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谈读书教案12篇

高中教案 时间:2021-07-14

【www.bjjpsf.com--高中教案】

谈读书教案12篇

谈读书教案(1)

谈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把握层次、内容:

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如: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等等。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四、讨论本文的说理方式:

(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课外收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格言。

谈读书教案(2)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应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

5.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再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练读,指名试读,自己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预习提纲

(1)认读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韩愈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

预设: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

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通过读书名言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热烈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两遍。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对照课件画出分隔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3)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跟读。画出分隔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2.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

注意:第一部分的“识”与第三部分的“识”读音不同。

通过教师正确地范读,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在词意、文意上有初步的理解。

三、学习生字。

1.师: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读不正确的音。

读会认字:

耻chǐ 矣yǐ 岂qǐ

分组读,找同学读,教师相机纠音。

预设:“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第三声。

2.学习会写字。

(1)找同学说一下易写错的字或者写这几个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岂”上部是“山”,下部是“己”,不是“已”,注意不要露头;“窥”是“穴”字头;“皆”上部“比”字应写得较大,下部“白”字写小一点。

(2)学生在习字本上将每个生字写两遍,教师相机纠正。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的三句读书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关于《论语》你了解多少呢?

预设:《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

“四书五经”。

3.请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句话。

生: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注意这里面“敏”和“耻”的意思。(敏:勤勉。耻:以……为耻。)

(3)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不耻下问),对,“不耻下问”便出自这句话。

(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句话。

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5)翻译这句话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字——“知”。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的意思)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

(6)指名学生翻译第三句话。

生: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7)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需要大家多加注意。“厌”是“讨厌”的意思吗?(预设:不是)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这里也要大家多加注意。

4.课堂总结。

(1)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2)在文中合适的地方做批注。

五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可以自主地翻译课文,在小组讨论时可以发挥自主性,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第一部分。

2.书写本课生字。

3.背诵第一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

3.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一、复习导入。

1.找同学回顾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生字。

检查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回顾旧知,导入新知,也能让这节课的效率更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部分。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了解了《论语》中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宋]朱熹

2.找学生读一下这则小短文,其他学生纠错。

3.这篇小短文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介绍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

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

4.接下来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

5.哪位同学可以翻译一下第一句?

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6.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来翻译一下第二句?

预设: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7.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预设: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11.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

12.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

预设:“心到、眼到、口到”。

13.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14.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生1: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

生2: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

师:那就让我们用心齐读这一部分吧。

师小结: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三部分。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清]曾国藩

2.这一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那么曾国藩是谁呢?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3.这段话出自曾国藩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4.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5.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6.非常正确,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

7.那么咱们就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来看一下他是怎么论述的。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从第一个分号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8.这里的“断”是“决不”的意思,与咱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下。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

预设: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9.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河伯观海出自《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意思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所以“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

10.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11.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了,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吗?这则小短篇里是怎么说的?

预设:不可以,文中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意思是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12.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

预设:三者缺一不可。

13.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14.现在请小组内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段的意思。

15.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小组合作的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小组交流到班内交流,由小及大,从读到逐句分析,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

四、作业设计。

1.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背诵这篇课文。

1.自主探究与指导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设计以诵读为本,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3.读、思、悟相结合。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应用本课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读书学习。

谈读书教案(3)

谈读书 培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着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着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谈读书教案(4)

《谈读书》教案

日照实验高中 刘彬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光潜的生平及创作。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阐述的读书道理,借鉴文中所谈的读书方法。

4.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说理的方法;揣摩严谨条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2.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说理的方法;揣摩严谨条理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阅读法 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都倡言读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有财富,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也有乐趣,“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见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那书应怎样读,应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光潜的《谈读书》,聆听他的教悔。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朱光潜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928年夏丐尊、叶圣陶等人在上海开办了开明书店,并发行一种中小学生读的刊物,他们邀请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按月写些文章。朱光潜应邀用书信体裁写了些文章,这些文章刊登在刊物《一般》后深受读者欢迎。1929年春,夏丐尊将这些书信结集发行,书名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就是其中之一。40年代的中国,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读书的热情异常低落。朱光潜先生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写下了这篇文章,给青年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是对几十年后的我们读书求知仍有很大的价值。

2.提问:学习的途径有哪些?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课文第一句)。

读书,向别人请教,通过电视、电脑、收音机等媒体,等等。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

湮没(yān) 皓首(hào) 奢侈(shē) 动辄(zhé) 畸形(jī) 信手拈来(niān)

冷僻(pì)  胸襟(jīn) 炫耀(xuàn)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成习弊端。

口诵心惟: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涵泳优游:文章中指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体会,自得其乐。

淹通:知识广博,明白事理。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耳食肤受:指不经深入考察,道听途说,理解事物虚浮而泛泛,不切实际。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故步自封: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4.学生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阐述了哪些读书道理和方法?

(2)读完课文,你对读书有没有新的看法?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

(1)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3)读书应该有计划、按部就班;

(4)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5)读书要注意科学积累。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本文认为读书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①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②读书可以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③一个人只有重温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世界。

2.文章题目是“谈读书”,可作者在开头两段都大谈“书籍”问题,有何用意?

明确: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书籍是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读书能把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是讲读书的重要性。第二段分析了书多的流弊,点明“读书在精不在多”的道理,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作铺垫。可见开头两段是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3.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对这里的“宝库”和“里程碑”,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因为书籍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经验的产物,故称其为“宝库”;书籍又是人类文化学术的阶段性总结,在文化学术发展中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又称为“里程碑”。

4. 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朱光潜先生用了精妙的比喻:“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将贪读书而收效少的弊端形象地阐述了出来。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不少,请举例分析。

明确: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上下工夫,他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又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之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四、疑难合作探究

1.除了比喻论证外,本文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1)正反论证:如论述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在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不说读书不能凭兴趣,而是说不能全凭兴趣。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因为读书是要有兴趣的,没有兴趣还谈什么读书,但是读书不能全凭兴趣。作者说“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同时,作者又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十分准确、全面和透彻。

(2)举例论证:为了说明全凭兴趣读书会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作者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这个朋友专读冷僻的书,但他不能算是专门学者,以此说明全凭兴趣读书的坏处。

2.朱先生的“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与传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矛盾?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矛盾。朱先生提出“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但在文中第四段对此又做了说明,“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这都说明朱先生并不反对“读书破万卷”,对“万卷书”都能读透,也是作者的追求。如果没有精力做到,要把自己该读的书读“精”。

五、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整理后认真体会,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

  谈读书  读书有重要意义  书多流弊

     读书要精  有预定计划  围绕中心读 善于积累

论证方法 正反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教案设计说明:

  1.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掌握朱光潜关于读书的一些道理,进而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2.揣摩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感知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探究文本的说理论证方法,体会准确、透彻、严谨的语言特点。

3.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合作、探究,使结论自然生成。

谈读书教案(5)

《谈读书》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呢?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你对培根的了解有多少呢?(投影显示有关培根的资料)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出示学习目标,检查字词

1、学习目标(略)

2、检查字词

让大家预习课文了,我想检验一下大家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

大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板书)

五、探究课文内涵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2、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 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5、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六、品味语言

选出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七、知识巩固

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投影显示:
 艺术风格(遣词造句、句式、修辞等)
 思想内涵(给人启示、引起共鸣)

八、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九、小结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读书感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十、布置作业

收集读书的名言警句到资料本上,并挑两句进行仿写。

谈读书教案(6)

《谈读书》教案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二、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谈读书教案(7)

谈读书 培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着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着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谈读书教案(8)

谈读书 教案


  谈读书教案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谈读书教案(9)

谈读书 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谈读书教案(1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25.古人谈读书教案

                 

课题

古人谈读书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

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设计意图:在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这两部分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设计意图:拓展这个环节,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所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bù chǐ xià wèn( ),每个教育者都要huì rén bú juàn( )。

不用心sòng dú( )对我们来说qǐ bú shì( )浪费时间?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余尝谓( )

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

三、对号入座。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既有学习方法,又有学习态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参考答案:

一、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诵读 岂不是

二、1.智慧 2.说 3.随意

三、1.② 2.② 3.①

谈读书教案(11)

《谈读书》20分钟微型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藻饰、狡黠、咬文嚼字”等词汇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读书卡片和读书提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和其著作;查阅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和故事;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疏解字词。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然后说说这些论述了读书的哪些问题。
(1)、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
(2)、论述读书的作用的
(3)、论述读书的方法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师生共同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三.品读,并作读书卡片。
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课文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并做成读书卡片三张。(教师发设计好的读书卡片给学生)
资料摘录卡片

卡 号 类别

书名或报刊名: 卷 期 页

题目

著(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摘录内容:


四.展示学生的读书卡片,并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说说自己的体会。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既可以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又可以结合课外读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论证摘录的观点。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读书的正确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
2、背诵全文。

六.教师总结

让读书重新成为我们生活的时尚,世风中多几缕诱人的书香,让书的履痕嵌入生命历程中的每一寸小路,记载昨日的光荣和今天的梦想,让我们的民族因为文化的再生而不朽,拥有明天的灿烂辉煌!
板书设计:

谈读书

培根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谈读书》教学设计

玉河中学

梁民

谈读书教案(12)

课 题

25古人谈读书

教 者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年 月 日

节 数

第 周星期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修改意见或再创造

起锚远航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给我们讲一讲?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板书:古人谈读书

自学天地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思维碰撞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书山寻宝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5古人谈读书

1.谦虚 2.求实 3.勤奋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课 题

25.古人谈读书

教 者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年 月 日

节 数

第 周星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修改意见或再创造

起锚远航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自学天地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思维碰撞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生畅所欲言

书山寻宝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谦虚

一 求实

勤奋

心到

25.古人谈读书 二 眼到

口到

有志----不甘为下流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从正反两方面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加以论证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kejianjiaoan/3776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