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师说的说课稿4篇

演讲稿 时间:2021-07-14

【www.bjjpsf.com--演讲稿】

师说的说课稿4篇

师说的说课稿(1)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老师〉〉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写人类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身上获得启示,有所模拟,有所创新,指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同时把德育工作中“绿色环保”教育不失时机的融进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环保意思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有关放生学资料

2.       图片,鸡蛋

3.       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的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改变“空洞说教”和“硬灌”的局面,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的愉快的体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教学方法

1.       设疑悬念法,意在于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和积极参与精神。

3.       能力牵引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和知识的收获与运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学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我评价法等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课文又是个性化行为,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我打算以“质疑激趣——初读感知——再读了解——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   揭题激趣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师:出示小黑板:

A、 谁是人类的老师?

B、 它们为什么会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C、 它们都教会了人类什么?

教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   学生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       齐读课文

(三)   了解课文内容

1、  师提问:通过阅读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了谁是人类的老师?

学生回答:蝙蝠、鸟儿、鲸、鸡蛋、袋鼠、贝壳。

师相机板书

2、  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什么?

学生回答:是生物。

3、  师:那么现在你们知不知道谁是人类的老师了?

生答:是自然界的生物。

4、  教师再提问:它们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5、  小结:因为人类从它们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才发明了各种性能优良的先进工具,要是没有那些生物,人类将失去发明的机会,是那些生物“教会”了人类,让人类更加聪明,更加充分的使用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所以我们称那些给人类启示的生物为人类的好“老师”。

6、  提问:那它们都教会了人类什么啊?

(1)、生回答:人类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

(2)、教师相机板书:雷达。

7、学生继续回答人类根据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8、老师提问:科学家又是怎么解决机翼剧烈抖动现象的?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9、教师再提问:那么人类又根据鲸发明了什么?

生回答:“流线体”能改进轮船的速度。

10、学生继续回答: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发明了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屋顶。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

11、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薄壳结构”它有什么特点?相机请同学亲自体验鸡蛋的这个特点。

12、进一步提问:你吃过鸡蛋吗?你想对鸡蛋的好处说点什么?

师小结:一个小小的鸡蛋你们都心存感激之情,那么同学们想想,看看我们的周围的人和事还有那些值得你们感恩的呢?

指名答: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学校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

13、此外,人类还根据袋鼠和贝壳发明了什么?

生回答:越野汽车、坦克(老师相机板书)

(四)   总结全文

1、  那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要感激这些给我们启示的生物,我们应该爱护它们,关心它们。为它们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对大家说: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生物造福人类,让我们从它们身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启示,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五)   练习

1、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生物之外,你还知道人类根据那些动物都发明了什么?

2、  按课文内容填空

科学家从(  )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     ) ;科学家研究了(   )的原理,发明了(    )以后还从(    )(   )(    )等的飞行特点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    )

(六)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鱼  潜水艇

鸟、蜻蜓、苍蝇等  飞机

鲸—— 轮船

鸡蛋——建筑

袋鼠—— 汽车

贝壳—— 坦克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师说的说课稿(2)

我的老师

尊敬的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的老师》,作者为魏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说教材

我将从课文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课文特点

《我的老师》选自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以人物故事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写人叙事性作品的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进行情感教育。《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情感线索来抒写,文中回忆的七件事详略得当,层层递进,把学生对老师的爱推向高潮。本文选取的事例符合儿童记忆特点,语言生动,师生情谊感人至深。

其次,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痣”、“纠纷”“劝慰”等基础字词;学习本文线索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人叙事性作品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体会作者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再次,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的线索;难点是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感情。

最后,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但因为认知方面的局限,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浅层。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味文章深刻的感情,品味文章细致的语言,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第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节课的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感悟作者对蔡老师的尊敬和喜爱的感情。

2、情景设置。多角度、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文章,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第三、 说学法

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真理,更应该教给学生发现理的方法,实现“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如下的教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主动思考。

3、讨论法。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第四、说教学设计

为了使文中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在教学设计中,“前四个环节旨在实现学生、教师、作者、文本的多种对话与交流,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的三个环节又进一步发挥语文学科“读写一体”的优势,希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1、情境导入

“课的第一锤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从生活中自然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非常难忘的人?为什么?”

由师生亲切自然的对话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走进课文情境。

2、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炼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同桌相互检查,教师重点强调易读错,如“磕头”、易写错,如“狡猾”以及有助于理解文意的字词,如“劝慰”。

(2)提炼文意。采用竞赛的方式,请学生依次概括文意,要求表达逐渐简洁,最终提炼为一句话。

通过快速默读,扫清理解文意的障碍,旨在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深情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概括作者在记忆浪花中撷取了哪些场景来体现作者对蔡老师的喜爱。基于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几件事,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次序可否打乱,如何贯穿起来?

阅读是学生个化的行为,我希望通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细节,感受细腻的语言

首先请学生勾画最能体现师生情意的段落、语句,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引导、补充和总结。如: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白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好像”意在说明不过是做样子,“落”、“轻轻地”说明速度慢,“迎”“笑”说明我的调皮,生动地表现了师生关系亲近,融洽。

通过寻找细节,使学生体会质朴文字下涌动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养成发现美的习惯。

5、读写结合,释放感情

假如作者得知蔡老师的音讯,请学生为作者设计一张明信片,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并评选最佳设计者。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通过设计明信片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师生小结,明确重点

请学生自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因此不难看出,自制饰品在校园里也大有市场所在。对于那些走在流行前端的女生来说,〝捕捉〞新事物便〝捕捉〞到了时尚与个性。旨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的认识,并明确重点,对所学内容进行升华。

一、 消费者分析7、作业布置

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制作的消费情况,我们于己于人2004年3月22日下午利用下课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了一次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以“我的老师”为题目,记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老师,200字左右。

(二)创业优势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和广阔的条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读促写,真正实现读写一体,同时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第五、说板书

调研课题:板书简明扼要,主题突出。设计如下:

2、消费者分析假发怒

(四)大学生对手工艺制品消费的要求教跳舞

图1-1大学生月生活费分布观蜜蜂 略写

教读诗

1、DIY手工艺市场状况分析排纠纷

“漂亮女生”号称全国连锁店,相信他们有统一的进货渠道。店内到处贴着“10元以下任选”,价格便宜到令人心动。但是转念一想,发夹2.8元,发圈4.8元,皮夹子9.8元,好像和平日讨价还价杀来的心理价位也差不多,只不过把一只20元的发夹还到5元实在辛苦,现在明码标价倒也省心省力。梦寻师 详写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作者、文本的多种对话与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例如:品味语言这个环节,通过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师说的说课稿(3)

精品 教师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地位、价值、内容简介

二、 说学情 (1)基础差异(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弱(3)较多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抽象逻辑思维正逐步走向成熟(4)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大纲要求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核心素养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念(2)事实(3)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身心健康(2)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3)行为规范(4)价值导向(5)德育渗透

四、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五、 说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需要,结合诱思八环教学的有关策略,拟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任务驱动+诱思八环教学,简单谈下教学策略(设计思路、任务、要求等,后面分解到过程中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 说教学过程

(一) 目标引领 直接呈现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和要求

(二) 问题激疑 配合教学主旨内容选择视频导入

(三)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和有关操作

(四) 合作解疑 将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交给学伴,讨论解决,学伴也无法解决交给小组,小组讨论解决,依然不能解决的交给老师或其他小组

(五) 精讲点拨 依照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解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配合一定的素材支持,精讲点拨,达到课堂中的“重拳出击”

(六) 知识建构 先行让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在笔记上绘出,而后学伴交流互补,最后老师展示、学生修正自己知识网络

(七) 巩固训练 精选结合性较强的几个选择题,分别针对性的考察几个知识点、检查课堂达成效果,此处出现错误或问题不可怕,要及时进行二次修正

(八) 拓展延伸 找寻一些与本节内容较为密切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相互关系、深入理解本节内容。

师说的说课稿(4)

教师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师指路的机会,非常荣幸。真诚的感谢所有的老师们。
  在国培学习了这么久,聆听了很多专家教授们的高屋建瓴,收获满满。在今天的说课设计中我也尝试着学以致用,下面我将通过对学习前后的教学设计比较,来进行说课,也算是我这段时间学习的汇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在学习平均分刚好分完的基础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又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余数除法的表达形式很抽象,二年级学生的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能力还不强。因此,本节课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模型。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平均分后有剩余情况,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经历有余数除数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
  在杨良春老师的课,他提到课堂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要从凸显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建立了每节课的学法。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让学生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数的产生的必要性。然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建立有余数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老师主导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说教学流程(见)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导学。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态课的设计,我会先给出问题:6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然后类比推进到7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怎么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对比活动来感知有余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表内除法到有余数除法的过渡。
  在学习了阎教授的新课程的解读一课,她提出课改改革的本质之一就是课堂的开放性。于是我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我把活动的素材换成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食物,分别按种类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
  对比之前的设计,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更能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作为本节课第一个合作活动,我会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
  活动一:将三种食物(6个面包,7个苹果,8个糖)按种类每3个装一袋,你会怎么装?
  (1)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用简洁的方式表示。
  (2)说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自己经历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让余数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过同桌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能规范有余数除法的表达。
  赵雄辉教授说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汇报展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比如“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记得自己的主导地位。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挖掘问题的本质,决定课堂的走向。因此我会追问:
  1、为什么剩下的1,2个为什么不继续装?以此来突破余数的含义。
  2、将上面平均分的情况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目的是区别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情况。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苹果,糖果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吗?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性。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汇报,质疑,补充。老师的追问就达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开放的数学课堂会产生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当然也有学生补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时学生会发现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是可以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就会与已学知识产生矛盾,所以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趁机赶紧追问:
  4、你会用算式表示苹果,糖果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学生并不能马上确定用哪种算式来表达,因此我将安排第二个合作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提示学生其余两种我们选苹果的分法情况来写一写算式。
  二、主题探索,建立模型。
  活动二:
  小组合作:把7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还剩1个。用算式表示。
  1、先独立思考,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
  2、结合图,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含义。
  3、组长分工,准备汇报。
  我们知道感知表象只是进行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我们要给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设置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通过从已知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小组合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则是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接下来小组展示环节,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学模型从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过程,提高数学的符号意识。
  汇报反馈:
  方式1:7-3-3=1(个)
  方式2:7÷3=2(个)多1个
  方式3:7÷3=2(个)1(个)
  从学生的汇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发展,有的学生进行了表内除法的顺向迁移,有些学生还是停留在加减运算,甚至还有学生手足无措的无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这样的学情,我们接下来的问题串才更有针对性。
  追问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比如:有学生会所喜欢第一种,就会有学生反驳:如果是100个面包平均分给3个人,那这样写太麻烦,除法算式更简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有余数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学生争论第二种和第三种哪种更好的时候,我会给出数学家是这样表示的
  7÷3=2(个).......1(个),强化学生数学的符号意识。
  此时有余数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现在眼前了。
  7÷3=2(个)……1(个)
  提问2:你知道这个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为余数起名。揭示主题:顾名思义,这种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大胆表达的机会,时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取出很多名字,“剩数”“多数”,肯定他们的想法,数学家们给出余数这个名字。
  追问3:余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吗?
  让学生在此理解这个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吗?最快最迅速的应用。
  提问5: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对比活动,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来了。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巩固实践,深入理解。
  基础练习(见)是模仿性练习,利用类比的思想,及时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选择也从生活素材推广到数学图形,丰富有余数除法的类型,比如有余数为1,2,3等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高练习:(见)原来设计的是举出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余数除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是后来我结合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这节课主要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原来的设计要求太好,从时间上考量,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要花费时间,所以我决定给出既有的有余数的模型,而且与原来的有余数除法两个单位不同,这次选择的是两个单位相同的这种模型,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学生举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单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这个解决即可,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的举例的多样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两种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来概括哪些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生活问题,周期问题等等)
  四、拓展提升,综合应用。
  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拓展题,力求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得出结论,也是为下节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体现了数学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
  (1)分析题意,提取信息。学生动手试一试,进行猜测。
  (2)追问:5根可能吗?
  (3)追问:6根呢?7根呢?
  (4)再追问:那你认为最多可能剩几根?
  (5)得出结论:所以有哪些可能呢?1,2,3,4根。
  (6)提升:那么如果是这堆小棒摆了4个5边形,有剩余,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节课从装东西(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科学性,数学的模型思想,数学的价值性等等。
  通过不同时期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我深刻意识到在一个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感谢国培,感谢老师们。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jianghuagao/3770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