是读着优美的散文,更是在云游着美丽的中国,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汪曾祺就像是一名老顽童,人虽老了,但心从未老,在他写的随笔散文中,拔牙也是一样可怕,而不是什么人生哲理,如果有那就是要爱护自己的牙呀。在元宵节里,孩童的游戏他也能玩的津津有味,就算是再平常的事,再无聊不过的事,也能变得有趣生动,读汪曾祺的文章,总能发现生活原来这么好玩。

  汪曾祺的文章相对于余华、海子这些大作家来说,更有人间烟火气,人情世故美,在汪曾祺的`文章里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位置,可以是害怕拔牙的汪曾祺,也可以是大学里的青春男女,也可以是爱玩耍的高邮孩童。汪曾祺的所见所闻所遇到的人,或许他们怪怪的,但他们就这么鲜活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呀。

  汪曾祺的文章不像林清玄的散文有种人生哲理美和佛性美,他的文章更能让我找到人生的共鸣。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

  这位可爱的“老头儿”,快乐地度过了一生。他虽然生长于战乱时期,漂泊于他乡,但仍未忘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人。他颇负盛名,但在家中,却只是一位“家庭煮夫”。

  一杯浓茶,一支钢笔,一沓稿纸,这是他的“文房三宝”。一天中,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写作,其余的时间抑或作画,亦或闭目养神,怡然自得,仅此而已。

  他19岁离开家乡高邮,四处求学,在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中国文学系。这段时光是沈从文他比较为辉煌,也是比较为放纵的年华。他的老师朱自清、闻一多、李叔同,都是后人眼中叱诧风云的人物。那个年代的师生,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61岁的他重回故乡,乡音无改鬓毛衰。坐在大运河的船上,他思绪万千、热泪盈盈。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当年酷似周总理的英俊外表也不复存在,但没变的还是那颗赤子之心,谁曾想到,他对家乡的.回忆一就是凭着19岁之前的生活萃取出来的?时隔42年,家乡的美食、人文、风景,都还历历在目。可见,家乡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今年,是这位“老头儿”的诞辰100周年,他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当他归来时,仍会是那少年般的心。

  一位散文大师,一位画家,从外表看,只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自己逗自己乐的小老头。但在他的笔下,我们却能够读出世界的阳光和抹不去的乐观。

  他就是汪曾祺,一位开朗、豁达的老人!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3

  人世间,一草一木皆有情。春华秋实,万物生长,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叶的飘零,都带有极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一些经历过许多的人感悟出来的并赋予在人间万物身上的,所以说,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笔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灵性,这是其他的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对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印象极为深刻,汪老用他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那葡萄饮水的"声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动输送的声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饱满诱人,水灵灵的惹人怜爱。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在《随遇而安》中,他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看为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洒脱,令人艳羡。汪老的文字总是平实质朴的,却又饱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态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感悟人间草木,感悟人间情感,收获豁达与洒脱。很感激我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令人平心静气的《人间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体畅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4

  暑假开始了,老师向我推荐了几本书,《汪不祺读本》一听它的名字我就喜欢。这本书写的是关于他小时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园所发生的趣事,如捉蚂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种各样的昆虫,汪不祺先生总喜欢把它们放在小瓶子里,开着盖,让这些小东西们自生自灭。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离不开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些都是人们做菜时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这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会把所有有关吃的学问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说出来,让你听得直流口水,可他为了一道菜而遗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妈妈的劝说下,我才放弃了,除了妈妈烧的菜之外,我最喜欢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样子不讨人喜欢,可它经过油炸之后,简直是旧貌换新颜,像一块金麦,可香了!

  关于这个美味的豆腐,还有一个传说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爱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可是,一次突发的风寒,让老人卧病在床。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几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纸箱里,数日已过,老人已经病好了,发现豆腐已长毛,老人不舍得丢掉,就放在油锅里一炸,尝了之后景竟比鲜豆腐还好吃。于是老人就把这长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传给了后代从此就过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爱,可我最爱“毛豆腐”。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

  读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读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不遗憾!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14060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