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俾斯麦名言6篇

成语名言 时间:2021-08-06

【www.bjjpsf.com--成语名言】

俾斯麦名言6篇

俾斯麦名言(1)

永不屈服的俾斯麦

在别人的眼里,他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甚至暴力残忍,但他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凭着超人般的冷静与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铁血英雄。

在德国近代史上,只要一提到奥托·;冯·;俾斯麦(下称俾斯麦),世人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印象:身材魁梧、桀骜不驯、刚愎自用、飞扬跋扈、傲慢无理、性格粗俗、暴力残忍。像彼得大帝、拿破仑一样,俾斯麦在世时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传奇式人物。他运用“铁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把德意志作为世界强国推上了历史舞台。

用抽烟挑战奥地利权威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1851年5月11日,年仅36岁的俾斯麦作为一名新代表进入法兰克福联邦议会。当时奥地利在各邦中势力最为强大,而俾斯麦所代表的普鲁士势力相对较弱。在联邦议会中,他对奥地利藐视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满,想找机会对奥地利人提出挑战。

在议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只有担任主席的奥地利人才有权吸烟。俾斯麦看不惯这种做法,在一次会议中,当主席抽出一支雪茄烟时,他立即拿出一支烟,并向主席借火点燃,大模大样地抽了起来,以此表明普鲁士与奥地利是平起平坐的。俾斯麦这一举动令主席和其他各邦代表刮目相看。

俾斯麦做梦都想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在国会上,他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背道而驰,很多人被他迷惑了。不过,当他当上首相后,立即对德国公众说:“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并立即想方设法对奥地利宣战。法国外交家格腊蒙曾对俾斯麦进行过细致的观察,深刻揭示了俾斯麦善变而灵活的秉性:“他的眼睛从来不显出笑意,他说话时,好像总咬着牙关。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他对秘密故意采取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似乎他不愿意影响事物的自然发展。尽管如此,却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准备斗争。”

遭遇刺客后步行回家

1862年9月,俾斯麦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他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从此,他得以在德国统一大业中一展才华,成为“千古名相”。

在统一德国过程中,俾斯麦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1866年4月8日,他同意大利结成同盟,随时准备向奥地利开战。但是,大家都指责俾斯麦如果推行武力政策失败,他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俾斯麦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我知道,我被普遍咒骂。正像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作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

群众的反战情绪终于达到极致。5月7日,俾斯麦回家途中突然听到身后两三声枪响,他急转身,看到一个青年正向他射击,俾斯麦猛扑过去,一手抓住青年的右手腕,一手抓住青年的喉咙。刺客用左手拿过手枪,再向俾斯麦射击两枪。一颗子弹打在俾斯麦的褂子上,一颗击中了他的肋部。这时,一个过路人和两名士兵赶来抓住刺客,俾斯麦才得以脱险。

俾斯麦肋部隐隐作痛,但他还是坚持走回官邸。夫人约翰娜正陪客人用餐,俾斯麦没有打搅他们,而是走进书房,给威廉一世写了一个简短的报告,然后走进餐厅,吻了夫人的前额,像讲故事似的说:“小宝贝,你不要害怕,一个人开枪打我,感谢上帝,我没有事!”就是凭着这种冷静和毅力,俾斯麦走到了统一德国的最后一步。

俾斯麦名言(2)

试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摘 要: 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维也纳体系随之土崩瓦解,欧洲大陆上的国际新格局逐渐浮出水面。针对新形势,宰相俾斯麦构建一个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使得欧洲大陆保持均势局面。

关键词:德国 俾斯麦 大陆联盟体系

正 文: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指统一后的德国将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欧洲大陆上,针对德国本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国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利用这些国家的突出矛盾采取自制政策,大陆均势,孤立法国等方式,为其之后的发展扫清道路。普法战争之后的俾斯麦实行的外交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他力图遏制法国,为此拉拢俄国,挑起法俄之间的矛盾,并且拉拢奥匈帝国,防范俄国的向欧洲西部与南部扩张,加剧英国与俄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大陆政策在保证德国的安全稳定,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推行是成功的。这里所要说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分析德国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欧洲国际局势、地理政治环境,以及俾斯麦的个性对这一体系的影响。

1、大陆联盟体系的客观背景

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在外交上匠心独运地筹划了三次王朝战争,利用丹麦政府不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传统历史地位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与奥地利进行合作挑起丹麦战争,成为德国统一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普奥联合在三公国(两公国与劳恩堡公国)的管理上的矛盾成为普奥战争的发难借口,同时拉拢俄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德意志的统一前进了一大步。这两次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只有解决法国的阻碍并寻找可为英俄两国接受的时机。普鲁士推行媚俄政策,不失时机地利用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孤立法国。最后再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普法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普法战争爆发后,准备充分的普鲁士很快便击败了腐朽孤立无援的法国。

战争的胜利使得德国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此时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俾斯麦深知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崛起,对国际局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突如其来的巨变使得邻国焦虑不安。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虽无法与英国等大国相抗衡,但其实力使各国或多或少地感到威胁。新生的德国不得不考虑这复杂的局势,若是欧洲各国特别是法俄群起而攻之,德国便不能与之对抗。俾斯麦开始权衡利弊,构建一个利于新生德国生存与发展的联盟体系。

此时,欧洲各大国的情况较为复杂。下面具体地分析一下各国的情况。

法国方面:普法战争中德国靠牺牲法国成为一个欧洲强国,《法兰克福合约》的签订,法国失去矿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郎。法国与德国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结下了德法之间的民族仇恨。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列强矛盾中最明显的矛盾。战争结束后的短短几年里,法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弥补战争失败的后果,不仅重新组建了军队,还提前还清战争赔款。这对德国来说绝对是首当其冲的威胁。德国有了法国这一明显的敌手,德国便不能再到处树敌而孤立自己。

英国方面:在欧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都为了维持大陆均势而努力的英国以维护海外利益为主要目的,德意志的崛起并不是一年两年的便能完成的,此时的德国并没有威胁到欧洲大陆均势,也没有涉及到英国在东方的利益。因此,英国虽不愿与德国为敌,但也绝不会容许德国的实力超过它的可以接受范围。这对于德国称霸欧洲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俄国方面:在普法战争前,普鲁士与俄国的关系一向较好,对于德国的许多外交政策,俄国也都表示支持。德国在短时间内便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军事大国,邻国的俄国便会轻易地产生嫉妒之心与胁迫感。并且在后来的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利益受损,导致德俄关系开始不断恶化。俄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唯一能对德国提出挑战的大国,也是德国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奥地利方面:普奥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已经失去了之前的地位,并且在普法战争后把外交重点放在了巴尔干地区上,而俄国把巴尔干地区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问题上必然是有矛盾的。这使德国的国际局势显得更加复杂多变,如何处理俄奥之间的问题,显然是很困难的。

意大利方面:统一的意大利已经出现,对欧洲国际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意大利是继“五强”后的第六个大国,并且具有扩张的野心,这增加了处理列强之间外交关系的复杂性。德国的崛起并未给意大利造成威胁,反倒在统一战争普奥战争中与其结成联盟帮助意大利收复威尼西亚,因此,意大利对德国并无反感。

2、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1871年接任帝国的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俾斯麦一直奉行大陆政策,反对全球扩张。大陆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孤立法国;二、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同盟体系;三、在殖民地问题上竭力自制。

俾斯麦曾公开表示:“在欧洲这棋盘上属于一个三方同盟的重要性,这是所有国家政府都想达到的目标,尤其是我国政府,一切政治都可以简化成以下公式:只要世界的命运取决于五个强权之间的脆弱平衡,设法加入一个三方同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止他国结盟。”因此,俾斯麦通过与俄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家复杂异常的联盟以建立一个使德国取得霸权地位的大陆联盟体系。

1873年5月初,德俄两国缔结了军事协定,同年6月,俄皇同奥皇在维也纳签署政治协定——《兴勃隆协定》。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由此三皇同盟形成。三皇同盟在维持欧洲局势现状上存有共识,但是在对待其他问题上却各有千秋,尤其是对俾斯麦在孤立法国这个问题上,俄奥两国持反对态度。因此,德奥俄三国目的各异,三皇同盟十分松散脆弱。

1879年10月,德奥两国在维也纳签订《德奥同盟条约》。这是针对俄国的一个防卫性质的同盟,两国在加强了自身、抑制了俄国力量的同时,又改善了欧洲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俄奥联盟是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俄奥之间存在着争夺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同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德俄的关系。然而,这并不影响德奥同盟所发挥的客观作用。

俾斯麦在德奥结成联盟,德俄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并没有放弃与俄国结成联盟,他试图恢复1873年所建立的三皇同盟。此时,俄国最大的对手是英国而非德国,借助与德国的联盟来对抗英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奥匈帝国也放弃联英。于是,德俄奥三国在1881年6月18日,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三皇同盟的重建使俾斯麦确保了德法交战时俄奥的不干预,同时也排除了俄法联盟的威胁,避免德国两线交战。第二次三皇同盟成立不久后,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结成联盟。这是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又一有机组成部分。

意大利苦于自身的实力有限,无法单独对抗与其争夺突尼斯的法国,要求加入德奥同盟,并于1882年5月20日,结成德奥意三国同盟。该同盟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法国与俄国,意大利的加入使德国不仅仅增强了孤立法国的阵营,同时也为德奥同盟增加了应付俄国威胁的力量。三国同盟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同盟国已经建立。

这一系列欧洲国家之间交织复杂却以德国为核心的结盟体系,标志着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形成。

3、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

保加利亚危机导致了保俄关系的紧张,俄国不允许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于1886年利用保加利亚国内的亲俄势力发动政变,但是保加利亚当局在英奥的支持下对俄国进行抵制。俄国与奥匈帝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加上之前的旧账——巴尔干地区的问题,两国已无法再在1887年续《三国同盟条约》,三皇同盟解散,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失去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决心加强德奥俄三国同盟的关系。1887年2月10日,通过了《三国同盟续约》,条约规定,意大利在条件允许时主动对法开战,将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为具有侵略性质的军事同盟,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协约国阵营的建立。

英国在地中海与意大利有着遏制法国的共同愿望,在巴尔干问题上与奥匈帝国有着遏制俄国的共同愿望。但英国并不愿意与德国结成联盟,因此与奥意两国签订《地中海协定》。但是德国通过三国同盟间接地参与进去,实现了与英国的间接联合。《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德国为拉拢俄国,提出与俄国签订一个双边协定,并于1887年6月签订《再保险条约》,保证了俄国的中立。

借助这几次外交政策,俾斯麦实现了结盟体系的调整,但是调整后的同盟体系仍然很脆弱。193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接任德国宰相的卡普里维在外交上奉行新的政策,第一步便取消了与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这一举措,使得俄国彻底倒向了法国。1891年6月,德奥意三国提前续订《三国同盟条约》,英国的立场也很明显的倾向于三国同盟。这促使俄法于1891年8年达成政治协定,1892年8月签订军事协定,1894年1月,正式成立法俄同盟。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着曾经一统欧洲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彻底瓦解。

4、对大陆联盟的评价

大陆联盟体系从本质上看,虽实现了俾斯麦的战略构想,但其内在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三国同盟与三皇同盟具有极大的矛盾性。1881年的第二次三皇同盟中,俄奥双方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无法调和,两国都企图靠拉拢德国,与其结成联盟来加强自身力量对抗对方。而1882年三国同盟的成立与三皇同盟产生矛盾。泰勒在《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中说道:“俾斯麦的两个杰作‘三皇同盟’和‘三国同盟’是直接矛盾的,前者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后者则是为奥俄之间的战争做准备。”德国对解决俄奥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无能为力的。

德国在构建大陆联盟体系时,处处把德国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现在俾斯麦同外国结盟是为了使这些同盟国成为他的俘虏,他控制他的盟国而不是同它合作。”体系的不稳定性也为它的瓦解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狡黠善变的性格,灵活机敏的处事风格,在欧洲国家间游刃有余、纵横捭阖,但是大陆联盟体系的均势局面是脆弱的。欧洲大陆并没有保持均势局面,德法矛盾、俄奥矛盾都没有得到解决。法俄同盟的建立,标志的是欧洲国际关系开始步入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的两大阵营对峙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国际关系史,王祖绳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3、俾斯麦传,埃米尔.路德希尔,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4、论俾斯麦大陆政策,孙玉娟,新学术期刊,2007年第5期

5、论俾斯麦“大陆政策”外交的客观环境,杨国顺,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五期

6、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六期

7、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于宁宁,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科教导刊(历史学研究),2011年8月(中)

8、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A.J.P.泰勒(英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俾斯麦名言(3)

俾斯麦经验对今天中国的启示邱震海

发表于:2013-07-22 22:52:08

 

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会紧接着出现以下几个进程:一、城市化的展开;二、军事实力的提升;三、资源日渐紧缺,并由此而导致向外探寻资源;四、国家实力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外延伸。

上面几个进程中,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蕴藏最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阶段;身处这个时期的人们,大都处于极度的矛盾煎熬、冲突频发和心灵茫然之中。今天的中国就处于这个阶段。事实上,1780年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正好是这个阶段,无论是狄更斯1838年出版的《雾都孤儿》,还是恩格斯1842年写出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抑或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虽然描绘和角度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源于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晚于英国七十年展开。1850年左右,德国开始工业化进程,1870年俾斯麦以“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其后的二十多年也正是德国进入城市化,各种社会矛盾由此展开的一段时期。那段时间,德国内部不但农民大量进入城市,而且城市内部的早期产业工人也爆发出对早期资本主义血淋淋剥削的极大不满,因而工人罢工、起义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那段时间德国产业工人的这种愤懑情绪还得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注解,因此对俾斯麦来说,问题就更为头疼。

而恰好在城市化展开的同时,由于作为其前提的工业化已相对发达,因此军事现代化也自然展开。另外,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达,国内资源开始紧缺,迫使刚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外,既寻求资源,也寻求市场,而这一探寻过程又十分自然地会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尤其是,当一个新兴国家崛起后,它的这一向外探寻过程,必然会与已经占据资源和市场先机的老牌国家产生严重冲突;而新兴现代化国家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又正好为这种冲突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物质和现代化的保障。

所有的这些进程,都早已被列宁在一百年前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态”予以归纳和提炼。下面的问题是:由城市化而带来的内部冲突频发和心灵茫然,在这个时候将如何左右外部世界的必然冲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当内部矛盾频发的时候,是否会产生“矛头外移”的情况?从国际和历史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

如上所述,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英国城市化展开的关键时期,恰好在这段时间,英国也大量开始其对外扩张的进程。虽然英国向世界的扩张远早于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大英帝国在远东建立的“东印度公司”,以及向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恰好在这个时段内发生。如果说,英国的例子还不足以说明内部矛盾对外部扩展的影响,那么德国1870年到1914年的历史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了。

这四十四年是德国工业、经济、军事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德国统治者在消除和舒缓社会矛盾方面做出迄今被证明十分成功探索的一段时间。然而,先后以俾斯麦和威廉皇帝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其面临的社会矛盾压力恐怕是迄今任何统治者都没有经历过的。

如上所述,这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从理论纲领到行动策划、组织的脱胎转型,大量的工人罢工和起义在这段时间发生。对此,俾斯麦的逻辑非常简单:工人到底想要什么?无非是生活待遇和安全保险,那就给他们就是了。于是,从1884年开始也是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建立,劳资关系通过一系列“企业自决”机制得到改善的时期。由此,俾斯麦成功地分化了追求社会保障的工人和他们身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也用来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但却没有在德国最终取得成功。这与俾斯麦统治的二十年间成功化解社会矛盾,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虽然如此,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还是令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不胜其烦。恰好此时,国际形势吃紧,尤其是德国与俄罗斯、英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十年左右,德国面临的实际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这是一种主动的矛头外移,但德国上层、民间确实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高昂的“爱国主义”情绪。现在回头看来,那其实根本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在爱国主义旗号下的极端民族主义乃至帝国主义情绪,只是当时的德国人完全无法区分这两者。于是,无论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还是极端民族主义,都在这一异常特殊的背景下,找到了出气口;问题只是:爱国主义被极端民族主义绑架了,而极端民族主义则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而向着帝国主义情绪的方向一路下滑。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多少德意志的优秀男子在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夹道欢送中,走上前线,一批又一批地成为这场帝国主义互相残杀的炮灰。问题是,无论是欢送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还是被夹道欢送的男人们,都不认为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是在为一场帝国主义的自相残杀而充当炮灰,而都自认为是在为德意志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更大的悲剧在于,从1864年马克思成立第一国际之后,德国就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基地,德国社会民主党作为最早期的欧洲社会主义政党,在为德国和欧洲的劳工谋取福利,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而为当时的德国统治阶层所不容。然而,在所谓的“为祖国而战”、“为德意志利益而战”的问题上,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当时的德国统治者完全不谋而合,同流合污。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当德国议会就德国参战问题表决时,所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中,只有李朴克内西特一人投了反对票。

当然,历史的表象不可能再次重复,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之中。但如果人们不对历史进行反思,尤其是若不能提炼和抽离贯穿于历史脉络之中的内在逻辑,那么总有一天历史会以不同的表象,然而却是相同的逻辑再次发生。今天的中国与1870-1914年间的德国当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由工业化、城市化所导致的内部冲突频发、现代化所导致的资源缺乏和军事实力上升,尤其是其间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上升以及周边环境的险恶,却又是多么的类似。

2012年年初,我到毗邻东南亚的中国某省演讲,听众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全国著名大企业的企业家,谈的不是中国的周边安全,而是中国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如此巨大的问题,中国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做?一位在全国颇有名气的企业家表示:“下一步,中国应该打一仗了。”此言一出,先是语惊四座,然后很快就赢得了掌声和认同。

这个故事虽小,但似乎颇能描绘出今天中国民间和精英阶层的情绪了。然而,我要说,这种情绪是十分茫然的,因为它的“矛头外移”的做法,不但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而且也已无数次被证明是一种必然导致最终失败的逻辑。

 

-   内部转型成功:外部崛起的可持续基础

 

只要翻开人类历史的课本,就可以找到许多这种“矛头外移”的例子。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日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一做法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在内部矛盾频发而又一筹莫展的时候,迅速在外边找到一个乃至几个敌人,并通过将“矛头外移”而迅速在国内“凝聚人气”。

然而,从历史的中期和长期来看,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对自身造成更大的伤害。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和日本,虽然通过短期内的“矛头外移”暂时解决了内部问题,而且也确实拓展了外部空间,但由于内部问题从根本上没有解决,而且最主要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没有成熟,因此最终还是给这两个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在今天的日本,有关二战纪念的文字、博物馆和其他纪念形式依然很多。撇除反思的部分外,也有相当部分的纪念依然停留在强调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尤其是在广岛核爆炸纪念馆,人们更是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然而,再仔细想想,日本民族的这种受难又来自何方?难道不是来自其早年崛起期的思想不成熟?由此似乎再次折射,一个民族崛起期的思想史较之其他领域的发展历史要重要许多。

蒋介石以前讲过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如果撇开其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而仅抽取其单纯意义上的语义,恐怕还是值得人们参考的。

俾斯麦名言(4)

  《俾斯麦名言》

  1、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2、如果一种礼貌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那么这种礼貌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3、如果日尔曼民族不在强大到能够浴血保卫它自我的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灭亡。

  4、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于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5、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发奋奋斗,直到死亡!

  6、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发奋奋斗,直到死亡!

  7、我们也许会毁灭,但当我们毁灭时将会把整个世界捆在一齐,一同跳入火坑。

  8、如果礼貌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礼貌不是真正的礼貌。

  9、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10、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11、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12、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13、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会正因我战败而责备我,但那又有什么呢?

  14、劳动能够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动能够使精神得到休息。

  15、坚韧是意志的最好助手。

  16、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会正因我战败而责备我,但那又有什么呢?

  17、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18、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19、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20、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21、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一个人的职责并不在于默然的去工作,而是在公然的铲除罪恶,力谋补救。

  22、尖头的子弹胜过尖刻的演说。

  23、如果日尔曼民族不在强大到能够浴血保卫它自我的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灭亡。

  24、对我来说,衬衫比上衣更贴身。

  25、如果礼貌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礼貌不是真正的礼貌。

  26、我们务必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27、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28、我们也许会毁灭,但当我们毁灭时将会把整个世界捆在一齐,一同跳入火坑。

  29、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30、如果一种礼貌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那么这种礼貌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31、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32、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一个人的职责并不在于默然的去工作,而是在公然的铲除罪恶,力谋补救。

  33、你们务必跟着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34、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35、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36、你们务必跟着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37、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38、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于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39、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

  40、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41、我们务必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42、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43、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俾斯麦名言(5)

浅谈俾斯麦外交政策

陈明媚

摘要: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于欧洲政坛的一名“铁血”宰相,在他的身上强烈地彰显出容克阶级地主专横、狂戾的作风。其果敢、坚毅、自信的个性对于德国的统一以及德国的外交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他任职期间所建立的大陆联盟体系,有效地稳定了德国的局势和维稳了欧洲的均势,但是它自身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与无法克服的弊端,最终以失败落下帷幕。

关键词:俾斯麦 大陆联盟体系 欧洲均势

1862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俾斯麦讲明了自己的立场:“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①为此,他开始让他蜚声欧洲政坛乃至国际政坛的“铁血政策”。本文拟从大陆联盟体系推行的背景,目标,形成过程以及最终的影响作一些拙略的评述。

一:大陆联盟体系推行的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进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人们各方面的水平得到了质的突破,国民经济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领域上了,机器大工业的制度得到的普遍建立。1850—1870年,“德国这二十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②但是,德意志城邦林立,封建割据状态依旧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绊脚石。这就使得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政治局面的现状发生了重要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把国家统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城邦的割据状况,奠定了俾斯麦大陆联盟政策的基础。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何尔施泰因两公国并入德国。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何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帮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反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此刻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拿破仑对德国事务的干涉,激起法国民族运动的高涨,同时欧洲列强因同法国的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麦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取得节节胜利,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至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欧洲大陆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统一的德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年轻的帝国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德意志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边缘有法国、俄国、奥地利三大强国。从地缘政治来看,德国是天生的被包围国家。他认识到“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③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目标和过程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普法战争后期,俄国几度要扬言干涉,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构成对德国的最大威胁。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德国占据优势的外交网络。

俾斯麦通过结盟先后缔结三皇同盟、德奥罗同盟、三国

同盟、奥塞同盟,建立起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包括奥、俄、罗、塞等国在内的复杂异常的联盟体系——大陆联盟体系,其外交战略可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这一体系巩固了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但随着 1894 年法俄同盟的形成寿终正寝。

1873 年,俾斯麦促成了俄、德、奥三皇同盟,阻止

俄向西欧、南欧扩张,也设置了一个阻止法俄联合的屏

障,使德国免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俾斯麦促成

了俄奥接近,但是东方问题始终困扰着俄奥关系,威胁

着三皇同盟的稳定性。1877~1878 年俄土战争期间,

俾斯麦表面上充当“诚实的政治掮客”,实际上却向沙

俄反戈一击,在柏林会议上联合英、奥迫使俄国吐出战

争掠获物,体现了其势力均衡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使俄

国人十分不满,俄德奥三皇同盟受到威胁。近东危机和

柏林会议使俄德奥三皇同盟分崩离析,俾斯麦在英、

俄、奥之间的中庸协调并不成功。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

势,俾斯麦开始采取正式结盟政策,由此揭开了 19 世

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同盟条约的历

史。④

俾斯麦希望与奥结盟,迫使俄放弃反德立场。于是

1879 年 10 月双方签订《德奥同盟条约》,德奥同盟建

立,德奥的接近使俄国担心被孤立,于是主动与德奥订

立一个条约。1881 年 6 月,三国签订《三皇同盟条约》,

新的三皇同盟建立,使得俄奥再次合作,俾斯麦重新控

制了欧洲局势。1881 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加

深,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而此时意大利扩张也积极

寻求同德奥结盟,1882 年 5 月三国在维也纳订立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1883 年,新独立的罗马尼亚担

心俄国威胁,寻求奥支持。因此,德国又与奥匈、罗马尼

亚结成了针对俄国的同盟。至此,俾斯麦在五年之内建

立起一个包括了德、奥、意、俄、罗马尼亚在内的同盟体

系,德国处于这个同盟体系的核心位置。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1886 年俄国策动了保加利亚的政变,派出特使直接统治保加利亚。英、奥两国支持保加利亚的抵抗力量,使俄国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俄奥关系再次恶化,俄把奥看作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由此,1887 年三皇同盟没有续订。

1877 年 3 月和 12 月,英、意、奥分别达成两次《地中海协定》,规定三国共同维持地中海、黑海和近东的现状。虽然协定只是声明相互支持,并没有明确的承诺与义务,但是也达到了联合英国牵制法、俄的目的。俄国始终是俾斯麦均势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三皇同盟条约没有续订,俾斯麦担心法俄接近,希望与俄加强合作。而俄国希望获得在巴尔干问题上的支持。因此,1887 年 6 月双方秘密签订《再保险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但是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进攻奥匈除外。德国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已有的权利。德奥意三国同盟确保的是,如果法国进攻德国,奥保持中立;这个条约保证的是,如果

法国进攻德国,俄国保持中立。所以称之为“再保险条约”。通过三个三国同盟,两个《地中海协定》及一个《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环环相扣的大陆联盟体系,为德国的强大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确保了在欧洲已获得的优势地位。

三:大陆政策的矛盾与结局

大陆联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大陆联盟体系并非真正恢复了欧洲的均衡态势,欧洲大国间的德法矛盾、俄奥矛盾都没有解决。

首先是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众所周知,英国十九

世纪后半期所奉行的是“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这一特点,决定了英国是一个难以依靠的国家。针对俄德关系及德国国际环境的恶化,1887 年 11 月,俾斯麦致函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希望建立英德友好关系。1889 年 1 月,俄德关系濒于破裂之时,俾斯麦露骨地向英国建议缔结英德同盟条约。然而,索尔伯里并没有被俾斯麦的外交伎俩迷惑,他答复俾斯麦:“可惜我们不是生活在彼得时代,现在是民主制当权,英国政府要直接依赖于舆论的潮流,这就是这种制度之赐,这一代只能够审时度势。”⑤俾斯麦的外交谋略在英国没有得到响应。再加上俄奥之间利益矛盾重重,因此这一体系内部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能平稳运行那么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俾斯麦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一体系的另一大

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太过于依赖俾斯麦的个人能力。在复杂的大国关系中,联合奥、意,拉拢英、俄,孤立法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俾斯麦的个性,使得他和德国皇帝以及其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1888 年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麦与新皇帝不和,经常发生政见冲突。1890 年 3 月的一次冲突使俾斯麦辞职,德国对俄国的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1890 年《再保险条约》期满,俄再三提出续订,但是德国政府都拒绝了,理由是它无益于保护德国利益,不能保证德国免遭法国进攻。拒绝俄国的这个建议,德皇及其资政等于把俾斯麦交错的结盟体系中最要紧的一根主轴给拔掉了。⑥最终,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总的看来, 俾斯麦时期外交政策的运筹是成功的,他对地缘政治和德国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俾斯麦深谙德国地缘政治困境, 并认识到德国国力一时难以与欧洲各国为敌, 不得不主动结盟, 俾斯麦体系维持了欧洲的均势, 保证了德国的安全与稳定, 也为 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著作类

①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商务印书馆

②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③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二卷.东方出社

④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⑤德.埃米尔·路德维希.俾斯麦传[M].团结出版社

⑥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

⑦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类

孙玉娟:《论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新学术.2007.5

于宁宁:《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评述》.科教导刊.2011.8

庄燕.《评俾斯麦1871~1890的外交政策》.邢台学院学报.2010.6

俾斯麦名言(6)

俾斯麦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

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他通过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父亲是一个容克地主,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俾斯麦在柏林就读大学期间,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在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地主俾斯麦,他同时代表了普鲁士的两大支柱——贵族和官僚。 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由此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
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

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铁血政策”。他在议会上公开宣布:“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

对内他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维护专制主义,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又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经济方面的保护关税政策

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德国的农业状况不佳,为了保护农业市场、也为了给国内工业部门提供壁垒,德国在1879年改变自由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这个政策既有经济后果,也有政治和外交效应;在国内,它缔造出著名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德国保守主义乃至后来的法西斯主义真正的社会根基;在国际上,它进一步恶化了德俄关系,因为俄国对输往德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依赖较严重。

反社会民主党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

李工真教授说,俾斯麦是个“保守的政治强人”,这一点在他的内政和社会政策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反社会民主党的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是很明显的表征。这两项政策互为表里。社会民主党是新兴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民主和革命倾向,让俾斯麦深感不安,他对霍亨左伦王朝的“责任感”驱使他打压这场政治-社会运动;另一方面,为了平息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政治和社会诉求,他于1880年代率先创设了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险制度。他希望用这块蛋糕来瓦解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然而,社会保险延续了下来,社会民主党却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它的势力越来越大。

当然,俾斯麦还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德国后来的民主化作出了贡献。第二帝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这在全欧洲都是非常少见的;尽管选举方式很复杂,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权力也很有限,但这毕竟是民主制的重要实践和课堂。和法国一样,德国的普选制是在专制色彩浓厚的体制下确立起来的。同样,他的福利国家政策也在德国一直延续下来,即使纳粹时期也没有根本的变动。今日的社会国家(Sozialstaat),应该说受惠于俾斯麦。

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

普丹战争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事端。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荷尔斯泰因划归普鲁士统治,石勒苏益格则归属奥地利。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与俄,法互盟,以此确保法、俄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同年6月普鲁士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最后奥军战败。1866年8月23日两国签订的《布拉格条约》。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关于德国的统一,一个广泛认可的看法是,俾斯麦是1848年革命遗嘱的执行人,但他只完成遗嘱中的一个任务:统一;另一个任务,自由,他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公民社会、责任制议会民主制政府、更为广泛的公民权利,这些诉求跟普鲁士的王权、官僚制度和它的军队是矛盾的,而俾斯麦就是后者最出色的代理人。

历史学上常说,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方式和俾斯麦当政,注定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正因为俾斯麦和它的普鲁士官僚国家干得太出色了,1848年的自由派最后都改弦易辙,为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摇旗呐喊,放弃了最初的自由和民主追求,曾几何时,这些自由派还把普鲁士容克视为德国的反动堡垒,但如今,恰恰是这个反动集团实现了他们在1848年没有实现的目标。他们现在几乎感激涕零了。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晚年说,俾斯麦砸碎了德国自由主义的脊梁骨。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对外展开"均势外交",维护欧洲的相对和平以利于德国发展。他依靠只手之力,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联盟把欧洲大陆许多利益相冲突的国家包含在一个“俾斯麦结盟体系”内,德国居中调解,成为这个错综复杂的外交格局的中心支配环节。但是欧陆各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从根本上是无法得以解决的,同时这个“俾斯麦结盟体系” 的运转过分依赖于俾斯麦个人的经验,所以他平衡均势的作法却注定要失败。

在1888年,时年29岁威廉二世继位,。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同时对俾斯麦这种稳健的对外政策,极为不满,威廉二世极力主张对外扩张,二人发生严重冲突。在互相鄙视的情况下,俾斯麦于1890年被迫辞职。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尽管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的封建势力及其军国主义传统,但统一毕竟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统一是普鲁士的胜利,俾斯麦充分发挥了自己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为德意志的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俾斯麦所作的是不仅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符合当时本国人民利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是他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最大的功劳。但是俾斯麦不仅种下德国成功的种子,也埋下德国二十世纪悲剧的伏笔。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为了推动德国的统一,他推行的极为严厉的军事与政治,这样造成了德国军国主义,为一战、二战埋下伏笔。

他是一个智者,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阴谋家,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他是一位绝对的功臣,因为,爱国无罪,但对于世界来说,他极力推行的军国主义却是无尽的灾难。但是总体来说俾斯麦功还是大于过。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chengyumingyan/4329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