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8篇

热门推荐 时间:2021-07-12

【www.bjjpsf.com--热门推荐】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8篇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者:薛文杰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

        摘要: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和江泽民的“五 .二九”讲话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大解放。

        关键词:思想解放;启蒙运动;戊戌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

        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不断进步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一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惨败,使清政府及一批知识分子被迫进行反省。中国学者在痛苦中意识到,排斥外来思想、封闭锁国不能自救,从此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进程开始面向世界,希望从西方寻求中国解放的新力量。西方的进步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大解放。

        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接连的内忧外患,使清政府及一批知识分子逐渐觉醒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以自强。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各地先后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洋务运动把改良的矛头指向落后的经济方式与科学技术和陈旧的教育规范。面对甲午海战惨败暴露的危机,严复等人终于认识到,只是依靠坚船利炮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强国需要标本并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变革。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维新运动把改革的矛头指向僵硬的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是对腐朽封建制度一次猛烈的冲击,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先河。 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仿效外国君主立宪国家,设立议院。在经济上,维新派主张要富国养民,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运动,犹如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点燃了改革、爱国和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2)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重庆高考7题)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编》

【答案】B

【考查点】魏源与《海国图志》

2.(2013年安徽高考13题)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考查点】维新思想的内容与评价

3.(2013年天津高考5题)“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D

【考查点】维新思想的内容与评价

4.(2013年北京高考15题)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考查点】程朱理学 维新思想的内容与评价

5.(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9题)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答案】D

6.(2013年福建高考18题)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答案】A

【考查点】顺乎世界之潮流

7.(2013年四川高考4题)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考查点】顺乎世界之潮流

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9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考查点】顺乎世界之潮流

9.(2013年江苏高考7题)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考查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

10.(2013年安徽高考37题)(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

响。(9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

【答案】

(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6分)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9分)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受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15分)

1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2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12分)

【答案】

(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11分)

严: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9分)

(2)相同: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9分)

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3分)

【考查点】

12.(2013年广东高考39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答案】

(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3.(2013年山东高考28题)(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

【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4.(2013年天津高考13题)(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5分)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4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成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考查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3)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局限性

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作用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 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

• 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

•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1. 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 2.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 3.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4)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

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

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新文化运动

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

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

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 “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三)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恩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涨。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3.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共同影响表现为:

(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2)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单纯的“西学”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在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5)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局限性

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作用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 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

• 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

•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1.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 2.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 3.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6)

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 
1、其发生在什么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 
(1)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逐渐扩展,文士阶层形成。(专门的人) 
(2)社会的大动荡引发出新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去思考解决的方法。(思考问题、提出主张) 
(3)各诸侯国为了实现争霸的目的,也需要一定的指导思想来安邦定国。 (主张被采纳后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抱负)           
“学而优则仕” 
3、主要的学术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些人、他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儒家:孔子(春秋)“仁”、“德”、“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君子标准等。 
道家:老子(春秋)“无为”等; 
      庄子(战国) 。 
墨家: 墨子(战国)“非攻” “兼爱”。 
法家:韩非子(战国)“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严刑酷法。 
兵家:孙武(春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 


4、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各种思想通过相互论争、批判,彼此吸收、借鉴,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思想还成为了中国古代一些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法家) 
5、当时的哪些主张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1)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民为本(儒家); 
(2)教育平等、因材施教(儒家); 
(3)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道家); 
(4)和平外交、和谐世界、博爱思想(墨家); 
(5)以法治国(法家)、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兵家) 

二、新文化运动 
 

1、开始的时间、标志?1915年起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2、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依然信奉君主思想、依然尊崇孔子。 
3、主要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些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最早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李大钊—十月革命后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创作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集中反对旧道德。 
4、宣传的口号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口号:“民主”、“科学”。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对当今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民主和科学是我们一直的追求;要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有爱国意识,积极追求进步;白话文等。 

都发生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期 
都是新势力对旧势力的思想斗争 
都是社会变革或者社会革命的先导 
作用都表现为:促进观念更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我们的启示? 
1、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前提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思想解放活动既要有思想和观念的解放和更新,还 
要有相应的实际行动跟进。 
3、国家制度、政策要允许、鼓励、支持思想解放活动 
的开展,营造好氛围、创造好条件。 
4、要善于学习、敢于质疑、大胆创新;要具有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勇于付出的魄力与意志。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7)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作者:姜瑞萍

作者机构: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

ISSN:1673-2162

年:2010

卷:000

期:005

页码:345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摘要:@@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rn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rn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姓公姓私问题(8)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局限性

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作用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

•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 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3.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news/3729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