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3篇

高中作文 时间:2021-06-20

【www.bjjpsf.com--高中作文】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3篇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一、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二、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三、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四、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2)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高中」

本文是关于美德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导语:不光要心存美德,行动也要与思想一致才能完美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真正实现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3)

愿你我知行合一高一精选作文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又有人赞扬秋日里低头的麦子所蕴含着的成熟的谦逊。我思忖,我们该如何取舍?
  当大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因与父皇的政治主张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罚守边陲领兵打仗;当柳永屡次进京考取功名未果时,写下“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从此流连青楼;当百日维新失败时,“维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强大的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当……一位位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坚决的,他们坚持内心的选择,即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仿佛明白了,一个成熟了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当“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刚做官时为民仗义执言,却最终落了个贬官回家,而后屈膝却成了朱棣身边的红人;当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时,傅作义为保住满城百姓和无价之宝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编,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当……一位位屈于时势的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却也有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永远低着头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张居正的生平,我才恍然大悟。张居正,天资聪明,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进士,进京为官。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高拱,一个害死了他父亲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齿。而张居正,却为他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张居正却推翻了这位祸患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我诧异了,毋庸置疑,他内心不可能忘记了杀父之仇,却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明白朝廷的尔虞我诈的“游戏规则”。哦,我懂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能屈能伸。当一个人随意蔑视你时,你应该暗自蓄积力量,等你强于对方时,有些蔑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心中对于成熟的疑惑也渐渐消失了。
  当有人在问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可以浅笑着,“不,我们既要学会昂首挺胸,亦要学会容忍,愿你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4)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肆 知行合一

肅-------- 我对校训的理解

膂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

艿《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三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蒅学、问、思、辩都还是认知的过程,笃行就到了实践环节,王阳明也讲知行合一,但他的“行”概念太宽泛模糊,认为“言”就算是开始“行”了,所以自成一说,谓之“心学”。而陶行知先生批判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从他名字的变迁就可窥见,他在实践中把知行辨证统一起来。我认为,我校校训的精义就是要“知行合一”,首先老师要知行合一,然后才能教出知行合一的学生来,和陶先生不谋而合。

聿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语文学习要文道统一,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由于课程的性质,不会像生物物理化学一样要走进实验室,但是语文其实拥有更大的实践空间,真正的语文是在生活中学习的,这才是“大语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5)

浅谈知行合一

之所以现在知行合一那么难理解,是因为人们将知行合一的知与行分开化了,而且分开后的状态又被人们习惯了。下面举例子说一下知行合一是怎么演变的。

比如说我今天中午吃的是米饭,这就是知行合一,因为我今天中午确实吃的是米饭,我说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行就是知。一开始的时候人们是没有谎言这一说的,做了什么事就是做了什么事,说的事情必有其事情。说了今天中午吃的是米饭就是米饭,说今天完成了一百个大字的练习就是一百个大字的练习,说某人欠了我八百块钱,某人就是欠了我八百块钱,某人也承认。说的这些全有一个事实在,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表达方便,就只说一个知,但其实我们知道事实上是行了。

只是,人是有私欲的,私欲是分开知行合一的一个很讨厌的因素。我本来今天中午没有吃饭,但是为了说明我吃饭了,于是我说我今天中午吃的是米饭,这就是知与行的分离;我本来今天只写了二十个大字,但是为了不被批评,我说我今天写了一百个大字,这也是知与行的分离;我说某人欠了我八百块钱,但是某人欠我的是两百块,这也是知与行的分离。由此可以看出,知与行的分离必然有一个谎言存在,而这个谎言的基础就是私欲。

生活中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团结同事,但是事实上却有人做不到,究其原因还是有一些私欲在里面。但是要说起来,似乎大部分是不承认自己不孝顺的,不团结同事的,不仅不承认,而且尽可能的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孝顺,如何如何的团结同事。于是生活中知与行就越来越分离。

这些情况普遍化之后,人们也就理解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不会做,但是要会说,这样的话人们不再脸红;做的好不如说的好,这样的话说起来理直气壮;埋头苦干的被称为了傻子。对于这些认为能说会道的人来说,他们倒是知行合一的人。只是这个知行不是人们所提倡的罢了,这就是所谓的真小人。知行不合一的往往以伪君子居多。小人我们要抵制,伪君子更要抵制。所以知行合一还要有个头脑,这个头脑就是良知之心。

人总是有私欲的,而且这个私欲也是正常的,是去除不掉的,但是私欲过度就是不好的了。所以,王阳明给了我们一剂良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提醒自己私欲不要过度。在这个头脑之下的知行合一才是我们所提倡的,是大人的知行合一。这样,知行合一即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小人反是。所以大人与小人的区别就是是否有良知之心。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6)

最新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1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作文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2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关于知易行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纸上谈兵"了。故事内容是这样:赵括饱读兵书,但却不能领悟兵书真谛,带兵时,死套书上的办法,不能灵活应用,结果,40万赵兵全军覆没。由此看来,似乎是实践更重要。但反过来说,要连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导实践?因此"知行合一"这种观点便被提了上来。

  虽然这是个看似守中立的方针,况且有时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对,但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懂得道理也好,实际运用也好,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有了理想,空喊口号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埋头蛮干,而没有目标,也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时效。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加以切实的行动,有力目标,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实行动,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古代的隐士,他们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们也有满腹的才华,却偏要隐居避世。我不知道什么厌恶官场,不媚流俗;我也不知道什么不攀权贵,隐居避世。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会黑暗我们就应该立下改变社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运用"知行合一",来让社会不再黑暗,这才是应该做的。而像隐士那样,非但不会有何好处,还会让社会更黑暗。

  是,我们看到了某些不良现象,就应去立志将其改善,然后付出行动。

  生活中,不乏空喊口号的人,比如某些政府官员,整天叫着降房价,减课业负担等,就是不见实际行动,不来真格的。当然也有不少只知蛮干的人,比如有的学生,只知学习,没有目标,一旦进入社会就晕了,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所以说"知行合一"是一个伟大的观点。

  有了志向,就要有切实的行动,知行合一,这个伟大的观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它的真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3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

  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

  多看书,多读学报,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

  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拨通方老师的电话,伴着"嘟嘟"的声音,几十秒后是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喂,你好!我是方晓培,请问你是……?"我们简短地说明了我们的目的。联系好之后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去了合肥一中,中途转车多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一群坚强的孩子冒着酷暑为我们目标而奋斗。

  说实话,采访方老师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之前也联系过多次,倒不是因为他架子大,而是因为他太忙。

  来到合肥一中,我们打听了一下,便找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伏案写作的他,办公室很宽敞,一眼望去凡是可以空余的地方都放了各类试卷、书籍。天利三十八套、黄冈高考题……那些熟悉的字眼让我们也突然回到了高中。方老师上身白色衬衫,干净素雅,戴着一副银色金属镜框的眼镜,一如我们想象中的样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之前对他的了解和他那些赫赫扬扬的成绩配合地恰到好处。

  方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很是热情,立马起身和我们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走进六楼的会议室,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奖杯,证书安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橱窗里,尽显合肥一中的风采,方老师一直保持着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方老师您好!您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又是教科组组长、科技创新教练员……身兼多职,您觉得累么?

  方老师:怎么说呢,你热爱一项工作,你就不觉得累,兴趣是最大的兴奋点,我每天不仅要教书,还要弄科研,写论文,我的生活里有多项角色,但是我觉得生活很充实。

  记者:在您的多项角色里,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方老师:地理!因为这是我的根本,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我是八五届安师大国旅学院地科专业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将地理作为我的本职工作。无论是什么事,我都会从地理这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带我们学校的学生参

  加国际机器人比赛,我们的朋友和对手在不同的比赛中是变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我就画了一张地图,每一场比赛我们的对手朋友各是哪个队,以及详细的作战方略都在图上一目了然,因此我们的条理非常清晰,连胜八场,一个外国小男孩用不熟练的中文说:"中国队,我害怕!"这算是一件我比较自豪的事情吧。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方老师:我的学生喜欢我,我觉得就算我在科研上有什么成就,我带领过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日本代表中国学生进行友好访问,我带的队在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奖等等,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觉得自豪,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记者:您觉得您对您教过的哪些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方老师:合肥一中是安徽最着名的中学,我教过很多在科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才,有一个人,你们可能更感兴趣,就是许嵩。

  记者:许嵩?您是许嵩的老师?就是那个唱歌的许嵩?(激动)

  方老师:是啊,我是他的高中班主任,那个孩子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写作,经常没事就写,很有天赋的一个孩子。

  记者:嗯,真的很意外我们今天竟然采访到了许嵩的班主任,我们还想问问您对于地科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怎么看的呢?

  方老师:专业无冷热,在一个专业能做到拔尖,就是最棒的!但是还有一点,专业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结合自己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方面,要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向前辈学习。遇到新事物要用于面对,不退缩,这样才离成功更近一步。

  记者:那您觉得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方老师: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很感谢方老师的精彩回答,听了这么多,我们从中真的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先表达我们的敬意,最后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您表达一下自己对母校的祝愿吧!

  方老师:母校啊!地理系培育了我啊!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学弟、校友越来越好吧,也希望母院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

  记者手记:一直以为方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又取得过那么多成绩,肯定会很有架子,可是当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发现我们错了,方老师很有亲和力,待人热情有礼貌,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眼睛炯炯有神,深邃而遥远,在谈及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又仿佛是自己私心的杰作,那么幸福地微笑着。听到他的经历,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地理的人,就像他说的,用地理的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人一旦涉及到痴迷的事情上,无可救药的爱戴就会现身,因为本性使然,也算是作为个人标签而持续贯彻,只有拥有真正的热爱,才会在说及的时候,如此幸福、甜蜜吧。嘴角扬起的微笑、锵有力的声音和早已被三十六度热气划破的夏日透过他晶莹的汗珠被冻结在那个温馨的上午,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与智者对话,与良师为友!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是我对方老师的概括,他的形象和光辉或许远远超过这两个词吧,这是一名真正的地理爱好者,这是一名真正的知识的传播者,他是用他生命的本质奏响知识的华章!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7)

关于“热衷于、专注于、不限于,知行合一抓落实”

学习体会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突破;新的突破来自于每个党员干部的作为。面对具体事务,党员干部要保持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站位一致,深抓落实。

  如何抓落实?“落实”还需要抓么?实践告诉我们,落实不仅要抓,还要从关键着手、从全面出发,抓落实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强化落实意识,这是“知”。落实的意识强了,工作成效才会好,落实的决心大了,才能把做事的摊子铺开做全,落实的方法创新了,工作的脚步就会走的更远了。然后是“行”,“行”对领导干部抓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要能干,而且要实干,不仅要快工,而且要带头出工。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就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自身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

  落实要有原则,要准且细,这就是抓落实的“抓”。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临时性的工作有方向,但是没有具体工作措施,这时候就需要抓一抓,抓工作联系,抓多方协调,尽力去把事务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然后再下手,符合“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蕴意,这是对落实工作的高要求之一。工作中还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事情繁芜,每每做完一件事后,才发现中间某些步骤不合适、不稳妥,如果在处理的时候再细化一点,保持清醒的、清晰的头脑,事情就会处理的更加合意,和相关部门或同事间的协调也就更加顺利、有序,这一方面无疑也是对落实工作的高要求之一。

脚踏实地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在做事的初级阶段,往往会有先行后知的状况,但对于新时代寻求新突破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自身上、工作上“抓落实”,遇事要从初级阶段出发,以知行合一的果敢来把事情做实、做全、做准、做细。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有很多启示。它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它也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要“自身硬”,就要“自我革命”。正如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所说:“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对全党来说,进行“自我革命”,做到“自身硬”,就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非知之难,行之惟难。”要真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

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如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定坚决、不折不扣、落实落细。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光喊口号、不行动不行,单单开会、发文件不够,必须落到实处。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要明确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抓住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加强政策配套,加强协同攻坚,加强督察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抓落实,一把手是关键,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把分管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四个意识”首先是政治意识。这就要求,党员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知行合一、笃志躬行、勇于担当、率先垂范。

要心底无私,正确维护党中央权威。如对来自中央领导同志家属、子女、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特定关系人的违规干预、捞取好处等行为,对自称同中央领导同志有特殊关系的人提出的要求,必须坚决抵制。

知行合一,要处理好几种具体的关系。如同志关系,党内要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让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要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服从组织决定和组织分工。再如工作关系,要带头建立健康的工作关系,不把管理的公共资源用于个人或者单位结“人缘”、拉关系、谋好处。

知行合一,要从关键少数做起。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具有关键作用。职位越高越要自觉按照党提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越要以坚强党性和高尚品格,为全党带好头、作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8)

知行合一

纵观华夏千年之史,可谓人才辈出,自春秋起至明清,各种学说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从哲学入手,大致有四人被公认为代表,为孔、孟、朱、王,四人所论各有千秋,但在我看来,近代影响最大的则是王学。
对于王学,褒贬不一,有人说这影响了中华近代史的进程,也有人表示,正是王学使得明朝灭亡。但总而言之,王学,的确影响了数个时代,其之精髓,即为知行合一。
知者,即为理;行者,即为动;合一,归纳也。从理出发,与行相合,这种思考方式,于为人处世上极为变通。
王阳明一生贯彻知行合一的思想,其人前期哲学思想并未完善,带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做事难免冲动,带着书生的思维僵性,但在被刘瑾贬到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思想明显转变。所以在日后生活中,仕途要顺利得多,在日后的几次战争,不难看出他运兵之巧,打破寻常思维僵局,实际上正是知行合一的思想于中贯彻。
对于王阳明而言,他的学说在后世争议极大,却并未被人理解。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尚有公正廉明之称,但从哲学思想上,海瑞的存在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海瑞虽清廉,思想上却有些可悲,也许是受到幼年影响,在他眼里贪官之行,当罚,故有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行动。实际上,在皇帝与重臣看来,海瑞只是一个花瓶,一个摆设,他的思想太过腐朽,与当时时政相悖,所以海瑞终其一生,最后也未得大任,只是将其派往南京,养老罢了,海瑞的悲剧之根源,便在其虽信王学,但未能做到知行合一,知是有了,但却未能与行相连。时代会变化,海瑞曾提出过依朱元璋在时法律来处罚,即贪污60两以上处决,实际上,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这种行为完全无法实现,这是海瑞的悲,而缘由正是没能理解知行合一。
相对海瑞而言,王阳明的另一个门生徐阶对于知行合一理解得相当透彻,他在和严嵩相争的时候,抱着稳坐钓鱼台的想法,以退为进。在此途中夏言被杀,徐阶的表现也仅仅是稍有不满罢了,他的学生张居正曾向他质疑,对此不解。但这实际上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意,通俗说就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道理是什么,现实情况是什么,再借机将此实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所以说,知行合一不但是王学的核心思想,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唯有理行相合,才能在人生里顺风顺水。此便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9)

知行合一作文

  今天我们就来咬文嚼字,说一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最早的这个思想,是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知行合一?答: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在我看来,这个思想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拆开,就会发现它的意思很简单: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动;合一,就是合为一体。这样看,它想表达的意思是:知识和实践要合为一体。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都会注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上的运用。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学得再好,结果一碰到难题就不知所措,因为他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灵活地运用它。现在社会大多是这样的人,一些博士呀,研究生呀,在学校把一些大道理,大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一进入社会,就傻了眼。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想运用知识来完成它,思来想去却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一些空话;让他举个例子,却一个都举不出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没有亲身的体会,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实践,才能领悟它。
  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不是我只实践就行了呢?”
  也不是。因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体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王守仁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有知而无行,则不是,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如果只有行而无知,则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第二层。则是知行合一的延伸。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利益。他还有一个对手,叫做原则。从古至今,两肋插刀,舍人取义这类的道德是存在的,可惜这东西的代价太大,估计你要首富王健林来都不一定愿意。除了个别一根经的,大多数人都不愿做。但为什么犯罪的人却这么多呢,它不是比其他的更危险吗?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只要有足够大的利益,就有驱动人的能力。犯罪说起来很危险,利益却高,还能收获刺激。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异常残酷,却格外真实。在这个残酷的现实前,你要明白,想真正的实现伟大的理想,又不放弃原则,就要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强力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差劲。他们自以为学到了知识,拿到了学位,就可以备受瞩目,大展拳脚。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全国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大学生,博士生毕业,全国省份不过23个,城市加起来才200多个,其中还包括一些偏远山区,加上生长在大都市的傲娇学生,机遇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时候就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就会放弃原则,为了利益不顾一切。这种人往往只能取得暂时的利益,因为它们的手段往往不能见光,努力半辈子,到头来一事无成。另外一部分人,是只遵守原则,不会变通。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正反两面,不是正,就是反。这种过于绝对的人,自以为看到的本质,结局往往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最后一类人,也是最少的一部分人,他们则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不仅知道社会的背后是什么,还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还知道自己该如何融入并改变这个社会。这种人,往往才能掌控全局。
  在现在这个发杂的社会,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是洪波暗涌,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我们只有先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并取得人生的巅峰。但要记住,巅峰前方,是万丈深渊。人生何必追求完美呢?有时想想,失败的人生会感到伤心,却不会遗憾。这何尝不是一种变通。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0)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一:知行合一(2855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1)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一:知行合一(2855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2)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先生提出来的 。“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就是“知行”是一个整体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没有先后,不可分离。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就是如何把知道变成做到。

首先,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行动之前当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这些问题。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而人生中比较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做,却没有。

然后就是要自律。我觉得这个可以从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全力以赴去做来理解。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就不简单了! 比如,都知道抽烟不好,但戒烟太难;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但坚持锻炼的有几个;知道时间宝贵,但还是把时间奉献给了网络游戏和八卦新闻;知道生命短暂,应该大胆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还是犹豫胆怯,害怕失败;知道....,但是..... 突然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像我们这样的许多人并非条件智商不如他人,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知了却没有行,知行不合一,凡人与伟人,失败者与成功者,就此分道扬镳。

毕业那年有个同学在同学录里写下一句世界名言:“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行”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何不能形成习惯,主要在于“知”的深度还不够。

知行合一,受益一生。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13)

最新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 1

古语云: "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 "," 易与 天地准 ",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 "春暖花开 "、 "秋高气爽 ",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 是为简易 ;同一事物不同时刻 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 ;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 是为不易。故庄子云: "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 时常, 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 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 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 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 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 ?没有常识,何 以行之 ?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 于约会便不会误时 ;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 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作文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 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 还是生活的必 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 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 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 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 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 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 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 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诏》曰: "作新民";曾子曰: "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对常识的思之, 爱氏提出了相对论, 玻尔提 出了量子力学 ;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 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

" 易与天地准 ",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 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 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而说,对于常

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 2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 " 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 是王

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 点,那就是 " 知行合一 "。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 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 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 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谓 "知行合一 ",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 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 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关于知易行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 "纸上谈兵 "了。故事内容是这 样:赵括饱读兵书,但却不能领悟兵书真谛,带兵时,死套书上的办 法,不能灵活应用,结果, 40 万赵兵全军覆没。由此看来,似乎是 实践更重要。但反过来说,要连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导实践 ?因 此" 知行合一 "这种观点便被提了上来。

虽然这是个看似守中立的方针,况且有时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对, 但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懂得道理也好,实际运用也好,都不能只强

调一个方面:有了理想,空喊口号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 ;埋头蛮

干,而没有目标,也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时效。 所以在生活中, 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加以切实的行动,有力目标,就有了方 向;有力切实行动,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 件事。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古代的隐士,他们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们 也有满腹的才华,却偏要隐居避世。我不知道什么厌恶官场,不媚流 俗;我也不知道什么不攀权贵,隐居避世。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会 黑暗我们就应该立下改变社会的目标, 并为之努力,运用"知行合一 ", 来让社会不再黑暗,这才是应该做的。而像隐士那样,非但不会有何 好处,还会让社会更黑暗。

是,我们看到了某些不良现象,就应去立志将其改善,然后付出 行动。

生活中,不乏空喊口号的人,比如某些政府官员,整天叫着降房 价,减课业负担等,就是不见实际行动,不来真格的。当然也有不少 只知蛮干的人,比如有的学生,只知学习,没有目标,一旦进入社会 就晕了,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 所以说"知行合一 "是一个伟大的观点

有了志向,就要有切实的行动,知行合一,这个伟大的观点希望 每个人都能明白它的真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 3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

同的情况下,

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 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

你才可能做好别的。

多看书,多读学报,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

的人才。

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拨通方老师的电话,伴着 " 嘟嘟"的声音,几十秒后是一个铿锵有

力的声音: "喂,你好 !我是方晓培,请问你是⋯⋯ ?" 我们简短地说明

了我们的目的。联系好之后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去了合肥一中,

中途转车多次,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 我们一群坚强的孩子冒着酷暑为 我们目标而奋斗。

说实话,采访方老师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之前也联系过多次,倒 不是因为他架子大,而是因为他太忙。

来到合肥一中,我们打听了一下,便找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 便看到伏案写作的他, 办公室很宽敞, 一眼望去凡是可以空余的地方 都放了各类试卷、书籍。天利三十八套、黄冈高考题⋯⋯那些熟悉的 字眼让我们也突然回到了高中。方老师上身白色衬衫,干净素雅,戴 着一副银色金属镜框的眼镜, 一如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穿着打扮和我 们之前对他的了解和他那些赫赫扬扬的成绩配合地恰到好处。

方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很是热情,立马起身和我们握手,接着带 领我们走进六楼的会议室,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奖杯, 证书安放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橱窗里, 尽显合肥一中的风采, 方老师一直保持着 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方老师您好 !您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又是教科组组长、科 技创新教练员⋯⋯身兼多职,您觉得累么 ?

方老师:怎么说呢,你热爱一项工作,你就不觉得累,兴趣是最

大的兴奋点,我每天不仅要教书,还要弄科研,写论文,我的生活里 有多项角色,但是我觉得生活很充实。

记者:在您的多项角色里,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

方老师:地理 ! 因为这是我的根本,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 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我是八五 届安师大国旅学院地科专业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无论我做什么,我 都将地理作为我的本职工作。 无论是什么事, 我都会从地理这个角度 去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带我们学校的学生参

加国际机器人比赛, 我们的朋友和对手在不同的比赛中是变化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 情况下,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我就画了一张地图,每一场比赛 我们的对手朋友各是哪个队, 以及详细的作战方略都在图上一目了然, 因此我们的条理非常清晰, 连胜八场, 一个外国小男孩用不熟练的中 文说: "中国队,我害怕 !"这算是一件我比较自豪的事情吧。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

方老师:我的学生喜欢我,我觉得就算我在科研上有什么成就, 我带领过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日本代表中国学生进行友好访问, 我带的

队在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奖等等, 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觉 得自豪,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记者:您觉得您对您教过的哪些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

方老师: 合肥一中是安徽最着名的中学, 我教过很多在科学方面 有杰出成就的人才,有一个人,你们可能更感兴趣,就是许嵩。

记者:许嵩 ?您是许嵩的老师 ?就是那个唱歌的许嵩 ?(激动 )

方老师:是啊,我是他的高中班主任,那个孩子在高中时期就很 喜欢写作,经常没事就写,很有天赋的一个孩子。

记者:嗯,真的很意外我们今天竟然采访到了许嵩的班主任,我 们还想问问您对于地科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怎么看的 呢?

方老师:专业无冷热,在一个专业能做到拔尖,就是最棒的 !但

是还有一点,专业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结合自己实际,不能仅 仅局限于一方面,要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向前辈学习。遇到 新事物要用于面对,不退缩,这样才离成功更近一步。

记者:那您觉得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

方老师: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很感谢方老师的精彩回答,听了这么多,我们从中真的学 到了很多,在这里先表达我们的敬意,最后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您 表达一下自己对母校的祝愿吧 !

方老师:母校啊 ! 地理系培育了我啊 !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希望 学弟、校友越来越好吧,也希望母院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 !

记者手记: 一直以为方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 又取得过那么多成 绩,肯定会很有架子,可是当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发现我们错了, 方老师很有亲和力,待人热情有礼貌,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眼睛炯 炯有神,深邃而遥远,在谈及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像是在说自己的孩 子,又仿佛是自己私心的杰作,那么幸福地微笑着。听到他的经历, 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地理的人, 就像他说的,用地理的思想去思考、 解决问题,人一旦涉及到痴迷的事情上,无可救药的爱戴就会现身, 因为本性使然, 也算是作为个人标签而持续贯彻, 只有拥有真正的热 爱,才会在说及的时候,如此幸福、甜蜜吧。嘴角扬起的微笑、锵有 力的声音和早已被三十六度热气划破的夏日透过他晶莹的汗珠被冻 结在那个温馨的上午, 我们感到无比荣幸, 与智者对话,与良师为友 !

"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 "是我对方老师的概括,他的形象和光辉或 许远远超过这两个词吧, 这是一名真正的地理爱好者, 这是一名真正 的知识的传播者,他是用他生命的本质奏响知识的华章 !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youxiuzuowen/3219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