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乡愁教案16篇

高中教案 时间:2021-06-24

【www.bjjpsf.com--高中教案】

乡愁教案16篇

乡愁教案(1)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念大陆亲人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ppt展示)
【教学时数】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答:想)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在学习诗歌之前,让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1 诗人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2 创设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同学们,是怎样的深切思念故乡才能让诗人在这短短的20分钟写成如此经典的思乡诗歌啊!这20分钟承载着20年的深厚感情啊,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讲解)下面,现在让我们再次反复诵读,反复体味这首拥有伟大的爱国之情诗歌吧!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教师朗读,突出重音与节奏把握)

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1.听读。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 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3.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配乐朗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评析诗歌,体会意境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结构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

同学发言,很多同学说是时间顺序。

这首《乡愁》诗,的确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的,那么结合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依据。(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二)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这些意象分别又因什么而愁。分别是什么愁?

1) 学生思考后小小组讨论

2) 前三种愁和后一种愁有什么不同?

(板书: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家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国愁

(讲解:这首诗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抒发个人的故乡之思到抒发普遍的家国之思,引起共鸣;由家愁升华到国愁。)

2托物寄情介绍:

这里作者借用邮票,船票等意象来代表愁绪的写作手法叫做托物寄情,是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托物寄情就是通过某种意象表达某种感情。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

1.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关乡愁的诗句。

2.课外阅读并背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与所学课文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 课前导入,温习旧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著名的爱国思乡诗歌《乡愁》,想必诗人的情感已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再次一起朗读一下整首诗歌吧

(师生齐声朗读)

二 整体分析诗歌

(一)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师(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发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回忆着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二)很多人数这首诗歌很美,的确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同学们,你觉得哪个地方好?好在哪里?

(提示:结构,音乐,形态等方面构思)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三 拓展延伸:

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四 总结收束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乡愁教案(2)

【课文简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板块:1朗读。2想景悟情。3诗歌欣赏。4探究性学习。朗读作为重点,想景悟情作为难点。这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做到读品结合。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己体察。诗歌欣赏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不作为重点。本课尝试探究性学习,这种创新设计应该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裨益。 
1、主问题: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2、一诗八读:大胆试读、深情诵读、细腻品读、优美解读、智慧辨读、悉心听读、记忆背读、丰富联读。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盼两岸统一的一片赤子之情。
2.体会爱国情愫。
能力目标
1.学会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2.体会诗歌音韵绝美,结构精美,语言优美的意境铺设特点。
3.体会作者盼归、思乡的真挚感情,并能将抽象的情感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盼归思乡、渴望回归祖国的真挚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课型】品读课
【主导教法】读品结合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诗,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吧。
2、大胆试读
(1)试读一:一首新诗在手,你一定想先睹为快吧,先请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声音渐落,提一个问题: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朗读?
低沉而满含深情
(2)试读二:是啊,这是一首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的心不免随之沉重起来。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让我们带着这份对诗歌的理解,共同朗诵这首诗吧。
3、深情诵读
第一次朗读,就能读出如此神韵,老师为你们骄傲。但还是想提醒大家:每一节诗的朗读情感应各有侧重,你们发现了吗?(边品边读)
朗读提示:第一节诗,为的是展现“少小离家”的境遇,朗读时重在展现对母亲的依恋,(读);第二节诗,为的是表明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读);第三节诗,为的是表达天人永隔的悲哀,朗读时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挚情感,(读);第四节诗,为的是展现诗人情感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读)。
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六行,但是读的时候会发现,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仿佛在低声地向我们诉说。
4、细腻品读
就是这样一首诗曾经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这首诗简单而又有层次感,并且本身又很有内涵,表达了全部华人的心声,特别具有感染力。这首诗采用《诗经》中常用的“复沓”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很有韵味。而且这首诗按“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来写,条理非常清楚。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精练。作者把自己四个阶段所感受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不同的事物上。邮票和船票使我和母亲、妻子得以联系,使我一解乡愁之思。因为邮票使自己和母亲联系,而用船票他就可以坐船回家看他的新娘。后面两个事物阻隔了他,坟墓使他再也见不到母亲,而海峡就使作者再也不能回到他的故乡。母亲死了,即使穿越坟墓也不能见到活生生的母亲了。但是,如果穿越海峡就能回到大陆。死别无法改变,但生离更让我们不能接受。所以,在读到“坟墓”的时候有恨,有无奈,在读到“海峡”的时候应当是愤慨到了极点的。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有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再来朗读一次吧。(一位同学领读,读每节诗的一、二两句,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句,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四句)
5、悉心听读
也许你们的声音还很稚嫩,但你们营造的诗歌味道浓厚而动人!
正是这首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游子,我国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经深情演绎过这首诗,让我们共同领略这唯美的艺术世界吧。听范读。
范读的好吗?你们要不要再来读一次?我相信你们读得会不亚于名家。
我很激动,因为我从小小年纪的你们的朗读中已经听到了沧桑的味道。诗人曾经说过: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他说他慢慢的意识到,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简介作者
一首诗,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他就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他在文章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60年代余光中写下了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几十年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写下了《乡愁》。可这首仅仅用了20分钟写出的只有四节的乡愁诗带给人们的感动却在世代流传。在了解了作者的人生际遇之后,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感觉和效果应该有所不同。谁愿意读?
7、优美解读
(1)解读一:有人说,一首诗歌,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展示。刚才同学的朗读已经让这首诗有了灵动的生命。《新诗鉴赏词典》中评价《乡愁》有如美术中柔美而略带伤感的“素描”。品读每一节诗,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诗歌进行大胆想像,描述每一节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物?会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每组齐读诗节,一人解读)
(2)解读二:老师也写下了解读文字,共同朗读。(最后一节诗读两遍)
集体(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小时候,离家的思念尽数献给了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当泪水滴落在邮票上时,我相信母亲读信时会闻到泪水的清香。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 (读文):长大后,我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终化成辛酸的记忆,脑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 (读文):后来啊,我只能在您的坟前跪倒,任儿子怎样的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今生今世,真的再也无缘膝下尽孝了吗?我在外头,母亲您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  (读文):而现在,我的大陆!我多想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有没有使你们的头脑中闪现一个个凄美的画面?也许那份记忆会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想让这么美丽的画面凌乱无序,我们为诗中的四组画面取个名字吧。我们知道乡愁缘于离别,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中情感,每个名字的最后都以“别”字结尾,好吗?请大家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分别孕育了无尽的乡愁。
8、智慧辨读
有人说,诗歌是跳动的音符,与你们合作,令我不禁回忆起诗歌长河中写“愁”的诗句: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清照的愁“载不动”,李煜的愁“流不尽”,李白的愁“断不掉”,在那一刻,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余光中的愁绪不及前人深厚,有诗为证:诗中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极言其小,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极言其少,如此乡愁寡淡的作者,也许他根本不配作“乡愁诗人”的代表,你们赞成吗?
明确:诗歌有时合情但未必合理。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其实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作者把它说成 “浅浅的”,是因为它成了作者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的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去说,谁又能体会得到呢!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9、记忆背读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深深坠入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此好诗不背下来岂不遗憾?闭上眼睛,静想一分钟,理清诗歌思路,让我们带着对诗歌最真诚的理解共同背诵这首诗。
10、结束语
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诗情的思绪。可人生就是这样,分别总是不期而至,一如乡愁。千百年来的人们提起乡愁总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其实动人的乡愁诗还有很多,比如席慕容、李广田、李春生、舒兰等作家的乡愁诗,感情虽然一致,但写法各异,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来品读一下、比较一下。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许多人不理解,余光中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家乡?他自己揭开了谜底,他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曾在文章中真诚的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他曾在诗中深情写道: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的想……但愿在余光中先生的艺术世界中我们都已满足了一回!

板书设计
母  子   
          夫  妻           别          乡愁
生  死
家  国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B、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C、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E、全班齐读。  
F、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D、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A、指名朗读本诗。〔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B、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C、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A、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B、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乡愁教案(3)

3 乡 愁

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年龄段的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感情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液,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深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乡愁教案(4)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上课时在课堂上探讨)

1、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2、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回去已经请大家预习过了,大家应该已经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前,让我们先走进作者余光中。

1、作者介绍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他的这首诗——《乡愁》

(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A、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B、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从整体结构上(2)从构思立意上(3)从词句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

C、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 (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D、联读(作业布置)。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4、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乡愁教案(5)

《乡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过程和方法:沉潜涵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直接播放佟铁鑫或杨洪基演唱的歌曲《乡愁》。教师板书:乡愁余光中)歌曲中这样唱道:(教师在音乐《思乡曲》中深情背诵)(屏显: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听了歌曲和老师的吟诵,你想说点什么?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乡愁”,“愁”字,就言其情之深深,意之切切,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呢?

(二)吟诵:

1.我们再来听两遍名家的朗诵:

①第一遍:朗诵者瞿弦和,要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②第二遍:朗诵者余光中,要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请同学跟着屏幕上的文字齐读(屏显诗人图片、简介。次第出现:

·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台湾,居住至今。

·他,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他,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

《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他的广为传诵的佳作。

以下由教师读: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自由读。

4.指名读。(配乐《思乡曲》)

(三)对话:

1.(音乐声中)请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的脑海里?(筛选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长大后来现在)

2.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学生回答后屏显:

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个个怎样的“撩人忧伤心绪”的故事呢?请你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①教师准备了第一节诗人流沙河的描述。如果学生描述的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②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和宽厚的友谊。/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你才能休息片刻。(屏显)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烙印。”(屏显)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了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③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④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屏显)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二十多年了,都尚未实现。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指导:“啊”读yā;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⑤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在《当我死时》中,诗人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屏显)

所以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数量词,这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恰恰相反。李清照有诗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在强调“愁”之深重。而余诗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再者,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5.背诵诗歌。

㈣整合: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这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再如:(屏显: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请你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续写两句话。

(屏显: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教案(6)

《乡愁》教案12

教学目的:1、学习欣赏诗歌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2、学习运用象征抒发感情的写法;

3、尝试模仿所学的艺术手法写作诗歌。

教学设想:本文是以独特的意象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中浓烈的感情情真意切,很能使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共鸣。教学本诗宜采取在探讨中理

解,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的方法。在学生理解本诗后,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模仿本诗的结构以及象征的写法,以《幸福》为题写一首诗。

教学重点:领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抒发感情的写法;知识迁移,以《幸福》为题写一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录音机VCD打印相关材料(附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入。

有人说,诗歌是最华丽的文体,同学们现在正处于诗一般的年龄,我们现在就应该爱读诗多读诗学写诗,写出令人骄傲的自己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诗歌,然后再尝试写作一首诗歌。(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南京并在南京生活十多年,童年时离家在寄宿学校读书,青年时在厦门、台湾和美国等地求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香港到台湾定居。他的诗作中有许多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

代表作有《舟子的悲歌》、《兰色的羽毛》等。

三、整体感知全诗

1、学生仿读全诗(可单个仿读也可集体仿读)

2、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朗读时的重音。

四、欣赏理解全诗

1、全诗四个诗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由讨论,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找出四个诗节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①行数、字数相同——体现出该诗的结构美,音乐美。

②均以时间性的词语开头

③都运用了比喻

④都以具体的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意象(此点较难,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不同点;①每诗节所写思念的人不同。

②朗读时所用的语调(气)亦有不同(此点较难,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齐读课文一遍,加强对全诗的感知。

乡愁教案(7)

乡愁教案朗诵_乡愁阅读答案

  课文《乡愁》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前言】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课文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orG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乡愁教案(8)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1、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乡愁教案(9)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1、导入,板题,示标 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地主题,古今中外地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地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地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地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b5E2R。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地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地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地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地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地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分钟

3、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地“意”和客观地“象”地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地“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地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地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p1Ean。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地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地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地一种技巧:借物抒情DXDiT。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地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地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地痛楚.

海峡:国家地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地乡愁.

,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地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地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在诗地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RTCrp。

 、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地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对友人地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分钟

第二课时

1、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分钟

出示学习目标:

 .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地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地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地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地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地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5PCzV。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地”“窄窄地”“矮矮地”“浅浅地”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地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地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地思乡情感.jLBHr。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诗歌中所选取地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文中揭示主旨地诗句是哪一句?

.本文表现怎样地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地人生经历地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地,并且从感情地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地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地“乡愁是一湾浅浅地海峡”,它所抒发地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地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地心灵.xHAQX。

乡愁是一湾浅浅地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地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地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地 强烈愿望.LDAYt。

四、当堂训练 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地《乡愁》,与席慕容地《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地歌是一支清远地笛

总在有月亮地晚上响起

故乡地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地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地树

永不老去

、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地乡愁?

月夜地笛声 、雾里地挥手别离、没有年轮地树 .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地描写营造了怎样地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地氛围,指出故乡地生活在诗人心中地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地思乡情结.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地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地?有怎样地表达地效果?Zzz6Z。

故乡地面貌 模糊地怅惘雾里地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第三节地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地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地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地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地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地比喻来书写心中地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地怀念;余诗地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地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地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dvzfv。

五、课外拓展 分钟

六、作业: 分钟

、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地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地船票

仿写: 乡愁是.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乡愁教案(10)

《乡愁》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语言之美。


通过点拨指导,让学生理解诗歌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走近乡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播放《两地书母子情》


师:下面我给大家读一段文字:我班朱慧慧,是个泪姑娘。自到校第一天起,她没有一天不咧嘴的,不说话,一张嘴先是哭;一读书也哭,整天一幅泪眼模糊的样子。俺害怕俺想家给俺家长打电话吧俺有点不舒服如此一类的话,每天都说好几遍,家长一周至少到校两次来看她,她还是想回家这是我们学校的郑英杰发表在校园网上的一篇文章,是他去年刚接新生不久写的。同学们,你听过之后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


师:对家的思念,是多少游子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又无计可施。现实中就有这样一位游子,离家时,还是一个黑发少年,等他再踏上回家之路时,已近古稀之年,这期间经过了漫长的40年,40年!他对家的思念该是多么地炽烈、浓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世界,感受他浓重的思乡之情。(出示幻灯片:大屏幕显示课题)


倾听乡愁(出示幻灯片)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幻灯片走进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祖籍 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 四度空间。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舟子的悲歌》等。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通过读诗,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教师:关于读诗,我知道大家已积累了不少经验。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说:节奏、重音、语速)下面大家自己试着朗读一遍,把诗的节奏、重音标示出来。


教师:找个同学朗读一遍,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的与自己有哪些不同?(语调不当、感情不投入等)


教师:这首诗每小节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母、念妻、失去母亲的悲痛、对祖国的无比思念之情,感受情越来越强烈。)


第三小节: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要重读矮矮,读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之感。我/在外头,语调上扬,母亲/在里头语气转为激烈,在里头要拖着颤音,表达出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


第四小节是全诗的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大陆要重读,在那头语调上扬,一字一顿,拖音稍长些。


3、多媒体播放《乡愁》的视频朗读。


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通过意象凭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首诗中,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愁的?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种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点击幻灯片显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作者选取了这四个意象表达了自己一生的乡土情结,让人耳目一新。)


3、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首诗每一小节,人、情、景俱在,让读者读过之后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乡愁图。如老师读过第二小节后脑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我手中摸索着这一张窄窄的船票,思绪又回到了妻子与我分别的那天;一声汽笛,几缕轻烟;驶去了,港口的船;垂下了,告别的手臂;拉开了,彼此的思念(相思殷殷,夫妻离愁。)请大家发挥想象,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


例如学生回答:(第一小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点击幻灯片显示:含情依依,母子情愁)。


(第三小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点击幻灯片显示:哀痛深深,生死别愁)


(第四小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点击幻灯片显示:乡愁浓浓,祖国乡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母子情愁、缠缠绵绵的夫妻离愁、撕心裂肺的失去母亲的哀愁,也感受到了世上最浓重、深情的祖国爱愁。


4、下面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再次带着感情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课堂拓展


中国是诗的国度,乡愁诗更是古典诗词中一朵奇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很多的乡愁诗,你能吟一两句吗?


(此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先让学生吟咏自己熟悉的乡愁诗,然后点击幻灯片显示,教师准备好的诗句。)


结束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是游子永远的期待,希望台湾和大陆早日统一,到时月圆人也圆。(点击幻灯片显示文字动画)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


乡愁


邮票含情依依 母子情愁


船票 相思殷殷 夫妻情愁


坟墓哀痛深深 生死别愁


海峡 乡愁浓浓 祖国乡思

乡愁教案(11)

乡愁教案

课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五、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教案(12)

《乡愁》教案

【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念大陆亲人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方法】?

多媒体教学(ppt展示)

【教学时数】?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答:想)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在学习诗歌之前,让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1诗人简介:余光中,当代着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2创设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同学们,是怎样的深切思念故乡才能让诗人在这短短的20分钟写成如此经典的思乡诗歌啊!这20分钟承载着20年的深厚感情啊,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讲解)下面,现在让我们再次反复诵读,反复体味这首拥有伟大的爱国之情诗歌吧!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教师朗读,突出重音与节奏把握)

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1.听读。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2.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3.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配乐朗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评析诗歌,体会意境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结构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

同学发言,很多同学说是时间顺序。

这首《乡愁》诗,的确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的,那么结合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依据。(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二)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这些意象分别又因什么而愁。分别是什么愁

1)学生思考后小小组讨论

2)前三种愁和后一种愁有什么不同

(板书: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家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国愁

(讲解:这首诗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抒发个人的故乡之思到抒发普遍的家国之思,引起共鸣;由家愁升华到国愁。)

2托物寄情介绍:

这里作者借用邮票,船票等意象来代表愁绪的写作手法叫做托物寄情,是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托物寄情就是通过某种意象表达某种感情。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

1.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关乡愁的诗句。

2.课外阅读并背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与所学课文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温习旧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着名的爱国思乡诗歌《乡愁》,想必诗人的情感已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再次一起朗读一下整首诗歌吧

(师生齐声朗读)

二整体分析诗歌

(一)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师(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发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回忆着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二)很多人数这首诗歌很美,的确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同学们,你觉得哪个地方好好在哪里

(提示:结构,音乐,形态等方面构思)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三拓展延伸:

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啊!我发现同学们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展示你们的才华吧。(多媒体出示:乡愁是……母爱是……友谊是……)

四总结收束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乡愁教案(13)

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本诗,讨论。体会诗歌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思乡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思想,增强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诗歌内容的掌握。(2)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3)本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1、 复习字词。

2、 新课。

(1)导入:

(师)同学们,一说到家乡,我们心中就会无比激动,有千言万语想诉说,比如家乡的美景、美食,家乡的特产……你们家乡的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最想念家乡的亲人,家乡的美食 ……

(生2)我最怀念在家乡与同伴玩耍的时光 ……

(师)家乡是一个让人日思夜想的地方,现在我们为了求学,离开了家乡,能相聚在这里是缘分,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与家乡有关的诗歌《乡愁》(板书),来看看作者是怎么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思念亲人的吧,一起走进本课。

(2)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当代诗人、评论家。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永春人。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3)诗歌学习: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母子分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夫妻分离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子死别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游子与大陆分隔

大陆/在那头。

要求:深情朗读 读出诗韵(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语调 )

问题:(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2)诗人思想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个人情感 爱国情感

(前三节写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属个人情感,第四节诗人的乡愁就上升到了普遍的家国之思,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与大陆长期分隔,无法自已来往,诗人饱受思乡之苦,渴望祖国统一,对故乡、祖国的感情更加强烈。)

(3)概括本诗的主题:这首诗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形象地表象乡愁,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情感。

(4)板书:

时间变化 具体形象 表达意思 表达的情感(抽象)

word/media/image5.gif 小时候 邮票 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分离 层

乡愁 推

后来啊 坟墓 母子死别 进

而现在 海峡 游子与大陆分隔 普遍的家国情怀

(5)本诗的特点:

A、在内容上,运用比喻,把乡愁具体化,这也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托物寄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B 、具有形式美。一是表现为结构美,全诗句式、段式上整齐,又有长短句的变化,每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二是表现为音乐美,如“乡愁是……”,“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叠词、数量词在相同位置上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拓展练习:

如果有一天,你远离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怎么叙说乡愁?会仿照本诗意象来书写你的乡愁。

小结:同学们本诗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篇,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们在学习时已有所领悟,学了本课我们要细细品读诗歌,有感情地通入其中,品味诗人的乡愁情怀,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2、4两题及同步训练相关习题。

教后反思:

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在本诗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乡愁教案(14)

《乡愁》教案

戚氏初中 王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

2、积累诗中名句。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像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设置情景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由自身经历自然过渡到“乡愁”这一主题,提问学生:在你们过去的十几年岁月中有没有过“思家”的毒?学生自由解答后,教师自然引出,平凡如我,普通如你,甚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余光中先生,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魂牵梦绕。

二、 深情诵读,独处诗韵

1. 作者介绍

PPT展示,学生归纳重点

2. 背景介绍

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示创作背景。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时间点,进而理解表达情感。

3. 深情诵读

诗歌重在诵读。教师范读。

学生听后评价。听后引导学生诵读时注意语调、语速、感情。

整体感知后齐读全诗。

三、 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 思考: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

2、 思考: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用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化,你能找出这些词语吗?

3、 这些意象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诗中叠词、量词用的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5、 对比阅读席慕蓉《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相比,有何异同?

四、 拓展延伸

1、 课文仿写:乡愁是-----

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2、说一说有关乡愁的诗句

乡愁教案(15)

《乡愁》教学设计 闽宁中学 马金瑞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

2、 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3、 联系背景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

4、 以《乡愁》为例,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故乡的云》活跃气氛。
导入: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展示课题)

作者简介: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就是乡愁诗人——余光中(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他因写乡愁诗而闻名,被称为“乡愁诗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到“当我死时,藏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过渡:带着诗人那份真挚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他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一、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学生回答——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是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诗。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学生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和感情基调。

归纳:语速---舒缓,基调---深沉、哀婉。

谁先吃螃蟹?声情并茂更好

4、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过渡: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从21岁负笈(jí)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余光中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播放录音。

过渡: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李白借“明月”这一意象,因此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李煜借“一江春水” 因此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那么,诗人余光中是借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的呢?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明确意象的概念——意象 :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圈出来,看看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邮票小小的 船票窄窄的 坟墓矮矮的 海峡浅浅的

同学们原来她发现了这几个叠词,这四个叠词表现事物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对比朗读,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出示:PPT 乡愁是一枚邮票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那头

学生对比朗读,请学生谈感受

师:叠词虽然很小,但蕴含的情感很深厚,能衬托出愁绪的深重。哪位同学还能从其他小节也获得这样的感悟呢,也来读一读。

生:读

师:嗯,叠词很小但传递着作者的愁绪,但是不是有了这个特点就能很好地传达出这种愁绪呢?让我们再读一读。

出示:PPT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那头

生:对比朗读

师:有读出感觉的同学,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师:这是叠词,那么从朗读的角度看呢

师:其实就是把愁绪拉长了。诗中的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读出绵长的 深重的愁绪

生:全班齐读

过渡: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明确: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 ——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明确: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 由个人——国家(板书)

过渡: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2、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是把我和我相见的人分开了。也就是空间的这种距离,才使得作者笔下的乡愁能够真切的存在着。端详着邮票,诗人也许会这样想:

【出示例子】: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啊,你是飘过了多么漫长的距离,承载了多么丰厚的思念,才来到了我的身边。看到你,就想起了万水千山的母亲。不知她是否安康,亦不知她是否又添白发?更不知何时,这枚小小的邮票才能带着我的思念回母亲的手里……此夜,月光如水,那么,当诗人手执船票,跪在坟前,遥望海峡,内心涌起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请从二、三、四小节中任选一节,写一些。(缓缓播放《思乡曲》)

生:学生认真交流

师:同学们,课堂的宁静是美好的,因为此时我们都在聆听诗人的内心心曲。但现在老师要打破这宁静,请同学们把你的感悟朗读给同学们听。

师:是啊,海峡是浅浅的,但也成了无法跨越的天堑。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转身,你可以把眼前当作海峡,身后当作台湾,当你看到大陆是,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你有怎样的感情?请你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第四小节给抒发出来。

生:深情朗读

师:好。这是余光中感慨万千的愁结啊,让我们也把这种感慨万千的愁结投到第四节,一起诵读一下。

生:齐读

三、 品读回味,赏析诗歌语言

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屏幕显示:意象变色),四种具体形象的背后都与分离造成的空间距离,每一个小节都是余光中生命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么诗歌四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说说原因。

学生回答

师:从生离到死别,比人都说“死别”是人生中情感的至高点,在本诗中这是至高点吗?

师:同学们不仅读出了时间的距离,也悟出了空间的距离。是啊,《乡愁》这首诗具有横的地域感,也有纵的历史感,纵横交错而成的十字路口现实感。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生离到死别,家愁到国愁的情感升华。

生:全班包含感情地齐读

师:嗯。可能从诗歌本身我们很难读懂余光中的沧桑。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区,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无论心中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称为“无根的一代”。

四、牛刀小试,仿写感悟

我们在写作中,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时,很容易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的形象,学了本诗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形象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

学生展示1: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学生展示2:乡愁是母亲盼归时急切的目光,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6、作业:

七、总结: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 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大愁。”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可以说乡愁是一首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无论是远在天同学涯还是近在咫尺,有乡愁的灵魂就会有根,有根的生命就会长成一棵开花的树。所以,海峡再深,都割不断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思念,因为我们流的是同样的血,都是炎黄子孙,都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播放《中国人》)

乡愁教案(16)

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972年,台湾,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同学们,这个诗人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这首诗就是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的《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 一唱三叹诉乡愁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ʻ浪子ʼ,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

1、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

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

3、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1、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

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

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他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我选择的是一第1个诗节。

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

在同学们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

2、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 “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生齐读)

3、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2017年12月14,89岁逝世。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

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

三、妙用叠词诉乡愁

1、那么除了借助意象,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

(叠词、)

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

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这么深的海峡却说“浅浅的”,矛盾吗?

(“浅浅”的海峡反衬出乡愁之深,对祖国的眷恋之深。)

海峡是浅浅的,可是它却成了诗人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倾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把第四节再读一遍。

读到这里,老师的脑海里就不时的闪现出我们三原的一位名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是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惟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海峡浅浅,乡愁深深;坟墓矮矮,乡愁高高;船票窄窄,乡愁宽宽;邮票小小,乡愁大大。这其实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反复品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里头” 之间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的乡愁深情。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能巧借意向,妙用叠词,以小见大,一唱三叹,化抽象为具体,让这首诗风靡全球。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过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第十二期就是以“故乡”为主题的,听听它的开场白,运笔“书”乡情

1、何处安放的文化乡愁——积累思乡爱国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乡愁—— 结合自己的理解

仿照“乡愁是......”的句式写一写你心中的乡愁。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kejianjiaoan/3308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