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大道之行也教案13篇

高中教案 时间:2021-07-17

【www.bjjpsf.com--高中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案13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 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儿女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 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分,女子能及时出嫁。

5.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已;

财货 厌恶 语气词 丢弃 在 语气词 不是 收藏,想用 方位助词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 谓 大 同 。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同”社会

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填空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是谓大同。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四、思路

大道之行也教案(2)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08中文 姜惠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相关字词。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教学设想: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朗朗书声。

2、对诵读作具体指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结合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忙着期中考试应该很累吧?那么老师在上课前就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轻松一下。话说啊,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裹,所以他很沮丧,很生气。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裹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电影。有谁知道这部电影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记得我们在刚学过《桃花源记》中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那么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文学常识介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运》,《礼记》中的名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特征。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并标出文中重点字词。(板书)。
天下为公(wéi )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与,通“举”,选举

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四、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1、第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这里可以直译。“为公”的意思是为人们所共有,“天下为公”可反以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解有翻译。注意“与”(jǔ)通“举”,选拔的意思。“睦”(mù)和睦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可翻译为: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第二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家注意两个“亲”和两个“子”, “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父母”,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要注意,“分”是“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连起来就可以翻译为: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第三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句书本有翻译,这里要注意恶(wù)是憎恶的意思,不读è。

第四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要注意“兴”(xīng)是“发生”的意思,不读xìng,“乱”是指造反,“贼”是指害人。作,兴起。外户,泛指大门。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所以,这一句可以翻译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精读课文。(围绕“什么是大同社会”与“如何建大同社会展开”)

1. 通过翻译全文,我们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孔子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南图,他在这篇短文里边用了两个名词,同学们找一找,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什么?(大同)。同学们考虑看看,大道指什么?大同又指什么?文中是不是有两句话分别概括了这两个词?

现在,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读完)“大道”指什么?哪位同学找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社会。)

2.可以说,大道是一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一种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课文分别用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开始的大道是总领全文,最后的大同总领全文,那么就剩下中间部分了,中间的部分可以说是对大同社会的描摹。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分写了大同社会那几个特点?把这种社会风貌想象出来。

大家展开想象,归纳这样的社会风貌特点。首先我们看这几个分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社会风貌特点是什么呢?(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板书)

再看下面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呀?(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板书)

3.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部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说的是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也就是“货尽其用”。(板书)那另一方面,人们怎么做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说的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不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却没有“多得”的念头,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事,“人尽其力”。(板书)

4.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对大同社会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再一次朗读全文,带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来读。

六、拓展延伸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洪秀全)

大家学过近代史就知道,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他为和谐社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过:““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当然历史上有许多爱国者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和设想,大家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或者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七、课堂小结

远古的人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到今天都没能实现,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宏伟的蓝图终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考一个好成绩?好大学?在这里,我祝大家美梦成真!

八、布置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全文,完成相关联系。

九、板书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得到社会关爱

大同社会  →基本特征:→人人安家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美好前景:谋闭不兴,乱贼不作,外户不闭

大道之行也教案(3)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试比较“世外桃源”与“大同”都有哪些相似之处?

4、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情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如孟子、陶渊明、孙中山等都曾受到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学生在学习古文言文方面,句读是关键,读通课文后,就能很快地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纷扰的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文题)

二、简介《礼记》

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课件呈现应该注意的重点字音)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子:以……为子)

矜、寡、孤、独(“矜”通“”,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年丧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男有分,女有归(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归:归宿,女子出家)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谋:奸邪之心;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户:门)

是为大同(是:这;大同:理想社会,同“和平”)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互相释疑)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明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一)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讲信修睦----------

3、男有分,女有归------

(二)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三)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四)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案(4)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2011版(2016年起始)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学段,新课标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归纳主要内容及主旨”。本文处于教材较后的位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进一步强化文言文阅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读中解题,读中品韵,读中解意,读中探旨,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优美典雅,言简意丰。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虽然课文内容稍有的难度,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还比较有限,但是课下的注释详尽,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就内容讲解,可以采用反复朗读与小组合作、难点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八年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少,但在思品、历史及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生硬地讲解难点问题,要巧妙地设计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树立积极理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理解“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 合作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诗句替换白话

2、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我们刚刚学过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有怎样的特征?

3、了解《礼记》

4、解读课题

“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呢?

5、朗读品韵

一读,质疑。

二读,体会节奏。

三读,仿读。

四读,听读。

五读,巩固节奏。

六读,强化关键句。

七读,回味。

6、译读知意

八读,翻译课文。

7、品读探旨

九读,重温内容,思考探究。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道”2、“大道之行”与“大同”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3、“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十读,品读破疑。

十一读,师生共读

十二读,反向朗读

8、探究交流

请同学为大家分享课前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9、拓展延伸

师:“大同”社会在战国时代实现了吗?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实现了吗?在今天,我们实现“大同”社会了吗?那么,我们应该为“大同”社会的实现做些什么呢?

10、诵读课文

十三读,诵读

11、巩固练习

12、布置作业

为实现“大同”社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想想你应该会做出怎样的努力?写下来

13、结束语

二、教学过程实录

【活动一】课前热身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老师这里有几句话,寻求大家的帮助。请你试着用熟悉的诗句替换。(读)

生:选用诗句,吟诵——齐诵

师:谢谢同学们!古文诗句,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丰,优美高雅,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学子。这节课,就请你与老师一同走进文言文的世界,去仰望古之圣贤的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中国文言语言的热爱。]

【活动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学过了《桃花源花》,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有怎样的特征?

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各尽所能的劳动,老人小孩生活快乐。

师:所有的理想,都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黑暗,战乱不断,所以他才构想出这样的理想社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国的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的记载。让我们一同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新、旧知识相联系,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三】了解作品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礼记》。

生:读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累文学常识的意识,增加对经典的了解。]

【活动四】解读课题

师:“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呢?
生:结合注释回答。

师:“大道”这种政治制度得以“施行”,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课文。

【活动五】朗读品韵

一读,质疑。

师: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1、勾画出字音有疑问的地方;2、勾画出朗读时句子有疑问的地方。

生:读文,勾画。

师:字音有疑问吗?

生1:“幼有所长”中“长”读第几声呢?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2:我认为应该读zhǎng,是“成长,长大”的意思。

师:多音字的字音的判断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2:多音字字音,要根据所在语句的意思来判断。

师:总结的很好。使用这个方法,你的疑问能解决吗?怎么解决的?

生3:“男有分”中“分”字,它的意思是“职分,职守”,应该读第四声。

师:真棒,分析的好

生4:“货恶其弃于地也”中“恶”字的意思是“憎恨”,应该读wù.

生5:“谋闭而不兴”中“兴”字的意思是“兴起”,应该读第一声。

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特别值得提倡。老师也有一个疑问,文中“为”字出现了两次,读音一样吗?

生6:“天下为公”的“为”字的意思是“是”,读第二声;“不必为已”的的意思是“为了”,读第四声。

师:出示字音,明确正音(标注)

生:正音标注

二读,体会节奏。

师:同学们在朗读句子的时候有疑问吗?请你参考屏幕提示,齐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

生:齐读,标注节奏。

三读,仿读。

师:同学们读课文缺少韵味。温故而知新,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出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读书的片段。)

生:读片段,模仿:微笑、摇头,练读。

四读,听读。

师:文言文优美典雅,注意语速、停连、重音,是品味文言文音乐美的好方法。老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生:听读体会

五读,巩固节奏。

师:请同学再次齐读,读出韵味。

生:齐读。

六读,强化关键句。

师:在这个环节,我们重点强化两个句子,请你将画线句子大声练读两遍。

七读,回味。

师:再来读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生;齐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感受文言文言优美典雅的音乐美。]

【活动六】译读知意

八读,翻译课文。

师:请同学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勾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生:读文翻译,勾画质疑。

师:巡视。有些同学有困难,带着困难到小组中讨论,开始吧。

生:同桌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

生:提问。师生共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的习惯,提高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活动七】品读探旨

九读,重温内容,思考探究。

师: 请同学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道”2、“大道之行”与“大同”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3、“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师:请同学快速思考、整理一下问题。

生:回答问题1,“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2、“大道”施行,就会实现“大同”。

十读,品读破疑。

师:第3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老师教给大家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读”可以与作者对话,“读”可以解决疑问。请同学默读课文勾画出文章中的“有”字与“无”字。

生:课文勾画

十一读,师生共读

师:老师与大家一齐读课文。左侧的同学读所有带“有”字的句子,右侧的同学读所有带“不”字的句子,其它的句子由老师来读。

师生:读文。

师:读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

十二读,反向朗读

师:让我们变换一下读文的方法。左侧同学将“有”字改成“无”,右侧同学将“不”字去掉,我们一起读文。

师生:读文。

师:你感受到了吗?“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来描述。

生:任人为贤,人人诚信,社会和睦,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全面。还记得我们解决阅读难题的方法吗?

生:反复读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师:这种“读文破疑”的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而且适用于现代文阅读。掌握了它就仿佛掌握了一把阅读的金钥匙,简单、有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欣赏文言作品的能力,掌握“读文破疑”的学习方法,突破难点。]

【活动八】探究交流

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公”字,影响了一代代有志之士。下面有请王贺同学为大家分享她课前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生:大家好,《礼记·大道之行也》中提出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都热诚推崇,深沉追求着“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和思想境界。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就是受到了“天下为公”思想的影响。

唐代大诗人杜甫身处困境却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这种心系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伟大胸襟胆魄,是对“天下为公”最好的诠释。

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提出了“薄赋税,均贫富”的口号,遵循的就是“天下为公”的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政治思想也是以“天下为公”为核心。

和谐,诚信,友善、互助,这些基本的做人准则在新时代的今天,同样应该为我们珍视。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所追求的中国梦、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我们以“天下为公”,人人有一颗“公”心,就是要努力构建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和谐、诚信、友善、互助等等,这些做人的准则在新时代的今天,同样为我们珍视,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所追求的中国梦、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构建一个“大同”社会。

师:感谢王贺同学的分享。

【活动九】拓展延伸

师:“大同”社会在战国时代实现了吗?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实现了吗?在今天,我们实现“大同”社会了吗?那么,我们应该为“大同”社会的实现做些什么呢?

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生:与人为善,多关心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关心弱势群体。

生: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的事要告知清楚。

生:不贪图便宜,拾到物品要主动归还失主。

生:在工作中,尽自己所能的贡献力量,不拈轻怕重,不耍小聪明。

生:不经允许,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

师:真是一群善于思考,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的确,“大同”社会、中国梦,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才会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十】诵读课文

十三读,诵读

师: 这样一篇高屋建瓴的文章,应该牢牢被人们铭记。看看屏幕的提示,咱们试着一起背诵课文。

生:背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背诵古文的能力]

【活动十一】巩固练习

十四读,自读填空

师:我们来做一组练习,用原文替换划线句。

1、光明社区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及医疗方面的帮助,大家流下了幸福的眼泪,纷纷说:在我们这里,多困难的群众都可以生活的挺好

2、春风社区开展“帮困助贫”活动后,在近三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案件。有人称赞道:“天下无贼啊!”

生:完成,明确

1、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故外户而不闭。

【活动十二】布置作业

为实现“大同”社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想想你应该会做出怎样的努力?写下来

【活动十三】结束语

同学们,近年来,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最美的“中国梦”的概念,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都是要求我们要多读传统经典,从经典中汲取传统美德,并用它来武装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添加最绚丽的一笔。希望每一位同学为之努力,为自己加油!

下课。

三、 教学反思

(一)授课心得

1、课前导入我采用了古诗文替换口语的热身方式,从学生的旧知入手,既使学生对古诗文言简意丰、优美典雅的语言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同时也给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的氛围。

2、“诵读——品味——理解——运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简洁明快,深入文本,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注重了知识的巩固,也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二)存在问题

1、教师的激励、评价性语言单一,随机应便的能力有待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不够充分。

大道之行也教案(5)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如何评价 “大同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看图猜成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示范,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职分、职守。音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音w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把门带上。)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6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层,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实现了吗?如何评价?

3.链接《唐太宗论止盗》 ,体会“‘大道’之行”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体会。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大道之行也教案(6)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学生齐背课文。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7)

大道之行也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 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下列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 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4、和我国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相比哪个更好?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5、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 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3.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教案(8)

一、导入

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他丢掉了一件他心爱的一件衣服,所以很沮丧很生气,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一个人说了,这个当地人告诉他“老兄不用生气,也不用着急,你丢的这件衣服在我们武阳一定会找到”于是,他就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顺着原路返回,果真,他发现了他的这件衣服,而且没有人动过,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就归纳了这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路上掉的东西也不会捡来据为己有——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和这个比较接近,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偷东西——夜不闭户,打一个曾经热播电影的名字——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和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同社会。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正音断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生字词,注意停顿,用笔在文中勾画一下

2、教师出示PPT,指出 与 睦 亲 长 矜 分 恶 并指出他们在文中的意思

3、生齐读,前后桌的同学监督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读错了

教师指出学生在齐读时出现的字音和停顿错误

第二行故——表示提顿的,这里有个小的停顿,人是施动者,这里也有个小的停顿,“鳏寡孤独废疾者”中“者”也表示提顿的,所以也要有个小的停顿,男 女 货 力,引领了四个短句,所以这几个字起个强调作用,所以也要有停顿

是故表示停顿总结的,所以要有个停顿 下面的故也是表示停顿的

4、同学们根据老师指导的字音和停顿再读一遍课文。

二)译读全文

1、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译读课文,不商量不讨论

2、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诵最好的同学,请另一位同学合作,一同学翻译一句,其他人大声的说出自己翻译出来的句子

通过翻译,我们对文章有了认识,但是同学们有两句话翻译的不太准确老师指导

3、我们再把全文读一遍,加深一遍对全文的理解

三、精析全文

孔子为我们描摹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他在这篇短文中用了两个名字,同学们找一找一个是“大道”一个是“大同”

同学们找一找“大道”是什么,“大同”是什么,文中是不是有两句话分别概括了这两个词

1、 请一名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其它同学在文中找一找这两个句子

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同——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可以说大道是一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一种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作者在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分别加以概括。可以说开始的大道是总领全文,最后的大同是总结全文。中间是对大同社会社会形貌的一种描摹

看中间部分有哪几个特点,试着描摹一下

以句号为准看有三句话

男女同学交叉读 第一句话以逗号为准有六个分句,男同学读135,女生读246,到接有所养

想象一下这个社会风貌,可以抓住其中一点,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社会就是充满爱的社会,人人受到关爱——我们能不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第二句 怎么描摹他的社会风貌呢?

女有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状态已经超过他了

在这个大同社会中人人受到 关注

第三句 怎么来描摹呢?他是针对什么说的呢?

这句话归纳了财货是大家的,不能浪费——货尽其用。但是刚刚这个同学只说了一个方面,那人们是怎么做的——人尽其力(团结一心为公家做事,尽力而为,大家亲如一家,争取做到最好)

通过刚刚我们的了解,对大同社会的构想可以说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有请我们的男同学带有一种非常自信的想忘的心情把这三句话再读一次。

四、拓展延伸

大同社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我们已经触手可及了,有很多已经变成了现实。但是,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你们是未来社会的真正的主人,带着对大同社会的认识,已经对我们现实社会的理解,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畅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请女同学带着舒缓的想往的心情来读

同学们可以讨论

同学们的畅想给了老师很多触动,我们还可以下了课之后再继续畅想,应该说我们的畅想来源于孔子为我们构想的这个理想社会,那么到现在,同学们是不是应该背下来啊?

五、课堂小结

应该是大同社会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蓝图,也是不知道多少古圣先贤和时代人所追求的共同梦想,带着我们的梦想,畅想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做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只有我们做好了身边的每件小事,我们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对待家庭小的损失不斤斤计较,不浑浑噩噩混日子,积极对待生活,对于家庭发展有大致的规划。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父亲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肩负着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任。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大格局,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才能为家庭的兴旺积蓄后备力量。

  在教育孩子中,父亲的大格局体现在不给孩子贴标签,懂得孩子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说到才女,不少人会想到民国时的“合肥四姐妹”,进而感叹合肥张家是个风水宝地。


大道之行也教案(9)

《大道之行也》

                        ——节选自《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注】:《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父母,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 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6. 故:所以。
  17.[外户]泛指大门
  18[闭]关闭
  19 谓:叫做。
  20[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教案(10)

大道之行也

课前预习任务:

1.搜寻资料

①了解作品《礼记》②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③了解“大道” 、“大同”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意思

2.积累词汇

①通假字 ②词性活用的词 ③一词多义的词

3.朗读背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3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4.联系生活,拓展提升,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目标】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学习重点:朗读成诵,整体感知,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拓展提升,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的理想社会。

教师小结: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陶渊明渴望一个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看看作者笔下的“大同社会” 与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否相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释题,简介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 - 前 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道之行(   )  选贤与能(    ) 不独亲其亲(   )

男有分,女有归(   ) 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⑴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课堂朗读,翻译课文 (方法:听读——评读——齐读)

师生共同探讨朗读: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排偶句式,应读出层次感,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说说:“大道” 、“大同”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意思。

3.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归纳: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补充资料)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旧制度溃败(天子失去号召力),新制度未建立。诸侯割据,战乱连绵。各地方势力崛起,军权高过相权,利益角逐激烈,存在各种新格局建立的可能性,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制度建构多选的可能。

4. 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小结: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是有可能的。

5.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归纳: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联系目前中东、北非局势紧张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3.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

五.背诵课文,总结全文

这种大同社会我们也许现在还不能实现,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奋斗的目标。如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就把“天下为公”作为他终身的目标,梁启超也为我们概括了一个重要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有我们的共产主义。虽然现在还不能实现,但是有很多已经变成了现实。同学们,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你们是未来社会真正的主人,我们只要好好学习,拼搏奋斗,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像孔老夫子提出的这种“大同”社会终有一天是会实现的。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总领→“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总体特征)

人人都会得到社会关爱

一般特征 人人都安居乐业 →向往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大同”

六.作业设计: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à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1.翻译全文

2.孔子为什么会“喟然而叹”?

参赛学校:棉津中学 语文 罗强 139********

大道之行也教案(11)

《大道之行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案(12)

《大道之行也》教案

白水江中学 李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翻译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本文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领会文意。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学生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3、交流作品信息:了解《礼记》、《礼运》、四书、五经,增加文学知识。

4、通过字词注音,检查学生预习

5、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6、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7、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什么是大道,

(2)什么是大同,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你是如何看待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

8、拓展延伸

让学生回顾所了解学习过的名人、思想家或改革家对理想社会的论述,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积累。

9、课堂练习

10、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1、板书设计

总: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 人人受到社会关爱

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总结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13)

24《大道之行也》(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检测水平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填空

选择

简答

分析

表达

1、了解《礼记》等儒家经典的主要思想;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用现代汉语表述课文内容;

3、能通过反复朗读,积累本课新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增强语感(如道、孤、独、分、归、恶、是故、作、谓、大同等);

4、掌握常见文言用法,如:一词多义(之、其、为、闭、独、子等)、词性活用(如:亲、子等)、通假(与、矜、贼等);

5、通过反复朗读,深入领会作者心目中“大同社会”的总纲和基本特征;

6、能结合时代背景、结合现实,领会其积极意义;

7、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凝练而整齐有致的语言特点,并背诵本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3.重点词语。

男有分: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4.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 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 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5.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五 课内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大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老而无子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 )

老而无妻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 )

3..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六 课外检测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2.比较“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异同点?

3.完成《评价手册》本课的[阅读探究]部分。

七课内检测答案

1.礼记·礼运;礼记;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 独 寡 矜 孤

3..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kejianjiaoan/3836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