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爱莲说教案8篇

高中教案 时间:2021-07-11

【www.bjjpsf.com--高中教案】

爱莲说教案8篇

爱莲说教案(1)

爱 莲 说教 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2、“说”是古代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3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已有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

【三维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掌握“蕃、植、鲜、之”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

今天学习宋代周敦颐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爱莲说》。

二、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三、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

1、继续阅读,请标出、朗诵并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

    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3)8——10分钟完成任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完成)(打印下发)

爱莲说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蕃         多                 ⑵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⑶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⑷不蔓不枝         长蔓(牵牵连连)

    ⑸香远益清           更加               ⑹陶后鲜有闻       少

    2.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5.《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五、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剩余时间)

六、课后积累:

    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学过的咏物诗集中并背诵,以扩大积累。

    如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南宋郑思肖的《画菊》、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颐 濯 淤涟
  蔓 亵 噫 鲜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等品格。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介绍作者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作者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教案(4)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2、解 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着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 莲、涟区别 亵玩

予 鲜 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 ,总结全文

1, 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 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托物言志的写法。

2、            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课文:

1、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 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 莲、涟区别 亵玩

予 鲜 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          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 ,总结全文

1,  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  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  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陶潜爱菊 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衬托 排比

  众爱牡丹 富贵者 宜乎众矣 比喻 拟

  不染不妖

  予独爱莲 通 、 直 君 子 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托 物 言 志

爱莲说教案(6)

九年级语文爱莲说教案

【篇一:八年级语文教案《爱莲说》】

一草一木总关情,清水芙蓉天然饰

————《爱莲说》

2课时

【教学设想】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本文一篇脍炙人口且短小的美文,文质优美,内容经典,句式工整。所以我把有感情地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朗读指导,具体到每个词语和句子,包括文章中的语气语调。

教师先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让学生先从图片上感受莲的优美边。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 学过 程】

第一课时(诵读感悟)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听歌赏景,情景导入。

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学生边听边赏,感受莲花的秀美。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莲花”,请根据你的积累,给上面的图片配恰当诗句。

师:一曲《采莲曲》描绘了人们对江南诗意般采莲生活的热爱,令人无限向往,一篇《爱莲说》展示了莲花的优美风采,令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教学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欣赏莲花图片和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意识,对莲有了深刻的认识。)

(板书课题)

2.释解文题,走近作者。

①学生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号濂溪,北宋理学家。因曾居于庐山莲花峰,濂溪畔,并在此地讲学,故学者又称其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学生解说题目: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有关《爱莲说》的文学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1:“爱莲”,喜欢莲花。“爱”是全文的感情主线,作者紧扣一个“爱”字,点出人们的爱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学生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3:作者周敦颐一生特别喜欢莲花,为官清正廉洁,晚年时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千古绝唱《爱莲说》。 教师引导学生识记“学生2”说的的内容。

二、读准读顺,感受莲韵之美

1.教师配乐《云水禅心》,播放《爱莲说》课文录音。

学生认真听读,大声模仿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

教师让学生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字音提示:(多媒体出示)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黑板展示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然后正音

3.停顿提示:

学生根据平时的文言积累和语感,进行断句。

教师指导

(1)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花之/君子者也。

(板书)

三、专注悟读,品味句式之美

师:读准读顺了文言文,这只是文言文诵读的第一步,朗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文言文所表现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那么,《爱莲说》这篇优美的小品文,应该怎样来读?

1.【朗读训练】学生自由朗读品味,交流诵读注意事项。

教师朗读特别指导:

①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

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读出抑扬顿挫。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中的“染”和“妖”字,要一扬一抑。

③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噫!菊之爱”中的“噫!”是叹词,朗读时应读出叹息语气。

④a.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2.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 熟读成诵。

3.【诵读展示】

①.教师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以给其他同学作出榜样。

②教师点读(三个层次的学生3人),学生点评,感受“莲”的音韵美。 教师及各组长组成评委,选出班级最佳朗诵者。

四、 质疑提升,疏通文意

师: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感受到莲花的婀娜秀美姿态,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敕勒川为我们展现的景色之美。 1.积累词语。

蕃() 濯() 谓 () 隐逸( )

噫() 鲜() 宜() 亵( )

学生活动:对照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积累下列词语。

学生展示自学情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师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学生质疑。

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并注意标出文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语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先小组内讨论解决。

师: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

来(齐读)。

【学生提问实录】

◆学生a:我对“可爱者甚蕃”中的“可爱”一词不理解它的意思。 ◆学生b:文中“世人甚爱牡丹”中“甚”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c:我对“濯清涟而不妖”中“清涟”一词不懂。请求解答。 ◆学生d:我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中“予”和“谓”的含义疑惑。

请求解答。

学生互助交流解决。

教师点拨,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学生活动:①五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每人几句)

②学生提出不会翻译的句子。

生生互助解决

教师活动:①抽查其他学生的理解情况。

②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正。

③教师强调重点句子,让学生积累。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教师总结

师:《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内容优美。俗话说“会读才会品”,本节课我们对文章的诵读做了重点学习,大多数同学已经能有感情地诵读,朗读得非常有水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莲的优美诗句。

2.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赏析感悟)

一、复习导入

教师检查学生背诵。

点若干名不同层次的同学(每人几句,检查的范围更广),当堂背诵。教师评价

【篇二:《爱莲说》公开课教案(改)】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风度气质:高 洁美名远扬

托物

《四君子赋》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绵延数千载,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篇三:《爱莲说》教案】

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八年级 ﹙上册﹚学科:语文 课题:《爱莲说》主讲人:黄靖 201213000018 时间 :2015年 4月14 日指导教师:陈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3.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

4.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自身崇高的道德追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相关辅导资料初读课文。

2.以读促译,反复诵读全文,了解莲的特点及作者爱莲的原因。

3.探究莲的高洁的品格以及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莲的高洁品格。

2.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分析法

5.小结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花,及简单说明喜欢的原因,引出莲花。(开放式回答)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并且都有自己爱花的理由,今天我们将学习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爱莲花的原因又是什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及熟悉作者

1.“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做的解说。

2.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著有《周元公集》、《通书》、《太极图说》等。

三、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课文,找出生僻字并请同学注音。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开放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引导)

四、深入感知文意,把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1.听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进行指导

a.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语调要舒缓,语速要慢

b.要读出抑扬顿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c.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d.读排比句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2.教师示范性朗读课文

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五、 研读课文

(一)难词、句段释义,把握整体文意,请同学翻译句、段

(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

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全班朗读、讨论)

1.作者如此爱莲,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特点的?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5.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

1.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自尊自爱。

2.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一般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4.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 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下节课抽查。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播出的《共同关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3.回去在网上搜索莲花的图片,选出3张最喜欢的,并各附上自己原创的描写语句。

【板书设计】

爱莲说(古文体)

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

蕃()、淤() 濯()、涟() 亵()、逸()蔓()、鲜()噫()

爱莲说教案(7)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讲解托物言志的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立意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解读《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变化,会见着不同的花。世界被花草点缀。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呢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爱花原因吗

是的,每个人对花草都是有感情的,有没有哪个同学喜欢莲花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2、整体研读

1、同学们找一找,周敦颐是怎么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5.作者怎样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

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6、莲的气质风度,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写“莲的气质风度”,即是写作者的人格。但是不直接写作者的人格,而是时时影射、处处暗合,使得文章看起来只是在写莲而已。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手法,学名叫作“托物言志”。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两点:掌握好物品的主要特点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形成性测试

7、《爱莲说》物与志的相似点在哪呢

明确“莲的气质风度”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

莲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

托 物 言 志

2、理解衬托的辞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衬托的艺术表现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 解读《爱莲说》运用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侧写莲的技巧;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蕴育于正侧结合多维写作角度切入的情感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学

1、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红花绿叶图,你们能说一说这画里的红与绿相互搭配有什么视觉效果吗

明确:花的红是通过叶的绿陪衬、映照而凸现出来的。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这种"烘云托月"的,它是怎么样一种言语格式、语用效果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以《爱莲说》为范本来深入学习这种叫衬托。

2、整体研读

2、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手法。

第一次衬托,以菊花正衬,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以牡丹反衬,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融入议论之中,明确地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 表达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那么这三种花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菊花是不苟世俗 ,牡丹是趋炎附势,莲花是廉洁正直。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又写了菊花和牡丹,但是我们仔细看看作者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摹绘的是什么呢

明确:虽然,从全篇选取的意象来看,作者写了莲花又写了菊花和牡丹;但是莲花是作者着墨的重心所在。这种同提而用墨浓淡不同的修辞方式即衬托,与对比不同之处,就在于衬托是众星拱月式的意象布局形式,对比是针锋相对的意象布局形式。

写菊花的不苟世俗、牡丹的趋炎附势,突出了莲花的廉洁正直,借此隐喻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呼唤。

衬托的辞格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它的作用就是突出。

【板书设计】

隐逸者 不苟世俗 菊

富贵者 趋炎附势 牡丹 正衬

反衬

君子 廉洁正直 莲

三、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和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妖”等古古汉语实词词义及“不蔓不枝”等词类活用现象;

能力目标:梳理《爱莲说》的文本内容;

情感目标:鉴赏《爱莲说》正侧结合写作造成的含蓄、典雅的情感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列举一系列的成语:花团锦簇,锦上添花,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百花齐放,闭月羞花,洞房花烛,风花雪月,花容月貌,花香鸟语……,接着提问:“刚才我列举的成语的共同点是什么”

“对,都含有一个花字。是啊,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鲜艳美丽的花朵来装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才显得那么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那么,请问同学们,你对自己最喜爱的那种花会怎么来描述呢”

紧接着我就用下面的语言来引出本文的新课教学:“各种各样的花都有各自的可爱之处,所以同学们的喜好也各不相同,这没有谁是谁非,但是同学们的交流,能使其他同学喜欢你喜欢的花吗。我们来看看宋代着名哲学家周敦颐对莲花的感情的是怎么表达的。那么,我们翻开《爱莲说》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①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标。

总结让学生明确: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这个长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哪三种处世的态度(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③问题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用菊从正面衬托,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回答此问题后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④问题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引导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进行小结后(齐读“噫,菊之爱,……,宜乎众矣。”)

生长环境

莲 体态香气 予 廉洁正直

风度气质

菊 陶渊明 爱 不苟世俗

牡丹 众人 趋炎附势

爱莲说教案(8)

《爱莲说》教学设计

太和县第三中学 李秀梅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

2、掌握“蕃”、“濯”、“亵”、“鲜”等词语意思,并翻译本文。

3、学习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的写法,理解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4、熟读背诵本文。

【教学理念】

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组织师生双边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

【教学辅助】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揭示目标

1、导入设计

①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荷花图片”视频。

②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一段展示荷花神韵的优美视频。荷花又叫莲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文人墨客也写过赞美莲花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打出课题幻灯片)

2、交代教学目标 (打出教学目标幻灯片)

二、了解文体,简介作者

1、了解文体

①结合学生初一所学知识,指名学生介绍“说”这一文体;

②教师点拨补充。(打出“说”文体知识幻灯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简介作者

①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检查提问;

②教师点拨补充。(打出“作者简介”幻灯片)

周敦颐(1017~1073),宋代着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那作者究竟想借花阐述什么志向呢?

三、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 诵读文本

导入:学习古文,重在诵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来正确诵读本文。

①让学生听读范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利用多媒体播放《爱莲说》朗读视频

②出示“字音拼读”幻灯片,点拨生疏汉字读音。

示:蕃fán 濯zhuó 蔓màn 亵xiè 鲜xiǎn

③学生自由朗读本文。

④指名学生朗读本文,点拨纠正错误之处;全体学生齐读本文。

2、疏通文意

导入:在正确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来疏通一下本文的意思。

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试译本文,标画出不理解的生疏词句。

②释疑解惑:让学生提问自己遇到的生疏词句,老师解答。

③教师就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意思提问学生,并点拨强调。(打出相关幻灯片)

示:

A、可爱者甚蕃 (多) B、自李唐来 (唐朝)

C、濯清涟而不妖 (洗) D、不蔓不枝 (长蔓)

E、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F、陶后鲜有闻 (少)

④在解决词语疑难的基础上,指名学生翻译本文,教师纠正学生翻译中的错误。

四、自主质疑,理解内容

导入:我们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下面来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预设:

1、陶渊明爱不爱别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理解“独爱”之妙。

  参读:陶渊明《饮酒》(印证陶渊明爱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要点: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世人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不可。印证性参读:

  ①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李肇《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译文:京城长安的王公贵族和没有职务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多年了。每逢暮春三月,他们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都像发了狂一样。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

③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

  答案:因为牡丹象征富贵,而世人多追求富贵。

  3、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其下文哪几句?)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作者眼里,菊、牡丹又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莲——君子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5、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莲,②菊,③牡丹。理由: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主题)?

  答案: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提示: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

五、学以致用、扩展探究

  1、写一段话,用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

  ①污浊的空气在你周围弥漫,我坚信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一个总是泡网吧、沉溺网络游戏的人,你会相信他是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吗

  ③我读《红楼梦》,觉得贾宝玉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不因自己的出身高贵而妄自尊大,也不因是贵族王孙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生在官宦之家,却讨厌官宦之人,讨厌“仕途经济”……难能可贵!

2、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自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例:我喜欢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示:我喜欢 (物),因为

3、参读三首咏花诗词,指出其寓意。

①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②黄巢《题菊花》其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花簇拥装扮着整个长安城,一阵阵刺鼻的芳香让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黄花渐渐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黄铠甲的起义将士,正豪情冲天地谋划未来。极写菊花盛开之景。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

③南宋志士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六、回顾目标,布置作业

1、回顾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巩固学习效果。

2、布置课下作业

①、把这篇文章的译文整理在作业本上。

②、以《爱 说》为题目,仿写一篇小短文。

资料补充:

一条线索:  爱。  

两种陪衬: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  

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三种生活态度和三种评价: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赞赏;牡丹——富贵者——追名逐利——鄙弃;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讴歌。  

三个方面描写莲花:  

生长环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描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议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次比较: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⑸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不”意识:  

陶渊明认为君子的内涵就是要有“五不”意识:  

一是不“染”。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具有顽强的抗干扰、拒腐蚀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比如偷盗、赌博、吸毒等)的能力,坚决说“NO”!  

二是“不妖”。“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良好的环境,言行举止打扮也不要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把自己搞得很孤立,让别人觉得难以接近,觉得很怪异。  

三是“不蔓”。蔓就是攀附,趋然附势,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不察言观色,不随风使舵。  

四是“不枝”。“中通外直”是莲不枝的特征。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不拉帮结派,不划圈子,不搞山头,不亲近疏远,都是不枝。人生不能搞小圈子。  

五是“不可亵玩”。要能尊重人,也能自尊;能爱人,也能自爱;坚守本义,不畏强权;坚守信念,不受屈辱;保持操守,高风亮节;堂堂正正的做人,受得起尊重和敬爱。一位正直的人,是值得信任,值得维护,值得服从,不可亵玩的。被人亵玩,显然就是有短被人掌握,有盖子怕人揭开,无才而被人愚弄,无德而被人谩骂,当了个占着茅坑不拉屎被人控制的混世魔王。所以,不可亵玩是衡量人品人格的重要标志。

以上“五不”,是为人、为事、为官的基本准则,只有为人“不妖”,为事“不染”,为官“不蔓不枝”,才能真正造就“不可亵玩”的品行气质和人格魅力,造就莲花般的高尚品格。  

七种品质:  

具有了“五不”意识,就具有君子的了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kejianjiaoan/3709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