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时间:2021-08-27

【www.bjjpsf.com--读后感】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3篇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1)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瓦尔登湖》很显然是值得欣赏的一本书,但是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上面的读书精神。我看瓦尔登湖仅仅是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人与自然的心灵经典,自然与人的和谐共鸣然而当我漫无目的分看完第一章时,脑子里也是茫然无知,因为这本是真的太浓缩,难度,艰深,甚至是不知所云。
所以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然后当大家再次把这本书提出来时,我才发现他还挺出名的,然后我就决定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读一遍,看看到底为什么它被奉为经典。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上面有一章谈练习,我觉得用在读书上也是合适的。它把练习分为三个相嵌的园,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读书完全是一种放松,是一种无意识的阅读,然后最外面是恐慌区,这个区域的读,对个人来说可以称之为天书区,完全看不懂。
然后中间就是学习区,这个区用梭罗的话说就是:好的阅读像田径运动,也是需要训练的,人们需要穷毕生精力。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那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辩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需要我们将最敏锐和清醒的晨光奉献给它。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结庐而居于辟野,似是在呼应大自然的召唤,寻找内心深处的自留地,以及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梭罗离群索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从不纳税,拒绝任何政府行为。除了必须的比如农事和砍柴,他的剩余时间就用来观察自然,思考问题。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后把在大自然里采撷的诗篇,化成至纯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灵魂才能触及的深处。
前些日子去探访了阳山脚下的拾房书院,它掩映在桃花从中,安详自珍。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闭门即是深山。无论是桃花源或是瓦尔登湖,也许只是寻找它来盛放一颗渴望孤静充盈的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朴素而又简单的,而透过生活与现实,他所联想和展示的思想却如禅宗一般深邃。梭罗信仰宇宙规律中的永恒,他从钓鱼之中质疑人本能的存在与否;他从冬日狐狸的声音中思索是否禽兽与人类一样拥有文明
当身边一切的平凡成为经典时,我想,我只能仰望。
正如佛曰,一花一世界。细微的东西,用心灵才能看清。
学会观察,试着像梭罗一样的思索,时刻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平凡便成为伟大,浅显便成为深刻,稍纵即逝的思绪便成为永恒的哲理。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梭罗对生活的理解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升华的。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心灵,远离自然也就是远离了自己心灵。书中如此说道。这与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异曲同工。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热爱自然的,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探求生活的本质离不开对自然的感悟。
《瓦尔登湖》中蕴含了一些东方色彩,在对湖畔生活和思想的一点一滴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相统一。只有完全抛弃尘世的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方能找到归宿。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是梭罗给我的启示。
生活方式就好比是一双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如果鞋子尺寸不对,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换下来;如果鞋子里渗进了沙子,就应该及时抖落。否则,外观再精致漂亮,它也不能伴随你顺利地走完长长的充满未知的旅途。
当我们为生活的种种而茫然的时候,解脱自己吧!像梭罗一样,去亲近自然,从而回归自我,奇妙的大自然会给我们无穷的安慰和启示,让我们稍作停留,继而更好地前进。当我们为自己各种各样的需求苦苦追逐而不可得感到痛苦的时候,为自己减负吧!像梭罗一样,过滤掉自己过多的贪念,收获简单的快乐和幸福。像梭罗一样,果断地进行尝试,不去在意他人的误解,纵使避免不了艰辛和困苦,至少能获得自我心灵的慰藉,活出生命的本色。
一个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一程坚守,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精神世界的传奇。我们或许不能够像梭罗一样将生命的诗意与浪漫发挥到极致,却可以在行色匆匆中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后执着而心无旁骛地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歌地走下去。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大家知道《瓦尔登湖》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 朋友向我推荐《瓦尔登湖》这本书很久了,这回趁着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便被它朦胧的意境所感染,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浪漫凄美的画面。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正文时,我大跌眼镜,瞬间石化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所以,一开始,我很难接受这本书的枯燥无味,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渐渐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卢梭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他开启了人生的新路程。

虽然生活清苦,孤独,但是卢梭却很快乐。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前的我们,总是在意物质的享受和攀比,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容颜是否倾国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鲜亮丽,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辉煌。但是了解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享受内心的欢愉。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快乐,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变得光彩照人。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开始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开始学会淡泊。书中,卢梭告诉我们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生活哲理,梭罗记录了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通过这本书,愿我们都能够获得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近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

梭罗不论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以及猎狐犬等的描述,总是如此绘声绘色,如此引人入胜,真能够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梭罗在本书中用很大篇幅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草木鸟兽的和谐相处有许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还主张社会内部各族群之间和谐相处。自古以来,北美大陆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欧洲殖民者到达新大陆后不仅仅肆意残杀无辜的印第安人,使其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况,而且彻底毁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与生活方式,还对印第安人持极端歧视的态度。殊不知,梭罗乃是狷介之士,却反其道而行之。

梭罗在书中谈天说地和纵古览今时,一边立论公允,痛斥时弊。一边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评与推荐,其资料十分广泛,涉及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农贸渔猎等。梭罗诸些举动和言论,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当今中国,到处能够见到人们侵犯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成了社会和谐的一大问题,且不论其它生态物种,就说树吧!

树,是我们人类最先的寄托,在树上吃住行,树为我们人类带给了最根本的家园;树能如此,那些其它动植物呢?我想它们生态作用必须也很巨大。那人类还要肆无忌惮的去破坏、杀害们呢?

自然给予人类那么多,人类当予反思,来感恩这地球上最伟大的母亲!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3)

《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这本书时,正是我学习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学到昏天黑地、头晕脑涨时才回家,回家后做做饭说说话,但有时还会说到学习的事,可到了晚上入睡前,一抱着这本书开始读时,我便忘了白天的学习的事了,仿佛穿越了,安静了,和作者一样走近自然了。这就是阅读的奇妙,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断断续续、细细密密读了一个月,我这才读完这本书。读时很享受,合上书很空白。因为作者的思想太深奥了,太哲学了,太隐喻了,而我又太浅薄了,其实真正读懂的部分真的很少。

书的前面有一个何怀宏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写得真好啊,读书之前读了二遍,读完之后又读了一遍,看了他的读后感,我自惭形秽哪还有脸说我也在写读后感啊,我写的真的只是日记、小学生作文啊。

可是,我仍是要写的,呵呵,因为别人写得再好是别人的,我写的是我的感受。不能因为别人的完美,成为否定自己存在的理由。我是活人,我也阅读了,我也感受了,我也敢说出来写出来。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表达的意义上,我们的读后感也是平等的,不是吗?只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而已。

说说这本书吧,正好大刀友也在读。跟他交流过一点儿,但很多感受感慨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在突然提及总体感受时,一时语塞,只能说“是本好书。”呵呵呵。

在读何怀宏的代序时,他说“它是一本寂寞的书,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悟出深味。”----------是的,我买回这本书大约有半年了,一直没有心理准备去读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读得进去,是否能静下心来听作者讲那些细小的大自然的秘密。所以一放再放。直到我需要这本书,来平抚来后扯我紧张激进要强的那颗上进的学习的心时,我才拿起了它来读了。

直至学习完毕,书也阅读完毕之时,我自认为我阅读它的时机,正是时候。我暂时不需要读第二遍了。再读时一定是我需要它的时候,就像何怀宏的句子里所说,应该在我最寂寞的时候吧。

“瓦尔登湖”在现在诸多的文字作品中出现,都是指“心灵故乡”的代名词。如何怀宏所说“我们每个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那么我的“瓦尔登湖”在哪里?我想一处是“家”一处是“网络”吧。我在异乡的风景区,无论多么惊艳,都会感到轻浮其上,不能融入其中,再纯净的画面也不能让我感动或诚俯,我总觉得我是过客,下一秒就会离开。而在家里,角角落落我总能找出乐趣,总能找到灵感,给我的拍写生活寻找到新的亮点。无论在拖地还是在晒太阳,我的脑子都在不停地思考,不是机械地执行别人的意志。另一处是网络,网络是虚幻纷杂花哨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隐于市小隐于网,因为面对的是流水似地过客,所以我更率真,真性情的表露着自己的内心,反正不会有人驻足注视我,反正我展现的只是片断的我,所以我没有恐惧没有害羞,真实地陈述自己,记录自己。嗯,“JOY的空间站”是我的瓦尔登湖。其他长驻或短驻的站点,也是我的常去的湖,就像梭罗的白湖。

在阅读之初时,十分惊奇生活在一个有电报有火车的时代,在那块新大陆上人人都在创业都在激进的时代,唯有他,梭罗,能干脆果决地放下一切离群索居,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地独自在湖边缩衣节食地过着土著人一般的原始生活。世人都在说“放下”啊,可真正像他一样能放下的有几个呀。 他很享受那种动物般亲近自然的,哲人般只需思考不需要交流的生活。他在那里很少读书,也不是有意去体验得出什么结论,他就那么呆着,看着,简单地劳作着。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简单而真诚的描述。而他是博学而会深入思考的人,所以他最终写成的这本书,被后世人所赞扬、所理解、赋予了深刻的时代的意识流方面的意义。

书中那些对湖的描写,对森林里一切动植物的描写,我是能读懂的,也能在一百六十年后的此时倍感欣喜,并与作者一起微笑。但到他的内心思考,尤其是最后《结束语》一部分我几乎是只识字不知所云了。那么,就让我品味、分享我能读懂的部分吧,希望读我读后感的人,也能从我摘抄的这些句子里感悟到你自己的感悟。

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条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之道。----------------我们不是在重复父辈的生活,也不是在经历邻居早几年的生活,我们在循着自己的轨迹在生活,不要向往别人的日子,他们的生活未必就比你的好。

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为物所困,当我们拥有了大房子,就会被更多的家务活拴住,被更高有房贷困住手脚甚至是心。当我们拥有了汽车,就会被汽车束住,增添更多的烦恼,生活方式都会因此而改变,身体状况都会因此而改变。拥有的东西越多,负累就越多。

人可以和动物一样吃简单的食物,而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和体力。----------啊,我们怕得太多了,怕老、怕胖、怕肾虚、怕生病。。。。。不停地往嘴里填钙片、维生素、保养品。我们是在用药品安慰自己的恐慌的灵魂。

最好在坏事一开始的时候就防止它。------------对,所以我反省,我自责,然后就会停止一些冒险的想法。

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境由心生啊。

梭罗引用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是我眺望的一切的君主,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呵呵,又想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花一沙很渺小,但也是它的世界的君主。

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家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贪欲越小,得到的自在就更多。

对那些思想灵活和充满活力,和太阳同步前进的人,白天是永恒的清晨。---------心自在,思虑无尽止,那么每个时刻每个年龄段,都是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清晨。就像前一段时间读一书中所说“女人只要保持着那份纯真好奇、热情和新奇,那么到七十岁你仍然可以拥有少女般的情怀。”

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是呀,活着是这样的珍贵,短短七十年,过完就完了呢,我就无踪无影了呢,已活了35年了,还剩35年了,想想都胆怯退缩,有点赖在人世间不想往前走的感觉。所以啊,尽量快乐的真实的生活吧。

作家是对人类的智力和心灵讲话的,是对任何时代一切能够理解他的人讲话的。-------------所以经典书籍经久不衰的流传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体会着自己的人生,如照着,试图着去理解着先贤们已经总结出的感悟和智慧。正如我现在的姿态,一字一句地品读着,揣测着,试着去理解160年前的梭罗。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需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它们的,才是阅读。-----------------------说实话,这段话我不是很懂,但我知道,阅读就要读你读懂的东西。

比起那些不得不到外面去,到社交界和剧院去寻找消谴的人来,我的生活方式至少有这个好处,即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消谴,而且永远都是新奇的。-----------------呵呵,我也有同感。我的生活,那些小细节变化,那些小情绪起伏,那些新添增和旧淘汰的物件。。。。。这些都是我的消谴,体验每天生活的不同成了我的游历。呵呵,按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宅”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梭罗独自呆在在瓦尔登湖那里,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属于他的,他不需要与人分享。他也无意把这一切写成书与后人分享。然而他的小世界因为留传下的这本书而穿越了时空,无限地传播、延伸、扩大,波及到了2011年我,再往后还不知会触及、惠及到几百年的谁谁谁。。。。。这种感觉真奇妙。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孤独。------------你有没有这样感觉呢?人群中好拥挤,虚伪敷衍欺骗嫉妒羡慕攀比,让我们把自己紧紧地包裹了起来,我们无法敞开我们的心扉和怀抱,我们无法与别人有交集更难交心,所以我们会感到孤独。而独处时,我们是松弛的,是很容易可以接纳一切真实的感受的,可以尽情的哭,可以真心地笑,可以无所顾忌地皱眉甚至大喊大叫。总之,独处时,你是自己灵魂的伙伴,你们交谈妥协甚至矛盾纠结,但唯独不孤独,因你的心就没停止过争吵和辩论。

孤独不能以一个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尺度来定位别人,你所说的孤独,在人家那里根本不算孤独。你的同情,在人家那里根本没有必要。呵呵,所以说“同一高度的云才能相遇成雨。”只有同类才懂同类的孤独。

如果我们想享受我们身上具有的意会不可言传的最为亲密的交往,就不仅必需沉默,而且一般来说身体之间的距离要远得互相无论如何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段话说的是与朋友之间的那种默契的心有灵犀的交流,诉说和倾听,还有适当的沉默都是必要的。不必刻意也不必尴尬,知音会懂得留白。

梭罗给他的小屋记铭:他们到了那儿,挤满了小屋,没有人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款待。休息即是他们的盛宴,一切随心所欲,崇高的心灵获得了最大的自在。-----------------希望来我空间的朋友们也能在我的小屋里,休息,获得自在。

我脑子笨。我想这是上帝的意思。------------------梭罗都这么说了,我更有理由这么说。我脑子笨,读一本也就能理解这么些内容。我想这也是上帝的意思。能理解的这些,足够我享用了。

它(湖泊)本身没有变化,仍然是我年青时的眼睛看到的同样的水,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我身上。-----------------------嗯,再过几年,再读一遍《瓦尔登湖》感受肯定不同,书没有变,梭罗的湖没有变,而我变了,一定是变了。

湖水在海洋的浪涛中糟蹋了自己的清新,谁能不为此感到遗憾呢?---------------啊,随波逐流了,被染了,浊了,变了,一声叹息了。

要得多,那你就得下苦力,就得受牵制牵绊。--------是呀是呀,为满足贪欲,总得付出代价啊。

殷情待客就是一种和你保持最大距离的艺术。------------是的。有时越殷情让人越不安,我不喜欢热热乎乎地与人打交道。我老公总说我不懂事,试图纠正我,可我就是认为那是一种装模作样假情假意。呵呵,唉,怎么办呢,有时似乎就得装着点啊。

地球的另一端只不过是和我们相似的人的家。把目光朝向内心,你就会看到你心中有干个地区尚未被发现。到这些地方去旅行,成为内心宇宙志的专家。-----------呵呵,这种想法很好。但少有人认同。因为达不到那种境界啊。

当我站在森林中,密切注视着一只虫子在地上的松叶里爬,拼命想藏起来不让我看见的时候,我问自己,它为什么要怀着这些卑下的想法,藏起头不让我看见,我说不定会施恩于它,给它这个族类一些让它们高兴的消息呢,这时我想到那更传大的施恩者上帝,他也在密切注视着我这只人虫。-------------------------啊,不知说什么了,他是伟大的观察家,伟大的思想者,他都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何况我们呢。

啊,本来不想写读后感了,可没想到却写了这么多,是咖啡催情的,还是我理解的并不少?呵呵呵,那就当两者都有吧。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4822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