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顺发范文网!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6篇

高中教案 时间:2021-07-19

【www.bjjpsf.com--高中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教师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1828一t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4月底随同长兄参加服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他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他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62年9月,他同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此后,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最后,他予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加。

二、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写平庸的外貌与下文描写眼睛有什么作用?并请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二、感悟文本

    1、学生精读6-9段,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并用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在写法上,与外貌描写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运用比喻、夸张,不同:先抑后扬手法

三、合作探究

1、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5、学生提出不懂之处。

如: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6、校对课后练习二。

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2)

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一:《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科 : 语文班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课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领悟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目标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将作家相关背景、图片资料多次展示,可以帮助学生走近作家,走进文本,在情境的创设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本课教学运用这一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深入地探讨问题。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计划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检查预习

1、直接导入

2、 介绍作者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茨威格。

3、 检查预习

学生根据出示的内容采用接力的形式读出字音,解释词义,教师及时肯定或纠正,最后全班齐读加深印象。

(二)探究学习 感知形象

⒈自读课文,探究形象

句子用“?”标出来。时间为8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中教师巡视,当老师发现学生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子后就停笔时,教师及时提示: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不仅有外貌描写的语句,还应该有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句。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托尔斯泰精神品质的语句。

⒉全班交流 深入讨论

交流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先将找到的描写托尔斯泰形象的典型语句大声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象。

学生在交流中会先说出有关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例如:第一段中“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给人留下难忘的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第二段中“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第六段中“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等。由此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象――面容丑陋,眼睛非同寻常,教师对此及时肯定鼓励。当学生讨论深入到描写托尔斯泰精神品质的语句难以理解时,要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展示托尔斯泰的背景资料,补充介绍他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不平凡的精神,为学生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联系课文再谈对托尔斯泰精神的理解,全班深入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⒊质疑问难 共同解答

在全班讨论结束前,教师请学生质疑自读课文中疑问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解答,答对的教师及时肯定,答的不完整的教师补充总结。

⒋归纳所学 总结形象

全班讨论,领悟托尔斯泰精神后教师小结:茨威格在文中为我们刻画了托尔斯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外表平庸甚至丑陋,但眼睛却非同寻常。透过他犀利的目光,我们看到他一生关注百姓和现实,始终心系民众,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不仅出身高贵,更是一位灵魂高贵的时代代言人。

(三)合作学习 赏析写法

1、 独立思考

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努力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大文豪的不凡之处。作者是用什么高妙的写法达到这种艺术水平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时间为2分钟。

2、 小组讨论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独立思考所得,四人组成一小组,每组选出一人专门负责主持讨论和记录交流结果。

3、 全班交流

各小组负责人作为代表将本组交流结果在全班交流。

4、 总结写法

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本文写作特色:①作者在表现人物形象时注意聚焦面部,抓住人物特征,选材具有代表性;②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激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③先抑后扬,以前半部分面容的丑陋更加衬托出后半部分眼睛的精美,从而突出表现托尔斯泰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可见作者在写作上颇具慧眼,匠心独运。

(四)形成性练习

1、拓展练习 学以致用

作者用他生花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大文豪托尔斯泰令人难忘的形象。学习贵在学以致用,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的照片,结合本文写作特色,写一段话来刻画李咏的人物形象。时间4分钟。

2、学生当堂观察并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写作完成情况。

3、全班交流,教师结合本文的写作特色适时点评,以鼓励为主。

板书设计

感情:抑 外貌特点:须发茂密 面部丑陋 表情愚滞

托尔斯泰感情:扬 独具慧“眼”:目光犀利 感情丰富 威力巨大

“形成性评价”和“新课标理念”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说明:

(一)通过两个综合设问完成对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我在教学中注重设问的综合性,使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

更深入的探讨问题;其次,注重设问的趣味性,在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形象前先介绍别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个板块的问题采用曲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乐学,主动学习。

(二)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利用8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人物形象,2分钟的时间独立赏析本文写作特色,4分钟的时间进行片段练习。学生自学占了课堂教学的将近三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成为课堂对话的主动者。

(三)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赏析本文写作特色,每一个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四人小组结合交流赏析心得,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其次,四人小组中选出专人负责主持讨论和记录交流结果,使学生的合作不流于形式,而是有实质性的合作成果。

(四)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课堂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学中,我尽量少讲解,而多是启发、引导、点拨。如:针对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只停留在外貌的学情,我及时点拨,让学生认识到把握人物形象还应从外貌深入到精神品质;又如:在学生难以理解表现托尔斯泰精神品质的语句时,我适时展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五)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对设置的问题进行互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必须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神奇我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外貌的手法。

4、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幻灯片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

参照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托尔斯泰的外貌。

2、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资料:

托尔斯泰退役后,到欧洲游历,这让他看透了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冷酷和虚伪,激起他很大的愤慨。由此也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因此招致农奴主的歧视。反对沙俄暴政,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满,并企图将他监禁和流放。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地从事体力劳动,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她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在车站病逝,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3、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

4) 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酒肆:酒馆。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三、指名一段一段地读,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并理出文章结构。全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2、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进一步刻画面部特征,重点描写面容表情——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看。

5、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体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6、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8、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9、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四、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写托翁的胡须和头发——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同时比喻中有夸张。多体会。脸上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 黝黑脸膛——皱似树皮;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上; 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一样茂密; 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2、写托翁的面部轮廓和结构——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

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像狮子的鼻子;另外还有难看的招风耳(特点:大厚)和两片厚的嘴唇。 小结:面部轮廓和结构给人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课后三大题:一二段中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翁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描写托翁的面部表情特征的句子有:

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冒号后面是解释说明);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小结:作者抓住托翁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托翁相貌平平的?

一是从穿戴来看——似乎什么穿戴都符合他;

二是从职业来看——好像什么职业的人都像他(议员、酒鬼、面包商、大主教、学生、军人、乡绅、马车夫、农民);

小结: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翁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翁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拜访者心目中的托翁与亲眼所见的托翁形成强烈的反差。给拜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身材矮小;语言平和、随便;待客热情。 小结:这是一个过渡段,自然而然就会写到下一个自然段——托翁的眼睛。 6思考:课文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反复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参考意见: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 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找出第6、7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读一读,体会托翁犀利的目光。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课后第二题。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明确:运用夸张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明确:这句话写出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明确: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3、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课后第四大题。 参考意见:一方面托翁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 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已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晚年的托翁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六、全文总结。

本文是从描写人物的面庞入手到描写人物的眼睛,同时探索人物的心灵。即面孔→眼睛(心灵)具体地说,1-5自然段刻画托翁的外貌特征(托尔斯泰的须发特点:多毛、浓密;面部轮廓、结构;面容表情;长相平庸;身材、言行及待客方式)6-9自然段描写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犀利的眼光;眼里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赞美眼睛,提示不幸)。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七、作业设计。

1.小作文

2.完

成相板关作书业本设练习 计: 、

【篇三: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

邱隘实验中学 劳巧元

一、教学目标:

2、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3、感受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体会茨威格字里行间所传达出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同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在这里长眠着一位伟大的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茨威格写的传记文章《列夫托尔斯泰》,更好地了解他。

托尔斯泰是一位伯爵,一位大文豪。像他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有成就的人,人们觉得他应该是这样的(出示图片),或者应该是这样的(出示图片)。课文第五段,人们想象中,他是怎样的?

明确:伟岸、威严非凡、尊贵、轩昂、天才为一身的美髯公。

二、分析外貌特征

(一)、可事实上托尔斯泰形象这样的(ppt图片)

(二)、分述形象特点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课外预习了这篇课文,要求通过找中心句、圈关键词的方式,了解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现在,请同学们依次来说说看。

学生说。

明确:第1段须发:多/浓密;是的,作者写到了胡子、眉毛、头发来体现他的多毛。

第2段外貌:失调/崎岖/平庸/粗鄙;作者的这个总印象是具体通过写哪些外貌归纳出来的? 好,概括出来就是他的五官粗鄙

第3段表情:消沉/愚钝/压抑;

第4段气质:普通;作者怎样来体现他的普通?师总结:仔细读来,大家会发现,这一段几乎每一句都在写他的普通,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第5段身材:矮小/敦实/侏儒。客人见到的托尔斯泰和他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是有很大反差的。

(三)、总结形象特点:粗鄙、普通

托尔斯泰这五方面的形象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形象特点:外貌丑陋、气质普通(板书、学生批注 )

(四)、写法特点分析——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大家有没有发现,前五段都在写托尔斯泰的外形特征,但是写法上是不一样的?什么不同?

明确:前四段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形特征,第五段则从客人的角度间接写托尔斯泰的形象

特点。

三、赏析托尔斯泰的眼睛

(一)、用“闪光的珠宝”引出托尔斯泰的眼睛

文章第8段有这样一句话(ppt出示,学生齐读)??甲壳而已。我们明白,原来之前描写的丑陋胡子、眉毛、头发,都是为眼睛服务的。而这对眼睛,托尔斯泰把它比作是:闪光的珠宝。闪光的珠宝有什么特点?

明确:外表亮丽内在价值高,珍贵

(二)、学习文章6-7段,感受托尔斯泰眼睛的外在特点

那么,客人眼中这对“闪光的珠宝”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6-7段,划出相关的句子,并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明确:托尔斯泰眼睛的外在特点

(1)目光犀利

抓三个比喻句分析。

(2)感情丰富

客人感觉:富含感情

茨威格评价:最富有感情(“最”怎么表现):变化多、变化快。

高尔基评价:如何理解这句话?夸张 极富含感情

(三)、赏析托尔斯泰内在的深邃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其实这个犀利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方能看到的目光特别亮,还有一种是内在的力量。

那么托尔斯泰的这对闪光的珠宝到底珍贵在哪里?它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力量呢?

1.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划能表现托尔斯泰目光含着力量的句子。

同学们读。

2.理解托尔斯泰的观察力。

(1)老师出示两个句子。

a.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同样也能全面揭示 。 b﹒它们可以照耀在 ,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 。 要求同学对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自己读一读。

(2)小组讨论。

a.这两个句子表现了他眼睛怎样的特点。

b.再找几个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学生分析。主要是说他的眼睛具有很强的观察力。

找相关的句子,再进行分析。

3.分析托尔斯泰的精神思想

他不仅具有观察力,他还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向社会发射准确的频波。作为一个作家,他向社会发射频波的方式是什么? ——作品。

3、简单介绍托尔斯泰的三部作品。赞美人们的善良、勇敢、淳朴。

歌颂他们“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揭示政府、教会的暴政行为和虚伪本性。指责法律、法庭、监狱的罪恶。批判贵族阶级的贪婪、腐朽。(师读)

4、文学创作是这样,生活中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这样: 1850年秋天,为农民弟子兴办学校。1898年将《复活》全部稿费捐赠给民间教会教徒。晚年时,把自己全部财产捐赠给俄国人民。革命期间,他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手”承担起和政府、教会、贵族辩驳的重任。 ??(学生读)

5、人们对他的评价。19世纪的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6、分析他的自我批判精神

托尔斯泰只是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别人吗?他也指向自己!

请同学读第8段最后一句话。

学生读。

他批判自己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冷峻、无情、深刻。

引入一段选自托尔斯泰《逃向苍天》中的话:“您质问我,为什么我不遵照自己的学说和言论去承受苦难?我非常惭愧地回答您说:假如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在逃避我最神圣的义务,那么这是??这是??因为我??太胆怯、太软弱,或是太不正直了,我是一个低级的、微不足道的、有罪的人??因为直到今天这个日子,主还没有赐给我足够的力量,去做那些不能再迟误的事。———托尔斯泰《逃向苍天》

总结:能够有勇气和力量站出来批评别人,甚至整个阶级与黑暗势力已经难能可贵了,如果还能把矛头直指自己,进行深刻、无情的批判,那就更伟大了,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果说:托尔斯泰的形象是丑陋、普通的,那么他的灵魂是美丽而高贵的。(板书))

四、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我们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质疑问题:作者应该是要赞美托尔斯泰的, 为什么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之前,用了这么多篇幅来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怎么理解?学生说。

先抑后扬 更好地突出托尔斯泰眼睛的奇特和灵魂的高贵。

五、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他用他的思想引导整个俄国社会。这样的他应该是幸福的,可是茨威格却说他是不幸福的。我们有同学也对这句话产生质疑,你如何理解?

齐读第9段,学生理解。

其实,茨威格写这篇文章,充满了赞美之情,但是,第9段,我们却还能感觉到茨威格对他的同情!(板书)

六、结束语。

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他孤独地病逝在阿斯塔波沃一个小小的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故乡的森林中。因为被政府革除了教籍,所以他的坟上没有竖立墓碑,没有十字架,更没有墓志铭。但是,因为他丰硕的成就和深邃的思想,他简陋的坟墓被茨威格赞美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阅读推介《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七、板书设计:

茨威格

形象 粗鄙 普通 先抑

赞美与同情

灵魂 高贵 美丽 后扬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   

也许同学们对这个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文豪,模样儿长得如何?生活应该过得怎样?   

  生:他可能长得高大英俊,很斯文,言谈举止,文质彬彬的;衣着很时髦,身边有许多仆人,出门有豪华马车(相当于今天的宝马),总之生活过得很滋润……   

  师: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想象,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托尔斯泰的形象和生活是否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 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3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5)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张丽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  
2.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外貌的手法。 
3.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详见导学案)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                )的托尔斯泰。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1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找出相关句段。

目光: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胡子:“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皮肤:

眼睛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

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

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板书                 反衬
平庸 丑陋 -------------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 “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

“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

“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

“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六、教后记: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6)

一、 新课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感受了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感受到了胡适母亲的严格慈爱,宽容善良,今天我们将静距离地与另外一位人物接触,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二、 背景介绍

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谈谈“你所了解的列夫托尔斯泰”)

适当点拨: 出身贵族的俄国文学大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这样一位文学大家,他又有着怎样的外貌呢?(出示图片)

这张图片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一起来看看茨威格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去拜访一下这位贵族出身俄国文豪,近距离地与这位文学大家接触。

三、 整体感知

1、 见到传说中的托尔斯泰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呢?

一边阅读课文,小组一边模拟场景。

教师采访得知答案。

明确:震惊 随后转变

注意课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评价的归纳性语句。

→归纳: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平,眼睛发光。

2、 如果让你为托尔斯泰画画像,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绘画呢?(为什么呢?)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的须发、胡子、鼻子等等。

归纳:课文的结构。先写外貌,再写眼睛。

困惑 会不会重复?

四、 合作探究

1、 (两个小组外貌,两个小组眼睛)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进行外貌描写的呢?找出你们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尝试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五、 分析总结

描写手法上:比喻、夸张;

外貌平平、眼睛明亮→欲扬先抑(点拨)

明确:平凡的外貌下,也会有不平凡的人。

六、 拓展练习

尝试运用比喻、夸张、欲扬先抑,练笔。(马云)

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欲扬先抑的手法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了外貌描写,接下来,请同学们也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笔。在练笔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出示马云小时候的图片),你们猜猜看他是谁?再出示现在的图片(平凡外貌也有不平凡的人),进行练笔。

点评:围绕写作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7)

《列夫·托尔斯泰》 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作业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钝()锢()尴()
带()纯()涸()滥()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ou3()黑xuan1()昂xi1()利
侏ru2()酒si4()chi4()热
can4()然长ran2()han4()首低眉
广mao4()无垠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鹤立鸡群正经危坐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八.课后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许鹏浩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教师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1828一t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4月底随同长兄参加服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他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他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62年9月,他同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此后,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最后,他予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加。

二、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写平庸的外貌与下文描写眼睛有什么作用?并请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二、感悟文本

    1、学生精读6-9段,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并用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在写法上,与外貌描写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运用比喻、夸张,不同:先抑后扬手法

三、合作探究

1、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5、学生提出不懂之处。

如: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6、校对课后练习二。

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9)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茨威格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那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应该怎么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收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

2、能力目标:

⑴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⑵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意。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品评语句,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似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奉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小说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⑴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广袤(mào)无垠犀利(xī)禁锢(gù)滞留(zhì)颔(hàn)首低眉尴尬(gān gà)黝黑(yǒu)炽热(chì)锃(zèng)亮⑵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⑴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⑵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⑶文中第8语段“托尔撕秦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⑵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敏锐、犀利。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⑶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惟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展感悟思想内容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多媒体显示)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⑴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托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⑶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秒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2、合作研讨:

⑴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⑵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⑶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⑵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⑶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所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0)

列夫·托尔斯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2.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方文学了解较少,这种“精神分析式”的写法更是让学生与文本有较大距离。

三、重点难点

1.能找出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的句子,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生平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今天,让我们到文中去认识一下他吧。
     

活动2

 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活动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哪一方面?

——容貌

2、请用一句话概括他容貌的特点

——长相平平,但是目光犀利

3、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两个部分,一、长相平平(1-5)二、目光犀利(6-9)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描 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教师概括总结。
    体会文中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在写法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活动4
  布置作业: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1)

列夫托尔斯泰 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疏通字词:
  2.理清脉络:
  感情基调:抑 (1-5)外貌特点:须发茂密 面部丑陋 表情愚滞
  托尔斯泰形象:     感情基调:扬
  (6-9)独具慧“眼”:目光犀利 感情丰富 威力巨大
  四、探究文:
  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总结: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结合后练习三)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眼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总结体会:效果是印象鲜明深刻,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3.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就全文来看,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文豪的不凡,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点:一是,庸甚至丑陋,二是,十分普通。意在反衬其灵魂的高贵,反衬眼睛精美绝伦。先抑后扬,相反相成,相互衬托,独具艺术效果。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先抑后扬”,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参看书P36二)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6.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7.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明确:尽情发言,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2)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3)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了解茨威格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重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导语: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四.阅读课文,初识托尔斯泰。
1、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的泰斗,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须发丑: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五官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脸色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5、精读课文,走近托尔斯泰。
1、但是,拜访者的情绪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精读课文找出原因。

 明确:目光犀利
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眼睛锐利
2、作者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这一段作者又一次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在写托尔斯泰眼睛之前,作者为什么先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是说明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4、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明确:一方面托翁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事已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

六、拓展迁移,品读托尔斯泰。 

读《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请同学们发表感想。 

5、课堂小结 

6、同学们,对一位优秀作家来说,一节课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托尔斯泰还有更多、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探寻……愿同学们课后静心去品读他

的代表作,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一定会走进你的心灵。 

七、课堂练笔: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

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 B )

A.逻辑顺序 B.总分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 ; 嘴上的胡须 ,使用了 和

的 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4)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着《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5)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北仑区紫石中学  胡俊杰

1、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             教学课时:3课时

4、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16)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附: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本文来源:http://www.bjjpsf.com/kejianjiaoan/38961/

推荐内容