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6篇

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09

【www.bjjpsf.com--学习心得体会】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6篇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1)

党的十九党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认真研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自己的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在自己工作上要联系实际,运用十九大精神指导和推动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端正自身的工作作风,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在这个历史的新起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明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使命,要顺应时代的呼唤,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新的时代潮流中无私奉献,为新时代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为脱贫攻坚不懈奋斗。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2)

我为什么入党——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有感

我们都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十九大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不忘初心,时刻追问自己“我为什么入党?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

“我为什么入党?”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这是终其一生的灵魂叩问和内心自省。

“我为什么入党?”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天之骄子,那时的我们个个年轻气盛、积极向上、不甘落后,那时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虽然比较单纯,但也夹杂着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诸如:入了党工作会分配得好些、将来会更有前途一些……

“我为什么入党?”有人或许有“为了提干,为了升官发财”这样的想法。“升官发财”绝非不可以提,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当官是为了什么?发财靠什么?当官一定不能为自己和身边人捞好处,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靠自身努力和勤奋发财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一些人想靠权钱交易、靠贪腐发财,这就大错特错了!习总书记说过,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我是在工作7年后入的党。一开始,我入党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同时还隐隐期待着入了党能够更快获得提拔。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当初的入党动机是错误的,为此,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从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获得了“璧山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璧山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我为什么入党?”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今天,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千万次地问自己。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做合格党员”做为我们终其一生的目标。我们曾经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共产党员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们为什么入党?书面回答是一致的: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然而,我们的内心却是复杂多变的,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敢于不断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到光明磊落。

“我为什么入党?”这是一个厚重的话题,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终其一生的灵魂叩问和内心自省,每一次的叩问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党性修养的提升!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刻领会十九大关于教育的论述,特别是“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论述,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电大教育指明了方向。努力吧,所有电大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3)

文化自信要“咬定青山”——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内涵,更是软实力的宏观体现,国家在快速提升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同时,也应夯实软实力的根基。文化兴则民族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并不缺少文化自信的“资本”。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的奋发图强,有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持之以恒,有孔融让梨、黄香温被的明德惟馨,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一言九鼎,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竭忠尽节。我们不仅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催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有爱国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五四精神”,有革命军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有民族英雄“舍小我,成大我”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向世界表明,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华夏儿女坚韧豪迈又柔情似水,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曲折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文化自信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自身的高度认同,有了文化认同,就有了思想上的共鸣,有了行动上的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红色革命精神,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富国强军指明正确方向。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国家兴盛的必要前提,中华民族有了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继往开来,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践行文化自信,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种子正在萌芽,生机盎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承前启后的行动指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勇于担当是我们新的历史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感动中成长——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成长的步履匆匆又匆匆,回首走过的日子,我的内心无数次地感动着,这些感动伴随着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伟大而敬爱的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关心、爱护和支持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这让作为青年教育者的我倍感温暖与力量。

其实,党的关怀与温暖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激励我前行,鼓励我成长。在工作中,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切,体会到了师傅的关爱,学生的关心。

2016年9月,怀着期待、紧张、兴奋的心情,我来到了XX校园,这将是我梦想启程的地方!为了帮助我们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校领导给我引见了我工作上的第一位师傅。和师傅初次见面是在饭桌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爽朗的笑声。我的师傅是一个外向、随和,乐于传播正能量与温暖的人。

初出茅庐,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充满了怀疑与不自信。既担心自己不受孩子欢迎,也担心自己不能做好班级管理,更担心自己课堂效率低下,把握不好教材的重难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自我否定”的状态中。

是师傅帮我走出了困境。她主动提出要来听我的课,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刻,我激动、不安和小鹿乱撞的心情。“师傅要来听我的课啊!”我既害怕又期待。怕的是自己上不好课。期待的是,师傅课后给我的评价。

上课时,因为紧张,我的课堂语速和节奏都未把握好。一堂课下来,手心冒汗,满脸涨得通红。下课铃声一响,忐忑不安的我,立即用探寻的目光望向师傅,回眸间,远远地看见她比了一个大拇指。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立马得到了安放。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是一种被认可的感动,这是一种成长的喜悦。那副画面,是我燃起教育生涯职业信心的定格,我将此生难忘。

时光荏茬,一年多的时间里,师傅来听过我不少课,听课时,她专注的眼神,那一抹低头详尽书写的身影,像烙印一般深入了我的心底。每次课后,她脱口而出的两句话是:不错,可以!有进步!她的鼓励,她的悉心指导,总能给予我力量,给予我芬芳。我时常,感慨自己的好运,感恩师傅的用心与关怀!

身处于新时代的我,感受着党的温暖,感受着师傅与他人的无限关怀,我必将铭记这些感动与温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增强文化自信,做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从文字简洁的诗经到沉郁唯美的楚辞,从刚柔并济的唐诗到大美天成的宋词再到摇曳多姿的元曲,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不同的是,中国也曾遭到很多游牧民族的侵略,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但不同的是,不是中国人被迫的接收入侵者的语言、文化或者经济政治,而是入侵者总能快速的被同化,中国人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与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没有文化底蕴的国家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灵魂的。从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儒家文化就作为重要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进一步研读孔子学说你会发现,儒家文化对现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事关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事关我国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我们对我国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只有充分做到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我们才会在接收各种外国文化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4)

感悟十九大报告的“位”“味”“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宣部领导在部机关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会上的辅导报告和现场答疑,高端权威、全面系统,既解读、又释惑、更解渴,让我们仿佛身临十九大会场,加深了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感受了新时代脉动,体会了作为宣传人的喜悦与不易,倍受教育、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登高望远识“位”

党的十九大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意义、世界性意义。

一是地位。十九大报告系统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最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性贡献,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必将泽被深远。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新智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大众特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二是站位。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的高度,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重大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开启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让我们在思想深处高度认同。

三是方位。“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党的十九大,从国内外大局大势中为我们明确方位,精准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使我们对肩负的新使命、需要把握的新要求,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们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进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迫切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准确的理论判断。党的十九大,标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对社会矛盾的变化作出重大科学判断,必将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5)

爱乡村·记乡愁——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幸福乡村”“谱文明新韵,建美丽乡村”“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在今天的农村,一条条建设美丽乡村的标语随处可见。是的,这正是今天乡村的发展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对家乡建设的愿望,更是他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期待。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发展的定位,更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报告声中,我们可明显感受到,乡村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乡村的明天会美好,这是政之所向,更是民之所望。

其实,身在贵州的我们,早看到了乡村实实在在的变化。从媒体报道中看到,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就对乡村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随后,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从由“贫困荒芜”的荒茅田蜕变成“花繁叶茂”的遵义市播州区华茂村,到“产业结构调整模范乡村”的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从“最具商业价值乡村”的瓮安县果水村,到“乡风朴实文明乡村” 的贞丰县对门山村……一个个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村颠覆性变化,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多农民盖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也让他们增强了信心,留住了乡愁。

“我现在是股民了”,前些日子,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确实,昨天的农民,已经“逆袭”成今天的“股民”,这源于农业新旧动能的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整。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随着“身份”的改变,今天的农村资源得到了盘活,农民增收找到了路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为农村土地改革工作做出了安排,为农民吃了“定心丸”,让他们安心劳作,舒心生活。就拿自己家乡来说,过去祖祖辈辈、一家一户靠种玉米、油菜、土豆等为生,种类多、规模小、人苦累、收入少,而今天,通过农业改革,已经结束了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历史,本地、外地众多农业大户去那成立各类合作社,承包土地种蔬菜、烟叶、药材等,充分实现了“1+1>2”的效果。而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加之自身工作,顺利实现了就业“足不出户”,也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订单生产、指定销路,让家乡特色农产品风行外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村是粮食安全的阵地,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让农村粮食生产规模更大,销售途径更广,安全系数更高,使农村“菜园子”直通城市“菜篮子”,从而鼓起农民“钱袋子”。同时,工业自动化助推农业规模化,让工业、农业相辅相成,城市、农村相得益彰。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要求。今天的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农村,更是全国人民的农村,要想建设好农村,人才是关键,这道理不言而喻。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人才驱动发展,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酿酒工程……今天的高校增设了许多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农业专业,正是在于培养高素质“三农”人才。如今,不少教授、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向农基地,为农民指导生产的同时,也为学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各地实施的有针对性的“双千工程”也是推动农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珍惜机遇,迎难而上,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共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6)

学思践悟十九大报告语言体系——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有感

“之前听过好多讲话都是干巴巴讲道理,硬邦邦提要求,这次的十九大报告不同,有些话,我们一听就懂,并且越听越有意思”。村里曹大爷这句话,让我对十九大报告的语言体系十分好奇,一份让农民如此盛赞的报告,理应以“斫轮”之功,学思践悟十九大报告中的语言体系。

“斫轮”出自《庄子·天道》,指斫木制造车轮需要精湛技艺,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组工干部的讲话同样如此,理论太深奥,普通群众听不懂;语言冗长,党员干部又觉不够凝练。因此面对不同的讲话人群,应用不同的语言体系,面对多层次的讲话人群,更应以众人相宜的语言体系讲好政策、法规。唯如此,才能使讲话内容深入人心,让政策理念落地生根。在这一方面,十九大报告开启了新时代的典型风格。

新时代,要学会用基层百姓的语言体系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群众路线。善于用群众观点、群众思维、群众语言来解读政策、交流沟通,讲好党的故事,推动组织工作,是组工干部要施之以力的方面。在十九大报告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些话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言真意切,闻起来有泥土芳香,品起来意味深长,既充分展现了党的立场主张,又能让群众听得懂、听得亲切。这就告诉我们组工干部,要讲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通过经常地、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群众需求,体验群众的生产生活,体察群众的心理情绪,学习群众语言,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同时,把隔阂消弭于无形,让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亲密,从而在作报告、写文章、发文件时,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解读党的建设理论、思想政策,变在群众面前“说不清”“说不过”为“说得清”“说得通”。

新时代,要学会用传统文化的语言体系阐述思想、表达观点,弘扬文化自信。古典名句、诗词曲艺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语句气势磅礴,恢弘大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这样的话,可谓凝了“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气势。而在许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样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地阐述思想、表达观点。他在大量地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更能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所以,组工干部更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常用典故、诗词等传统文典,赋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组工语言更“接地气”的同时,让组工干部提高人文素养,拓宽思想境界。

新时代,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坚定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在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施性文件中,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语言抓好思想引领、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党的思想、党的语言、党的政治文化的最佳体现,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宏观性、战略性,在涉及和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上使用马克思主义语言,对于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些高度凝练的马克思主义语言意义深远,一定程度上规范着社会秩序,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管理功能,组工干部要善于使用马克思主义语言,要使全体党员干部深刻明白政治行为从一定程度看就是遵从政治思想、政治语言、政治决策,言即是行的要求要落到实处,要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政治语言。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3655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