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9篇

热门推荐 时间:2021-08-27

【www.bjjpsf.com--热门推荐】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9篇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心经译文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翻译】*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翻译】*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翻译】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5、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翻译】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翻译】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翻译】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观自在菩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 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3)

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

  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金刚经
  
  心经
  
  全文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各位信佛的朋友,请看: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祝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 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 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 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 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 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 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 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 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 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 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 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 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 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 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 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 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 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 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洌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 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 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 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 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 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 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 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 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4)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5)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繁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简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zhào jiàn wǔ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 kōng bù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shì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sān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pú tí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jiē dì jiē dì bō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白:

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

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

空不异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为的物质世界)

色即是空(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

不生不灭(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

不垢不净(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洁净)

不增不减(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

无受想行识(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对于真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

无色声香味触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感觉和概念)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识也全部都是错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没有后世报应的所谓十二因缘)

乃至无老死(就连生老病死也是胡说)

亦无老死尽(更没有生死轮回的道理)

无苦集灭道(没有生死烦恼,没有贪婪和恐惧,也没有所谓的真理)

无智亦无得(既没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识)

以无所得故(这才是超越了人类精神的惟一真实的世界)

菩提萨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自在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达了波罗蜜多觉悟的彼岸)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和妨碍,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人类精神影响的缘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恐怖,远离那些违背自然的思想)

究竟涅槃(所以菩萨观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烦恼)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佛以及一切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的境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无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成佛的境界)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咒语)

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最最伟大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能够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烦恼和苦厄)

真实不虚(佛无妄语,自然真实)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这是众生修行般若智慧抵达波罗蜜多觉悟的密咒)

即说咒曰(咒语曰)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走过所有的道路)

波罗僧揭谛(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

菩提萨婆诃(欢呼觉悟吧)

观世音菩萨,修行种种利他的菩萨道,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功德已经无量无边,般若的最高智慧已经开发,进入了深深的禅定,照见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都是空的。无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假象,都是妄心所产生的错觉,实际上一切皆空。万事万物分析开去,不能找到自性。一切皆空了,在这个时候烦恼和痛苦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般若智慧是无上的智慧,让众生觉悟,解脱一切痛苦。

观音菩萨从深深的禅定中出来,对佛陀的大弟子舍利佛说:

舍利子,你听我说,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空不是两样,空和物质也不是两样,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可以类推,也是这样,它们的本性都是空的。

舍利子,森罗万象一切事物其本质是空的,这种空的面目本来是什么呢?它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生也没有死,没有污垢也没有清静,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空的本性中是没有一切真实的存在,也没有受、想、行、识。既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界以及意识界,整个六根、六尘、六识组成的十八界都没有,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也不是无明灭尽了,也没有老和死,也不是老和死都灭尽了。整个十二因缘都是这样,没有十二因缘,也不是说十二因缘灭尽了。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得到什么智慧也没有得到其他任何什么东西。一切都是无所得,所以就觉悟了。

觉悟众生的菩萨,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心里就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因为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就再也不会有恐怖的事情发生。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把众生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走到了最后的归宿——涅槃彼岸。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众生,其成佛之路,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所阐明的空性去修行。只要依照般若波罗蜜去修行,就一定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大家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本身就是神妙无穷的咒,是光明无比能破无明的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无法形容不可思议的咒。它能够消灭一切痛苦,真实不虚假。因此,我要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咒就是: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6)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心经》。

「摩诃」是梵文,就是大。

佛说的「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平时我们说的是相对的「大」,如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而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下文的「多」、

「胜」也有类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但这很勉强。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经」是通名,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

经文注解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 「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深般若波罗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台风扇,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就是种种思想。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五蕴皆空],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也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佛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很盛,荫盖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世间事物,了达五蕴并非实有,当体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佛为什么说世间的物质都是[空]的呢?

佛学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因缘)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 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 。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四智]。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梦想]即是妄想。

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7)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繁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简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zhào jiàn wǔ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 kōng bù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shì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sān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pú tí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jiē dì jiē dì bō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白:

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

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色不异空(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

空不异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为的物质世界)

色即是空(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

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

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

不生不灭(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

不垢不净(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洁净)

不增不减(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

无受想行识(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对于真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

无色声香味触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感觉和概念)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识也全部都是错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没有后世报应的所谓十二因缘)

乃至无老死(就连生老病死也是胡说)

亦无老死尽(更没有生死轮回的道理)

无苦集灭道(没有生死烦恼,没有贪婪和恐惧,也没有所谓的真理)

无智亦无得(既没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识)

以无所得故(这才是超越了人类精神的惟一真实的世界)

菩提萨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自在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达了波罗蜜多觉悟的彼岸)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和妨碍,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人类精神影响的缘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恐怖,远离那些违背自然的思想)

究竟涅槃(所以菩萨观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烦恼)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佛以及一切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的境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无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成佛的境界)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咒语)

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最最伟大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能够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烦恼和苦厄)

真实不虚(佛无妄语,自然真实)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这是众生修行般若智慧抵达波罗蜜多觉悟的密咒)

即说咒曰(咒语曰)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走过所有的道路)

波罗僧揭谛(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

菩提萨婆诃(欢呼觉悟吧)

观世音菩萨,修行种种利他的菩萨道,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功德已经无量无边,般若的最高智慧已经开发,进入了深深的禅定,照见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都是空的。无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假象,都是妄心所产生的错觉,实际上一切皆空。万事万物分析开去,不能找到自性。一切皆空了,在这个时候烦恼和痛苦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般若智慧是无上的智慧,让众生觉悟,解脱一切痛苦。

观音菩萨从深深的禅定中出来,对佛陀的大弟子舍利佛说:

舍利子,你听我说,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空不是两样,空和物质也不是两样,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可以类推,也是这样,它们的本性都是空的。

舍利子,森罗万象一切事物其本质是空的,这种空的面目本来是什么呢?它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生也没有死,没有污垢也没有清静,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空的本性中是没有一切真实的存在,也没有受、想、行、识。既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界以及意识界,整个六根、六尘、六识组成的十八界都没有,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也不是无明灭尽了,也没有老和死,也不是老和死都灭尽了。整个十二因缘都是这样,没有十二因缘,也不是说十二因缘灭尽了。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得到什么智慧也没有得到其他任何什么东西。一切都是无所得,所以就觉悟了。

觉悟众生的菩萨,依照般若智慧修行,心里就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因为无牵无挂,没有一切障碍,就再也不会有恐怖的事情发生。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把众生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走到了最后的归宿——涅槃彼岸。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众生,其成佛之路,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所阐明的空性去修行。只要依照般若波罗蜜去修行,就一定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大家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本身就是神妙无穷的咒,是光明无比能破无明的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是无法形容不可思议的咒。它能够消灭一切痛苦,真实不虚假。因此,我要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咒就是: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8)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音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guānzìzàipúsà,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dùyīqiēkǔ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shèlìzǐ,sèbùyìkōng,kōngbùyìsè,sèjíshìkōng,kōngjíshìsè。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shòuxiǎngxíngshí,yìfùrúsh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xiāng,舍利子,是诸法空相,bùshēngbùmiè,bùgòubùjìng,bùzēngbùjiǎn,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shìgùkōngzhōngwúsè,wúshòuxiǎngxíngsh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wúyǎněrbíshéshēnyì,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wúyǎnji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nǎizhìwúyìshíjiè,wúwúmíng,yìwúwúmíngjìn,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nǎizhìwúlǎosǐ,yìwúlǎosǐjìn。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wúkǔjímièdào,wúzhìyìwúdé,yǐwúsuǒdégù。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pútísàduǒ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xīnwúguàài。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wúguààigù,wúyǒukǒngbù,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jiūjìngnièpán。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sānshìzhūfó,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déānuò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gùzhībōrěbōluómìduō,shìdàshénzhòu,shìdàmíngzhòu,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shìwúshàngzhòu,shìwúděngděngzhòu。néngchúyīqiēkǔ,zhēnshíbùxū。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jíshuōzhòuyuē:即说咒曰: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bōluósēngjiēdì,pútísàpóh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白话文解读    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佛陀对舍利子说:舍利子啊!宇宙中凡是存在必然变化,凡是不变化必然不存在,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舍利子啊!情境只是一时变化,没有好、坏、顺、逆、净、垢、增、减。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不要想它怎么来、怎么去,不要以自我立场去分析眼前情境,也没有所要分析的对象,没有主观想法。眼前情境没有顺逆,内心也没有爱憎分别。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苦无从产生,也没有苦需要消除。身心与当下合一,无所欠缺,也无所得。    虽然无所得,但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悟通生命实相。他的心没有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豁然顿悟。    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悟者们,都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达到觉悟。因此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彼岸的境界,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来歌颂唱咏:去啊,去啊!去彼岸啊!大家都去彼岸,迅速完成开悟多美妙啊!详细注释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舍利子(舍利子呀)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心经全文及译文解释(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及解释)

观自在菩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没有不能了解的),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直到没有老和死),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无智亦无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碍),无挂碍故?(由于没有),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其咒语曰),揭谛揭谛?(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去彼岸),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news/4816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