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精选四篇

读后感 时间:2024-03-20

【www.bjjpsf.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篇1

发现我现在真的是看了某些书的时候,才特别有写点什么的想法。看看过去几篇,貌似都是这个触动的。这本书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史。如果说看到哪怕20xx年以前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遥远的时候,看到05年以后,真正是让我震撼。其实,震撼我的并不是这本书,而是那种生活在历史中,特别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的感觉。

看历史的时候,恐怕没有谁不会去幻想自己穿梭于那个时空的。比如看《大秦》的时候我就喜欢幻想自己是秦王手下的某个牛人。然而,当我们真正看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的时候,难免不会觉得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日子一天一天的过,05.06.07等等仿佛一个个没有意义的数字,除了感慨自己又老了,哼唧一下要奔三了,仿佛也不会对一个个年份有那么多的触动。

然而当有人细心的把我生活的世界记录下来,然后展现给我的时候。我就惊讶了。换过一个视角,原来是这么天翻地覆。浮浅的讲,05年股票998的时候如果我把英国带回来的800多英镑投入股市,又或者在06年的时候,买一套房子,现在俺也许就真的战胜CPI了。深沉的讲,我一定错过了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一个阶段,而利益分配的下一个阶段,我也一定没有太多的筹码可以决定自己的利益。然而,回顾这段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一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改革开放30年来,这样的机会应该是越来越公平的给我这种普通人。当然,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不公平,可是,与70年代相比,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想到认识到这些不公平本身就是社会公平的进步。

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中国简史的观点,历史是人民推动的。改革30年,其实也是人民推动的。但是,精英阶层往往能加速或者延缓这一过程。我肯定不会成为精英阶层。但是,这样的书看完以后,起码我愿意从井底向上爬一爬,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然后思考自己如何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篇2

最近,经好友推荐读了冯友兰的作品《中国历史简史》。感受颇多。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中国历代的哲学精髓及背景,也重点阐述了道家、儒家学派的思想,及为中国哲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文人。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内圣外王”。其意思是: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内圣是指这个人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指这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在表面上做的富丽堂皇,表现的十分优雅大方。还要在内在的修养与自身的价值,不能“一问三不知”。

前几日,岛城出了一位美女作家,写了一本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她举行一次记见面会时,一位记者问她:“请问《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是什么?”那位美女作家深思熟虑后,试探性的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台底下一阵哄笑,此时她才明白自己答错了。这件事反映了这个人只是达到了“外王”,而“内圣”却并未做到。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一定都要做到“内圣外王”。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君子的待人。如果只有表面的光鲜亮丽会被人认为肤浅;可是如果只有内在的`内涵,没有表现出来,不会察言观色,那么就极有可能被认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所以,“内圣”与“外王”相结合才能被社会认同,才能有所成就。因为这类人既有圣人的内在,又有君子的气度。不论从事事业或是为人处事都有较好的方法。

我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这种“内圣外王”的精神理念,会为将来打好坚固的基础,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篇3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篇4

两年前,李先生推荐我读这本书。当时,我随机翻了几页。我真的对读它不感兴趣。我的心情和时间都不到。今年,我在家度假。怀孕后,我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沉下心来读这本书,收获颇丰。

这本书应该算是哲学的入门书,讲述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语言简洁易懂,作者自己的观点加入较少。毕竟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主要是叙事。这本书系统地讨论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教、西方哲学的引入,从哲学体系的开始到创新到整合,阅读各种哲学体系,其主要观点、有限的创新,严格区分儒家和儒家、道教和道教,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时是矛盾的。

在传播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哲学出现了许多误区,也出现了断带和偏概全的现象。我们经常发现,说到佛教,公众的第一反应将是因果报应和极乐世界。事实上,这是佛教的主张,而不是佛教的哲学思想;说到道教,公众的第一反应是要求不朽,这也是道教的主张,而不是道教的哲学内涵。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彻底的了解,个人应该谨慎言行。毕竟有蝴蝶效应,宁愿沉默也不愿误导。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人的人生境界。冯老将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热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道德境界:一个人了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天地境界:一个人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哲学的意义就是帮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国的哲学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

这一篇小文,能给结缘的朋友哪怕一丝丝益处就足够了。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xindetihui/14580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